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刊登於《綠主張》月刊,2018年5月,174期。因字數有限,故把全文刋於此。
【共同閱讀:《理想的告別》、《在我告別之前》、《雪花漂落之前》】
【善終權】正視死亡,是生命的指南針,尊重「善終權」。
我有一個早夭的姪女因血癌化療引發感染死於加護病房。住院時全身水腫插滿各種管子,鼻側有大塊感染漫延臉部。做為有護理背景的家屬,台大醫院讓我為她執行臨終護理:拔管、沐浴、更換壽衣。她忍受所有的治療從未哭鬧,治療約莫半年後還是死了。我常在想躺在加護病房裡乖巧的她,死去時是怎樣的心情?
我在加護病房實習時見到許多瀕死的病人,意識不清無法拒絕加護病房各種治療與急救,歷經磨難後不久撒手人世,旁觀這種死前痛苦為我帶來深沈的無力感,是我後來選擇走精神科護理的原因之一。在醫院,我們不討論死亡,只討論治療。每當醫院「盡其所能」延續生命卻與病患意願相違背時,做決定的主體是誰?人的生命真是由自己負責的嗎?
《理想的告別》安・紐曼書中提到1960至1970年間發明了各種延長生命的方式,但人類反而陷於過度治療或病人痛苦的延長。『無效治療』是對於無法挽回的瀕死病患繼續給予治療,但這對他們生理情況毫無助益,也無法帶來任何希望,是非必要行為。無效照護概念不難理解,但怎樣的照護才算無效往往很難決定,要考慮許多因素,這也是《雪花漂落之前》作家瓊瑤書中「插鼻胃管」爭議,最後和兒女鬧上媒體引發五十年恩怨情仇的重要原因。
《理想的告別》這本書呈現尊嚴死亡立法的艱辛過程,指出如何死亡已是無法自主的現實。從眾多案例所呈現的法律、醫療、宗教、道德多方拉鋸可知,原本應自然死亡的人們裝上「維生系統」後,想要移除「維生系統」非常複雜,需要經過家屬同意及法律允許,而後者又受到道德與宗教對死亡看法的影響。
另一本書《在我告別之前》的作者柯瑞.泰勒在得到不治之症後擁有一顆能讓他隨時了結生命的毒藥卻沒有服用。因為他想要用剩餘的生命促成臨終的政策,以能讓人們能合法自殺而不用擔心對其他人造成創傷或困擾。他說:「它讓我覺得我的自主依然完整,我依然有可能影響自己的命運。就算我永遠不會服下這仙丹,它還是能消除隨時壓垮我的無助感。」。多年前我妹曾陷入嚴重憂鬱、恐慌泥淖,總是擔心別人會嘲笑排斥她,外出和人互動對她來說就像走在地雷區般困難。她曾渴望找到一種毒藥好隨身攜帶。這樣她就算面對離婚、失業、生病與可能孤獨老死的弱勢處境,仍有決定何時結束生命的自主權,能讓她有一種安心感。我當時安撫的騙她有辨法幫她拿到藥,因為這個想法對當時的她是一根浮木,以渡過生命最黑暗的時期。
《在我告別之前》是一本對自身死亡探問的遺書,和《理想的告別》一樣大量提到我們真正怕的,是死亡,還是不得善終? 死亡終究無可避免,不得善終才是最可怕的。但為何整個醫療與社會所共同致力的,是延長存活而不是讓人善終?
《雪花漂落之前》有一半篇幅描寫瓊瑤和鑫濤的恩愛生活,一半篇幅描寫即便有錢、有條件、有愛人無微不至的呵護,衰敗無法避免而且善終不易。每個人都會死,但你有想過你能善終嗎? 如同《理想的告別》這本書作者安.紐曼發現她再努力也無法實現父親想在家過世善終的心願。父親死後她不斷思索何謂「善終」?我們能不能「有尊嚴」的死去?但她發現根本沒有「善終」這件事,過程永遠煎熬,我們只能正視死亡、知道死亡如何到來,及接受死亡終不可免。
閱讀這三本書,讓我回顧做為護理人員面對死亡,與做為家屬面對死亡的經驗,更重要的是人該怎樣面對自己的死亡,而死亡是身為人類的共同命運,這三本書很值得大家靜下心來好好閱讀。對我來說:正視死亡,是對生命的指南,醫護面對死亡是必然,醫護專業應維護生存權,更該尊重善終的死亡權。
女工二號書寫,感謝《綠主張》邀稿
文本網址連結:https://www.hucc-coop.tw/39535,
拿撒勒人意思 在 City News 城市新聞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文茜的世界周報》耶路撒冷歷史回顧:1.耶路撒冷是三千年歷史古城,最早居住者為迦南人,並非猶太人 2.耶路撒冷為希伯來語 在11世紀前這裡有猶太人、基督徒及阿拉伯人。3.11世紀屠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是羅馬天主教皇發動的十字軍東征 。
【耶路撒冷有3000多年歷史 最早是由迦南人在此定居 之後猶太人逐漸在此居住 到了11世紀阿拉伯人統治區域大部分土地 阿拉伯與猶太人相安無事 也同時存在伊斯蘭教與猶太教 直到羅馬教皇十字軍東征入侵耶路撒冷 屠殺阿拉伯與猶太人 】
耶路撒冷,對某些人來說,這裡是世界的中心,是上帝的應許之地。
在希伯來語中,耶路撒冷是「和平之城」的意思,然而這裡卻是歷史上戰事最頻繁的地方。
猶太教,基督教和伊斯蘭教都發源於舊約,全都聲稱對耶路撒冷的權利。
這裡有1204座猶太會堂,158座教堂和73座清真寺。過去數百年,猶太人,基督徒與阿拉伯人,一次又一次在這裡掀起戰爭。然而多數時候,他們和平共處。
在1900年代初期,當時地中海東岸,現在稱為以色列巴勒坦斯的土地,已由鄂圖曼帝國統治數世紀之久,在這片土地上住了眾多穆斯林和基督徒,以及一小群的猶太人,當時眾人相處還算融洽,
真正導致耶路撒冷鮮血不斷的禍根,是在100年前埋下的。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同盟國戰敗,屹立600年的鄂圖曼帝國瓦解,協約國忙著瓜分帝國在歐洲與中東的領土。
當時早就有越來越多猶太人,倡導猶太復國主義(Zionism),即猶太教不該僅止於宗教,應該成立一個民族之家,猶太人理應有自己的國家。
因此在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上萬名猶太人從歐洲移居回巴勒斯坦。不過點下第一把火的,是英國。
當時的英國外交大臣貝爾福代表英國國王,在沒有徵求任何住民意見的情況下,擅自致函猶太復國主義者,表達支持猶太人在當地建立民族之家的想法。這是英國贊同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的第一份公開保證,短短67字的宣言,禍害一世紀。
然後,發生二戰的猶太人大屠殺,大批的猶太人從歐洲逃往英屬巴勒斯坦,並且得到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同情支持,1947年,猶太人與阿拉伯人衝突升高,聯合國通過一個英屬巴勒斯坦的兩國方案,一個是猶太人的國家,亦即以色列,一個是阿拉伯人的國家,亦即巴勒斯坦,至於猶太教,伊斯蘭教與基督教聖地耶路撒冷,則保留為由聯合國管轄的特別中立地帶。
可惜聯合國提出的分治方案,未獲阿拉伯國家接受。
1948年5月15日,英國結束對巴勒斯坦25年的託管統治,等不及的以色列,在前一天宣佈獨立建國。
以色列建國不到24小時,便迫不及待的在15日英國撤走當天,展開「清場」。
「一位住在Haifa的巴勒斯坦詩人,早在以色列建國前,將女兒送到貝魯特的美國大學讀書,當這一切發生後,她回不了家了,她寫信給她的父親,"別忘記給我的茉莉花澆水",她的詩人父親回了信,他說,"我用眼淚 澆著妳的花",」希伯來大學教授Nadera Shalhoub-Kevorkian。
以色列的舉動令阿拉伯國家為之震怒,組成聯軍向以色列宣戰。
這就是第一次中東戰爭,結果是以色列大敗阿拉伯聯軍,以色列不但守住聯合國181號決議案,所劃定的以色列國領土,從此原巴勒斯坦的領土分為三個部份,分別是約旦管轄的約旦河西岸及東耶路撒冷,以及由埃及占領的加薩,至於打勝仗的以色列,更是一舉拿下原本巴勒斯坦78%領土,其中就包括西耶路撒冷。
自以色列建國以來,便一分為二的耶路撒冷,在20年後,以巴勒斯坦人最不願見到的形式,重新統一。
1967年的「6日戰爭」,阿拉伯世界稱之為「Naksa」,亦即「重挫」,6日戰爭也開啟了以色列,在耶路撒冷,約旦河西岸,加薩和敘利亞戈蘭高地長達50年殖民。
1967年5月16日,埃及總統要求在西奈半島的聯合國維和部隊撤離,接著在5月22日關閉蒂朗海峽(Tiran Strait),禁止船隻進入以色列港口,以聲援軍機遭以色列擊落的敘利亞。
當時埃及舉國上下和阿拉伯世界,都在大讚埃及總統Nassor的英勇表現,但是他們沒有料到的是,以色列軍隊戰備精良,而且已經做好開戰準備。
一場先發制人的攻擊,就此打響。
出乎所有人意料,1967年6月5日 早上7:45,早就演練過無數次的以色列發動空襲,名為「焦點行動」(Operation Focus),當天以色列出動約200架戰機,轟炸了18個埃及空軍基地,摧毀80%埃及空軍戰力,埃及戰機甚至連起飛的機會都沒有,哪知開羅政府居然發布假新聞,聲稱埃及軍方大獲全勝,號召阿拉伯鄰國一同參戰,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響應號召,正準備要出動空軍參戰,轟炸以色列目標之際,但是當日以色列搶先一步,炸毀敘利亞,約旦和伊拉克的空軍基地,獲得了絕對的制空權。
僅僅6天的戰爭,留下了極其屈辱的傷亡數字。以色列折損不到1000名士兵,阿拉伯聯軍卻有逾2萬人死亡或失蹤。
這一戰,Nassor丟掉了總統大位,但是巴勒斯坦人丟掉了更寶貴的東西,他們永遠的首都。
原巴勒斯坦剩下的領土,完全被以色列據為己有。
以色列以武力拿下原本由約旦所控制的東耶路薩冷,奪回了哭牆,即使不為國際社會所承認,但是仍在1980年,立法認定耶路撒冷為以色列「永遠和不可分割的首都」。
接著以色列開始在加薩,和約旦河西岸建立屯墾區。
直至今日,這仍是以巴衝突的癥結,以色列說耶路撒冷都是他們的首都,包括1967年占領的東耶路撒冷在內,但是巴勒斯坦堅稱,東耶路撒冷是他們的首都。
「任何來到耶路撒冷的人都會感到,這裡的猶太人和巴勒斯坦人活在兩個世界,而他們都不能理解另一邊過的是什麼生活,」以色列親巴勒斯坦運動人士Yehuda HaKohen(聲音來源) 。
「那是世界之軸,所有的苦痛掙扎都濃縮在Silwan,我們可以說,這裡就是火山口,」塵世的耶路撒冷(NGO)主席Daniel Seidemann。
「我當然有權挑起衝突,我當然有權動手,因為我的家園被人占領了,」Silwan社會運動者Jawad Siyam。
中東從此再無寧日。
以色列的占領提供了巴解組織養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LO)的成立主旨,就是從以色列國解放巴勒斯坦,不計任何代價。
以巴之間的衝突,在1993年出現轉機。
1993年9月13日,在美國白宮南草坪,時任以色列總理拉賓,和當時巴勒斯坦解放組織主席阿拉法特,正式簽署了《奧斯陸協議》。
根據協議,以色列政府首次正式承認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巴勒斯坦人民的合法代表,巴解組織也承認了以色列。
隔年(1994)身為外長的裴瑞茲,和以色列總理拉賓,以及當時的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主席阿拉法特,共同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但是和平並沒有因此到來。
因為以色列是以武力強取聖城,國際社會大多不予承認,紛紛將使館設於台拉維夫,但美國算是例外,美國向來支持猶太人,1995年,共和黨參議員凱爾(Jon Kyl)草擬《耶路撒冷大使館法 》,明定美國政府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並且要在耶路撒冷興建大使館,否則美國國會將削減國務院海外經費。
《耶路撒冷大使館法》最終在參眾兩院通過,但通過的版本加入總統豁免權,允許總統可以因「國家利益」,向國會通知要延遲執行半年。
時任總統的柯林頓為避免與國會關係鬧僵,所以沒有否決,但是自柯林頓以降,包括小布希與歐巴馬,都以每半年暫緩執行法案的方式拖延此事。怎知川普並不講蕭規曹隨這一套。
巴勒斯坦已經說的很明白了,無論是美國將使館遷至耶路撒冷,或是只要承認耶路撒冷為以色列首都,巴勒斯坦都堅決難以接受,其他地區領袖也表達強烈反對,其中一項考量,是這個已經有百年衝突歷史的古城,現在最好是讓它成為和平之都,巴勒斯坦人和猶太人都說,他們渴望和平,但是時至今日,耶路撒冷的分裂更甚以往。
「你知道,這事情十分複雜,卻有相當簡單,只要以色列終止占領,我們就不再丟石頭,我能保證我們巴勒斯坦人,死也不會離開這片土地,」Silwan社會運動者Jawad Siyam。
「基本上已經可以對分治方案說拜拜了,這是永遠不會實現的,我們(猶太人)會繼續搬進這個區域,我們會在這裡建立更多猶太社區,更多的以色列電力,更多以色列路,以色列稅,然後最終,這裡會變成我們以色列的,一句希臘哲學家曾說過,"在戰亂之時 是白髮人送黑髮人","在和平之際 是黑髮人送白髮人",」以色列國家電台記者Yishai Fleisher。
和平,仍未降臨中東,依舊是白髮人,在送黑髮人。
更多內容,請看影片連結:https://www.youtube.com/channel/UCiwt1aanVMoPYUt_CQYCPQg
拿撒勒人意思 在 阿空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晚產子的,是一個未婚懷孕的少女,跟著一個跟她不太熟,但後來願意養大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的男人…護家盟應該要合理懷疑約瑟不愛耶穌甚至虐待過他才對
…耶穌…都跟流浪漢、性工作者、孤兒寡婦在一起,總之呢,社會認為誰髒誰不好,耶穌就往哪裡去
…耶穌留下的誡命,總歸來說只有一條:「愛人如己」
…他是十字架上的政治犯、良心犯,是一個護家盟、信望盟從來就沒有了解過的「敵人」。』
(新約)馬太25:40:「你們既作在我這弟兄中一個最小的身上、就是作在我身上了。」
這裡「最小」似應解做「最弱勢」或「最被(你)瞧不起」?
今天,是平安夜,很多教會張燈結綵,慶祝著。但,在很久很久以前,聖誕節曾是一個屬於難民的節日,是一個底層勞工家庭在逃難中,窮到只能睡在馬槽的故事。那晚產子的,是一個未婚懷孕的少女,跟著一個她不那樣熟悉,但願意幫她養大沒有血緣關係的孩子的男人。
當然,後來的歷史考證讓我們知道,12/25不可能是耶穌的生日,那只是帝國平定民心、收編宗教的統治手法。教會雖然順著政權「不小心」把日期搞錯了,也順便從地下組織扶正成了國教,但新約聖經的開頭還是記載了這樣一個血腥慘案:羅馬派駐猶太地區的希律王,在聽說一個嬰孩的預言後,派人把境內兩歲以下的男孩都殺光了。
是,這情節真有點像哈利波特的開頭。風頭過後,耶穌和他的麻瓜生母馬利亞、養父約瑟遷往一個叫拿撒勒的小城,在那裡長大成人。護家盟應該要合理懷疑約瑟不愛耶穌甚至虐待過他才對,不過根據記載,耶穌的童年比哈利好很多,他繼承父業,弟妹們也敬重他,基本上算是一家和樂啦,直到三十歲他不知哪根筋不對跑去傳道為止。
在襁褓中就經驗到流亡滋味的耶穌,特別在意人們是否善待弱小和有缺乏者。他平常可不是在富麗堂皇的大教會裡坐著傳道,反而都跟流浪漢、性工作者、孤兒寡婦在一起,總之呢,社會認為誰髒誰不好,耶穌就往哪裡去,還跟他們吃吃喝喝、談笑風聲,男男女女一起四處旅行傳道(唉額,信望盟出來說幾句話啦,這樣不怕亂倫雜交嗎)。
富可敵國的企業家跑來找他求助,其實,他只要講兩句好話,一大幫子門徒的傳道生涯就不愁吃穿了,結果他超不識相的說「財主要進神的國,比駱駝穿過針的眼還難」。連我們的總統候選人都恭恭敬敬的去見大老闆「面試」,都不敢這樣對工商團體阿!這傢伙的白目還沒止境的,他在聖殿翻桌叫罵,揭穿某些黑心廠商如何詐騙百姓、連窮人寡婦都不放過的惡行。是說,擋人財路者下場都不會太好,何況掀桌子這可是暴民的行為阿!上帝子民怎麼可以這麼不文明咧?這麼早就搞階級鬥爭,帝國跟資本家不聯合收拾你才怪。
傳了三年半的「福音」後,耶穌被抓起來,當成叛亂份子處死,不爽他很久的猶太人大義滅親、帝國依法行政,還有耶穌自己的口供,絕無冤案錯判。誰敢質疑司法制度?誰敢反對人民授權給國家的合法暴力?
不,我沒打算掃興的談死刑,我想談的是耶穌在「最後的晚餐」上,竟然在懷裡擁著一個他特別偏愛的男性門徒,那親暱可是直達BL等級的。而且阿,在嚥下最後一口氣前,耶穌還把母親託給這位門徒照顧耶,他指著這位男士對馬利亞說:「看,妳的兒子」。以上都是聖經原文喔,聽起來是不是很像我們這些異性戀會在婚姻裡交換的誓約呢!若不是誓約,就表示耶穌是個想提倡多元成家、道德淪喪的壞人!你看,現在後世的教會要公投反對你了吧!
喔,我沒有暗示耶穌是同性戀喔,沒有足夠證據前不要亂說話比較好;而且說不定人家是雙阿,也說不定他是史上第一個嘗試平等實踐非單偶制伴侶關係的先鋒呢,畢竟,三十歲的猶太男子沒有結婚生子是不太可能的事。若耶穌有妻子,她怎麼看待耶穌跟門徒們的關係呢?她又怎麼看待耶穌所傳的道呢?阿離題了,我只是想說,約翰福音這段如此有腐味的描述竟神奇的被原原本本保留下來了,白紙黑字寫在聖經裡,只是那些宣稱絕對遵從聖經的人們,很樂意無視這些細節,卻繼續抓著某些根本是翻譯錯誤的名詞跟去脈絡的經文跳針跳針。(喔這只能另外看懶人包:https://goo.gl/ALQkVx)
耶穌留下的誡命,總歸來說只有一條:「愛人如己」,這可不是現代基督徒那種「神愛你,但你要改變性傾向」,而是你希望過怎樣的生活、你希望擁有什麼樣的尊嚴,請設法讓每一個人都擁有。愛人如己,是關於如何實踐一個平等、公義的國度,對那個時代的人而言,那是否定帝國統治基礎的政治行動、是挑戰所有既得利益者的革命宣言。他上十字架為的從來不只是個人意義的救贖,而是以一個愛的行動讓人們看見結構之惡,那才是終極的救贖。
這是我所認識的耶穌、我所認識的聖誕節。我的耶穌說的是:「來,跟從我,愛人如己,扶助弱小、餵養窮人、善待孤兒寡婦、與困苦人同在、不要在地上累積財富」。
他是十字架上的政治犯、良心犯,是一個護家盟、信望盟從來就沒有了解過的「敵人」。是的,主流基督教真正的威脅哪裡是什麼家庭崩解、同性戀、女性主義跟性解放?是耶穌,是耶穌阿!是那四本記載了他的言行,而被教會一項一項遺忘、違背的福音書。
今晚,是平安夜,你會在溫暖的教會裡?還是在街上尋找祂的身影?
今晚,基督徒,你會在哪裡?
---------------------------------------------
PS:約翰福音那段不是「超譯」也不是腦補,已經有不少神學論文著作深入探討過這個主題。順道綜合回應一下收到的批評:我想既然要談聖經,就必須引用「全本」,信仰的精神,也應該全面顧及。很多人以為神的愛還是有但書,因為有「公義」必須滿足,這本身就是個很大的誤解,才會有不少基督徒說出「神愛罪人、但恨惡罪」這種根本不是基督信仰精神的東西。
首先,聖經對「罪」的概念並不是對某些行為的限制貶抑,罪的意思是「與神隔絕」,不再犯罪的意思當然也不是戒除特定的行為或滿足某種道德觀,是不再把自己跟上帝之間隔絕開來,不再以為兩者是分離的。
耶穌所講的「公義」,不是個人道德的,而是全人類的,是指整個不平等、無法給予人性應有尊嚴的系統,以世俗語言說,那是政治性的意思阿!
再者,即使沒有以赦罪、恩典為主軸的新約聖經,只有猶太人的希伯來聖經,也就是基督徒以為的舊約律法,猶太人也不會說出「神有恩慈,也有公義」。事實上,猶太人認為愛與恩慈,就是公義本身,愛與公義不可能是衝突的,沒有愛的「真理」,就不是真理,這點在約伯記、約拿記等書,尤其清楚。而身為猶太人的耶穌比我們更懂得舊約裡所談的信仰裡的精神,祂在四福音裡的教導映證了這件事:律法的一筆一劃的確沒有廢去,它們都在愛裡被成全了。
愛成全律法,不是說我們出於愛神而去遵守哪些規定,不。律法沒有變成一張清單,反而成為有機、動態的幫助,使人類在各種不同處境下,成為一個更好的人;你的標準和我的必然不是相同的。這才是由愛成全的律法,否則,我們都改宗法利賽派就好了。
過去五百多年,馬丁路德與奧古斯丁的救贖觀綁架了整個基督教,他們的神學並非沒有值得參考之處,卻也有其限制,再被現代教會再斷章取義一番,就變成如今充斥整個基督教的那種最糟糕、最廉價的救贖觀,當「聖潔公義」變成了一種道德行為檢核表,我們也成了用行為買賣救恩的教徒,那與贖罪券何異?
尤其,是誰在定義那個罪的標準?基督徒有這種權利說什麼事或什麼行為一定是罪嗎?不是都說審判是上帝的權利嗎?現在被定為「罪」的,為的究竟是上帝,還是吸引更多金錢奉獻的工具?
拿撒勒人意思 在 拿撒勒人耶穌基督教會Church of Jesus Christ of Nazareth 的推薦與評價
拿撒勒人 耶穌基督教會是以聖經作為神對人的說話,對人生命的啟示,作為人生命的指引;知道人犯罪離開了神,失去了神原來對人的祝福,活在魔鬼轄制和咒詛之中, ... ... <看更多>
拿撒勒人意思 在 《拿撒勒人耶稣》第一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 拿撒勒人 耶稣》第一集. 165K views · 4 years ago ...more. 神州傳播協會China Soul. 55.4K. Subscribe. 55.4K subscribers. Like. Share. Save. Report.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