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濃度稀釋』
▍這真的是一個很嚴肅的問題,我雖然不正經慣了,但這篇文章我真的沒辦法用一貫戲謔的態度來書寫。
看了新聞心裡很難受,翻來覆去睡不著,爬起來寫了這篇文。
本文不針對臨床人員做檢討,我相信當事者護理師早已承擔非常大的心理負擔了,希望大家能給予關懷,而非責備,我們應該著重於流程的檢討。
▍這絕對不是醫學臨床上第一次因為稀釋造成的病安事件,也不會是最後一次。
早在BNT進來之前,我就跟同事討論過很多次關於藥物稀釋的這個隱憂。
事實上關於藥物注射錯誤這件事,身為麻醉醫師,同業們應該很多都跟我一樣,有著嚴重的被害妄想症。
『0.45毫升的疫苗原汁,加入1.8毫升的生理食鹽水,再抽0.3毫升來注射。』
光這個流程聽起來就會讓我膽戰心驚。事實就是:只要是人,都有機率會出錯。
▍為什麼我老是砲火猛烈,要針對那些沒有麻醉醫師,只有密醫麻醉屍的婦產科診所?
一直以來,我曾經不只一次被醫界前輩摸頭,要我以和為貴。『你一個人又能改變什麼呢?白白得罪人而已』
以和為貴你媽,要跪你跪。
▍舉個我自身的經歷吧,當年我還在彰化基督教醫院的時候,就收過不只一次由婦產科診所緊急轉送來的病人。
原因就是『藥物濃度稀釋錯誤』,想當然的,這些診所、這幾件病人的麻醉,都沒有麻醉醫師,診所只有聘用 #自稱麻醉師的密醫麻護幫產婦麻醉。
半身麻醉脊椎嗎啡的抽藥流程:
📌1毫升的嗎啡原汁,抽出0.1毫升。
📌加入0.9毫升的布比卡因。
📌稀釋液再抽出0.3毫升。
📌再加入2毫升的布比卡因。
以上錯任何一個步驟都會出事。有人忘了稀釋,這就是打了十倍劑量,有人稀釋完,卻打入原汁嗎啡。總之,就是同一個結果,昏迷不醒加上呼吸抑制,當然,診所告訴家屬的說法,幾十年來通常都依然是幹你娘的麻藥過敏。
▍一直以來,醫界一直在改善給藥的流程,如何避免錯誤給藥,或是萬一錯誤給藥的時候,如何讓傷害減小。
舉例來說,整理控應該都很愛標籤機吧?
2015年,美國麻醉醫師協會發布一份聲明,建議使用顏色分類的藥物標籤。
淺藍色都是鴉片類藥物,如芬坦尼、嗎啡、配西汀。紅色都是肌肉鬆弛劑,橘色都是鎮定安眠藥物,黃色是麻醉誘導藥物。好處是就算你誤拿其他藥物,至少是同類藥。
如果病人在你打完半身麻醉後昏迷不醒而且呼吸暫停,你可以首先懷疑是鴉片類藥物過量,不管你是拿到嗎啡還是芬坦尼,不管你是忘記稀釋還是打太多,你的處理糾正措施都是給予納洛酮。這除了可以預防不良事件的發生,也可以在不幸發生意外時降低傷害。
畢竟在很多時候,你想給予的是某一類藥,而不一定必須是某一種藥。病人動,我要給肌肉鬆弛劑,就算把N拿成A或E,不會造成實際的傷害。病人痛,我要給予鴉片類止痛藥,就算把M拿成F或P,不會有太大傷害。
用顏色區分藥物,會大幅度降低了你本來要止痛,卻給了肌肉鬆弛劑這樣的可怕後果。
當然三讀五對,還有不要在檯面上放太多不需要的藥物,這也都是降低意外發生的手段。
▍有個回憶我記得很深刻,如果當年一起值班的老同事在這裡看到本文,應該也會有印象。
住院醫師時期,我假日都去分院值加護病房,有一次照顧到神外開顱術後的病人。
主治醫師留下一個醫囑,「每隔12小時要給予病人藥物,需要由值班醫師親自手動推藥。」
在病床側,我拒絕了護理師遞給我的藥物,因為那是一支10cc空針,裡面抽了10cc的透明液體,上面沒有任何標籤。
謹慎型人格(被害妄想症)發作的我,堅持拒絕了那隻我無法分辨內容物的藥物,堅持要護理師重新給我一瓶藥物,我自己親自稀釋,自己推藥。
護理師同事覺得我難搞,神外主治醫師打電話來破口大罵,覺得我一個小住院醫師,居然敢挑戰他的權威不幫他給藥?(其實不是,我只是堅持要確認清楚,我注射進病人的藥物是什麼。)
還好的是,因為我平常值班就旺到炸天,常常一個晚上就急救五床,插了五支中樣靜脈導管五支氣管內管,兩分鐘插好管,五分鐘內一針打上CVP,這個是日常生活技能。所以長期革命情感之下,護理師們對我有基本的信任感,雖然碎碎念我的龜毛,還是願意照我的意思,拿新的藥物來讓我重抽。
要是當時我沒堅持,要是裡面的藥物有錯,卻由我親手推進去病人點滴,現在在新聞上被獵巫,下跪道歉的會不會是我?
細思極恐。
▍今天疫苗的事情已經發生,檢討是要做的,但找個第一線護理師來負責背鍋就真的doctor不必了。
現在需要的不是寫報告、獵巫、咎責,或是列入評鑑這種騙外行人的敷衍手段,這真的彷彿有印了無止盡的低能小卡片的滿滿即視感(防中暑小卡、清驗槍小卡、喝水小卡...)。
如何建立一套流程預防再次發生,這才是當務之急。
舉例:我去高端疫苗參訪時,他們一開始就有考慮到這個問題,所以高端疫苗有設計,一人一劑不用分抽也不用稀釋的劑型。
--
(這個數學笑話真的不好笑,就拜託大家不要在算藥物濃度稀釋的新聞下面tag太太了)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100的網紅Sex Chat 談性說愛,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這集邀請到也有自己 podcast 節目的大象醫生!他也是婦產科的住院醫生,本人超級親切搞笑的!因為看見終於有專業的醫生來開節目,就馬上邀請他來錄音! 今天主題要談的就是避孕!我們從歷史上荒謬的方法聊到現在各種避孕方式,你聽過幾種呢~~ 節目中提及的所有避孕方式,都無法同時避免性病傳染,所以去看各...
「婦產科 住院醫師 幾 年」的推薦目錄:
婦產科 住院醫師 幾 年 在 雙寶爸的小宇宙|兒童感染科 顏俊宇醫師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末代指考,#公費醫學系分數降低⁉️
🐣分享一下,我選填公費醫學系的心路歷程:
從小家裡就是freestyle 管教,聯絡簿自己簽
要念哪裡、要補習嗎、補哪裡,都我自己決定,報備家裡一下就可以了~
國中還為了追愛唸了升學率比較差的國中🤣
考上建中來到台北花花世界,更是放飛自我🥳
傻蛋如我,大學選填志願時
就按照赫哲補習班的推薦志願序填出
沒去研究公費到底在幹嘛😨
想說有醫學系就唸~沒啥好怕的(年少輕狂⋯😭)
簽約時才知真相和事態嚴重🔥
不過想說要重考很累,只好走一步算一步👟
為了在大醫院訓練,就選擇榮總體系
我apply住院醫師當年只有內、外、婦、兒開放名額
還好對兒科還算有興趣~
能進到搶手北榮兒科也是誤打誤撞👍
在北榮訓練完兒科和感染科後(5年)
準備下鄉榮院兩年
當時我們三位兒科醫師、三個醫院名額🕳️
玉里、屏東、桃園榮院
超感謝高榮兒科醫師自願選玉里
另一位北榮兒科好朋友抽到屏東😢
我才能選到離台北近的桃園
生活比較沒有翻天覆地的改變🙀
(下一屆公費生下鄉地點是直接被決定,連抽籤的機會都沒有,更慘⋯🤯)
公費生可以免學費和一學期3-4萬左右生活費
但宿命就是遇到人生重大的分岔路時
選擇有限、沒有自由🕊
不能選擇自己喜歡的科別、醫院
有家庭後很多規劃更是綁手綁腳😵💫
110年的新制公費生是專科訓練完後「偏鄉服務10年」
專科選擇也是五大科為主
這契約和我的比起來恐怖幾百萬倍😱
難怪分數掉更多
還好現在高中生有做好功課,清醒的做決定💗
不過整體來說我運氣是很好的👌
能在北榮兒科溫馨又團結的大家庭受訓練
下鄉桃榮工作氣氛也很好
親切又可靠的婦產科、兒科學姊、護理師⋯
兒科的經營也有慢慢進步
甚至月子中心都要開幕了✨
另外桃園人口不斷上升,捷運也在蓋
房價也比台北平易近人
讓我覺得留在桃園深耕發展好像還不錯😆
所以現在回頭正向思考
很感謝 #命運為我關了一扇門,#同時幫我開一扇窗💫
婦產科 住院醫師 幾 年 在 新思惟國際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學長姐年紀輕輕就有好幾篇SCI論文
#第一年住院醫師許自己一個有論文的未來
⠀⠀
從 clerk 時期開始,聽到有住院醫師學長姐,年紀輕輕就有好幾篇 SCI 論文的身家,總是感到敬佩不已,於是才決定在第一年住院醫師,給自己一個期許。
⠀⠀
上了一整天的課程,除了知識的獲得之外,收穫最多的,其實是論文寫作的正確心態,讓我不再妄自菲薄、害怕起步,身為統計研究超級初學者的我,真的很慶幸生在這個有新思惟的時代!
⠀⠀
⠀⠀
🔔 年輕研究者的起步首選 #好工具在手 #發表論文不難
⠀⠀
不需要 IRB 且免收案,無資源、沒經費、零基礎也不怕!對於沒有資源的年輕研究者來說,meta-analysis 是起步的好領域。
⠀⠀
▶️ 【年度回顧】新思惟研究課程之友,2020 年共 689 篇論文發表!
⠀⠀
▶️ 2021 年 4 月新思惟校友總計 96 篇發表,其中 11 位是首篇論文發表!
⠀⠀
手刀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
⠀⠀
▎七堂課循序漸進,沒經驗也不用擔心!
⠀⠀
1️⃣ 研究規劃技巧
將指定論文以說故事的方式,從開始設計、收集資料與歸納統計這篇論文的心路歷程,循序漸進的講解,也讓我逐漸進入狀況。
⠀⠀
2️⃣ 拆解論文架構
究竟應該如何開始寫一篇論文,是初學者最煩惱的事,即使問過許多學長姐,通常都只能得到,「你就先開始收集資料寫寫看就知道了」之類的回答。上了這堂課才知道,寫作是有順序的,每個步驟也都有它的核心目標。
⠀⠀
3️⃣ 統計專有名詞
只介紹實際寫 meta-analysis 必須使用的統計項目,與實際應用時的注意事項,減少初學者的混亂。
⠀⠀
4️⃣ 互動實作
按照手冊的步驟就可以自己完成一套 meta-analysis 圖表,而且若有任何的困難,還能得到講師、助教們的一對一指導,短短 2 個小時內,看到自己竟然能真的做出漂亮的圖表,真的很感動!
⠀⠀
5️⃣ 搜尋文獻的方式
對於初學者來說,如何想到第一個寫作的主題,與實際蒐集資料後,如何在上百筆文獻中去蕪存菁,都是造成起步卡頓的最主要原因,聽完曾醫師分享搜尋文獻的 SOP 後,自己對於起步也終於開始有了躍躍欲試的心情。
⠀⠀
6️⃣ 圖表優化的重點
「漂亮的簡報設計,報告就成功了一半」,沒想到論文寫作也是一樣。圖表設計、文字或數字格式等,都會影響審稿者的觀感,進而決定這篇論文的命運,真的是魔鬼藏在細節裡啊!
⠀⠀
7️⃣ 給初學者的起步建議
幫助我們統整一天的課程重點,同時也把未來的陷阱一一標出,避免初學者一碰到問題就放棄。
⠀⠀
⠀⠀
【 熱門課程 📣 統合分析工作坊 】
⠀⠀
在防疫的日子裡,論文越早做好準備,發表事半功倍,拚出自己的學術成績!
⠀⠀
🔸 課程時間|8/22(日)統合分析工作坊
🔸 立刻報名|https://meta-analysis.innovarad.tw/event/
婦產科 住院醫師 幾 年 在 Sex Chat 談性說愛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這集邀請到也有自己 podcast 節目的大象醫生!他也是婦產科的住院醫生,本人超級親切搞笑的!因為看見終於有專業的醫生來開節目,就馬上邀請他來錄音!
今天主題要談的就是避孕!我們從歷史上荒謬的方法聊到現在各種避孕方式,你聽過幾種呢~~
節目中提及的所有避孕方式,都無法同時避免性病傳染,所以去看各大文獻或影片,都會建議搭配保險套一起使用,無論如何,多管齊下還是很棒的。
隨著價值觀逐漸改變,與醫療科技的發達,現在已經有非常多的避孕方法與資訊,這集的資訊,有很多沒有詳述的,也有很多資訊說不定幾年之後聽,就已經不適用。
這集的重點不是到達全面,而是希望引起大家的興趣,開始談論,然後去理解,去關心自己的身體自主權,重視自己的健康。
邊看文章邊收聽!超多影片補充在這 ➡️ https://bit.ly/2RXp1NN ✨
追蹤大象醫生 ➡️ https://www.instagram.com/elephantalkshow/ ✨
收聽大象醫生漫漫談 ➡️ https://spoti.fi/3j3KgJM ✨
-
00:32 大象醫生與主題介紹
04:10 歷史上奇葩的避孕法
12:15 避孕的禁止與節育運動領導人物 Margaret Sanger
21:00 關於殺精劑
24:03 關於避孕貼片
27:33 關於皮下植入型避孕器
28:40 關於事前口服避孕藥
40:45 關於子宮內避孕器
43:45 關於避孕環
45:42 關於結紮
50:25 關於事後避孕藥
54:50 不推薦算安全期與體外射精
56:15 避孕這個話題常不常被討論
58:55 為何男性的避孕方式相對少
63:50 回答聽眾提問
-----
歡迎來到 Sex Chat 談性說愛。
這是一個平凡女子為了找個好藉口學習性知識同時探索自我而開的廣播節目。
收聽節目 🎙
Spotify : https://spoti.fi/2UDa6Mp
Itunes : https://apple.co/2IMYXCs
Google Podcast : http://bit.ly/2TNY8f8
Soundcloud : https://soundcloud.com/sexchatpodcast
Firstory : https://bit.ly/33ewD2W
網站:http://sexchatpodcast.home.blog
粉專:https://www.facebook.com/sexchatpodcast
IG : https://www.instagram.com/sexchatpodcast3/
💰斗內我,記得留地址收謝卡
謝謝 Firstory 技術支援 ➡️ https://pay.firstory.me/user/sexchatpodcast ✨

婦產科 住院醫師 幾 年 在 臺北市醫師職業工會- 【二年制PGY注意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比其他人多當一年住院醫師,才能取得專科認證? ... 訓練,第一年採各科輪訓並加入社區及基層醫療(含老人醫學),第二年則採內、外、兒、婦產科四分組及不分組訓練, ... <看更多>
婦產科 住院醫師 幾 年 在 Re: [心得] 關於大齡重考醫--你需要知道的二三事- 看板RESIT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minigg (miniGG)》之銘言:
: 延續我前一篇的話題,我想來聊聊大齡重考上醫的處境
: 心得來源當然是這幾年當VS的心得,敝科這10年來的大起大落,自然遇到了為數不少的
: 大齡住院醫師
: 先說結論:如果你有200萬/年以上的工程師生涯,35歲前(最多40)沒辦法當VS的話,
: 好好走完你的工程師吧生涯
: 40歲的V1扣掉6年的R扣掉6年醫學生扣掉2年PGY,沒錯,現實很殘忍就是26歲要考上
: 26歲考上的話的確取得了重大成就!因為沒考上就什麼都不是
住院醫師訓練年數抓六年也太奇怪了吧?
https://www.mohw.gov.tw/dl-56536-9e474222-4464-4534-820b-571d4ab3eb99.html
現在兩年PGY的狀況下,只有整形外科跟神經外科需要 6年的住院醫師訓練,
骨科跟耳鼻喉科需要 4.5年,其它專科大部份都是 2~4年即可。
PGY兩年加上內科住院醫師兩年,就能夠拿內專了。
你的婦產科也是,PGY兩年加上婦產科住院醫師三年,就能夠拿專科了,
至於要不要訓練次專那是另外一回事。
你前面講說的 2年PGY加上 6年的R太誇大了,大部份專科都不用這麼久的時間。
: 而大齡住院醫師到總醫師後,也常常有生涯規劃、經濟壓力等不願意到分院升VS的狀況
: 而醫院受僱大科的待遇,前一篇推文的內行人已經說了300算是一個很中肯的天花板
: 大部分的主治醫師也是在這條線附近掙扎
離開醫學中心的話,300怎麼可能是受僱天花板,講這個也太扯了吧。
不說別人,光說你自己就好,
你自己po過的繳稅單:
https://www.ptt.cc/bbs/car/M.1593424421.A.59B.html
你2020年的應自行繳納稅額還有 49萬,
一般醫院的受僱醫師,醫院每個月發薪水時會先預扣所得稅,
先假設醫院每個月已經幫你預扣 3萬的所得稅,
推測你2020年的所得稅總額是: 36 + 49 = 85 萬。
一年所得稅繳到85萬,你的年收入應該是輕輕鬆鬆破300的天花板吧!
推測你的年收應該有450~550之間。
講句實在點的話,同家醫院你們婦產科的其它主治醫師,有幾個年收低於300?
婦產科住院醫師第一年,月值10班,年薪輕鬆突破300。
https://www.ptt.cc/bbs/medstudent/M.1570423117.A.CFB.html
然後你跟我說300是醫院受僱醫師的天花板?
離開醫學中心,醫院裡面薪水低於300的主治醫師才是少數好嗎!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01089998.A.C3B.html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601187496.A.5EF.html
離開醫學中心,醫院裡面的心臟內科、肝膽腸胃科、腎臟科、胸腔內科、
心臟外科、整形外科、神經外科、大腸直腸科、麻醉科、放射科、骨科、
急診科、病理科、泌尿科、婦產科、放射腫瘤科、精神科,
離開醫學中心,上面這些科別的中位數大部份都高於300。
眼科、耳鼻喉科、皮膚科、復健科,這幾個科的戰場是在基層診所,
年收也都是隨便就破300。
開外卦的就像是整形外科,很多醫美診所給整外專科的保障薪是50起跳。
: 這幾個大齡VS大概都只在200附近掙扎,更慘的是忽略了我們這些年輕前輩之前打底努力
要不要說說看你提到的大齡VS是什麼科別?
是寧願待在醫學中心一直被凹嗎? 不然年收怎麼會在200附近掙扎?
: 看看我重考班念博士做博後的工程師,再拿我所遇到的大齡young VS
: 大齡重考的考生,建議還是不缺錢,也有賢內助打理好家庭,讓你可以無後顧在醫學上
: 衝刺。沒辦法在基層醫院生存,一樣沒辦法在基層診所生存...當上醫生隨便就有400/年
: ,真的是夢裡什麼都有。
你自己po過的繳稅單:
https://www.ptt.cc/bbs/car/M.1593424421.A.59B.html
你2020年的應自行繳納稅額還有 49萬,
一般醫院的受僱醫師,醫院每個月發薪水時會先預扣所得稅,
先假設醫院每個月已經幫你預扣 3萬的所得稅,
推測你2020年的所得稅總額是: 36 + 49 = 85 萬。
一年所得稅繳到85萬,你的年收入應該是輕輕鬆鬆破300的天花板吧!
推測你的年收應該有450~550之間。
你可以說說看婦產科主治醫師在區域醫院是不是輕鬆突破300的天花板。
如果是女性婦產科醫師,去基層診所的話,地板價是400起跳喔。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8.83.19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RESIT/M.1605244714.A.52F.html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