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無法取捨時,就選擇平衡]
選擇,真的是一件痛苦的事。尤其是碰到生涯的選擇,更是天人交戰,因為不管放棄哪一個,都會教人遺憾一生。就因為是這麼痛苦,最後多數人都會放棄選擇,回到原點,不做出任何改變。但是痛苦還在,糾結依然。
昨天教課之後,前後有兩個人都來問了相同的問題。第一位是醫師,38歲,喜歡音樂,不能選擇音樂職涯,讓他痛苦萬分。他追過夢,曾經短暫離開醫師跑道,轉做音樂,未久又回到主流價值,繼續當醫生。7年過去,音樂的夢未曾消褪,始終在耳邊呢喃不已。
他搓著手說,他不喜歡當醫師,但是全世界都勸阻別做出傻事。我看了他的測評報告之後跟他說,他讀醫學院7年,又當醫師7年,總共14年,這麼漫長的時間他都挺得過來,表示其實他沒有那麼排斥醫師這份職業,或多或少是符合他的人格特質與職業興趣。他不解地問我:
「那麼我為什麼做得如此不快樂?」
我再看看測評報告後回答他,他不是不喜歡醫師這個職業,而是他有個固定的認知框架,以為選了醫師就做不了音樂,必須二擇一,但是音樂是他的天賦,不做音樂讓他失落與空虛,所以他不快樂的原因不在於做醫師,而是沒做音樂,其實做斜槓就可以輕易解決這個兩難的問題。一聽這個說法,他再問:
「可是我上班忙得天昏地暗,怎麼還有時間做音樂?」
這個問題,帶出一個常見的迷思,上班累得跟狗一樣,下班就要耍廢,哪有力氣去做斜槓?其實我們忽略一個重要的事實,有些工作的確會耗損精力,做完後有如虛脫一般,再也做不了其他事,這種工作一定不是我們的天賦所在;相反的,有些工作則越做越起勁,做完還能嗨歌一晚上,這通常是天賦所在。
也就是工作分兩種,一種是耗損能量的工作,一種是補充能量的工作。以我為例,只要出門跟別人談話,兩場就夠了,回家便像能量掉到最低一格的電池,整個人癱了;但是在家寫作整天,從早到晚不覺得累,還能出去跑步4公里,回家再深蹲50下,接著做瑜珈半小時。對我而言,社交是耗損能量,寫作是補充能量。每個人只要花時間仔細觀察,都可以發現存在著這兩種工作,而人人不同。
所以做斜槓有個天大的原則,不可挑戰,就是做有興趣的事。根據赫曼博士研發的「HBDI全腦優勢」測評工具,它的主旨是當你要發展個人的強項,或培養自己的專長時,要從一個池子裡去找,這個池子就是興趣。興趣是我們腦偏好的事,而腦之所以偏好它們,是因為做起來最具優勢,事半功倍﹑不以為苦。
這也是全球知名的人力資源專家肯.羅賓森(Ken Robinson)提倡的「天賦自由」,活出自己,實現自己的天命。這是我們每個人追求的生命境界,一旦不受制約地去達成,就會感到滿足與幸福。我們都知道人生是不完美的,但是我們都想要在某些時刻,體驗到完美的境界,這跟成功無關,肯.羅賓森說這是--
「呼應內心的呼喚。」
我們為什麼上班忙到沒有一絲空閒,整天行程塞得滿滿的,卻總覺得心裡有個大洞填不滿,那是靈魂深處,空谷裡有回音,卻一直被我們忽視。一旦我們回應了,在上班之餘去做了它,便感到身心平衡;這時候再回過頭來上班,不自覺會產生一種心甘情願的心態,苦澀少了,甜美多了。
這種做了斜槓之後,上班更快樂的例子,在我教的學生當中,不可勝數,因為他們的心被照顧到了。
其次,做有興趣的事會帶我們進入心流狀態,忘記時間的存在﹑忘記世間的煩惱,這樣的忘我是最深層的放鬆,跟打坐靜心具有相同的效果,都在補充能量,它是修復身心的工作。「心流」現象,由匈牙利裔美籍心理學家米哈里·契克森首度提出,指的是一種將個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種活動上的感覺,他說:
「心流產生的同時,會有高度的興奮感及充實感等正向情緒。」
在我解釋完之後,上面提到的這位醫師點點頭說他懂了,原來人生不必一定要卡在二選一的抉擇中困住不動,因為取捨就是兩難,何不兩全?因為面對社會的價值﹑父母的期待,以及現實的經濟,要他放棄醫師職涯是不可能的事,所以他需要的是轉念,不做取捨,而是兼顧興趣,上班後做音樂,他就會滿足。
兩全的智慧在於平衡,而我認為平衡的關鍵不在於時間管理,而是做有興趣的事,讓天賦自由,每天花一段少少的時間進到心流狀態,為自己帶來源源不斷的能量,上班就會更活力十足。
等在醫師後面要諮詢的是一位中年人,53歲,在外商優退之後,足足3年沒再上班,因為前面20年的外商生涯極度高壓,把他操壞了,對工作非常反胃,一點都不想再上班。不過後面還有數十年歲月,自己也還有能力與精力,在聽了醫師跟我的對話,好像找到一個看世界的全新角度,做了這個結論:
「做我有興趣的事,我要撿回過去的20年。」
在做選擇時,心理學家發現一般人都有「規避損失」的現象,因為損失帶來的痛苦是得到帶來的快樂的兩倍。有個硬幣實驗,翻到正面要賠100元美金,那麼反面要得到多少,施測者才要下場玩。照理說,正反面的機率各是1/2,反面只要得到101元就能夠玩。實驗結果居然是必須得到200元,大家才想玩。
之所以做取捨,通常是要放棄既有的,損失既得利益,帶來的痛苦太大,對於人性來說,這個考驗太具挑戰性。所以要做抉擇時,不妨想辦法創造一個不需要損失的局面,也就是不要取捨,儘量兩全,並在其中找到平衡,這樣才容易做出改變,跨出行動的第一步。
*** ***
免費斜槓講座【斜槓2.0必修課】課程報名:https://enstar.cc/slash
有任何課程問題可以加入我的Line@ ID:@ca15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enstar.cc/1104LIVE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
洪雪珍最新著作《失業教我們的事:想吃雞腿,就別勉強啃雞肋》,各大書店有售,歡迎馬上網路訂購:
博客來:https://pse.is/38r6sl
城邦讀書花園https://pse.is/38a3h5
金石堂網路書店:https://pse.is/39u6gp
誠品網路書店:https://eslite.me/395zmf
Pchome:https://pse.is/38h6nl
「工具制約例子」的推薦目錄: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心理學之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 看板FJU_AD-04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操作制約例子的評價費用和推薦,EDU.TW、DCARD 的評價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工具制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工具制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評價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其所企圖引導的是制約對象「主動的非自然反應」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工具制約、天魔、森魔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工具制約、天魔、森魔在PTT/mobile01評價與討論 的評價
- 關於工具制約例子 在 【操作性條件反射】 - YouTube 的評價
工具制約例子 在 孭起背包·遊歷不預期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讓非自己成為你的引路標】
話說自從農曆年前,我的腸胃就一直感到很不舒服,總會感到裡面充滿氣體,久不久就會脹痛起來。已經很多年沒有在吃西藥的我,唯有在好好察覺自己的情緒變化與身體感受之餘,盡量吃比較簡單的原食。
然後剛好有天朋友來訪。一盡地主之誼的我,決定帶他去吃一家我覺得很好吃的泰國菜。還記得在點菜的時候,當朋友問我要不要點咖喱的時候,我的薦骨雖然沒有表示肯定的「不要」,但也明顯沒有聽到任何回應。換句話說,我的身體並沒有準備要吃咖喱。或許是我的身體擔憂於會對我的腸胃產生刺激吧,但我也無法知道,因為當時剛好沒有再追問下去(對,透過追問問題,你可以從薦骨回應知道你為甚麼有某個決定)。
當時的我,雖然沒有薦骨回應,但頭腦就是有種莫名的興奮,很想點來吃,很想嚐嚐那味道,所以最後也管不了甚麼薦骨不薦骨,還是點來與朋友盡情放肆地吃。到今天,我還清楚記得當時那味蕾上的喜悅和興奮。
這簡單不過的生活經歷,給了我一記當頭棒喝,給了我一個很重要的提醒。
我這種沒有聆聽薦骨回應的行為,在Human Design人類圖的術語中,有一個無人不知無人不曉的名稱,就是「非自己」。在Human Design人類圖世界中,「非自己」就像一頭惡魔,人人敬而遠之。每個剛踏上「去制約之旅」的人,當然也包括當天的我在內,總會很介意自己是否有「非自己」的行為,是否有在沒有回應下故亂發起,是否沒有等待邀請就衝動發言,同時又擔當起「愛自己警察」,去批判他人是否有「非自己」的行為。
如果換轉是剛開始走進「去制約之旅」的我,大概會覺得自己為甚麼這麼沒用,明明身體沒有回應,卻偏要這樣做,就此感到慚愧自責不已。
Human Design人類圖在鼓勵我們勇敢活出自己的同時,卻也同時諷刺地使我們變得更擔心犯錯,更害怕犯規。
然而,Human Design 人類圖從來都並非任何宗教或信念系統,並沒有必須遵守、神聖不可侵犯的信條。Human Design 人類圖只是一個讓我們可以輕鬆自在過生活的心法,鼓勵每個人嘗試聆聽自己身體的真實,順流去走生命的每一步。
若你發現自己學習了Human Design 人類圖以後,不但無法讓自己更享受生命,反而讓每一個決定下得更拘束,更多包袱, 更多制約,那把這工具先放下一陣子,先好好享受生命的每個當下,或許對你來說是一個更好的做法。
就像剛才說的吃咖喱例子,就算我真的在沒有薦骨回應下做了某件事情,也或是在有薦骨回應下,因為頭腦的拉扯,沒有落實去做,那又有甚麼大不了?難道我要因此而面壁思過、當眾道歉不成?
大家應該有打過球類比賽吧。比賽中你總會有那麼一兩次失誤對嗎?如果你在腦海中不停回想著那失誤,往後的每個動作你必定會變得畏首畏尾,害怕再犯錯。相反,只要你願意繼續嘗試,不害怕繼續失敗,那你就必定會成長和成功。
就如FB 創辦人Mark Zuckenburg 祖克柏所說的「The biggest risk in life is to not take any risk」。害怕冒險才是最大的危險。
我們真正要做的,並非在做決定的時候畏首畏腳,害怕這個決定是否「非自己」,那個決定會否為我帶來苦澀或挫敗,而是單純在生命的每個當下,覺察自己內心的感受。若發現自己感到有挫敗感(撞牆的感覺),或是懷才不遇的苦澀,我們就可以提醒一下自己,向內觀看,這是否自己仍想繼續做的事情。
不要抗拒和害怕「非自己」的狀態(苦澀、憤怒、氣餒,失望),而是讓你的「非自己」感受成為你的引路標,透過它覺察自己對眼前這人事物的感覺。
到了今天,我再沒有把薦骨回應奉成「權威」,害怕如果沒有人問我問題,或者如果沒有回應,那我該怎麼辦。而是單純的珍惜每個聽見自己薦骨回應的機遇。
就我而言,我的身體機制就像電影 Inside Out (港譯:玩轉老朋友;台譯:腦筋急轉彎)中的「下決定委員會」,而薦骨回應只是委員會中其中一員。雖然它很有影響力,代表我身體想不想這樣做,但我也同時會參考其它委員的意思:頭腦分析、他人的意見(甚至對有些人來說,還有高我和神明的啟示)。
換句話說,薦骨回應只是我的一部份,而無法代表我做最終決定。主導權最終還是在我手上。說到底,誰說我做的每個決定,必定要我身體真心喜歡。重點只在於在決策過程中,是否帶有察覺。
當然,我並沒有打算推翻「內在權威與策略」的意圖。而剛好相反,在我日常日活中的大小事情,我很經常都是以我這個充滿影響力的「委員」作決定。然而,我想表達的是,別把內在權威與策略想得太死板。在相信它的同時,切記不要成為它的奴隸,讓它成為你的包袱。千萬不要在活出自己的路上,忘記了當初想活出自己的初衷。
-----
✨✨在職場上遇上任何疑難,或想探索自己在職場上的可能性,歡迎到以下連結,了解【 職場引導服務 】詳情。👇👇
https://www.KevinCareerCoaching.com/service
.
專為一眾投射者上班族而設的【職場求生術工作坊 - 投射者專題】將在三月隆重登場了!工作坊由我和深耕投射者專題的Jessica( 人類圖守燈人)合作帶領,將會以Human Design人類圖理論,搭配職場實戰經驗與技巧分享,輔以沉浸式互動體驗,讓你能把學到的確實應用在職場中,為往後職涯開拓新一頁。
有興趣的朋友,歡迎按此了解更多: www.surveycake.com/s/OGva2
.
若對靈魂、意念和催眠感到興趣,歡迎追蹤靈魂事務所專頁,獲得最新的課程和服務資訊。
工具制約例子 在 香功堂主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我們都可以冷靜一下嗎?
.
圖文好讀版:http://mypaper.pchome.com.tw/hatsocks75/post/1380462990
.
記錄一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的一些談話內容,有很多可以討論與思考的部分。在這個時間點看《智能社會:進退兩難》,很難沒有共鳴,片中提到的問題都是現在進行式,而我們正身處其中,更能感受到問題的嚴重性與需要被解決的急迫性。
.
假新聞能夠快速傳播,一是煽動性,可以有效挑動他人的情緒(無論是攻擊或是同仇敵愾),二是宣洩性,透過傳播訊息來表達內心的不滿。不論分享文章的大家是怎樣的心情,我在分享一則新聞或是消息前,總希望自己可以先冷靜想想:這消息是真的嗎?有被證實嗎?它可能造成的影響為何?對於釐清事情真相有什麼幫助?我只是單純在散佈一種激烈的情緒,引發更大的對立嗎?
.
#這是我對自己的期許但我知道有些時候我依然做不到
.
面對社群媒體能怎麼做?當情緒過於激動時,不要第一時間回應與傳播自己看不順眼或覺得有爽度的文章,冷靜過後,再來決定該如何面對。關掉臉書或IG或Line通知,我們不必要隨傳隨到。當你發現自己的讚數變少時,不要一直問自己:「是不是我哪裡不夠好?」讚數的多寡不代表你這個人(或文章)的價值。多看新聞,並且注意出處。在網路上與人交談時,不要自行腦補對方在想什麼,不要貼標籤,也不要因為別人貼你標籤,而合理化去貼別人標籤這件事。不要時刻處於攻擊與防備的姿態,盡量闡述自己的觀點,並試著理解對方的觀點,若是對方不願深談,不要窮追猛打,因為最後很可能會變成雙方不在討論事情,而只是各說各話。
.
#誰是買家誰是賣家產品又是什麼
.
「由於我們並沒有花錢買我們使用的產品,所以我們用的產品是由廣告主買單,廣告主才是客戶,我們才是被賣的商品。」
.
「如果你沒有花錢買產品,你自己就是產品。」
.
免錢的才最貴,當我們使用社群媒體時,我們是在提交出個人的資料,社群媒體利用演算法分析「使用者」的興趣,讓客戶的產品可以投放到適合(準確)的目標族群。社交媒體的使用者鮮少意識到他們在網路上展現的性格、興趣、習慣等,即是被販售的產品。
.
「這是所有公司自古以來的夢想,能夠保證只要刊登廣告,就會有效果,這是他們的業務,他們賣的是確定性,為了在這一行成功,你必須有很強的預測能力,預測能力要強就必須有一個前提,你需要大量的資料。」
.
「很多人以為這些大型公司出賣我們的個資,臉書交出這些資料必會有商業利益,重點是他們拿資料去幹嘛?」
.
電腦如何監控我們?光是你在一張照片上停留多少時間,就會成為一組數字。你是開心或難過,你晚上沒睡覺時在看什麼東西,你按了什麼文章的讚等等。透過這些看似無關緊要的數字追蹤,去預測我們的行為,並建構使用者的性格數據。而且越來越能精準預測我們的喜好,進而開始有效投遞「我們會喜歡的物件或議題」。
.
#科技只要夠進步看起來就會像魔術
.
「你把手機向下拉就能更新,最新資訊就會出現在最上面,向下拉就又能更新又有新資訊,每次都是,這在心理學有個術語叫做”間歇正增強”。」
.
「你不知道何時會得到或者會不會得到某樣東西,原理就跟賭城的吃角子老虎一樣,你不能只是有意識地使用產品,我要深入挖掘人的腦幹,把潛意識習慣植入你的大腦,從你的大腦深處控制你,你甚至不會知道。每次你看桌上的手機,光是看著手機就知道只要伸手過去,就可能有新消息,就好像玩吃角子老虎試手氣,對吧?這不是意外,這是一種設計技術。」
.
「另一個例子是照片標註,如果你收到一封電子郵件,說你朋友剛剛在照片上標註你,你當然會點那封電子郵件來看照片,你沒辦法放著不管。他們完全利用人類的深層人格。你要問自己一個問題:為什麼郵件裡沒有那張照片?這樣看照片不是更簡單?」
.
我覺得社群媒體最變態的設計就是打字的時候會出現「刪節號」,暗示你對方正在回覆留言,那會給你一種期待感,會想著:「對方要留言給我,那我就在這裡待一下吧。」久而久之,你使用社交媒體的時間就會拉長,更無法離開網路世界。
.
#我們成了實驗室的白老鼠?
.
「臉書進行他們所謂的”巨幅感染型實驗”我們要怎麼在臉書網頁上用最低限度的暗示,就能讓更多人在期中選舉投票?他們發現真的有辦法做到,其中一個結論就是我們現在知道的: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而且使用者完全不會察覺。他們什麼都不知道。」
.
「人類在真實世界的行為和情緒,的確會受到影響。」這件事在過去幾年的感受更為深刻,無論是年初的台灣總統大選或是近期的美國總統大選,我們發現網路言論變得越來越失控,很多時候人們不再「好好談話」而是發出各種情緒化的言論,到處貼標籤,醜化彼此。其實早在網路發展初期,這樣的問題就已經發生,但激化與對立的狀況依然是一年比一年往上增強,而我們也在不知不覺中變得更為偏執、情緒化、暴力...
.
「我們拿這些人工智慧系統對付自己,用逆向工程的方式,找出怎麼做才能讓人類做出回應。幾乎就像刺激蜘蛛的神經細胞,看看怎麼讓蜘蛛的腿抽動。這就像一種監獄實驗,我們把人帶進這個數學矩陣,利用他們的一舉一動,搜刮大量金錢和資料,中飽私囊。用戶卻完全不曉得。」
.
「腳踏車面世時,沒有人受害,對吧?如果大家都開始騎腳踏車,沒有人會說:天啊,我們毀了這個社會。或者腳踏車會影響大家,讓大家都不照顧小孩、毀了民主基石,導致大家無法分辨真相等等。我們絕對不會說腳踏車有這些問題。如果某樣東西是工具,就只會靜靜躺在那裡,耐心等待。如果某樣東西不是工具,就會跟你要東要西,引誘你、操弄你、要你提供東西。我們已經不是在工具型的科技環境,而是進入成癮和操弄型的科技環境。改變的是這個:社群媒體並非被動讓人使用的工具,而是有其目標,有自己實現目標的方式,利用人類心理對付人類。」
.
社群媒體透過心理學去改變人類的行為,這其實跟《全面啟動》的概念非常相似,科技不再停留在淺層表面,而是進入深層的意識裡,植入一個想法(習慣),改變人們對一件事或一個人的想法。
.
#你在看我嗎?
.
「全世界只有兩種產業把客戶稱為使用者,一個是毒品,一個是軟體。」
.
「人類演化後,開始在意其他部落同胞喜不喜歡我們,因為這很重要。但是我們有演化成在意一萬個人的想法嗎?我們並沒有演化成每隔五分鐘就需要一點點社會認可,這不是人類與生俱來能夠應付的體驗。」
.
「我們根據公認的完美標準改變生活,因為這種短期訊號就像一種獎勵,大心、按讚、豎起拇指,我們認同這種價值,以為這就是真理。但這都是虛假、稍縱即逝的人緣,不但無法長久,而且承認吧,這種生活反而讓你比以前更空虛。因為你被迫進入這種惡性循環,心裡想著:接下來該做什麼?因為我還想要這種感覺。想想看,這種情形對二十億人的影響,再想想大家對別人的觀感如何反應,大事...真的不妙。」
.
記得去年的南美旅行,有個小鎮的網路超弱,在那裡我只能發簡單的臉書訊息。在小鎮待上兩天時間,一方面感到焦慮「網路這麼慢,我會不會錯過什麼重要訊息?」一方面卻也發現,當你無法使用網路時,你不會一直被手機制約、不會一直想要知道網路上誰誰誰又說了什麼、不會一直想要分享你看到了什麼或拍了什麼照(因為那讓我們覺得自己很重要)。當生活沒有非必要讓他人知道我們的一舉一動時,或許我們才能回過頭看見自己的真正需求。
.
諷刺的是,觀賞《智能社會:進退兩難》時,我一邊紀錄下劇中有意思的對白,一邊不由自主地產生:「哇,這段話講好好,我要記下來發到網路上,這樣可能會賺到很多讚。」想法。在社群媒體的時代,我們已經被訓練成無時不刻都在思考如何贏得他人的目光,如何索求他人的認同...即便,我正在觀看一部探討網路媒體對人的影響的作品。
.
「整個新生代都被我們訓練和制約成只要覺得不舒服、寂寞、不確定或者害怕,就可以拿數位奶嘴麻痺自己,這會削弱我們處理負面感覺的能力。」
.
#生命會找到出路
.
「你給電腦一個目標:我要這個結果。然後電腦自己學著怎麼達成,”機器學習”這個名詞就是這樣來的,所以系統每天都精進一點,用最佳順序挑選最佳貼文,讓你用這套產品的時間越來越長。其實沒人知道人工智慧用什麼方法達到那個目標。」
.
「這些公司裡只有少數人,不管是臉書、推特還是其他公司,只有幾個人瞭解這些系統的運作方式,連他們都不見得完全瞭解特定內容會變成怎麼樣,所以我們人類幾乎無法控制這些系統,因為這些系統控制我們看到的資訊,系統對人的掌控能力,超出人控制系統的能力。」
.
人類創造社群媒體,利用心理學掌控使用者,社群媒體在短短幾年內迅速發展,創造者甚至難以控制它的成長速度。這讓我想起《侏羅紀公園》的經典對白:「生命會找到自己的出路。」人類的好奇心為社會帶來便利與多種可能性,但同時間,人類的發明卻也常常讓自身陷入險境。看似無生命的社交媒體,其實是有機體,依靠人類的寂寞、孤單、自戀、恐懼、喜悅、悲憤等情緒,變得越來越強大而有殺傷力。
.
#資訊客製化的恐怖
.
「我要向大家解釋臉書的動態消息功能到底有多糟糕時,其中一個例子就是要大家看維基百科,你登入維基百科網頁,看到的東西都跟別人一樣。這是網路上少數大家都一樣的東西。假設維基百科說:我們要讓每個人有不一樣的客製化定義,而且我們是拿錢辦事。所以維基百科會監視你,維基百科會計算:”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改變一點點,以便達到商業利益呢?”結果維基百科就改變詞條內容。你能想像嗎?你應該可以想像得到,因為臉書、Youtube動態消息就是如此。」
.
「就算是兩個很親近的朋友,他們的朋友也幾乎重疊,他們想:我去看臉書上的動態消息,就會看到同樣的更新。但其實完全不是這樣,他們會看到完全不同的世界,因為電腦會根據計算結果,顯示最適合他們的內容。」
.
#同溫層侷限你的視界
.
「你可以想像27億個《楚門的世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真相,自己的...事實。久了以後,你會以為大家都同意你的看法,因為動態消息裡的每個人都跟你有同感,一旦你處在那個狀態,就很容易被操弄,就跟你被魔術師騙了一樣,魔術師表演撲克牌技法時會說:隨便選一張牌。你不知道的是他們早就設計好了,所以你選的是他們要你挑的牌。臉書就是這樣,臉書說:你挑選你的朋友、你挑選要點的連結等。其實都是胡扯,就像魔術師一樣,臉書控制你的動態消息。」
.
「你看到另個陣營,就會開始覺得:”這些人怎麼這麼笨?你看我經常看到的大量資訊,他們怎麼會看不到同樣的東西?”答案是:“他們真的看不到同樣的東西。”。」
.
#演算法下被操弄的人偶(人類)
.
「我擔心自己開發的演算法反而造成社會的兩極化,但從這個觀點來看,兩極化現象確實是讓用戶上線,非常有效率的方法。」
.
「大家以為演算法的設計是提供民眾自己想要的東西,錯了,演算法只是想找幾個夠棒的幻境,找個和用戶興趣最接近的幻境,如果你開始看這類影片,系統就會一直推薦下去。」
.
「麻省理工學院有項研究,推特上的假新聞傳播速度,比真的新聞還快六倍。如果一個人的優勢比另一個人強上六倍,這個世界會怎麼樣?」
.
「我們打造的系統讓假消息更有優勢,這不是我們故意的,只是因為假消息比真消息更能讓公司獲利,真相太無聊了。」
.
#假新聞現在式
.
「所謂的第三人並不是以駭客手法操作選舉,俄國人並沒有駭掉臉書,他們只是利用臉書為合法廣告主,並合法使用用戶開發的工具。差別是:他們的用意非常邪惡。這就像遙控戰爭,一個國家操弄另一個國家,卻不必真的侵犯實體國界。」
.
「重點不再是你要投票給誰,而是讓社會徹底混亂、民眾分裂,目的是讓兩派人馬,再也聽不到對方的聲音,再也不想信任對方。」
.
「我們要把社會賣給出價最高的人嗎?我們要把民主體制整個賣掉,讓你潛入每個人的心理,讓特定族群相信謊言,然後造成文化大戰嗎?我們要這樣嗎?」
.
「如果我們對於何者為真沒有共識,或者認為世界上沒有真相,那就完了。這是其他問題底下的根本問題,因為如果我們對何者為真沒有共識,那就根本無法解決任何問題。」
.
「科技並不是人類的生存威脅,而是科技擁有把社會黑暗面激發出來的能力,社會最黑暗的一面,就是生存威脅。」
.
「會不會未來世代的孩子,再也不知道網路幻境出現前,這個世界原本的樣貌?如果你不知道自己身在母體裡,要怎麼從母體裡醒過來呢?」
.
#經濟至上的危機
.
「我們發明"讚"按鈕時,動機是把正能量和愛散播到全世界,然而這個初衷現在反讓青少年因按讚數太少而感到憂鬱,或者可能造成政治兩極化。我們當時完全沒有想到這些...」
.
「我認為很多人都被商業模式、經濟誘因和股東壓力給卡死了,幾乎不可能有別的做法。」
.
「我覺得大家必須認同企業努力賺錢其實沒有關係,有關係的是沒有規範、沒有規則、沒有競爭...導致公司變成實質上的政府,然後他們說:"我們可以自律"這根本是胡說八道,離譜至極。」
.
#Netflix
.
網飛推出《智能社會:進退兩難》這部記錄片,請求人們思考社交媒體存在的問題,但同時間,我們在 Netflix 上看的每一部影片,也會成為一組數字,Netflix 的演算法會根據觀看者的類型偏好,推薦特定的影片。好處是:使用者比較不會踩雷。缺點是片單會越來越偏,最後侷限在特定的類型上。其實...我們已經深深陷入演算法的蜘蛛網中,很難從中逃離。
工具制約例子 在 工具制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工具制約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工具制約例子、工具行為、制約英文有關歷史與軍事文章或書籍,歡迎來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工具制約例子 在 工具制約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的推薦與評價
提供工具制約相關PTT/Dcard文章,想要了解更多工具制約例子、工具行為、制約英文有關歷史與軍事文章或書籍,歡迎來你不知道的歷史故事提供您完整相關訊息. ... <看更多>
工具制約例子 在 心理學之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 看板FJU_AD-04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有些東西我從我從圖書館借的心理學的書找來的
依老師資料給的關鍵字整理出
可能有漏掉或多出的吧
----------------------------
兩者差別:
古典制約→後天人為控制的約束
操作制約→嘗試錯誤學習(連結學習)
→(效果率、練習率、準備率)*在古典制約外多了主動性、自發性*
一) 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
古典制約學習過程是生理學者巴夫洛夫的偉大發現。他發現狗即使只聽到助手送食物的腳
步聲或見到眼前的食物,都會流口水,巴夫洛夫認為這個現象是學習而來的。他在狗進食
之前或當中,給牠鈴聲的刺激,經過幾次練習後,狗即使未吃到東西,但只要聽到鈴聲,
也會分泌唾液。巴夫洛夫把進食而留口水的反應稱之為「非制約反應」,把引起唾液分泌
的鈴聲稱為「制約刺激」,因制約刺激的出現而流口水的反應則稱為「制約反應」。這種
制約刺激和非制約刺激作某種連結,然後逐漸由制約刺激取得非制約刺激的特性,最後即
使制約刺激單獨出現,也會使個體產生制約反應的學習過程,就是!古典制約學習歷程。
(二)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
人類有很多行為都是自發性的,當這個行為出現後,使行為者獲得獎勵的後果,以後再出
現這個行為的機率就會增加。把個體徐學會一些自發性行為的過程稱為操作制約。因為自
發性行為所帶來的正性後果,使個體的行為獲得增強,而這種增強作用又強化了行為者重
複出現類似的行為。
古典制約
古典制約是什麼?他是如何發生的?
古典制約學習(classical conditioning,Pavlovian conditioning)
· 非制約刺激(unconditioned stimulus,US):不需經過學習就能引起反應的刺激。
· 非制約反應(unconditioned response,UR):不需經過學習就能對非制約刺激起的反
應。
· 制約刺激(conditioned stimulus,CS):本為中性刺激,與非制約刺激連結,能引
起反應的刺激。
· 制約反應(conditioned response,UR):由制約刺激所引起的反應。
Ivan Pavlov與他的狗的實驗(Figure 7-2):歷史上有兩隻狗,是大家耳熟能詳的,一
隻是靈犬萊西(Lassi),另一隻便是Pavlov的狗了。
制約的獲得(Figure 7-3) ;
以Pavlov的狗實驗為例,Pavlov穿著實驗用的白衣進入動物房把狗罐頭(不知道當年有沒
有寶路)倒進餐盤中,餐盤中的狗食對狗而言就是非制約的刺激(US),因為不需制約的程
序,就可以引發狗流口水的反應,因此流口水此種因US而起的反應就是非制約反應(UR),
可是有一天,Pavlov忘了買寶路了,當他同樣穿著實驗白衣進入動物房時,他發現狗仍然
有流口水的反應,於是Pavlov發現古典制約(classical conditioning)的形成,因為狗學
到的是實驗的白衣(一個中性的刺激,S)會出現在狗食(US)之前,經過幾次配對之後,S與
US產生連結,變成制約刺激(CS),因此當CS出現時,CS會連結到US,US會引發UR,但是因
為此時刺激由CS開始,因此此時的反應稱為CR。(請看以下的簡圖)
US(狗食)->UR(流口水)
CS(鈴聲)->和UR無關反應
CS+US(鈴聲+狗食)->(很多口水)
CS(鈴聲)->UR=CR此時的流口水其實是一種制約反應或反射。
Conclution:所以說制約刺激(鈴聲)原是借重非制約刺激(狗食)的一並出現而引起非
制約反應(流口水);但幾次一併出現之後,當只出現鈴聲,狗還是會流口水,這便是制
約完成。
操作制約
操作制約是什麼?他是如何發生的?
操作制約(operant conditioning)又稱工具性制約(instrumental conditioning)
=>任何個體的自發性反應,如能帶來有效的後果,該反應就因強化而保留,這便是操作
制約。
增強物(reinforcer):符合個體需求的刺激物,作為個體有正確反應時之獎賞用。 增
強指的是行為發生的頻率增高了,所以不管正增強或是負增強看到的行為頻率都是增加的
,只是正增強是因為增強物的出現,負增強是因為增強物的移除。
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行為表現後得到酬賞,行為也因之強化,此酬賞為
正增強。例:索取統一發票(行為)中大獎(正增強),以後每次購物皆會要統一發票。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行為表現後即終止所厭惡的刺激,行為得到強化,
此厭惡的刺激為負增強。例:戴太陽眼鏡後(行為),陽光不再刺眼(厭惡的刺激),一
出門及戴上太陽眼鏡。
處罰(punishment):給個體厭惡的刺激(正處罰)或取消酬賞物(負處罰),以削弱行
為。例:男頭綁紅絲帶被取笑(處罰),不再綁紅絲帶(行為消失)。
操作制約與範例
名稱 方式 行為 結果
正增強 給予所愛 趕快把功課做完 就可以看電視
負增強 取走所惡 趕快把功課做完 就不會被一直唸
懲罰 給予所惡 不按時做功課 就會被打
懲罰 取走所愛 不按時做功課 就不能看電視
@行為塑造(shaping)
將現有行為和欲達成目標行為間分解成幾個步驟,對每一個步驟施予操作制約。例:馬戲
團以連續漸進式(successive approximation)方式訓練動物表演。
增強安排方式 (Schedules of Reinforcement)
可分成連續增強、部分增強、比率增強與時距增強幾類。以下說明幾種常見的增強方式:
1.固定比率方式(fixed-ratio, FR)
個體固定做出幾次反應之後,給予增強。譬如FR5指的是動物必須壓桿五下才可以得到一
次增強物,所以反應與增強物的比例為五。
2.不定比率方式(variable-ratio, VR)
不定比率方式會使個體猜測哪一次會得增強物,因而不斷做反應。例如:大家樂。更詳細
地說,譬如VR5的程序指的是動物平均壓五下會得到一次增強物,但是可能動物遇到的第
一個程序是FR9,第二個程序是FR1,第三個程序是FR8,第四個程序是FR2,以此類推,總
之平均而言動物壓五下桿會得到一次增強物。
3.固定時距方式(fixed-interval, FI)
個體必須在固定時間之後壓桿才會得到增強物。譬如,FI10"(10"表示10秒)的程序要求動
物在十秒之後做出反應才會得到增強物,動物在十秒之前不會得到任何增強物,所以動物
的反應型態是得到增強物後會休息一段時間不做反應,等到時間快到的時候,才開始做反
應,最顯明的例子是學生的讀書行為,學生平常不讀書,等到考試快接近的時候就開始用
功的讀書,一考完試,又開始不讀書。(請比較FT與DRL兩種程序)
4.不固定時距方式(variable-interval, VI)
這個程序與FI的差別就如同FR與VR的差別,譬如VI10"強調的是平均10"動物做出反應會得
到增強物。所以動物的反應型態是不斷做反應。(請比較VT程序)
參考資料:
https://psy.ccu.edu.tw/generalpsy/chap7.htm
https://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005040207862
--
何需劍道爭鋒?千人指,萬人封
可問江湖鼎峰?
三尺秋水塵不染,天下無雙....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60.16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