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我沒幫上什麼忙,你只是藉著我提昇了力量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人類新生兒的發展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同物種的他者對於個體發展的重要性,這從小猴子的發展也可以看得出類似的狀況。如果小嬰兒在人力照護不足的機構中長大,可能會有容易哭泣、退縮、憂鬱,以及體重減輕、睡眠困擾等身心問題產生。當這些嬰兒長大,對於跟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也會經歷困難。
所以照顧者不僅僅是提供嬰孩成長所需的生理養分就夠了,還要藉由肢體與口語互動傳遞愛與關懷,給予嬰孩充分的心理滿足。當照顧者跟寶寶與幼兒進行適當的遊戲,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愉悅的經驗,這能為大腦的神經元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
所以人際關係的品質,也就是「他人的力量」,對於人類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可以直接影響最基本的生理結構。而大腦未良好發育,則可能進一步損害往後的心智能力。
從嬰幼兒期,一直到兒童青少年,除了家人之外,老師與同儕對於一個人的適應,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尤其當家庭功能不彰時,孩子能跟家人以外的成人建立親密的信任關係,常能深切而悠遠地對一生有重大的助益。
不管是身教的概念,又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再再強調以身邊的人所構成的環境,如何形塑一個人的性格與作為。
在現代的智力理論中,也提到智力的展現,跟一個人能不能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或甚至創造新環境,來增加自己適應的能力有關。就像是一個領導者並非在所有智力層面都能有超卓表現,而是他懂得尋找合適的夥伴,來彌補自己的短處,讓個人長處或集體優勢得以發揮。
就心理治療來說,良好的治療便是提供了一個讓當事人成長與改變的支持環境。甚至有人認為,當事人與治療者關係的品質,是治療產生效果的主因,而治療者的理論知識與治療技術只是其次。換言之,所謂的心理治療,可說成是將改變的動力,逐漸還給當事人的過程。
不管我在執行個別或團體治療、工作坊,又或者是演講與出版,這些或深或淺的心理衛生工作,常有不少人給予正面的回饋,認為自己的正面改變是由於得到了我的幫助。我常討論各種維繫心理健康的知識,也介紹不同資源,讓想要用心理學知識自助的朋友們,能夠在自己清楚的意識下,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從「治療」走向「自療」,能肯定自我與信賴自己,為自己負責與做決定。
當事人或許剛開始依賴關係,讓理智能重新運轉。最後希望這些力量回到當事人身上,從治療關係中獨立出來,並且在生活中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帶來較佳的健康狀況,也能降低死亡率。高社會支持的人,也比低社會支持的人,更能應對壓力,並且有更健康的生活型態。
也就是說,一個充分為自己身心健康負責的人,能經營健康的人際網絡,願意求助也是一種能力。懂得求助的人,除了慣於克服可能被拒絕的挫折感,還能增加他人的自我價值感,更強化彼此的關係連結。
我們一般討論的「連結」,在這本書翻成「聯繫」。這本書的重點是,藉由人際間「真正的聯繫」,我們才能汲取他人力量,並且相互支持。
「所謂真正的聯繫,就是可以讓你做完整、真正、不帶絲毫虛假的你,可以讓你投入全部心、靈、與熱情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的兩造都完全呈現,彼此相知,而且也相互投入。任何一造都能坦然與對方分享自己真正的想法、感覺、信念、恐懼、與需求。」
這種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關係,就作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可以經過個人的努力而得到。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要生存,想做的事情一多,像是經營一家公司,至少需要幾個他人來組成一個社群,幫助我們突破自我,超越自己的限制。
作者在書裡面也以經營家庭為例,不但談到了教養中常提到的自主與責任的界線,而且還引用了腦科學研究,討論關於正向與負向回饋的比例如何調配,對一個人最為合適。
「研究結果顯示,當每接獲一個負面訊息就能接獲五個正面反饋時,我們的腦反應最佳。根據商務研究,最佳比率事實上是六比一。表現最好的人接獲的正面對負面反饋比是幾近六比一,表現最差的人的正、負面反饋比是幾乎相反的一比三。表現最好的人每聽到一個負面反饋會聽到六個正面反饋,表現最差的人聽到的負面反饋比正面反饋多出三倍有餘。我們當然需要負面反饋(有了它們我們才知道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但比率與口氣要對,讓我們的腦可以接受。」
對於我們文化裡的父母來說,暫時把正面與負面回饋的比例調成接近一比一,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短期目標(現實中負面回饋的比例常遠遠多於正面回饋)。父母就是家庭的領導者,如何激勵孩子的內在動機,也是養成自動自發的孩子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在這本書裡談到了不少關於「真正的聯繫」的特徵,還有實際案例,以及經營這種關係的具體作法。像是如何塑造企業文化,以及運用傾聽、信任與溝通,還有避免掉入受害者陷阱等。
基本上,套用我的說法,是當事人藉著這樣的關係,能啟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能量。然後這樣的能量,還能在關係與團體中相互激盪,形成正向的循環。
願我們能藉者像作者這麼有實務經驗與智慧的「他人」,讓我們在遭遇困頓時,翻開這本書,就能找到如知交好友般的支持,幫助我們重新振作。然後因此充滿活力,也活得更自由。祝福您!
.
以上文字取自
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博客來獨家書衣海報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影響幼兒同儕關係的個人因素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其實我沒幫上什麼忙,你只是藉著我提昇了力量
【文/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在人類新生兒的發展研究中,我們可以知道同物種的他者對於個體發展的重要性,這從小猴子的發展也可以看得出類似的狀況。如果小嬰兒在人力照護不足的機構中長大,可能會有容易哭泣、退縮、憂鬱,以及體重減輕、睡眠困擾等身心問題產生。當這些嬰兒長大,對於跟人建立穩定的情感連結也會經歷困難。
所以照顧者不僅僅是提供嬰孩成長所需的生理養分就夠了,還要藉由肢體與口語互動傳遞愛與關懷,給予嬰孩充分的心理滿足。當照顧者跟寶寶與幼兒進行適當的遊戲,並且在日常生活中產生愉悅的經驗,這能為大腦的神經元生長提供良好的基礎。
所以人際關係的品質,也就是「他人的力量」,對於人類的早期發展至關重要,可以直接影響最基本的生理結構。而大腦未良好發育,則可能進一步損害往後的心智能力。
從嬰幼兒期,一直到兒童青少年,除了家人之外,老師與同儕對於一個人的適應,也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尤其當家庭功能不彰時,孩子能跟家人以外的成人建立親密的信任關係,常能深切而悠遠地對一生有重大的助益。
不管是身教的概念,又或者是「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古訓,再再強調以身邊的人所構成的環境,如何形塑一個人的性格與作為。
在現代的智力理論中,也提到智力的展現,跟一個人能不能選擇有利於自己的環境,或甚至創造新環境,來增加自己適應的能力有關。就像是一個領導者並非在所有智力層面都能有超卓表現,而是他懂得尋找合適的夥伴,來彌補自己的短處,讓個人長處或集體優勢得以發揮。
就心理治療來說,良好的治療便是提供了一個讓當事人成長與改變的支持環境。甚至有人認為,當事人與治療者關係的品質,是治療產生效果的主因,而治療者的理論知識與治療技術只是其次。換言之,所謂的心理治療,可說成是將改變的動力,逐漸還給當事人的過程。
不管我在執行個別或團體治療、工作坊,又或者是演講與出版,這些或深或淺的心理衛生工作,常有不少人給予正面的回饋,認為自己的正面改變是由於得到了我的幫助。我常討論各種維繫心理健康的知識,也介紹不同資源,讓想要用心理學知識自助的朋友們,能夠在自己清楚的意識下,採取適合自己的策略,從「治療」走向「自療」,能肯定自我與信賴自己,為自己負責與做決定。
當事人或許剛開始依賴關係,讓理智能重新運轉。最後希望這些力量回到當事人身上,從治療關係中獨立出來,並且在生活中建立穩定的支持系統。
良好的社會支持,能帶來較佳的健康狀況,也能降低死亡率。高社會支持的人,也比低社會支持的人,更能應對壓力,並且有更健康的生活型態。
也就是說,一個充分為自己身心健康負責的人,能經營健康的人際網絡,願意求助也是一種能力。懂得求助的人,除了慣於克服可能被拒絕的挫折感,還能增加他人的自我價值感,更強化彼此的關係連結。
我們一般討論的「連結」,在這本書翻成「聯繫」。這本書的重點是,藉由人際間「真正的聯繫」,我們才能汲取他人力量,並且相互支持。
「所謂真正的聯繫,就是可以讓你做完整、真正、不帶絲毫虛假的你,可以讓你投入全部心、靈、與熱情的一種關係。這種關係的兩造都完全呈現,彼此相知,而且也相互投入。任何一造都能坦然與對方分享自己真正的想法、感覺、信念、恐懼、與需求。」
這種被大部分人認為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理想關係,就作者的角度來看,確實可以經過個人的努力而得到。在複雜的現代社會要生存,想做的事情一多,像是經營一家公司,至少需要幾個他人來組成一個社群,幫助我們突破自我,超越自己的限制。
作者在書裡面也以經營家庭為例,不但談到了教養中常提到的自主與責任的界線,而且還引用了腦科學研究,討論關於正向與負向回饋的比例如何調配,對一個人最為合適。
「研究結果顯示,當每接獲一個負面訊息就能接獲五個正面反饋時,我們的腦反應最佳。根據商務研究,最佳比率事實上是六比一。表現最好的人接獲的正面對負面反饋比是幾近六比一,表現最差的人的正、負面反饋比是幾乎相反的一比三。表現最好的人每聽到一個負面反饋會聽到六個正面反饋,表現最差的人聽到的負面反饋比正面反饋多出三倍有餘。我們當然需要負面反饋(有了它們我們才知道怎麼做才能做得更好),但比率與口氣要對,讓我們的腦可以接受。」
對於我們文化裡的父母來說,暫時把正面與負面回饋的比例調成接近一比一,是一個可以努力的短期目標(現實中負面回饋的比例常遠遠多於正面回饋)。父母就是家庭的領導者,如何激勵孩子的內在動機,也是養成自動自發的孩子的一個重要因素。
作者在這本書裡談到了不少關於「真正的聯繫」的特徵,還有實際案例,以及經營這種關係的具體作法。像是如何塑造企業文化,以及運用傾聽、信任與溝通,還有避免掉入受害者陷阱等。
基本上,套用我的說法,是當事人藉著這樣的關係,能啟動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肯定自己的能量。然後這樣的能量,還能在關係與團體中相互激盪,形成正向的循環。
願我們能藉者像作者這麼有實務經驗與智慧的「他人」,讓我們在遭遇困頓時,翻開這本書,就能找到如知交好友般的支持,幫助我們重新振作。然後因此充滿活力,也活得更自由。祝福您!
.
以上文字取自
他人的力量:如何尋求受益一生的人際關係(博客來獨家書衣海報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35347
.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影響幼兒同儕關係的個人因素 在 幼兒園教師因應幼兒人際衝突之研究 的推薦與評價
幼兒 進入幼兒園是一個重要的階段,在這段期間必須學習與家庭之外的. 其他人相處,特別是與年齡相近的同儕互動,對於幼兒社會發展以及發展人. 際關係有著極大的影響。 (一)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