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意識到,不等於不存在。
今天特地在一連串行程結束後,直奔將軍村,參加 GisneyLand 風城部屋 用心舉辦的「新竹彩虹文化祭」。
今年因為疫情的關係,全台灣只剩下風城部屋仍以實體的方式辦理,採戶外裝置展覽形式,企圖要讓更多的民眾了解與對話。今年的主題是「#看見多元的可能」,在最靠近小馬路的棚架中,展示了22面由各種不同顏色構成的旗子,一面旗子就是一種認同,有無性戀旗、有皮革自戀旗、泛性戀旗,每面旗子都有一個QR code,掃進去就可以看到他們的自我介紹。
策展單位說:「所有的性傾向/性別認同都是相當主觀亦不容質疑。尊重每個人的選擇,每個人都能在性別光譜中找到自己最舒服的定位,跟別人不一樣也是一種正常的存在。」
突然有一種感動,我們這個社會在練習變得更加地勇敢、更加地有自信,因此不需要排擠差異,不需要擔心差異會裂解我們,也就可以更加放鬆地讓差異成為常態。
可以自由自在地表達自己的差異,並且這個世界不論怎樣麼都有朋友可以相挺。這真的真的非常不容易。
這次的裝置藝術當中,最令人驚豔地的是善用了防空洞這個隱喻。洞穴上方垂墜下來的六色彩虹布,形成了一個遮蔽。可以選擇在洞裡,躲避外在的壓力、眼光與攻擊,也可以等到能量蓄積足夠了,再自信地離開洞穴走出來,come out。
但其實在現場,許多小朋友們才不管什麼洞穴隱喻,早就被六色彩虹布吸引,興奮地躲入洞穴再故意穿越彩虹布像小地鼠般地冒出來,然後向大人喊著:你看!🤩
如果連這樣的遊戲行為也是一個隱喻,那就意謂著儘管人有同溫層、舒適圈與防空洞的需求,但走出洞穴,跟非同溫層互動,也同樣是擋不住的需求。
感謝風城部屋舉辦的「新竹彩虹文化祭」,相信所有參與的民眾都透過靜態的展示經歷了感受,得到了啟示。讓人已經期待明年的彩虹季了。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5,140的網紅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性別的分類其實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還有「間性人」、「性別酷兒」、「跨性別」等;性向除了異性戀,還有「 #同性戀 」「 #雙性戀 」「 泛性戀」「無性戀」等等 … 各種分類。 在你還搞不懂這些分類的定義為何之前,先別急著為別人貼標籤。今天就從知名跨性別 Youtuber 罔腰假懷孕,和大韓民...
性傾向光譜 在 彭菊仙之教養幸福又好玩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男孩不會表達情緒?男孩容易誤解扭曲性?】
#男孩與性
#男孩情緒教養
即便如我常寫親子議題,跟家裡三個男孩談到性愛問題,也不見得自在,孩子的爹屬老派的X世代,大約也很少想到要和孩子聊聊性愛問題。
在談年輕男孩性愛問題之先,我首先比較想關注的是:身為男性的孤獨與無助。
多數男生的情緒是沒什麼出口的,是很悶的,因為典型的雄性世界幾乎不大聊心事、不喜歡聊私事、不善於體察自我,當然相對的,也不善於體察或關心別人,這或許跟典型男生的天性有關,他們多半傾向關注「事物」勝過關心「人」。
但《男孩與性》、《男孩情緒教養》等書都提到雄性世界有種「兄弟規範(情結)」,男性在心底有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認為「揭露自我內心」是一種懦弱無能的表徵,是比較「娘」的男生才會做的事情。
此強勢雄性文化終於讓男生從「不感受」弱化成「不會感受」,從「不表達」惡化成「不會表達」。
當然,在性平時代,我們欣見有愈來愈多「暖男」產出,他們懂得關注別人的情緒、也擁有關心別人的技巧,但這並不意味暖男在低潮傷心時,也敢隨意向「兄弟們」吐露真心,因為這種行為在雄性世界可能不安全,意味著缺乏男子氣概,換來的多半是兄弟們的嘲諷與不自在。
不論男孩在陽剛或陰柔特質的光譜上落在哪一點,多數男孩傾向不輕易吐露情緒,特別是負面的情緒,如「我好害怕」、「我沒辦法」、「我心好痛」。
在《男孩與性》一書裡,有個十八歲的男孩羅伯就說,他遇到難關時,他的爸爸就會要他「Man up(拿出男人的樣子)!」,他父親所呈現的就是整個傳統雄性文化的縮影。
羅伯說:「我不跟任何人談我遇到的問題,我認為,如果自己處理不來,那就不算個男人,代表你不夠努力,是個婊子。」羅伯所說的,也代表了多數男生的真心話,包含大男人、小男生,儘管性平教育已推展了這麼久、這麼廣。
「他們把情緒藏起來不讓他人看出來,甚至連自己也感受不到。但這些感覺不會消失,只是埋到心靈更底層。」(男孩情緒教養p.136)
不會消失的情緒,最後很有可能拐彎抹角地變形成「發洩式行為」,比如攻擊或是霸凌別人,或成癮於菸、酒、3C、毒品。
我和家裡的三個男孩談過,他們也都同意這個論點,他們說,男生之間互訴心曲也不是真的沒有,但極為稀有,除非是特別信任的死黨,不過多半心情不好時,死黨最常貢獻的也就是陪你瘋狂打電動、打球、打屁,成年之後可能就是去喝一點小酒,亂掰一通,很少集中火力正中情緒標靶。
「那心情不好時怎麼辦?」
兒子們說,女朋友、紅粉知己此時就變得很重要,她們是訴衷腸的最佳人選,在她們面前可以不需用力地掩飾自己的脆弱,但也不是每個男生都願意在女朋友或紅粉知己面前揭開自己的脆弱。
小子之一曾跟我分享過,他曾有個很願意傾聽他、也善於分析心理狀態的紅粉知己,兩人都心知肚明不可能成為男女朋友,但每當他心情低落時,他很自然地就會找這個女孩出來吐吐苦水,他在她面前不必顧慮會被嘲笑,因此總是能得到極佳的療癒效果。
只是此紅粉知己在交了男朋友之後,為了避嫌,就再也無法擔任小子的心靈伙伴,這讓小子難過了好一陣子。
「那怎麼辦?心情不好時找誰呢?」我問。
「所以有時候就回來跟老媽吐苦水了啊!要不然跟室友看看電影、打打屁稍微轉移注意力啊!」
可見家有男孩,直至他們青春期、成人,親子的關係都相當重要,因為男孩有苦無處訴時,如果和父母關係夠親密,或者夠信任父母,至少還有一處安全基地可以訴訴衷腸。
而另一方面,男孩在陷入情緒低潮時,或許不太能分析自我、感受自我,但是若懂得排遣情緒,也至少能把自己從亂七八糟的情緒風暴中拉出來。
因此,我實在不反對男孩們偶而聚在線上打打電動、胡亂喇勒、講些芭樂話,因為這至少是他們轉移壞情緒的某種低階、但有效的方式。
不少青春期男孩聚在一起還是打打鬧鬧,感覺非常幼稚,但,這就是他們趕走壞情緒最單純又方便的方式。
了解自己的情緒狀態是需要不斷挖掘與練習的,男孩從小就不樂於此道,雄性文化又強化他們避開這一塊,這當然對男孩的情緒發展極度不利。他們沒有機會細膩的分析自我情緒,當然,對於別人情緒的體察就更加薄弱。
我記得有一次去一個國中演講,輔導主任談到她也是住在「男生宿舍」,當時她的父親過世未久,和爸爸感情相當好的她非常難過,常常在家裡想著想著就哭起來,然而,家裡的老男人(先生)、大男生、小男生(兒子們)唯一做的,就是把她放在一邊任她盡情的傷心哭泣。
「你相信嗎?從我老公到兒子,沒有人過來安慰我一聲,抱我一下都好啊!這讓我更絕望更傷心了。」主任說。
「我真的很能體會妳的落寞,因為我家也是如此啊,我也適應了好久!不過,我必須說,你家男性們真的都非常非常的~正~常,因為當他們難過時,他們自己也是這樣處理自己的情緒:把自己關起來,沉默不說話、自己調整、自我消化。所以他們以為把妳放在一個角落,不去打擾你,讓你自己去消化情緒,就是善待你的最好方式。」
天知道,這麼多年來,我是暗示、明說、示範了再示範,才讓家裡的雄性動物包括兒子們懂得在我難過時大方走過來、擁抱媽媽的。(擁抱爸爸目前還是天方夜譚,爸爸也一定會被驚嚇到。)
男生不善體察自己和別人的情緒,甚至被男子氣慨文化塑型成「不能示弱」、只能當「強者」、甚至不惜以「攻擊」、「霸凌」作為真男人的象徵,這顯然已經變成「毒性男子氣慨」。這在男孩發展性意識、性行為會產生什麼影響呢?
在「男孩與性」這本書裡呈現了美國年輕男孩對性事不可思議的態度。作者Peggy Orenstein是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專研男孩、女孩對性議題的不同態度。
她說「有毒的男子氣概」這個凳子有三隻腳,第一是情緒壓抑,第二是貶低女性,第三則是拿「性征服」出來吹噓。
她舉出最有名的一段「男生更衣室對話」乃出自美國前總統川普。川普曾經吹噓自己曾經如何強吻女性,並引以為豪,宣稱「當你成為明星的時候,她們會讓你這麼做,你做什麼都行,甚至抓她們的陰部都沒問題。」儘管川普這番話引來極多反彈,包括男性,不過也真確反映了純男性性心理的有毒思維。
Peggy Orensteiny在書中舉了很多例子來呈現年輕美國男孩(特別是傳統異性戀男孩)扭曲的性觀點。在美國,青少年乃至大學都流行「勾搭文化」,這和我們所說的「一夜情」意思差不多,男孩很容易限於一個迷思,也就是把「性征服」當做「男性氣概」的表徵,征服的數字愈高代表愈具男性氣概。
性事,已無關乎愛與連結。美國東岸就有「曲棍兄弟(lax bro)文化」,內容大抵就是誇耀性事勾搭,貶低女性、厭女、物化女性。
男大生將性愛視為純粹肉體經驗,將女性當成「玩物」,當成征服的「標的」而不是「人」。能贏得多少火辣的女生,就能展現多少雄風、社會地位、自我價值。
書中指出,男運動員被控告性行為不當或是對親密伴侶暴力相向,比例是其他男生的三倍,「運動員文化」強調拚勁、競爭、強壯、勇氣等正向特質,但也成為一股煙幕彈,掩護運動員霸凌、奪權、性征服、以厭女語言為樂、貶低女性傾向的氛圍。
而也有很高比例的非運動員年輕男孩因為欠缺對情緒的體察、對女性心理的理解,再加上A片與媒體的錯誤示範,因而把「性」當成一件男高女低、控制女性身體的行為過程。
「如果只有男孩在,那麼你聽他們的對話,可能會分不清他們剛才發生親密行為、還是剛從建築工地回來。他們會說釘釘子、用力敲、碰碰撞、把東西打碎、砰地一甩、撕碎她、毀了她。」
這些都是以侵略女性身體為樂的描述,他們鮮少講述到彼此的心理連結、相互依戀理解、珍惜疼愛的滿足感,如果讓年輕男孩繼續依賴傳統而陽剛有害的雄性文化,他們可能很難學會看清楚「女生也是人,女生值得尊敬、需要尊嚴」。
此外, 現在的孩子是廣大A片實驗中的白老鼠,已經不是什麼秘密了。很多異性戀A片都是透過「男性觀點」來拍攝的,性愛被描述成男人對女人「做」的事,而不是「和」女人做的事,這會有很可怕的影響,也就是更強化男孩把性當成控制女性、貶抑女性的過程。
然而研究顯示,青少年比大人看更多的A片,而且內容比大人更低級扭曲,可想而知男孩們性道德、性意識在比父母所知更早之時就已開始扭曲。
研究結果顯示,會在早年看A片的,無論男女,都可能比同儕更早性活躍、性早熟,比同儕更多性伴侶、懷孕的機率有比較高,最嚴重的是,「把性侵略看得更正面、把女人看得更負面,更容易從事A片所描述的那些冒險、非典型的行為。」
很多無知的年輕男孩因而犯下了自己也搞不清楚的性騷擾、性侵害行為。
書中就舉出一個看來無害的男大生在勾搭一個玲瓏可愛的女孩之後,軟硬兼施,不斷引誘女孩到他寢室,儘管女孩在過程中一再表示不想、不舒服,甚至幾度用藉口推託表示想離開,但礙於恐懼以及對方高大的身軀,最後被迫替男孩口交。
在這個男孩既有成形的思維裡,自己並無勉強女孩,更遑論性侵害,他還驕傲地認為是自己引導有步,而一廂情願地以為最後是女孩同意且自願的。
這也是作者Peggy Orenstein在多方訪談後發現的兩個事實,那就是:男性普遍會高估女孩對性活動的興趣和熱情,也太常把自己的愉悅看得比女生的感受還重要。
前述的男大生萬萬想不到,那一夜,他對女孩造成無可泯除的傷害,女孩之後避不見面,也無法療癒自己,直到多年後女孩勇敢地提出控訴。
這正是因為男孩在成長過程中普遍缺乏對女孩身心及性心理的理解,甚至早已在心裡塑造了牢不可破的扭曲的「男尊女卑、女生須屈從」的性道德框架。
事實上,也有很多男孩從頭至尾都不認同物化女生、貶抑女生的性事思維,但是在整個兄弟文化沆瀣一氣時,他們會退縮,而認為自己的想法是不值得一提的邊緣思維,而跟著大夥沒頭沒腦的哈哈大笑,以求得認同感。
事實上,專門研究青春期男孩行為的研究指出,大部分男孩比較喜歡的身體親密對象,是自己認識、信任、相處起來自在的人。男生追求性愛最大的動機並不是肉體,而在情緒層面,是因為想要對女生表達愛意或慾望。
自從交友軟體夯起來之後,「勾搭文化」在全世界默默的沸騰。我聽過太多年輕孩子把性與愛分開思考,把「滿足肉慾」當成一件紓壓的方式,或許連我們做為父母的可能都未必清楚孩子對性的看法。
這些我們可能無法理解或認同的新興性潮流也意味著,我們做為父母的,真的必須花點心思和時間好好的和孩子們談性說愛。
「#me too」反性侵、反性騷擾運動雖然引發全世界一同把「偏差性行為」、「男性特權」及「有毒陽剛特質」攤在陽光下一同省思、徹底清算。但是,在固化的純男性世界,卻未必真正翻轉了有害舊思維。
要把男孩教養成懂得尊重女性、灌輸他們「經過對方明確同意才能進行性探索」的性道德之前,首先得先把男孩教養成懂情緒、有同情心、尊重男女平等、尊重多元性向、尊重他人界線、允許自己也允許別的男孩示弱失敗、可以表達情緒、也能體察別人情緒的人,這是懂愛的前提。而懂得愛,才可能發展並維繫真正健康愉悅有連結感的性。
想要更了解男孩的情緒教養以及他們對性與愛認知的發展嗎?推薦以下兩本書。
【書訊】
•《男孩與性:改變青少年一生的九場對話,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98257?sloc=main
•《男孩情緒教養:引導他好好說話,遠離恐懼、憤怒、攻擊行為》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9264?sloc=main
性傾向光譜 在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男孩與性 #培養情感與性關係的尊重與同理心
#文末有贈書活動 #曾心怡心理師掛名推薦
父親節快樂!當然就是要來贈書呀~
家有青少年的爸媽們,你們怎麼和男孩談性呢?
身為媽媽的妳,可能不知道怎麼開口,於是交給爸爸。
身為爸爸的你,你成長的經驗可能也沒有人和你認真地談性,
經驗談會是一個方式。
對很多人來說,談性,理解性觀念與性行為可能都很難啟齒。本書的作者佩吉. 奧倫斯坦 是紐約時報的暢銷作家,繼<女孩與性>後,又為家有兒子的父母帶來一本全新的指南。
這是一個不同於父母長大的時代,交友軟體,IG,讓孩子擁有許多管道去面對性與情感。這已經不是一個不談性,孩子就不會太早嘗試的時代。身為父母,我們有必要讓站在孩子的視角去理解他所經驗到的世界,陪著孩子學會理解,學會尊重,學會情感表達與覺察,學會性別與性的概念,我們才是給他釣竿,在孩子的世界裡協助他生活。
在談性的開始,我們可以先談 #情緒覺察與表達。讓我們的男孩子在表露情緒時不會被貼上負面的標籤,讓男孩可以透過情緒去理解他自己,理解他的愛與感受,理解他自己的不悅與原因,讓孩子學會認識自己的情緒,才有能力去同理伴侶的感受,學會尊重與好好與伴侶在一起的方式。
在談性的開始時,作者標示出一個重點,那就是『#同意』。這樣的同意會用在與伴侶的性關係上,也會用在保護自己的 #身體界線 上(對,男孩也需要學會保護自己的身體界線)
『同意必須是肯定的(不說話不表示同意);同意必須是當事人知道的(睡著,被迫受到限制或是喝酒服藥而喪失行為能力的人,無法同意); 同意必須是正在進行的(同意某個活動並不表示同意另一個活動,過去做過某件事,也不表示允許現在做同一件事);同意必須是可廢止的(一但對方將同意收回,無論正在做什麼,你都必須馬上停止);同意必須是對方心甘情願給予的(不是強迫而來,不是贏來或操控來的—把別人的頭壓下去不叫同意)。』
對於同意的概念需要增加在我們的性教育中,成為孩子對自己也對他人的概念,才能幫助孩子在同儕的世界中擁有自己的區辨能力。
這本書也不忘 #性別光譜,包含生理性別,性別氣質,性別認同與性傾向。許多家長在面對孩子性別認同上有很大的困惑,作者訪談的其中一位男孩就說:『我就不必請爸媽坐下,然後跟他們說:爸媽,我是異性戀。』無論是同志或是跨性別,除了出櫃議題外,學會替自己的身體自主格外重要。作者提及:
『因為非傳統異性戀的青少年可能會因為缺乏家庭的支持,在面對約會暴力,性侵害,霸凌等問題上,會更加的弱勢。』
———
我由衷推薦這本書給家有青少年的家長們,出版社提供兩本贈書給粉專的朋友們喔!活動辦法如下:
✅公開分享本文。
✅並在本文下方留下:『理解男孩,引導兒子發展健康快樂的情感與性關係。』
我們會在8/12 21:00抽出兩名讀者,各獲得本書一本喔!
性傾向光譜 在 Ghost Island Media 鬼島之音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性別的分類其實除了「男性」和「女性」之外,還有「間性人」、「性別酷兒」、「跨性別」等;性向除了異性戀,還有「 #同性戀 」「 #雙性戀 」「 泛性戀」「無性戀」等等 … 各種分類。
在你還搞不懂這些分類的定義為何之前,先別急著為別人貼標籤。今天就從知名跨性別 Youtuber 罔腰假懷孕,和大韓民國跨性軍人自殺這兩個事件,來重新思考性別的多元性,打破「性別二元論」的守舊觀念。
我的性別由我決定:
▶ 指定性別 vs. 性別認同
▶ 連大韓民國還認為「變性」是精神疾病?!
▶ 非男即女?拜託不要再拿「二元性別」去標籤別人了
在主觀的識別他人之前,請尊重他人的性別認同(可以禮貌地詢問 OK?
🎈 想跟我們一起 happy? 快按下訂閱、Apple Podcast 五星留言,即可免費入場!
😎 派對不提供酒水(歡迎自備邊聽邊喝),但有滿滿的 Girl(誒不是 ...,是 Girl POWER 呦~
➖
本派對由 鬼島之音 Ghost Island Media 製作、出品
🎈 官網|https://ghostisland.media/
🎈 Facebook|https://www.facebook.com/ghostislandme/
🎈 IG|https://www.instagram.com/ghostislandme/
➖
💂♂️ 派對主辦:
主持 - ZUKKIM 張竹芩 & ZOE 李菁琪
製作人 - 許凱西 Cathy Hsu
執行製作 - 劉崔佛
剪接 & 混音 - 林迪諾
📩 派對信箱|合作:web@ghostisland.media
MB01V4FEX32SOFZ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6XVdutf0FNM/hqdefault.jpg)
性傾向光譜 在 志祺七七 X 圖文不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成為七七會員(幫助我們繼續日更,並享有會員專屬福利):https://bit.ly/3eYdLKp
✔︎ 訂閱志祺七七頻道: http://bit.ly/shasha77_subscribe
✔︎ 追蹤志祺IG :https://www.instagram.com/shasha77.daily
✔︎ 來看志祺七七粉專 :http://bit.ly/shasha77_fb
✔︎ 如果不便加入會員,也可從這裡贊助我們:https://bit.ly/support-shasha77
(請記得在贊助頁面留下您的email,以便我們寄送發票。若遇到金流問題,麻煩請聯繫:service@simpleinfo.cc)
💛 陪陪泥・療癒抱枕💛 購買連結:https://bit.ly/simpleinfoshop
(如果你是頻道會員,請別忘了另外到社群找專屬的優惠連結ㄛ~)
#JK羅琳 #跨性別
各節重點:
00:00 前導
01:33 什麼是跨性別?
03:32 跨性別和同性戀一樣嗎?
05:15 跨性別,怎麼辦?
07:16 跨性別者的日常
09:10 我們的觀點
11:10 掰比
【 製作團隊 】
|企劃:宇軒
|腳本:宇軒
|編輯:土龍
|剪輯後製:Pookie
|剪輯助理:范范
|演出:志祺
——
【 本集參考資料 】
→ 鏡頭背後/仇恨跨性別的「TERF」?J.K.羅琳為何遭到網路全球圍剿:https://bit.ly/2N8yxLH
→ 來自「哈利」的一封信:J.K.羅琳被圍剿的「跨性別歧視之亂」:https://bit.ly/3efpMLL
→ J.K. Rowling|Twitter:https://bit.ly/3emFq8c
→ 性別到底是什麼?「它不是非黑即白的存在,反而更像是光譜⋯」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7JbrVt
→ 關於生理性別、社會性別、性別認同和性傾向,你搞清楚了嗎? - 泛科學:https://bit.ly/30VPxg5
→ 生理性別、社會性別與性別角色,三者有何不同?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0X08aP
→ 不管有沒有看過《丹麥女孩》,我們都要知道的「跨性別」二三事 - 泛科學 :https://bit.ly/2NcjbFP
→ 作為一個非二元性別的經驗、憤怒與期許:https://bit.ly/2CmRpEy
→ 跨越性別的高牆系列報導(一):身心不符的認同矛盾:https://bit.ly/2YQnVWZ
→ 跨越性別的高牆系列報導(二):性別改造術一—化妝術與荷爾蒙:https://bit.ly/2YfbnJZ
→ 一個FTM的自我醫療經驗敘說 - 台灣醫學教育學會電子報:https://bit.ly/2YQEdzm
→ 跨性別用藥不當 滿身痘求助長庚:https://bit.ly/2NdoXHq
→ 台大跨性別宿舍否決案:我是女生,卻被迫住在男生宿舍 - 女人迷:https://bit.ly/3fCCSTj
→ 變性人控健身房歧視 - 蘋果日報:https://bit.ly/2CgwItK
→ 跨性別專題》不知該如何與跨性別者相處?你可以這麼做 - 關鍵評論網:https://bit.ly/30VQYLy
【 延伸閱讀 】
→ 一個FTM的自我醫療經驗敘說:https://bit.ly/2YQEdzm
→ 當他們沒有選擇—你所不知道的跨性別 - 關鍵評論網 專題報導:https://bit.ly/37HhHNi
→ J.K. Rowling Writes about Her Reasons for Speaking out on Sex and Gender Issues:https://bit.ly/2UZVUeG
→ 黃硯琳|臉書貼文:https://bit.ly/3df3tUY
→ 觀點投書》還在申請落伍的「免手術換證」?「無條件換證」才是人權潮流:https://bit.ly/3dhvHi3
→ 【跨性別訴訟】性別登記、免術換證、與空間使用:https://bit.ly/37JdzMX
→ 看見跨性別,性別選擇是人權:https://bit.ly/37KB2wU
→ 希望盡快通過跨性別者的免術換證:https://bit.ly/2YeqFhL
→ 「我今天完好無缺的在這裡說話,非常幸運」台灣是亞洲對 LGBT 最友善?看跨性別者現況:https://bit.ly/37MpPMr
\每週7天,每天7點,每次7分鐘,和我們一起了解更多有趣的生活議題吧!/
🥁七七仔們如果想寄東西關懷七七團隊與志祺,傳送門如下:
106台北市大安區羅斯福路二段111號8樓
🟢如有業務需求,請洽:hi77@simpleinfo.cc
🔴如果影片內容有誤,歡迎來信勘誤:hey77@simpleinfo.cc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9ARbd0wMx44/hqdefault.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