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
李基銘主持人
本集主題:「成為男人的方法」介紹
訪問作者:沈信宏
內容簡介:
像母親一樣厭棄男人,
讓我變成了這樣奇怪的物種。
(一塊失落的生命拼圖,一次勇敢的性別凝望)
以遭父親遺棄的兒子為始,
當他也成了父親,跟著孩子天真學步,
是否就能走回最單純的地方?
///
像母親一樣厭棄男人,
讓我變成了這樣奇怪的物種。
細聲細氣,被取笑沒有男子氣概。愛漂亮,被譏諷娘味滿溢。
我覺得男孩們似乎都和爸爸一樣粗野,總對親愛的人動手動腳。
當他開始意識到男生女生真的有差別的時候,家裡已經沒有男人了。提起家暴又外遇的賭徒丈夫,母親總瞟他一眼,怨憤難掩,「男人,不值得信任。」
他縮進羞赧的洞,他竟與叛家者同性別。
但一名卑怯小兵,如何宣誓效忠?身軀薄弱、聲音尖細且敏感纖柔的他,如何長成媽媽理想中,有肩膀又足夠強悍、不像爸爸的男人?
那種模樣,就是一個男人真正的樣子嗎?
傾圮之地長大的小孩回看著那個家,一刀一刀,刨挖出男性深深壓抑的傾訴與渴盼。沈信宏說,文學是一種真誠的練習。《成為男人的方法》便是他毫不留情的自我剖解。
傷口泛淚,洞裡曾經躲著遭厭棄的自己,原以為永無可能重見天日。
直到他亦成丈夫、父親,挺胸昂揚地起步迎向光之境,有他們同行。
作者簡介:沈信宏
高雄人,現任教職、夫兼父職。
清華大學台文所畢業,中正中文所博士生。
曾獲國藝會與文化部創作補助、林榮三文學獎等。曾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與小說選。
著有散文集《雲端的丈夫》、短篇小說集《歡迎來我家》。其中,《歡迎來我家》入圍「二○二一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書中所收〈兩個女人的故事〉由高雄文學館改編為劇本。
作者粉絲頁: 我是信宏爸爸,偶爾媽媽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同時也有1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790的網紅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本集主題:「成為男人的方法」介紹 訪問作者:沈信宏 內容簡介: 像母親一樣厭棄男人, 讓我變成了這樣奇怪的物種。 (一塊失落的生命拼圖,一次勇敢的性別凝望) 以遭父親遺棄的兒子為始, 當他也成了父親,跟著孩子天真學步, 是否就能走回最單純的地方? /// 像母親一...
「散文小說差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Re: [問題] 散文和小說之間的定義和差別- 看板eWriter 的評價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第三,散文與小說,甚至詩都可能出現對白 - Facebook 的評價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愛亞的寫作課:談散文、小說的真實與虛構| Readmoo電子書店 的評價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父後七日」電影vs 原著小說個人感想 - Mobile01 的評價
- 關於散文小說差別 在 [閒聊] 散文VS 短篇小說 - PTT 熱門文章Hito 的評價
散文小說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有次在《過度努力》的分享會上,我分享了「為了別人努力」與「為了自己努力」的差別:
⠀⠀⠀⠀
最大的差別,是你可以花時間在你喜歡的事情上,不感覺累,而是感覺到快樂。
⠀⠀⠀⠀
⠀⠀⠀⠀
當時有個讀者問我:「老師,你的快樂,是因為你有成就了嗎?」
⠀⠀⠀⠀
⠀⠀⠀⠀
我很認真地想了這個問題。
⠀⠀⠀⠀
⠀⠀⠀⠀
我後來想想,實際上這個快樂,我在2016年、還沒出《情緒勒索》這本書前,就曾感受過。
⠀⠀⠀⠀⠀
⠀⠀⠀⠀
那時候我是個行動心理師,工作開始穩定,內容也可以自己做選擇,當時我對我的生活是滿意的。
⠀⠀⠀
⠀⠀⠀⠀
不過有個令我印象很深刻的經驗是,那時有機會跟幾個工作上的前輩聚會,聽到他們分享自己的工作內容,對當時的我來說,目眩神迷。
⠀⠀⠀
⠀⠀⠀⠀
然後,我感到心中突然出現很大的自卑感,覺得自己比不上面前的這些人,非常羞愧。離開了聚會地後,我記得我去公園走走,走了一遍又一遍。
⠀⠀⠀
⠀⠀⠀⠀
我不停思考,為什麼我會感到自卑?而我又羨慕什麼?
⠀⠀⠀
⠀⠀⠀⠀
那次的經驗影響我很大,我在當時,才慢慢開始思考這個問題:「到底,世人覺得好的是什麼?而我,覺得好的又是什麼?」
⠀⠀⠀
⠀⠀⠀⠀
雖然開始想,但還沒想得很清楚。畢竟,過去的我,仍然是一個以努力達到別人標準與期待做為生存策略的人。
⠀⠀⠀
⠀⠀⠀⠀
不過,接著下來,就像是震撼教育一樣,上天逼著我不得不去面對這個問題。2017年出了《情緒勒索》,生活出現極大的變化。一連串的邀約、被注意、被矚目,有許多之前難以想像的工作內容、與沒想過居然可以合作的對象,不過,負面批評也接踵而至。
⠀⠀⠀
⠀⠀⠀⠀
當時的我其實是很慌亂的。好多機會,好多人,好多選擇。那時的我既想要被看見、怕拒絕會得罪人、被認為大頭症,又希望可以幫助別人,也怕自己拒絕會失去機會......
⠀⠀⠀⠀
⠀⠀⠀⠀
我有好多「想要」,也有很多「不敢不要」,於是一咬牙全部吃了下來,專業的工作與訓練仍不敢放,導致當時的我工作爆量,每天只睡四五個小時不說,一整天工作下來,常沒時間吃飯。
⠀⠀⠀
⠀⠀⠀⠀
我曾經在演講中分享過,有一次我工作到晚上十點多回家(當天依舊十幾個小時的工作),而我一整天只吃一顆茶葉蛋。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不停想著:「我到底在幹嘛?為什麼我把自己搞成這樣?為什麼我這麼累?」
⠀⠀⠀
⠀⠀⠀⠀
我一邊走,一邊在路上哭了出來。
⠀⠀⠀
⠀⠀⠀⠀
那時候的我,一點都不快樂。我心想著:「我決定轉行,想要的不是這種生活。」
⠀⠀⠀
⠀⠀⠀⠀
隔年安排做例行健康檢查時,發現自己的身體因為太累而出了問題,同時我也感覺到自己的心非常疲憊。於是從2018開始,我一直有意識地調整自己的工作型態,練習拒絕一些別人可能覺得很難得、但我會覺得很厭世的工作機會,同時,當然仍一邊擔心、ㄧ邊自我懷疑、一邊有罪惡感,但還是得一邊自我對話,一邊練習拒絕。
⠀⠀⠀
⠀⠀⠀⠀
努力面對自己是有收穫的,到了現在,我真的感覺到,生活工作大部分都是我喜歡的事。
⠀⠀⠀⠀
⠀⠀⠀⠀
.......大部分啦(看著6月底要交出的推薦序催稿信發呆)
⠀⠀⠀⠀
⠀⠀⠀⠀
喜歡的事情是說,我會花很多很多力氣去做,但會覺得很開心,也不太覺得累的事。
⠀⠀⠀⠀
⠀⠀⠀⠀
它可以謀生、可以幫助人,可以對我自己產生意義感,也能讓我在其中感受到自己的進步。
⠀⠀⠀⠀
⠀⠀⠀⠀
過程中還是有許多自我懷疑、甚至有罪惡感的時候,不過,好像從一次又一次的自我對話、好好聆聽自己的聲音中,慢慢長出更多的信心,也更敢於不勉強自己。
⠀⠀⠀⠀
⠀⠀⠀⠀
想起這段過程,又想到一開始讀者問的問題。
⠀⠀⠀⠀
⠀⠀⠀⠀
我不曉得,現在的我算不算得上有成就。但我知道,我的快樂,是因為現在的我比較知道自己要什麼,而不太會被別人覺得好的東西所惑、或是自我懷疑;我不用為了安撫自己的匱乏或自卑的焦慮,以致去勉強逼迫自己也要得到那個東西、或達到那個標準。
⠀⠀⠀⠀⠀⠀⠀⠀⠀
⠀⠀⠀⠀
現在的我,可以把我大多的力氣花在自己很有興趣、會讓自己快樂、覺得有意義的事情上,不用思考「做這件事有什麼用」、或「只能做有用的事」。所以從2020年開始,我又拿回以前小學開始的創作習慣:寫些小說、散文、小詩、歌詞,只是寫給自己看,沒有要分享。
⠀⠀⠀⠀
⠀⠀⠀⠀
覺得做這些事的我很開心。
⠀⠀⠀⠀
⠀⠀⠀⠀
出這本書後,有個我很尊敬的前輩跟我閒聊,說:「你覺不覺得,如果一直都做得到,很難不過度努力?」
⠀⠀⠀⠀
⠀⠀⠀⠀
所以最終,決定自己的力氣要花在什麼事情上,還是自己才能決定。
⠀⠀⠀⠀
⠀⠀⠀⠀
想花在別人的眼光中,一定會有一些獲得,也會付出一些代價;
⠀⠀⠀⠀
⠀⠀⠀⠀
想要花在自己在乎的事上,也會有自己想要的獲得,但同樣地,也要付出代價,有時代價由別人看來,不見得小。
⠀⠀⠀⠀
⠀⠀⠀⠀
不過,如果代價是自己承受得住的,而獲得的又是對自己來說無可取代的--
⠀⠀⠀⠀
⠀⠀⠀⠀
人生苦短,所有選擇,也就只是圖個甘願而已。
⠀⠀⠀⠀
⠀⠀⠀⠀
⠀⠀⠀⠀
--
題外話,今天下午四點,有報名我的免費線上直播課:【疫情下的過度努力與自我理解】,聽說居然有一千兩百位朋友報名(抖),希望下午可以見到大家~~
⠀⠀⠀⠀
沒辦法這時間上線、或是沒報到名的朋友也沒關係,之後主辦單位會剪成影片,到時我會再分享給大家~
散文小說差別 在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2021.5.17
0.
我想記錄這件事情的發生時間 2021年5月17日,蘋果日報將出版最後一天的紙本報紙,從實體通路中謝幕。這篇文長,會從新聞媒體的數位轉型,新媒體平台與演算法的競爭,來討論這件事情。
一樣的,我想先聊這件事情的發生。
蘋果日報在 5月14日,發了一封公開信,宣布會在 5月17日最後一次發行紙本,於 2021年5月18日後停刊,不再發行紙本報紙。
蘋果日報 曾經在台灣是與 自由時報 互爭發行量第一的報紙媒體,在iPhone 3G 開賣的2008年,發行量達 50萬份,而依照他公開信的內容,目前發行量僅約10萬份。
蘋果日報紙本停刊,這在台灣的社群媒體發展,和傳統媒體競爭中,是一個很重要的事件。
我想針對幾件事情,跟大家分享我的看法,記錄一下台灣媒體發展的重要時刻
1.
自媒體的時代中夾生存的傳統媒體
先簡單談一下自媒體時代,發聲有多容易。
我們在談自媒體,談的是每一個人都可以成為一個媒體。但我們忘了談一件事情,那就是媒體也慢慢地就像一個人一樣,在社群平台上面有個數字—追蹤數。一起在這裏追求著觸及和流量,以及影響力。
那些媒體所打造的組織,仰靠著大量的人力成本和設備。但現在你只要打開臉書,或是打開 Youtube,按幾個鍵,走完一段大約三分鐘的程序,你就可以開始一趟自媒體之旅。有一個媒體的名稱,在上面寫寫字,按下送出後,就會傳到非常多人的面前。
就像你現在所看到的這篇文章,和這一個自媒體。
在稱作「研究生」的這個自媒體裡面,我是記者,也是編輯,還是個主筆。這個媒體廣編不分離,我還要自己談廣告,接業配。唯一一個我不用做的事情,就是通路。因為臉書幫我處理好這件事情,我不需要去煩惱,要如何把訊息傳達到閱聽人手上。當然,我會面臨一些其他更麻煩的問題,這個部分我們稍後再說。
「通路」這件事情的重要性,是一個沒有經歷過傳統媒體產製流程的人,很難想像的一件事情。
2.
傳統媒體的產製成本
我當年還是新聞所的學生時,帶著一群高中生參加聯合報新聞營。大家對於走到一個報社,會驚呼的,不是總經理,也不是總編輯,更不是那一堆名為「編輯台」的電腦。因為那些都太抽象了。
對,大家最興奮的,是龐大的印刷機器。
一個報紙的產製過程,並不是在把「文章按下送出」後就結束。要送印,送印完後要派報。在凌晨有一群人開著車把報紙送到你家附近的某個橋下,以便躲雨。然後送報員再去橋下領取那些報紙,挨家挨戶的配送報紙。當然啦,現在已經很少人在訂報,報紙最後沒有到你的信箱,可能是到附近的便利商店。
這個過程,用現在的網路語言講,大概就是「把你的文章,經過演算法後,在臉書牆上出現」。這一句話說得簡單,但在傳統報紙中,卻是要一群人每天在凌晨完成的事。
我希望大家不要誤會,運用臉書傳送資訊內容,讓文章在幾秒鐘後就能傳遞到全世界臉書使用者面前,並不是沒有成本。裡面有大量的工程師,維護機器的人員,甚至是網路的鋪設等等。他一樣有很多的費用會產生。只是當你在運營自媒體的時候,不用去想這些事情,因為「平台」已經幫你想好了。
我在學校教媒體創作時,第一堂課我會跟學生聊這件事情:「在十五年前,我還坐在這間教室裡學習如何當一個好的新聞記者時,我們談採訪,聊編輯,學報導,操作技術。但是沒有一堂課會告訴你,要如何開一間報社,怎麼開一家電視台。但現在,這堂課在台大發生了,我們這堂課,就是要你從零開始做一個自己的媒體,從品牌定位,編輯台的規劃開始做起。」
為什麼十五年前做不到的事情,現在能做到?因為通路。當通路的成本降下來了,甚至是所謂的「系統化」,在發行一個自媒體的過程中,少了很多的事情要做。那些,可能是新世代的媒體人,想都沒想過的事情。
我本來想聊電視和 Youtube 媒體產製流程的關係。不過因為這篇文章已經夠長了,留待之後有相關事件,再一起討論。
接下來,我想切入一個很重要的議題:當媒體在網路上只剩下品牌。
3.
當媒體只剩下品牌
當我們在談「自媒體」的時候,常常只看到一個面向,就是「品牌本身在網路上也是個媒體」。但我想邀請大家看到另一個面向,就是「媒體在這些平台上,也只剩下品牌」。
在一個臉書平台的演算法推播,或是 Youtube 去推播一則影片,又或者是你用 Google 去搜尋一則新聞。媒體的內容,跟其他網路內容,其實長得沒什麼兩樣。
對,就是一樣的,臉書貼文只有一種介面,Youtube 影片也只有一種介面。差別只是他有沒有把這個「品牌」,塑造出一個「媒體的形象」,或是「新聞的形象」。
如果我說「 東森新聞」是個媒體,你可能點頭如搗蒜。但我如果說「 卡提諾狂新聞」是個媒體呢?你可以會想一下,最後大概會告訴我,不是吧,他是個娛樂粉專。
那請問「眼球中央電視台 」是媒體嗎?「志祺七七」是新聞嗎?還是那只是「視網膜 Retina」和「張志祺」的個人品牌?「niusnews 妞新聞」,「小日子」,「PopDaily 波波黛莉的異想世界」他分別是用什麼樣的角色出現在你眼前?
試著想一件事情,在一個分眾的時代,一群人坐在咖啡廳聊天,都沒有辦法的定義出什麼是媒體,那麼平台的演算法能做到這件事情嗎?或是說,你期待他幫你做到這件事情嗎?
這邊我要先說一下,媒體存在的價值和企業品牌,個人品牌,和政府機構之類的「自媒體」相比,他們的確在資源上和社會意義上有很大的差異。但我想讓大家思考的是,或許這些所謂的「傳統媒體」有著不一樣的使命在,但是當他放在「臉書」「Youtube」這些平台上的時候,他們對平台來說,對閱聽人來說,差異可能比你想的小很多。
十五年前,如果你想要得到一個疫情的訊息,可能會打開電視,或是去買份報紙。但現在,你可能會打開臉書或是 Youtube,又或是Google 一下,聽聽 Clubhouse 。想一下你的確診資訊是從哪來的?是「蘋果日報」「聯合報」「TVBS」這類的傳統媒體嗎?還是從哪個政治人物的粉專看到的呢?或是「衛福部」自己開的直播?
講一下我的好了,我的主要資訊來源是「日本自助旅遊中毒者」以及這個自媒體的作者兼編輯兼總主筆及Clubhouse製作人,人稱林氏璧的孔醫師。
如果放在十年前,你可能會覺得這是個非常荒謬的事情,「什麼?你聽一個教你玩日本的部落客告訴你防疫?你怎麼不看電視呢?」
但我可以相當有信心的說,雖然聽起來好像違和感很重,但十年後的現在非常多人都知道我在說什麼,而且不會質疑這個合理性。
是的,蘋果日報的競爭對手,不只是大家腦中想像的其他媒體。還有政府官方的自媒體,還包括了一個在疫情下轉行的「日本旅遊部落客」。
4.
你的新聞不是我的新聞
傳統媒體碰到數位轉型時,還面臨到一個挑戰,就是人力資源的重新調配,和演算法的競爭。
在網路上你應該會常看到這樣的留言「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這句話看似憤怒有道理,但應該不少新聞從業人員,只能看著這句話苦笑。
一家報社,每天都會有非常多的新聞。如果你有經歷過在早餐店翻報紙的年代,可能也有跟我一樣的訓練 — 運用十分鐘吃早餐的時間,看完兩份報紙。
一份報紙最重要的新聞,稱作「頭版頭」。他的意思是,在一整份報紙裡面的第一頁,最上面,寫在報紙名稱附近的新聞。這一則新聞有非常重大的意義,他意味著「這份媒體為昨日一整天,選出來最重要的事件。」裡面有著價值觀判斷和意識形態。換句話說,換個媒體,或是換個媒體的老闆,甚至是換個總編輯,可能都會選出不同的事件。在十幾年前念大眾傳播科系的學生們,都受過這樣的訓練 — 比報。比報訓練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去分析各家報紙對於「頭版頭」新聞的選擇。
好,我們現在把傳統「頭版頭」新聞的概念,放在臉書上,會變成什麼呢?
我在課堂上,或是去各大學演講討論「網路媒體識讀」的時候,會告訴學生一個重要觀念「編輯有很多工作要做,其中一項是運用符號和編輯的手法,來決定什麼新聞應該要被看到。而這項工作,現在的競爭對手往往不是人,而是演算法。」
首先,大家不用去質疑「重要新聞沒人報」這件事情。如果你有機會走去便利商店,買一份報紙,你可能會覺得很陌生。「奇怪了?怎麼跟我平常看到的新聞差這麼多?」
以前的媒體,大家是一起看到頭條新聞的,但你在臉書上看到的內容卻完全不是。
這麼說吧,媒體選出來最重要的新聞,放在「頭版頭」,會在你買報紙的當下強迫看到。但是放在臉書上,你可能對他無感,就滑過去了。臉書會判斷這則新聞「大家比較沒興趣」,於是觸及就變低,更少人看到了。
反而是那些會被認為「媒體都沒新聞報了嗎?幹嘛寫這個。」的新聞,本來可能只是在報紙裡面的一個小角落的奇聞軼事。你在吃早餐的十分鐘可能根本沒機會翻到,但是因為在網路上「大家用手指投票」的結果,讓臉書認為這是個很多人有興趣的文章,所以才會被你看到。
所以下一次要抱怨的時候,可以把對象轉移到臉書身上,因為媒體的總編輯,可能有跟你有一樣的無奈感。
久而久之,大家也對這件事情有更強的認知。一則重要的新聞,以前媒體可以用很大的力量來推播。可以放在頭版頭,可以發號外,可以大篇幅報導。但現在,他除了下一個「臉書跟你都會一起被騙的標」,或是花大筆錢下廣告之外。幾乎沒有路可以走。
就像上一節所說的,媒體不只要跟媒體搶流量,在這平台上,他要跟所有人搶流量。就算他要下廣告,競爭對手也不只是媒體,更多的是房地產,電商,甚至是網紅業配之類的,以前不會被拿來相提並論,曾經是八竿子打不著的競爭對手。
5.
大家還看報紙嗎?
回到本質的問題,大家還看報紙嗎?如果報紙的工作是要及時傳遞新聞,那個「及時」可能無法挑戰更「即時」的網路。試想假設你買報紙的目的不是為了新聞,那是為了什麼?
很多人說傳統媒體都不做數位轉型,這個問題我很難給出明確的論述。因為的確,在傳統媒體轉型做網路的初期,有很多試行錯誤 (Trial and Error) 都發生過。現實中,有非常多失敗的轉型案例,但整體而言大部分的傳統媒體,都有或多或少的轉型成功。所以我們在討論的不是「蘋果日報」這個品牌要收掉了,而是「紙本型態」要在新一波的媒體的典範轉移中成為過去式。
蘋果日報在這一次發的公開信中提到:「數位洪流超乎我們想像,尤其是Google、Facebook等數位平台的壟斷,造成廣告資源的大量流失,對紙媒不啻是沈痛打擊。」
這一段話,很多人認為是搪塞之詞,但他的確也說出了現在媒體的挑戰。這邊,我想邀請大家站在更高的維度來看這件事情。
在二十年前,如果你想要「下廣告」,廣告大概會「下在媒體」上。原因很簡單,因為媒體扮演的角色,是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但是現在,大家獲得資訊的來源是哪裡呢?網路還沒起飛,手機還沒普及之前,媒體幾乎壟斷了大家的消息來源。電子媒體因為「媒體的近用性」和「使用頻譜公共財」等因素,扮演了許多重大新聞的傳遞角色。
但現在,你早上睜開眼睛,是打開蘋果日報的官網,公共電視的頻道嗎?還是跟我一樣,看 LINE,刷 IG,看臉書,滑 Youtube 呢?
如果在這些平台上,媒體只剩下品牌,要爭你的眼球得跟其他自媒體平起平坐,獲得演算法的青睞。那麼他也是一個跟你和我一樣,想獲得發語權得看人臉色的單位。
即便他的品牌價值,影響力,依舊在民眾的心中高居不下。但很遺憾的,他的廣告收入來源,得和其他的自媒體分享。還有更令他們的心煩的是,利潤要上繳給他的上游平台:臉書和 Google。
6.
傳播技術與我們
要討論新聞和新聞傳播,勢必得討論傳播技術的發展。在還沒有紙很貴的時候,我們寫的字都很短。當紙越來越便宜,我們也用更長的句子,來留存並傳遞訊息。從詩,到詞,到曲,乃至後來的小說散文。
大家可以想一下我現在寫的這篇文章,在兩百年前,要多的精簡的寫下,才有機會被傳播出去。但現在我可以這樣一直打一直打,打成一篇臉書長文,完全不用考量用紙成本。這就是一種傳播技術的進步,改變了傳播的方式。
以前要寫一篇新聞報導,老師會告訴你:「把最重要的事情寫在最前面,用倒金字塔方式撰寫。」背後當然有很多原因,這些原因中甚至包含了技術問題:因為編輯覺得你文章太長的時候,可以直接把最後一段拿掉。
但現在寫文章呢?
在報紙的年代,標題印在那邊直接進眼球。你對標題有興趣時,可以花半秒鐘的時間移動眼球,開始讀文章。對於一個閱聽人來講,「從標題到閱讀文章」的時間成本極低無比。但在臉書的世界,從按下標題,到你開始舒服的讀文章,要經歷非常多的時間。你的時間成本變高了,自然而然,吸睛的標題就變得無比重要。
當寫文章的時候,如果你把重點都在第一段全部寫完了,大家拿到資訊拍拍屁股就走。就以前的觀點來說,會覺得無所謂,訊息有傳遞到就滿足了。但現在不一樣,如果大家看完第一段就走,演算法會判定這是個大家不想看的文章,於是就不幫你傳播,「只讓少數人看到這篇文章」。
聽起來好像沒什麼大不了的對吧?但其實這背後有很多轉變跟著發生。
在課堂上,因為學生創作的載體在網路上,所以我絕對不會要他們用所謂的倒金字塔方式寫作。在做影片的時候,也不會教他們慢慢鋪陳。演算法是現實的,在你還沒建立風格之前,要跟他競爭,是相當辛苦的一件事情。
連在學校教課,都要打破過往的寫作模式,媒體裡面要做的轉變,大家可想而知。
一篇適合放在「報紙載體」的文章,和適合放在「網路為載體」的文章,絕對是不一樣的。閱讀習慣的不同,載體特性的不同,甚至是廣告擺放方式的不同,大大地影響了媒體的產製過程。
如果你認為「反正就一篇文章,紙本和網路都放就好了。」的話,可以試著想想看,多一套邏輯,能用一樣的成本完成嗎?所謂的客觀寫作,平衡報導,有辦法在不同載體上面用相同的模式呈現嗎?
7.
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
最近我演講最常聊的題目,就是談網路媒體識讀。我們與網路媒體的距離,已經密不可分。所謂的傳統媒體,運用著他多年累積的品牌,慢慢的也在網路媒體深耕。
很多念傳播科系的學生,會對於未來感到迷惘,覺得媒體不斷的沒落。但我一直對這件事情抱持相反的想法,期望學生能好好的在這個時代發揮長才。
或許這是個傳統媒體沒落的年代,但現在絕對是人類史上「媒體傳播能量」最強的年代。隨著載體和傳播技術的改變,人人都有機會發揮自己的影響力。我們有更好的傳播工具,也有更公開透明的消息來源。
很多人說「蘋果日報轉型失敗」,其實我沒有這麼同意這句話。相反的,他做了非常多的事情,讓品牌在持續在這個時代繼續發揮影響力。結束紙本的發行,或許就是面對傳播技術的改變,在這條路上的一個重要決策。
對於經歷傳統媒體的人來說,是一個非常痛的事情。我自己也經歷過蘋果日報全盛時期的年代,看著星光三班上「頭版頭」時,一大早興奮的跑去便利商店買報紙的讀者。若以一個純粹讀者的角度,我會緬懷蘋果日報陪我走過的那段青春歲月。但我相信,新聞從業人員,肯定有完全不同的解讀。
我們無法否認的是,紙本謝幕了,品牌影響力依舊在。只是當媒體只在網路上的價值只剩下品牌,他的商業模式,人力資源分配,都會變成一個巨大的挑戰。
這是蘋果日報紙本走入歷史的故事,他不是一個單一事件,而是給這個時代的一個標注。
希望這篇文章,能夠給經歷傳播媒體變遷重要時刻的你,多一些探討和省思的面向。
《蘋果日報紙本謝幕》
散文小說差別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本集主題:「成為男人的方法」介紹
訪問作者:沈信宏
內容簡介:
像母親一樣厭棄男人,
讓我變成了這樣奇怪的物種。
(一塊失落的生命拼圖,一次勇敢的性別凝望)
以遭父親遺棄的兒子為始,
當他也成了父親,跟著孩子天真學步,
是否就能走回最單純的地方?
///
像母親一樣厭棄男人,
讓我變成了這樣奇怪的物種。
細聲細氣,被取笑沒有男子氣概。愛漂亮,被譏諷娘味滿溢。
我覺得男孩們似乎都和爸爸一樣粗野,總對親愛的人動手動腳。
當他開始意識到男生女生真的有差別的時候,家裡已經沒有男人了。提起家暴又外遇的賭徒丈夫,母親總瞟他一眼,怨憤難掩,「男人,不值得信任。」
他縮進羞赧的洞,他竟與叛家者同性別。
但一名卑怯小兵,如何宣誓效忠?身軀薄弱、聲音尖細且敏感纖柔的他,如何長成媽媽理想中,有肩膀又足夠強悍、不像爸爸的男人?
那種模樣,就是一個男人真正的樣子嗎?
傾圮之地長大的小孩回看著那個家,一刀一刀,刨挖出男性深深壓抑的傾訴與渴盼。沈信宏說,文學是一種真誠的練習。《成為男人的方法》便是他毫不留情的自我剖解。
傷口泛淚,洞裡曾經躲著遭厭棄的自己,原以為永無可能重見天日。
直到他亦成丈夫、父親,挺胸昂揚地起步迎向光之境,有他們同行。
作者簡介:沈信宏
高雄人,現任教職、夫兼父職。
清華大學台文所畢業,中正中文所博士生。
曾獲國藝會與文化部創作補助、林榮三文學獎等。曾入選九歌年度散文選與小說選。
著有散文集《雲端的丈夫》、短篇小說集《歡迎來我家》。其中,《歡迎來我家》入圍「二○二一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獎」,書中所收〈兩個女人的故事〉由高雄文學館改編為劇本。
作者粉絲頁: 我是信宏爸爸,偶爾媽媽
出版社粉絲頁: 寶瓶文化
#李基銘 #fb新鮮事 #生活有意思 #快樂玩童軍
#漢聲廣播電台
YouTube頻道,可以收看
https://goo.gl/IQXvzd
podcast平台,可以收聽
SoundOn https://bit.ly/3oXSlmF
Spotify https://spoti.fi/2TXxH7V
Apple https://apple.co/2I7NYVc
Google https://bit.ly/2GykvmH
KKBOX https://bit.ly/2JlI3wC
Firstory https://bit.ly/3lCHDPi
請支持七個粉絲頁
李基銘主持人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ee
李基銘的影音頻道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ideo
Fb新鮮事新聞報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fbnews
LIVE直播-fb新鮮事:https://www.facebook.com/live.fbshow
漢聲廣播電台「fb新鮮事」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vhbn
漢聲廣播電台「快樂玩童軍」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scout
漢聲廣播電台「生活有意思」節目粉絲頁:https://www.facebook.com/voh.life
散文小說差別 在 第三,散文與小說,甚至詩都可能出現對白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 字極短篇小說」中浮現了──究竟小說與詩、小說與散文之間的決定性差異為何? ... 長篇小說(Novel) → 八萬中文字以上的小說◈ 中篇小說(novella) → 超過三萬 ... ... <看更多>
散文小說差別 在 愛亞的寫作課:談散文、小說的真實與虛構| Readmoo電子書店 的推薦與評價
剛開始接觸寫作,應該要從哪個類型開始練習呢?著作優雅、文筆雋詠的作家愛亞,希望大家先從「 散文 」開始,從讀到寫,是做好基本功的最重要的類型, ... ... <看更多>
散文小說差別 在 Re: [問題] 散文和小說之間的定義和差別- 看板eWriter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afewriter (咖啡作家)》之銘言:
: 想請教各位前輩、好手
: 如何去分別"小說"和"散文"
: 由於小弟想嘗試投稿
: 主辦單位給的兩個項目讓我有點霧煞煞
: 短篇小說 八千到一萬兩千字
: 散文 三千到四千字
: 其餘也沒有在特別說明
: 似乎這兩個唯一的差別就在字數???
: 應該也不是這樣才對
: 到底該怎麼分散文和小說??
: 感謝大家的回答和指教
有點奇怪的問題?
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散文」的解釋如下
不用韻、不對偶,句法參差的文章。相對於韻文及駢文而言。
那什麼是「文章」呢
1. 斑斕美麗的花紋。
2. 德行事功、禮樂法度。
3. 文辭或泛指獨立成篇的文字。
4. 曲折隱微的含義。
因此,只要獨立成篇的文字就可說是散文,「小說」或是「詩」卻是獨立抽離出來,
「詩」會比較好理解,因為「詩」偏向「韻文」,韻文明顯不是散文。
「小說」,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如下
1. 瑣屑而偏頗的言論。
2. 專門描寫人物故事,有完整布局、情節發展及一貫主題的文學作品。
所以有角色、有故事、有情節的被稱之為「小說」。
所以,事實上很多文章都可稱之為「小說」,像是李家同寫了很多勵志的小故事,若
說是「小說」也不為過(廣義來說),因為這類似聊齋的寫法,不過,這得看創作者
自己怎麼去界定囉,通常作者覺得自己是寫散文,就是散文,作者覺得自己是寫小說
,那就是小說。
但是投稿或文學獎之類的,那得看對方如何界定什麼是「小說」,這就牽扯到狹義的
小說定義,一般而言,就是必須符合狹義的小說結構。
至於什麼是「狹義的小說結構」,請強者說明吧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139.17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