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著中秋連假,我把《斯卡羅》追完了。
在整齣劇的結束,我可以好好的聊我對此劇的看法。當然,接下來內容會劇透,甚至是很大的劇透,所以不想被暴雷的,可以先行脫離。
不過我在不爆雷的情況下,先簡短的評論這部戲劇,那就是:「開始讓我滿懷期待,結束時讓我備感失落。」
至於為何會如此,那我要開始暴雷評論了,請大家做好心理準備呀。
.
.
.
.
.
.
按慣例,進入分隔線之前,在給不想被暴雷的朋友最後一次機會脫離喔。
.
.
.
.
.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斯卡羅的故事之所以讓我期待,是它的故事背景會帶到清領時期的台灣。這是個影視作品描述甚少的時代,所以對致力普及歷史的我來說,這在豈初就贏得我的肯定。
而看預告,透過羅妹號事件(也就是美國遇難船員在今日恆春一帶被當地原住民殺害),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台灣錯縱複雜的族群問題,這當中牽扯了:閩南人(柴城)、客家人(保力)、平地原住民(社寮)、山地原住民(琅𤩝十八社)、外國人(美國)......這不僅是台灣在英法聯軍後,因開港通商政策會遇到的社會問題,直到現在,我國社會還是有眾多族群問題需要去處理以及彌合,所以這種古今相通並且對照的世界觀,也讓本劇一開始充滿了話題性。
本劇在場景還原上很用心,甚至還讓許多演員使用多種語言進行對話(例如等一下會重點提到的蝶妹,她身為翻譯,就在本劇中使用:客家、閩南、排灣、英語,進行對話)。
另外透過不同人群的不同立場,去切入當時本就複雜的環境,這種多元化的是腳是值得肯定,也會是非常有深度以及魅力的特色......本來應該是這樣啦。
好話說盡,接下來我就要說本劇給我最直接的感想了,那就是:敘事極度失敗!因為非常突兀以及不連貫!
其實在第一集上映時,就有很多人說:「怎麼場景一直切換來切換去?好破碎而且看不懂呀!」
我自己本身有歷史方面的專業,所以看第一集是不會有以上感覺,但是一部戲劇如果要讓人必須先有一定程度的先備知識才能入手,那觀影門檻就會提高,既然製作團隊是想讓人認識歷史,那以上的批評的確就會是種警訊。
但這還不是我覺得最嚴重的,本劇讓我傻眼及吐血的......是連最基本的台詞接續都很詭異呀!
像原住民首領─卓杞篤,遇到他妹妹跟漢人所生的原漢混血姪子─阿杰,當時兩人有這麼一段對話。
卓杞篤:「你有對母親的記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死了。」
卓杞篤:「難道沒有開心一點的回憶嗎?」
阿杰:「我媽媽得熱病的時候,被客家人用死貓死狗扔。」
坦白說,如果我是卓杞篤,我反應會是......衝去把阿杰爆打一頓!然後怒吼:「說!你是不是智障?叫你說開心的事,你跟我講死貓跟死狗!」
印象中是在同一周播放的內容,當時卓杞篤並不知道阿杰以及他的姊姊蝶妹,跟自己有親戚關係。結果卓杞篤逮住了私自入山的姊弟倆,之後開始跟他們對話。
對話到一半,卓杞篤突然說:「姪女,我怕別人會利用你......」
我看了當場傻眼,你不是不知道他們兩個漢你有親戚關係嗎?怎麼說著說著又知道了?當然我可以理解在你抓住他們的過程中,可能無意之間得知了真相......但你好歹演出來呀!
完全沒做任何交代,從上一場景雙方彼此敵視,到下一場景突然含情脈脈......超奇怪的好嗎!
說到蝶妹,我真心想批評這個腳色在本劇中的表現,就是永遠一臉苦瓜臉,然後講沒幾句就哭出來......好煩呀!
我當然知道你身世很慘,所以一開始的場景總是一副苦瓜臉,我覺得非常符合腳色氣質。但你12集下來,幾乎苦瓜臉,這就太沒情緒轉折了吧?
甚至很多場景,本該應該要很有衝擊力,但蝶妹依舊苦瓜臉,簡直莫名其妙!
例如第二集,蝶妹知道父親死了......一滴眼淚都沒流?一點傷心的意思都沒有?還是跟先前一樣的苦瓜臉?這是怎樣?這父女關係不是不合,簡直是疏離呀。
好,你說蝶妹跟父親感情不好(但戲劇中沒交代,別跟我說小說中有提到,觀眾沒有義務一定要讀完小說才去看小說改編影視作品)。那她跟母親很有情感連結吧?這是劇中有表現出來的。
結果蝶妹遇到當初驅逐得重病母親的仇人時,用槍抵住他,然後用超級一貫且虛弱的語氣說:「你害我母親,還我母親命來。」OMG......就這種平常且虛弱的語氣,真的是跟殺母仇人吶喊?你喊用力一點好不好?你在演戲ㄟ!多一點張力好嗎?
我之所以這樣一直噴蝶妹,不是對演員有意見,是覺得製作團隊在情緒安排上很有問題呀!情緒應該是要有落差,這樣更能有相互烘托的效果。
就好像最後一集,蝶妹少數出現有笑臉的場景......這不是很好嗎?蝶妹的笑,象徵她從族群衝突的矛盾感得到解放。而我相信,在劇中有很多時候的遭遇,蝶妹應該都是有情緒波動的。她遇到李仙得趕回來救她,應該會有詫異以及感激的喜悅;她遇到卓杞篤的斥責,應該會有委屈以及懷疑;她遇到保力的人,應該會充滿憤怒。
結果這當中就只有:苦瓜臉、哭、苦瓜臉、哭、苦瓜臉、哭......這兩種演藝方式做切換,我看的好膩以及好煩呀!導演怎麼沒有是著把演員的情緒給逼出來呢?還是你都只有重視演員是否有把各種語言的發音講對而已?
說到最後一集,我不得不提那超雷人的「風祭司回溯時間大法」!
好啦!我知道製作團隊應該是想表達:「族群間的全面衝突,最終沒有人會有好結果」,這可以跟史實中,原住民與渥國人達成和平協議做很好對照。
可你安排的超突兀的!尤其這部戲大部分時間給人是要走向嚴謹的歷史劇,結果鄰近結尾你給我來一個玄幻色彩情節?製作團隊是在耍人嗎?
如果說是要用假定的戰爭,作為一種場面氣勢浩大的高潮,那我覺得不但做的失敗而且大可不必,因為......這個結尾戰爭場面也沒做的很好。(不是說有幾枚爆炸,就叫場面浩大,你以為自己是麥可貝嗎?)
如果要跟我講經費不足,那又何苦一定要做這種吃力不討好,又超突兀的場景?還不如把這段的經費,和劇情中段有出現的美國軍隊攻打原住民做一個合併,把唯一的戰爭場面做到更好,好過兩種不怎麼樣的戰爭戲。
這樣看下來,我最想表達的是:本劇團隊連說故事都沒說好。
歷史劇,它的本質是戲劇,也就是說故事。考據、服裝物品還原,這些是配料,做的好有加分,但故事才是最重要的主菜,試問:一個配料精緻但主菜不及格的料理,這是一道好料理嗎?
也別跟我提「人家畢竟努力了」之類的話,正因我知道他們有努力,我更希望他們能達成自己訂下的目標,那就是:能賺錢。
這部戲在我國,還可以因為主場的感情因素給予支持,但這樣的品質,能夠外銷嗎?而外銷可是曹瑞原導演,自己訂下的目標,以目前的成果,我只能說:這樣的貨,真的很難拚外銷。
以一個喜愛歷史,並且我是真心支持歷史劇的觀眾(不然我幹嘛花時間看完12集,而且還花很多時間打這篇評論),我覺得,先說好一個故事才是吸引人的原動力。
像是雷利史考特的「神鬼戰士」,他有沒有魔改歷史?有呀!還改的很誇張。但人家故事清晰,而且起承轉合做的非常流暢且有力,即便不了解羅馬文化,都能被帶入到故事當中,然後透過美術場景以及其中的歷史元素,真正被那個時代以及故事吸引。
又比如日本電影「阿基米德大戰」,這部以大和號為主題的電影,全片只有開場有戰爭場面(但那一場卻又足夠吸引人了)後面都是利用情節讓人去帶入角色的心境變化,還有對戰爭的反思。
其實在斯卡羅最後的場景及橋段,非常有好萊塢電影的公式化表現,這當然有一些壞處,就是沒有特別深刻或特色,但大致上是個平穩且有做到位的結尾。
要說本劇的團隊完全沒參考其他戲劇的安排,那我是不相信的。(順帶一提,像是烏米娜公主訓練阿杰有關原住民的生活方式......天哪,我覺得根本是阿凡達情節的複製貼上,雖然也不是說不行啦,而且這麼做有成為後面情節的一些伏筆,但過程還是有點突兀到讓我笑出來。)
所以我期待日後我國還有歷史劇的機會,能夠在眾多前人的基礎上,一次次的優化及強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至於很多人會討論本片的一些政治立場,像是李仙得是否有被美化之類的。
我只能說:每個人本來就有每個人敘述的方式。
像我舉「司馬懿VS諸葛亮」,有些人會覺得諸葛亮始終佔據主動的壓制對方,但也有些人覺得是司馬懿敖死了諸葛亮。就連史書,在諸葛亮的章節,會記錄他打敗司馬懿,但同一場戰爭,在司馬懿的章節中,卻又是紀錄他曾經打敗諸葛亮。
所以美化與否,眾人皆可評價,或者......也由得眾人評價。
我倒是覺得本劇的最大看點,其實是周厚安飾演的必麒麟。
除了周厚安是本劇中,我覺得最能駕馭多種語言的演員(當然這跟他說其他外語的比例多寡也有關,而且他本來就是中美混血,有他的天生優勢),必麒麟在史實中,其實代表著亙古一致的觀點,那就是:利益。
必麒麟他是一位商人,商人做的各種事情,最終都會回歸於利益的考量。事實上,人不為己那才叫奇怪。
當劇中的李仙得口口聲聲說要帶入文明,當劇中的劉明燈說要建功立業,我覺得必麒麟那句:「我準備推廣蜂蜜鴉片。」還有當李仙得詢問他想要什麼行動,而他回答:「我覺得我想要回打狗,運輸更多的蜂蜜鴉片來賣。」
我整個開懷大笑......因為這真是無比真實呀。什麼價值、什麼正義、什麼正確,在資源以及利益面前,通通都要坦誠,也通通都不好使。
其實承認自己想獲益,有時真的不討人厭,起碼我覺得實在且實際,而且有規則有邏輯,可以坐下來好好交談溝通,這不是很好嗎?
所以我同樣喜歡水仔這個角色,只是相對於擁有外國人優勢的必麒麟,身為勢力最弱小的土生仔,水仔只能夾縫求生存並謀取自己乃至整個村莊的最大利益,所以很多時候,他也成為最沒有選擇權的悲哀小人物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就是我對斯卡羅的看法。
如果想要對斯卡羅的真實歷史有更多認識,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近期都有不少的科普知識,而我覺得斯卡中一個優點,是它的確有帶動後世人們對歷史的好奇,這也是我肯定這部戲的部分。
那各位看過斯卡羅嗎?認同我的看法嗎?或是不認同我那些看法?歡迎留言討論喔。(不過希望留言的情緒不要太大,起碼不要上來就先開大呀。)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hulan,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令黨內同志憤慨。國民黨立委陳以信6日在臉書PO出一張高雄85大樓街景照表示,日本之所以將打狗改為「高雄」,就是希望這個城市「又高又雄」。此文一出,引發網友熱議,有學者更直接打臉。 陳以信說,照片中的八五大樓曾是台灣最高的大樓,但在民進黨執政20多年後,高雄的風華就黯淡了,繁榮...
「打狗發音」的推薦目錄: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金老ㄕ的教學日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語音] 高雄的舊稱「打狗」不是念phah-kau... - 看板TW-language 的評價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打狗日文的評價費用和推薦,DCARD、FACEBOOK、EDU.TW 的評價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打狗日文的評價費用和推薦,DCARD、FACEBOOK、EDU.TW 的評價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貓頭鷹書房- Posts 的評價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打狗日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 關於打狗發音 在 打狗日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評價
打狗發音 在 小劉醫師-劉宗瑀Lisa Liu粉絲團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偽出國
高雄的同名日本都市
「日文高雄發音TAKAO,跟高雄古名打狗音同,所以高雄名字是這樣來的」
而
「14世紀以前,打狗嶼本為臺灣原住民族平埔族西拉雅(Siraya)族的分支馬卡道(Makatau)族的居住地。15世紀左右,此地的馬卡道族為抵禦來犯的海盜,以遍植刺竹的方式作為防禦工事,,並將地名取為「竹林」(Ta-kao),由於發音似漢人語言中的「打狗」(Ta-kau),故被漢化譯稱「打狗」或「打鼓」。荷蘭東印度公司則稱此地為Tankoya,稱打狗港為Tancoia;此外日本古代稱呼台灣為「高砂」,也與高雄的古稱「打狗」有關。台灣日治時期後,因「打狗」(Ta-kau)音近京都附近的高雄山(たかお)的日文發音,且台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原名不雅,故當時的總督府總務長官下村宏將「打狗」改名為「高雄」。」
https://zh.m.wikipedia.org/wiki/高雄市歷史
打狗發音 在 Yahoo!奇摩新聞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高雄地名的由來是「又高又雄」嗎?其實是從日文發音而來的喔~
#高雄 #打狗 #東京 #京都 #YIN #YFB
打狗發音 在 hulan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高雄市長韓國瑜被罷免,令黨內同志憤慨。國民黨立委陳以信6日在臉書PO出一張高雄85大樓街景照表示,日本之所以將打狗改為「高雄」,就是希望這個城市「又高又雄」。此文一出,引發網友熱議,有學者更直接打臉。
陳以信說,照片中的八五大樓曾是台灣最高的大樓,但在民進黨執政20多年後,高雄的風華就黯淡了,繁榮就不見了,外國人都走了,年輕人也離開了。
陳以信表示,韓國瑜罷免成功,也代表著高雄人再度做了決定,趕走國民黨的整骨路線,迎回民進黨的整容路線,這是宿命,也是預言。「一百年前,日本人將打狗改名高雄,就是希望這個城市又高又雄」,然而一百年後,這個城市的下一代,決定親手將這希望埋入歷史裡頭。
實踐大學應用日語系助理教授蔡亦竹在該貼文留言:「大哥,是因為打狗的台語發音跟京都的高雄町一模一樣好嗎?不要連講高雄都沒扯到中華文化就渾身不對勁好嗎?」、「一日不瞎掰渾身不對勁」。
前民進黨青年部主任吳濬彥也分享陳以信貼文截圖,在臉書發文表示「不知道哪裡來的歷史觀,散播錯誤知識有沒有一點公眾人物的道德呀。高雄過去名Tá-káu(打狗),Táⁿ-káu是平埔族馬卡道族(Makatau)語,日本人改高雄是因為漢字高雄的日語就唸作Takao」、「誰跟你又高又雄,不然我們宜蘭是又宜又藍喔?台北又台又北?又以又信!我還愛人又一又一唷。」
高雄補教名師呂捷也在粉專發文說,「嗯...那我如果搬到台北我要住『大直』,『又大又直!』,其實不能怪他,陳委員1972年生,換算下來…當年陳委員讀高中的時候歷史課程應該沒有台灣史。」但他建議陳以信委員可以在每個禮拜天晚上八點準時收看他的節目呂讀台灣。
原文網址: 陳以信稱高雄歷史「又高又雄」被日文系助教打臉 呂捷:不能怪他 | ETtoday政治 | ETtoday新聞雲 https://www.ettoday.net/news/20200608/1732771.htm#ixzz6OlP6MK4f
Follow us: @ETtodaynet on Twitter | ETtoday on Facebook
打狗發音 在 貓頭鷹書房- Posts 的推薦與評價
但在清代文獻中,高雄的舊地名除了提到打狗,也有過另一個發音相近而不同的 ... 根據伊能嘉矩的說法,打狗是漢人音譯,源自高雄沿海原住民對此地的稱呼,意思是刺竹, ... ... <看更多>
打狗發音 在 打狗日文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萌寵公園 的推薦與評價
打狗 港-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臺灣日治時期因「打狗」〈Ta-kau〉,音近日文發音的「高雄」〈Taka-o〉,且臺灣總督府官方覺得其名不雅,故改名「高雄」。 ... <看更多>
打狗發音 在 [語音] 高雄的舊稱「打狗」不是念phah-kau... - 看板TW-language 的推薦與評價
這學期在幫一些老師整理文化教材的資料
赫然發現不少老師在提及古地名「打狗」「打猫」時都把打念成「phah」
還在台語朗讀裡要教小朋友念「高雄古早的地名叫做"phah-kau"」
我立即糾正這些老師 「打狗」不能念成「phah-kau」
他們還一臉狐疑 「打人」不就讀做phah 怎麼打狗不是念phah
現在人已經「打」「拍」不分了
「打」字台語讀音本是「tann」(ta)
高雄一詞原本是用台語寫馬卡道語"刺竹林"的發音takau
用漢字去湊發音才寫成打狗tann-kau(ta-kau)
後來日本人也用相同的日語漢字讀音寫成高雄takao 才演變為今天的高雄
日語是takao 馬卡道語是takau 怎麼可能打狗會念成phah-kau
就算不查資料 這樣的語音轉變未免也太離奇 難道都沒有察覺嗎
很多人質疑台語辭典「以手掌打」的動作怎麼都寫成「拍」(拍球、拍拳等)
問題是台語「打」「拍」本兩字
「無打緊」跟「拍拳」發音不同意思不同 能寫成同個字嗎?
現在大家想到國語的打就是台語的phah 忘了台語「打」也是有自己的發音的
(奇怪「拍戲」念成phah-hi就都沒人懷疑)
民雄「打猫」也是一樣的問題 這本來應該唸成ta-ba(tann-ba)
日語再轉為tabyou 然後才變成漢字的民雄tamio
結果猫ba變成了貓niau還不打緊
打猫ta-ba變成phah-niau實在是跟最初的語音和日語語音差了十萬八千里
--
這些資料其實在一些地名歷史中很容易找到 就算不是台語母語者稍作功課也能知曉
用現代直線思維亂讀古地名實在很不可取(何況 這是教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24.113.215
※ Chengheong:轉錄至看板 NIHONGO 09/09 08: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