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經八百政字標記
〔#政教關係面面觀 #從塔利班看國家與宗教的距離〕
▌追求政教合一的塔利班
近一個月來國際矚目的焦點,無疑是塔利班政權再度控制阿富汗,2001年倒台的「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重新復辟。
傳統上,伊斯蘭社會屬於政教合一的體制,宗教涉入政府各個部分,伊斯蘭教的領袖既是政治領袖,也是宗教領袖;伊斯蘭律法(sharia law)更是一切法律的依歸。
20世紀末竄起的塔利班也不例外,他們以建立世界上最純潔的伊斯蘭國家為號召,在1996年成立政教合一的伊斯蘭酋長國,以嚴厲的伊斯蘭律法統治阿富汗。
那麼,政教合一跟政教分離究竟差在哪?國教又是什麼?本周我們就從阿富汗出發,來帶各位壯士了解國家與宗教的距離。
▌政教關係的分類
國家與宗教間的關係,一直是西洋政治思想界熱切探討的議題,過往曾有「上帝的歸上帝;凱薩的歸凱薩」的論點,英國思想家洛克(John Locke)也曾提出政教分離三個基本原則,主張政治與宗教應明確地劃分彼此的任務與責任,互不介入與干涉。然而政治與宗教之間的關係在現實上往往更加複雜。
今天我們將參考日本學者小原克博的觀點,將政教關係分為三種進行介紹:
1、教會主宰國家政治的神權政治,宗教的權威與政治的權威完全融合在一起。
2、國家與教會建立同盟關係,並且透過法律來規範兩者的關係。
3、為保障信仰自由,宗教與國家分離,國家亦不得介入教會的經營。
▌神權政治
首先是神權政治,英語為theocracy,是希臘文中神(theos)與權力(cracy)的結合,國家元首為神的代理人,具有神聖性(divinity)且為宗教領袖。
梵第岡是天主教唯一的神權國家,國家主權來自上帝,行政、立法、司法三權,皆集於最高主權(上帝),再交付給人間代行天道者(教皇)。
而塔利班新政權或許也將成為神權政治的代表,塔利班官員先前接受路透社訪問時明確表示,未來阿富汗將由治理委員會謹遵伊斯蘭律法來治理國家。最高領袖艾昆薩達(Haibatullah Akhundzada)將成為宗教領袖。而女性工作權、受教權及衣著等相關規定,都將交給伊斯蘭學者組成的委員會定奪。
▌國家與教會的同盟
國家與教會透過法律規範兩者的關係。一種是透過法律承認教會的地位,另一種則是基於多數國民有共同信仰,以立定國教的方式,給予教會一定的特權,例如英國、丹麥及多數的伊斯蘭教國家。
要特別注意的是,設有國教的國家並不等於神權國家,也不代表國教受到政府控制,只是政教並未分離而已。
在這些國家中,國教被視為形塑國家認同的一部分,教會也是國家體系的一份子,神職人員多半直接由國家所聘用。只不過教會在各國地位也有落差,例如丹麥的信義宗教會欠缺自主組織架構,反觀希臘的教會自治程度則相當高。
常見措施包含:教會自治、承認宗教婚具效力、宗教教育列入國民教育必修課程、禁止褻瀆神明或禁止勸誘改宗等等。但也常衍生不少爭議,尤其是國家價值和宗教自由產生衝突時。
▌政教分離
政教分離顧名思義,追求政治生活和宗教生活的分離,認定世俗政治與宗教組織相互獨立,國家應秉於宗教信仰自由的原則,在宗教事務上採取中立態度,無論任何教會組織,皆平等視為民間團體。
原則上也禁止任何教派插手政治事務,神職人員必須退出國家組織,有些國家甚至會以憲法或其他法律加以落實這項限制。
不過在實際運作上,政教分離國家仍有許多樣貌及差異,小原進一步將政教分離制度區分為三種模式:完全分離制、敵對的分離制以及寬容的分離制。
法國是恪守完全政教分離的代表國家。在1905年頒布政教分離法後,憲法明定共和國保障宗教自由,但對各種宗教維持中立,不在經濟上扶持任何特定宗教,教會的功能僅僅是私法人,不得掌握任何政治或行政權力。近年更是積極試圖消除公眾領域中的宗教符號,衍生出不少爭議。
而敵對的分離制常見於冷戰時期的共產國家,由於共產黨信奉無神論,因此視教會為敵對的存在,自然不容許宗教影響人民的政治生活,更甚者會無所不用其極地試圖削弱教會的力量。
至於寬容的分離制,又稱條件式政教分離,典型的例子則是德國。
德國在一戰後正式實行政教分離,憲法中雖承諾中立對待宗教和世界觀,但這個「中立」並不等於國家要對宗教敬而遠之,相反的,國家反而認為宗教能夠對社會團結做出貢獻,因此國家和宗教可以進行夥伴式的合作,例如國家可以資助宗教團體所設立的醫院或社會性機構。
這樣國家和教會的密切合作,是和法國嚴格的政教分離不同之處。德國基本法所確立的政教體制是既有教會與政府的分離,但又同時透過憲法保障政府和教會合作方式,這是在保有國教和嚴格的政教分離之間走出的折衷道路。
▌結語
經過簡單的介紹後,不知道大家是否有更了解政教關係的各種型態?我們不僅希望大家多多關注阿富汗的後續動態,也要澄清一個概念:伊斯蘭律法並沒有一套明確的法體系,在現實中如何踐行,高度仰賴執政者的詮釋角度,因此不能將塔利班的詮釋化約為是所有穆斯林的詮釋。
不幸的是,塔利班政權對於伊斯蘭教法的執行採最嚴格的詮釋,從過去的經驗看來,公開處決、石刑和鞭刑將在阿富汗重現。更令人憂心的是阿富汗的女性處境,日後不僅必須穿著遮蓋全身罩袍才能出門,工作、教育以及獨自外出的權利恐怕也會遭剝奪,前景不容樂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8萬的網紅范琪斐,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
德國基本法 在 羅智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民主的戰鬥
「戰鬥藍」一詞最近很熱門
身為被視為「好戰份子」的我
想與大家談談
「什麼叫戰鬥」
我們到底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政黨競爭,本是民主國家常態
但民進黨為了鞏固政權
執政後一路打著民主旗幟反民主
以「轉型正義」清算在野黨
複製白色恐怖的DNA
以國安為名制定「反滲透法」
碾壓言論自由與人權
民進黨完全執政,完全濫權
行政部門「東廠化」,淪為政治打手
司法、監察、考試部門
也都被民進黨伸手掌控,漸漸失去獨立精神
原本應監督行政部門的立法院
更在民進黨獨大下淪為
只有黨意沒有民意的「立法局」
民進黨各種打擊異己的手段
早已超出政黨良性競爭的界線
正一步步摧毀
民主政治賴以存在的法治國原則
台灣,正經歷另一場「寧靜革命」
但這次,是「寧靜的」逆行邁向威權
我們為誰而戰、為何而戰?
不是為了個別政黨的利益
是為下一代的未來、為民主而戰!
納粹透過民主選舉程序
濫用民主的保障回頭摧毀民主制度
崩解威瑪共和,施行法西斯集權
為避免重蹈覆轍
二戰後德國基本法納入
戰鬥性民主(防禦性民主)的概念
以防止政黨破壞民主憲政秩序
民選獨裁讓台灣的民主
猶若威瑪共和危如累卵
台灣的民主需要被防衛
但民進黨集莫大權力於一身
只能仰賴人民為民主而戰
國民黨掀起「戰鬥藍」之風
以我和民進黨這個納粹黨交戰10年的經驗
深知有個先天的障礙需克服
民進黨戰鬥起家
支持者愛好戰將
能戰者就有選票
所以舉凡陳水扁蘇貞昌謝長廷賴清德,無一不是戰將起家
但國民黨的部分支持者
因為厭惡民進黨的蠻橫
心目中理想政治人物的「人設」
就是要溫文儒雅,不兇不悍
因此,要在國民黨當戰將並不容易
衝鋒陷陣,卻不一定能獲選民支持
反而常常落個遍體鱗傷,被扣上「激進派」的帽子
因此,在國民黨內要為民主而戰
你得要放開許多的政治利益、選舉算計
你得要完全了解
戰鬥的目的是
捍衛台灣民主、人權與法治
有此認知
才能義無反顧的戰鬥
民主的戰鬥,不是藍綠惡鬥
民主的戰鬥,才能制衡濫權霸道
理解為誰、為何而戰
才能讓更多的藍營支持者
跳脫「厭戰」思維
一起加入,強大「戰鬥藍」!
德國基本法 在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柏林租金上限法,違憲! 】
要多繳錢了嗎QQ
去年初柏林政府大刀闊斧,通過《租金上限法》(Mietendeckel),抑制逐漸飆漲的柏林租屋市場,將房租凍結在2019年6月水準,且高過區域標準者還需調降房租。
此舉讓許多房東及房地產公司大為跳腳,一狀告上柏林法院,並一路纏訟,甚至到了聯邦憲法法庭,針對這項「地方法」是否「違憲」各方進行激烈交鋒。
今天,位於卡爾斯魯厄的聯邦憲法法庭做出了違反德國《基本法》的裁決,柏林逾越聯邦政府的租賃立法權,宣布租金上限法「無效」,須廢除!
之後租客即將面臨租金調漲,並追溯從去年11月底以來,因《租金上限法》而少繳的租金。
————————————
其實去年我們被調降租金時,房屋公司的信就有備註,叫租客需要把這筆預備金留著,因為他們正在打官司,之後會追討;
所以今天看到這個結局也沒有很意外,比較意外的是:原來憲法法庭判那麼快😂😂
而這件事其實牽扯出許多面向:
外來人口眾多的柏林,面臨住房僧多粥少的問題,大家搶房搶成一團(朋友看房常常看到破敗的鬼屋,但也一堆人搶著要),租金上漲壓力完全壓不住,但工資又短時間起不來;
另外,還有聯邦體制,聯邦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行政與立法管轄權之爭(最近疫情管制措施也有相同問題);
最後,柏林目前立場偏左的政府,與大企業集團的紛紛擾擾也很多,經濟發展上出現較大的限制。
窮鬼Berliner們只能繼續付高房租惹
#從波茨坦廣場的高樓看出去
#不怎麼漂亮但很特別的柏林天際線(?)
#這區房價應該不便宜
德國基本法 在 范琪斐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佛洛依德案在全球引發種族歧視抗爭之外,許多西方國家也開始反省種族歧視的根源,這次我們要來談談歐洲種族歧視的狀況。
英國上禮拜就推倒了17世紀奴隸販子Edward Colston的雕像,踐踏它並將其推入布里斯托爾港。因為他的皇家非洲公司在1672年至1689年間,大約把10萬名奴隸從西非運往美洲和加勒比地區,在他們的胸前烙上了他的公司縮寫RAC。其中2萬多人因為疾病和脫水在船上死亡,屍體被扔進大海。像他這樣的人,卻有銅像在1895年在布里斯托爾樹立,上面刻著這個城市的賢明之子相關字樣。
這陣子有滿多推倒殖民者雕像的事件,其實這些雕像在過去就有爭議,但是一直到這個事件民意才高漲要去反省雕像背後的不正義。而到了今天,則是要看執政者有沒有sense,像是倫敦市長沙迪克‧汗因為父母來自巴基斯坦,所以他對於種族事件就比較敏感,抗爭開始不久他就把一個奴隸販子羅伯特米利根的雕像從倫敦東部的西印度碼頭移走,他在推特上說,「我們的大部分財富來自於奴隸貿易,這是一個可悲的事實,但這不必在我們的公共場所慶祝」。
比利時也有這樣的呼聲,抗爭者希望比利時國王利奧波德二世的雕像要被拆除,因為這個國王在1885年至1909年殖民剛果時期造成高達1500萬人死亡。這也是比利時歷史上長期被掩蓋的一部分。即使是現在,教科書也很少提及比利時歷史上的這一章節。最近比利時國王菲利普的弟弟勞倫特還想為他曾祖父輩的國王利奧波德二世辯護,結果他居然說這個國王為比利時做了很多事啊,在布魯塞爾蓋了很多公園。此言一出大家更傻眼。一個比較好的做法就是有一區的區長把利奧波德雕像放到了博物館,也解釋有關他的歷史,大家就可以接受。
現在歐洲也開始有這種風潮,像是法國波爾多就在檢視這些道路有沒有殖名者或奴隸主的名字,就算不改,也要加以說明。不然你想想看如果一個少數族裔天天走過那些雕像或者是這些暴露上,那不只是他們祖先,在過去被壓迫、被剝削、被謀殺、被折磨、被強姦的歷史,更是他們今日被壓迫的象徵。
除了回顧歷史,當下的現實也很重要,根據歐盟執委會委員希區納斯Margaritis Schinas說法,他自認歐盟在種族問題上的處理一直比美國做得更好,因為歐盟在社會包容、保護和全民醫療制度上都做得不錯,不過如果你去問歐盟的少數族裔,很多人的感覺是,歐洲當然不像美國有時候你可以直接看到或感受到種族主義,而是更隱蔽或幽微的。
比如說,在就業市場上的歧視,就是沒有工作給你,或是在街上無緣無故被攔查,特別是針對非裔或阿拉伯裔的年輕人。像德國聯邦反歧視局上週發布了2019年的年度報告。數字顯示,德國的種族歧視現像明顯上升比前一年增加了10%,有1176起種族歧視案件的報告,比2015年多兩倍。
現在歐洲一些國家其實在法律文件上一直也有在正名。像是在法國、芬蘭、瑞典就不再用種族race這個字,而是用族裔ethnicity 。差別就在於種族指的是一個人的身體特徵,如骨骼結構和皮膚、頭髮或眼睛顏色。而族裔則是指文化因素,包括國籍、地域文化、祖先和語言。比如說種族強調的是棕色、白色或黑色的皮膚,但族裔講的是漢族、原住民族、德國或西班牙血統。目前德國多數政黨也有這樣的討論,要把德國基本法裡面的種族改成族裔。
說穿了世界上只有一個種族,那就是人類,後來哪種源於啟蒙時代和殖民主義時代的種族概念是導致成千上百萬人受到迫害、奴役和謀殺。佛洛伊德之死也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很容易把任何人都不得受到種族歧視寫在憲法裡或掛在嘴上,但是社會每一天發生的現實事件告訴我們種族歧視從未離我們遠去,我很高興看到台灣也有Black Lives Matter的活動,裡面也有不少台灣原住民參與,讓我們實際參與改變世界。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什麼想法,歡迎在底下留言與我們分享。
--------------------------------------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每周四晚間九點在 #寰宇新聞台 播出,沒跟上的也沒關係,歡迎訂閱我們的 YouTube 頻道 🔔#范琪斐的寰宇漫遊 🔔https://reurl.cc/ZvKM3 1000pm準時上傳完整版!

德國基本法 在 German Consulate General Hong Kong - ☑️/ 德國基本法 ... 的推薦與評價
德國基本法 .[是非題] 問:德國基本法是否只適用於德國人? 答:不,每位在德國居住人士均受基本法保障。它能保障兩種權利,分別是:適用於任何人的『基本人權』及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