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版共同推薦的一本好書《框架效應》這幾天出版了❗️遠流出版社當初給我書稿時,因為平常較少接觸韓國作者寫的書,不知道到底內容如何,沒想到一口氣直接讀到結尾,覺得十分精采🤣
【讀書心得】《框架效應》:打破自己的認知侷限
👉 當初看完這本書馬上就寫下了這段推薦短文:
「令人驚豔的一本書!作者用「框架」比做我們的思維模型太貼切了,流暢的文筆與高含金量的專業視野帶我重新進入心理學、行為經濟學與決策思考的世界,再度重新認識自己。
你選擇的框架,決定你成為怎樣的人,也決定了別人對你的態度。藉著書中一個接一個的心理實驗,逐步發現自我的「意義框架」;使用「接觸框架」驅動我們更樂觀、更積極嘗試新事物;培養同理心,與人建立好的關係,讓我們有勇氣拋開「比較框架」的束縛;最後,「突破框架」為我們的人生開創新局,擁有更多幸福感與成就感。」
👉 不過,我對這本書的感想絕不只於此。在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會感覺到在與書對話,透過許多書中所提的小測驗與小故事來逐漸認識自己的內心,到底我們是個什麼樣的人呢❓我們目前人生中擁有的核心價值是什麼❓
答案有的時候會出乎你的意料,原來我不是自己所想的那樣❓
我之前讀過一本關於行銷的書籍,就用過「框架」這個概念為主軸,描述如何利用「框架」來影響別人,讓我們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東西。在這樣的情況下,「框架」的目的是要讓別人可以認同你的想法與價值觀,也用來包裝自己的影響、權威、實力、資訊和地位的工具。
👉 「框架」等於「視角」
「框架」等於「視角」,是每個人都會使用的心理參照機制,選擇性的制約我們感知與思考的過程,也決定了我們最後思考的結果。框架會影響判斷力、改變人類行為的意義,形塑了每個社交互動的潛在意義。所以,你可以用框架去看別人,當然,你所選擇的框架也決定了別人怎麼看你。
在處理事情時,不要單純使用一個框架,只用單一視角。我們應該將所有可能性列出來,逐項評估、看看他們彼此之間是否有連結,並做出最合適的選擇。在《零偏見決斷法》這本書中提到「擴增選項」就是很好的例子,我們應該問的是能不能都要❓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哪怕只是多出一兩個選項,都可以發揮極大的力量。
在思考事情時,不要單純一個框架,讓自己陷入死胡同。當你在覺得痛苦時,想一想「今天=對某人來說迫切渴望的明天」,你會重新找回自己生命中的感恩與幸福。
或是,你可以轉換一下自己的想法。人通常會因為別人放在你身上的框架而感到壓力,不管是金錢、地位、工作等,但是,重點是用來評價自己的框架是什麼❓
👉 「我不用強者與弱者、成功與失敗區分世上的人。
我只將世上的人分為學習與不學習的人。」
-班傑明·巴伯
如果你想了解一個人,也不要用表面所呈現的事物來進行評斷,而是去觀察他的處事態度。不要認為你的選擇是「普羅大眾的選擇」,不要認為你的主觀經驗與客觀經驗之間沒有差距(事實上往往有鴻溝)。
不要以為別人都在注意我們,其實真正看著我們的不是別人,而是自己。不要讓自我的框架看成世界的中心,持續學習與智慧的累積,讓我們可以變得更加謙遜。
👉 你要想變成什麼樣的人❓你必須先了解你自己❗️
愛爾蘭劇作家蕭伯納說:「人生並不在於發現自我,而是創造自我。」唯有你先了解自己,才有辦法進一步去變成你想要成為的那個人,也才會努力創造更美好的自己,發揮力量去影響他人的行為跟幸福。
👉 這裡提供一個書中有趣的小測驗,讓大家理解自我框架,我們看見得是怎樣的世界❓
有個電視節目,讓大人們去猜小朋友們在說什麼,從小朋友的角度來說明特定事物,其中的幾個問題是:
1️⃣ 我拿到一百分,爸爸媽媽就會說這句話。
2️⃣ 沒有這個不能唱歌。
3️⃣ 這個總是軟趴趴。
👉 答案在留言中,希望你看到的時候不要驚訝❗️也歡迎分享你的答案~
代溝總在沒有互相溝通、互相了解下產生。所以我們應該用更開闊的心去待人處世,與面對這個世界。
⬇️⬇️⬇️全文連結⬇️⬇️⬇️
🔗 https://pse.is/H9Q5E
#讀書心得 #框架效應
工具制約行銷例子 在 林嘉宏Win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做自己的執行長—個人崛起的時代來臨】
看完覺得對你有收穫的話,別忘記給我愛心唷!
更歡迎你透過分享,幫助周遭更多人❤
➡這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時代。
太多例子可以舉證,小則從我自身奮鬥的故事,大則有「邏輯思維」這類具有百萬粉絲規模和商業實力的知識網紅崛起。事實告訴我們:個人崛起的時代已來臨。這些事實告訴我們,人人都有機會成為CEO,創造出不可思議的產值,這些產業、工作甚至5-10年前還沒出現。
面對巨浪來襲,我想跟大家聊聊,在成為真正的執行長之前,怎麼當自己的執行長。
‼《做自己,從慣例的軌道中抽離》
當補教老師的這些年,我深刻體會「台灣人的小孩不好當」。台灣的爸媽,太習慣把自己的夢想、社會主流價值觀放在對子女的期待上,要子女變成醫生、律師等專業人士,薪水優渥、社會地位高。
而學校就像工廠,每個獨特的人進到學校被加工後,一批批學生就被訓練成符合公司需求的工具人,既抹煞了每個人獨立思考的能力,也忽略人文素質底蘊的培養。
我想說的是,這些條條框框、慣例看似安全、保險,實際上只是讓遵循的人一步步踩進致命的流沙中,用上一個世紀、上一個世代的方式過活。但事實上,這只是父母、學校、社會自我麻痺的思想安眠藥罷了。對於身處在AI、AR/VR、blockchain各種科技革命中的我們,若只甘於當工具人,你能比AI更厲害嗎?可能不被AI取代嗎?
只有跟隨自己的「天賦與特質」,做個獨一無二的個體,才有可能在新時代中勝出,找到自己的位置,不在汪洋中隨波逐流。
‼《跳脫框框,從圈外以新角度觀看地球》
你覺得,在台灣一般人幾歲可以當到高階主管?45歲還是55歲?
如果我說,我在一般大學生讀大三、20歲時,就已經成為幾家公司中的靈魂人物,擔任經理人、顧問,你相信嗎?你可以說我一身反骨,但我就是做到了!
有太多人「被其他人的經驗制約」,沒人做過的事,自己也不敢想、不敢做!
我建議你,要訓練自己能夠跳脫框框思維的模式,才能脫離老鼠滾輪,找到滾輪外的藍海世界。在競爭激烈的環境中,要懂得從不同的角度審度全局,才有辦法因應生態變形的各種可能,不會在大風吹時,卡不到自己的位置。
你問我該怎麼著手呢?我提出3個自己實踐過,親自認證有效的方法:
📎(1)多閱讀:閱讀提升視野。
喜歡人文的人就多讀歷史、藝術;對養身有興趣也可以比較東西方、古代現代的醫學理論;是個吃貨就讀美食家評論、菜系介紹、食譜。
懶惰點的人,至少去參加幾個讀書會、說書會,聽聽別人用什麼方式讀書、從什麼角度理解書中內容,還可以多吸收幾本書的精華。
之前我提過好多次閱讀的好處了,就是要提升你的視野、拉高你的格局、擴張你的境界,不要覺得這是老古板、過時的建議,我身邊有太多CEO對閱讀的堅持是你無法想像的。
📎(2)玩社交:廣度&深度的策略。
有2種玩社交的方式,第一種是參加不同領域的團體,通常是你自己有興趣的2-3種。例如我喜歡爬山,參加登山社,就有一群山友跟我分享裝備、登山路徑....一來可以加深對興趣的了解,再者也能結交來自陌生產業的登山社成員。
第二種是多跟牛人在一起。當你廣泛累積知識量時,會對很多事情有比別人多一點點的了解,但是跟真正厲害的人還差一大截。花一些時間跟牛人混在一起,雖然無法變得一樣專精,但至少在有需要時,知道哪裡有人能夠幫得上忙。
我自己和身邊不少CEO都有這種「知人善任」的本領,如果未來你有志成為企業CEO,玩社交、建人脈是一項必備的技能。
📎(3)懂生活:生活造就品味,品味讓你與眾不同。
這個概念很多人跟我反應過,覺得很模糊。我自己對品味的定義是:懂得欣賞生活裡細節的美好。正因為欣賞角度的差異,這些獨特性造就個人品味。
像我有個朋友愛圍棋,他把圍棋的規則運用在商業佈局上,從他的策略中就能觀察到圍棋的美感和智慧。更不用說台灣許多令人尊敬的企業家都各有所愛:張忠謀愛打橋牌、郭台銘喜歡高爾夫球、尹衍樑研究易經、林百里瘋張大千....
當你以正向循環的方向累積做這3件事,你會發現你開始蛻變成為一個具有魅力人格的人,因為你會開始變得言之有物、有獨到見解、有美好的品味、有特別的社交圈....一個美好的人怎會不吸引別人的喜愛與追隨?
‼《往對的方向前進,要堅持》
我必須先幫你打預防針,在蛻變的道路上,你會遇到很多阻力,但一定要堅持住。堅持,就能看到從裡到外全面翻新的自己。
我們都很熟悉一些場景跟狀態,例如有些人特愛炫耀過去的輝煌和成就,一有機會就講個沒完;有些人則特別以過往的不堪為恥,覺得自己未來也會跟過去一樣一事無成,一直唱衰自己沒用。
除了自己阻礙自己之外,這個迷茫時代裡讓人分心的誘惑太多,別人的看法、新聞報導、浪潮上的話題.....記得隨時提醒自己抬頭看看目標 (我在【改變自己的力量】這篇文章有提過),保持好自己的專注,不要受到旁人的影響,而輕易回到隨波逐流的世界。
‼《超越自己,大膽跨界》
Last but not least, 最後我想提醒大家「超越自己 大膽跨界」。大學時我主修企管,大部分同班同學都選擇在相同的科系領域發展,進入企業擔任行政、行銷、企劃等職務,因為同類型的人才太多,若不是出類拔萃的人,很難在企業裡嶄露頭角。
但我選擇了前往補教業,教的科目是高中數學,在全是老師的群體裡,企管人對於市場格外敏感與專業。我帶著企管專業跨足到不同領域去發展,以企管人的思維、而非上課老師的思維看待補教業,於是比較容易找到破口,成為老師群體中跟大家不一樣的人,就容易被看見、被提拔。創業自然就比一般老師順利許多!
所以我鼓勵大家,要勇敢脫離同溫層,去別的溫度適應看看,刻意讓自己不太舒服,就會知道自己必須不斷的精進、超越。希望大家勇敢成為跨溫層的超級物種,都能當上真正的CEO!
看完覺得對你有收穫的話,別忘記給我愛心唷!
更歡迎你透過分享,幫助周遭更多人❤
工具制約行銷例子 在 行為的公式談古典制約與操作制約 ::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 的推薦與評價
博碩士論文下載網,稱為操作制約,於是Pavlov發現的制約則改名為古典制約。 ... 拿Pavlov的實驗為例,狗看見食物會分泌 ... 【行銷中的心理學】你也被廣告制約了嗎? ... <看更多>
工具制約行銷例子 在 [請益] 正增強負增強- 看板ask-why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這次想來請教大家關於正增強跟負增強的一些問題
我查了有關於正增強與負增強的定義:
正增強(positive reinforcement)︰
凡是個體反應後帶來的刺激物能強化該反應者,該刺激物即稱為正增強物。
由正增強物的出現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稱為正增強作用。
負增強(negative reinforcement):
凡是個體反應能使厭惡性刺激物停止,因而強化了該反應者,該刺激物即稱為負增強物。
由於負增強物的消失對個體反應所產生的強化作用,稱為負增強作用。
若用舉例的方是來說
正增強就是:(用在課堂經營方面)
˙特別的褒獎。
˙非直接的褒獎(告訴某人他們做了什麼或完成了什麼)、張貼照片(本月學生)、張
貼學生作品、圖示進步情形、愉快的笑臉、在作業簿上寫大紅的「甲上上」、告
訴家長他的良好表現、在紙上寫正向的評語等。
而負增強的話,我暫時想不到有關課堂經營的例子,所以想到以下的例子:
下雨了,所以我們撐傘來避免被雨水淋濕。 ←撐傘的動作就是負增強。
頭痛的時候,吃止痛藥。 ←吃止痛藥也是負增強。
這邊就有個疑問了,負增強用在教學方面是不是這樣呢?
下一堂課要考試,於是跟老師說肚子痛要去保健室而順利逃過考試。
所以學生以後遇到考試也會找同樣藉口。
上課的時候很吵鬧,老師於是說等一下下課不准休息。
不過感覺負增強跟懲罰很像
所以想請問版上高手
負增強跟懲罰差異處在那邊?
另外,廣告的手法是運用古典制約還是操作制約的方法呢?
以孟江女跟喉糖的廣告為例 我是認為這是古典制約
因為看到孟江女就會想到喉糖
可是老師卻說 看到孟江女 並沒有讓你有喉嚨舒服的感受
所以這是操作制約 這個部分有聽沒有懂
問了老師 老師給的解釋讓我更模糊 說是牽涉到生理方面BALABALA…
因此也煩請鄉民不吝解惑 萬分感激
--
♀♂♀♂♀♂♂♀♂♀♂♀♂♀♂♀♂♀♂♀♂♂♀♂♀♂♀♂♀♀♂♀♂♀♂♂♀♂♀
♂♂♂♀♂♀♂♀♂♀♂♂♀♂♀♂♀♂♂♂♀♂♀♂♀♂♀♂♀♂♂♀♂♀♂♀♂♀♂
♀♂♀♂♂【男女真的大不同?! https://kuso.cc/4HTK】♂♀♂♀♂♀♂♀♂♂♀♂♀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212.187
※ 編輯: paupau0782 來自: 61.62.212.187 (06/14 21:59)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