#名家縱論-林祖嘉
疫情持續 就業市場前景堪慮
勞動部日前資料顯示,我國今年第一季企業大量解雇案達到九十件,比去年同期四十四件超過一倍以上,同時解雇人數為四五○一人,也比去年同期增加卅四%。從總失業率來看,今年前三個月失業率亦呈逐漸上升。
如果再從產業別來看,失業重災區以服務業為主,包括餐飲、住宿、會展、批發零售與運輸等產業。從失業人數來看,三月服務業就業人減少一點九萬人,其中一點八萬人都集中在餐飲和住宿,而工業三月雇用人數只減少一千人。另外,在第一季大量解雇通報中,也是以住宿餐飲的廿七件、九○四人最多。
由於歐美等國三月中爆發,使得全球疫情擴大,造成四月國際經濟情況更嚴峻,IMF在四月中將今年全球經濟成長率下修為負三%,遠比金融海嘯時的一.五八%嚴重。我國雖疫情控制不錯,經濟衝擊卻無法免除,其中國發會三月景氣燈號,由二月綠燈轉為黃藍燈,且景氣指數大跌四分。在經濟領先指標大幅下滑下,四、五月總體經濟狀況勢必更嚴重,而失業率是落後指標,未來會隨景氣衰退而更上升。
六月開始,各大學畢業生將進入勞動市場,季節性失業會逐漸出現。依過去經驗,六、七和八月失業率將會逐漸攀升,至少會增加○.二%以上。問題是,國內許多企業出現大量解雇,如果未來幾個月經濟衰退現象還沒有緩解,到時企業沒有擴大解雇就已不錯了,不可能再雇新員工,初入市場年輕人可能找不到工作,到時失業率非常有可能會突破四%,這將是一○五年八月以來,台灣再見四%以上失業率。
預期暑假景氣不佳情況下,學校已出現部分應屆畢業生想延畢,在許多國家學生畢業和就業市場,的確常呈現互相調適情形,我們也不能排除大多數可能還是會如期進入就業市場。如果到時無法找到工作,又沒有工作經驗,到時是否也能拿到政府紓困呢?政府喜歡把超前部署當口號,建議政府應提前思考這些找工作和紓困問題。
中央疫情中心表示,國人仍要戴一陣子口罩,六月初才可在高鐵和台鐵上吃東西,八月初才會完全開放車上吃東西;而開放國境可能要十月至年底間,或是與其他疫情控制較好國家組成觀光聯盟。
為了防疫,戴口罩固然有必要,但是經濟開放政策是否可更積極些?現在國內許多企業都在掙扎邊縁,如果不景氣再持續,很可能會出現更嚴重企業解散,造成大量解雇與失業。現在應是仔細考慮如何在防疫與經濟間取得平衡的時機。
棒球場現在開放吃東西,但是可否不限制吃餐盒?在開放兩千人入場後,如沒狀況發生,可以盡快全場開放,而不需要等到八月?另外,國境開放要等到年底,是不是也太久了?應考慮先開放簡化商務人士入境規定,其重要性比開放國境觀光更急更高。比方說,商務人士入境一周前,需先在所在國家進行採檢,到台灣再二採,如果都沒事就可以開放入境,不必再居家檢疫十四天;增加商務人士在國境移動的彈性,相信對於台灣創造經濟活動會有很大的助益。
總之,現在總體經濟和失業情況都很嚴峻,疫情趨緩,現在應該在防疫與經濟間取得某種平衡,因為經濟衰退一直持續下去,企業和國人可能都難以忍受,這是政府部門一定要重視的。(作者為政大經濟系教授)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360的網紅吳志揚,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遭華映解僱的勞工仍找不到工作,勞動部長竟不知情💢💢 今年初才提出大量解僱2500人的華映公司將在11月底再度解僱1900人,對此志揚特別質詢勞動部長關於這些年初遭解僱的勞工後續狀況為何,許銘春部長竟然以為他們大都找到工作了,實在太誇張!😡😡 資料顯示,華映大量解雇計劃書中的2500名員工,最後通...
大量解雇通報 在 吳志揚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遭華映解僱的勞工仍找不到工作,勞動部長竟不知情💢💢
今年初才提出大量解僱2500人的華映公司將在11月底再度解僱1900人,對此志揚特別質詢勞動部長關於這些年初遭解僱的勞工後續狀況為何,許銘春部長竟然以為他們大都找到工作了,實在太誇張!😡😡
資料顯示,華映大量解雇計劃書中的2500名員工,最後通報確認被資遣的有1558人,但迄今竟只有466人找到工作,其中去參加職訓的更是僅有108人,勞動部不僅協助轉業的成效不彰,開辦課程也無吸引力!💤💤
志揚會持續追蹤後續狀況,並要求勞動部除了給解僱員工必要的協助,更應主動了解是否有產業狀況不佳,可能影響員工生計。
#協助就業要積極🕵🕵
#家庭生計不可斷💵💵
#必要協助不可少🙅🙅
Facebook連結在這邊👇
https://www.facebook.com/johnwu1969/
追蹤志揚IG連結點這裡👇
https://www.instagram.com/johnwuig/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UkSGhP7tn1Y/hqdefault.jpg)
大量解雇通報 在 臺北市政府勞動局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Q:公司解僱超過10人,是否就需要做大量解僱通報呢? A:不一定喔,並非解僱超過10人,通通符合大量解僱的標準,要依照公司解僱事由、員工總數、60日內解僱人數、單日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