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後疫時代:除了「戴口罩」成為一個新常態,你更需要「運動」▣
歷史洪流中始終帶不走疫情陰霾,當提到 SARS 不少人都會聯想到和平醫院封院,如果二十年後講起「新冠肺炎」你會想起什麼呢?
奧運不可能延期、不可能不讓別的國家的人進出國門、不可能只在家辦公、不可能封城,如今太多的不可能都發生了,而且是在全世界發生。中研院賴明詔院士形容:「病毒一定有很多奇妙的方法,可以把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
過往很難想像街上的人全都戴起口罩,也很難想不管到哪都要量體溫,台大公衛學院詹長權說:「新冠給我們的一個事情,就是人要改變思維!」如同有可能口罩就成為「日常」,甚至成為一種裝飾品,這些都是一種新的常態,但長怎樣我們正在創造當中,也還不知道[1]。
疫情的擴散著實改變了我們的生活!留在家裡的時間增加了,不能像以前一樣自由地旅遊、聚餐、逛街,連運動習慣也被迫改變。因為學校、運動中心、球場、健身房的關閉,讓原本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突然無法運動。對於原本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來說,更長時間的宅在家會導致更多因為缺乏運動所產生的後遺症。
■後疫時代:你更需要的是運動:沒運動習慣,若染疫死亡率多2.49倍
免疫系統在預防個人感染新冠病毒,以及避免病情惡化至關重要。要增加自身的免疫功能,就要從改善整體健康開始。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建議,改善整體健康包括增加身體活動量(運動)、營養、心理健康、行為和個人的健康應對策略。
2021年4月最新一期《英國運動醫學期刊(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2],有一篇針對不運動和新冠病毒病情嚴重度的研究,研究者針對4萬8,440位美國南加州的新冠病毒染病者做回溯性調查,結果發現:不運動的人如果罹患新冠病毒,其住院機率比有固定運動習慣的人增加了2.26倍,進入加護病房比率增加了1.73倍,死亡比率增加了2.49倍。研究還指出,除了高齡和器官移植史外,不運動是導致嚴重新冠病毒病情最重要的危險因素。這比吸菸、肥胖、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和癌症等的影響度都還高!
運動對於身體的好處已經是大家琅琅上口的共識,但實際上大部分的人是做到的比說到的少太多!這個研究結果對這個時間的我們有更大的啟示,你不運動,如果你不幸染疫,你住院的機會、進加護病房的機會、死亡的機會就會比有固定運動的人多好幾倍[3]!
■運動讓你防疫更有力
2021 年 7 月南韓團隊發表涵蓋了 20 萬人的研究發現,有規律運動習慣的人,得到新冠肺炎的機率較低,即使染疫,疾病嚴重度及死亡率也比沒有運動習慣的人低。原因可能是運動使免疫系統調控更好,減少過度的發炎反應、並且增加 T 細胞及抗體的活性,此外也有研究發現,運動可以減少肺部發炎及病原體在呼吸道增生。
針對運動的方式,美國運動醫學會建議一週做到累積 150 ~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有氧運動,中等強度簡單的判斷法是跑步還能夠簡短對話交談的狀態;此外還要有至少 2 個時段肌力訓練[4]。
■隨著美國進入後疫情時代,想與口罩「和平分手」、重新拉近與他人的距離,似乎沒想像中容易: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勤洗手是過去15個月生活在全球最大疫區美國的保命口訣。
Delta變種病毒入侵美國,最新統計每5例新確診就有一例是感染Delta病毒。儘管已經解封,洛杉磯郡衛生局仍公告,建議居民只要進入室內就要戴口罩[5]。
■接種疫苗後不能鬆懈,持續戴口罩2個主要原因、5大重要理由
接種了疫苗,不是應該受到疫苗的保護嗎?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
➤打完疫苗仍需要配戴口罩的2個主要原因
台大感染科權威李秉穎醫師指出,主要不是變異病毒的問題,施打疫苗仍要配戴口罩的主要原因有兩項:
1、接種疫苗仍然會感染,只是感染率較低。
2、疫苗接種後,對於無症狀感染的保護效果較低,會有短時間的帶病毒狀態,仍可傳播病毒。即使再打第三劑還是一樣[6]。
➤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克里夫蘭醫學中心,傳染病專家克里斯汀·英格蘭(Englund)博士說,在擁有一定程度的群體免疫力前,疫苗是針對新冠疫情的另一層保護,但是接種疫苗並不意味能立即以前的生活,強調需要再戴一段時間的口罩。
Englund博士解釋為何已經接種疫苗,仍需要戴口罩5大重要理由:
1. 疫苗生效需要時間
第一劑後確實會獲得部分免疫反應,但這並不意味著在針頭進入手臂後就立即受到保護,而且接種完疫苗需要兩週以後才會產生保護力。
2. 疫苗不能提供100%保護
儘管疫苗有效果,但是只能提供某限度的保護力,就算接種疫苗後仍有感染新冠的風險。
3. 接種過疫苗的人可能是無症狀傳播者
接種疫苗意味著發病和出現症狀的可能性減少,因為接種疫苗的人可能在無症狀的情況下被感染,並將其傳播給尚未接種疫苗者,如果接種疫苗的人認為不需繼續戴口罩,他們可能會導致病毒繼續傳播。
4. 保護免疫系統受損和無法接種疫苗的人
如果你完全接種疫苗,建議避開心臟病、癌症沒有接種疫苗的高風險人群。
5. 疫苗的劑量仍然有限
達到群體免疫需要50%到80%的人口接種疫苗才能達成,因此我們必須在他人等待接種疫苗時繼續戴口罩保護自己與他人[7]。
新冠肺炎疫情嚴峻,全台三級警戒(已於110年7月27日起降為二級)。我們都知道運動能帶來健康,也可以增進免疫力,甚至沒運動習慣的人有更高機率感染新冠肺炎導致重症。然而,這時候想要運動卻面臨了一個很大的抉擇:要在家裡甚至狹小的房間中居家鍛鍊,還是要戴起口罩到空曠戶外揮灑汗水?
■戶外運動戴口罩,汗水沾濕記得換
隨著愈來愈多證據顯示,病毒可以透過氣溶膠漂浮在空氣當中進行傳播。在戶外不戴口罩,其實還是相當危險的。對於健康的成人,戴口罩與否並不會影響運動的表現,更不會造成大家擔心的休克或呼吸衰竭等嚴重疾病。
對於防患新冠疫情,美國疾病管制局(CDC)對於戴口罩的建議是,戶外運動仍必須戴著口罩。如果在高強度運動下,覺得呼吸困難真的戴不住,也要保持至少6英呎(約1.8公尺)的安全距離,並在通風良好的場所運動,否則可選擇低強度的運動,例如慢走或瑜伽。
如果選擇在戶外跑步、騎腳踏車、快走,都務必戴著口罩。尤其是當運動的汗水沾濕了口罩時,請你換一個新的,因為口罩中的過濾層潮濕後,口罩過濾病菌的效果就會變差,降低口罩的保護力。
另一篇刊登在《美國胸科學會年鑑(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的文獻回顧研究指出,對於健康的人來說,無論是衣服遮掩口鼻、戴著手術口罩或是隔絕效果更好的N95,所有生理指標如心跳、血壓、呼吸所需做功與主觀感覺疲勞指數其實都差不多,甚至在很高強度下的運動也是如此。因而,戴口罩對於一般健康人的運動表現來講,事實上是沒有影響的。
對於有心肺疾病的患者由於戴口罩運動可能會增加患者的身體負擔,因此建議在三級警戒的時刻,還是留在家中,避免外出運動。在室內單獨一人不必戴口罩,可選擇從低強度的運動開始,進行如靜態拉筋伸展、固定式腳踏車/跑步機、跳繩、啞鈴肌力訓練或瑜伽等運動,並隨時注意自己身體狀況與保持水分充足,這才是安全運動的不二法門[8]。
■#HealthyAtHome 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的好處
世界衛生組織提出 #HealthyAtHome 的概念,認為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維持運動習慣,有幾個好處:
►控制體重,並且減少心血管疾病、糖尿病及中風等慢性病的危險性,以上疾病都會增加染上新冠病毒的風險及嚴重度。
►增加肌肉骨骼的力量及強度、提升平衡度,並且減少老人的跌倒風險。
►維持認知心理功能,降低憂鬱症及失智症的風險。
■世界衛生組織提供成年人的運動建議
►一週至少做到 15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例如慢跑快走、來回上下樓梯、跳繩),或是 75 分鐘的劇烈運動;做到 300 分鐘的中等強度運動會更好。
►大肌群的肌力訓練(例如深蹲、伏地挺身)一週至少做兩次。
►工作時注意姿勢,每 30 分鐘要起身活動一下。
►年長或活動力不佳的人,要加上一週至少三次的平衡訓練(例如腳跟對腳尖走直線一字步)[4]。
運動已愈來愈被醫學界認可,運動即良藥(Exercise is Medicine,EIM)說明了運動對這些慢性患者的重要性,即使在疫情期間也不能輕忽。研究也發現,各國許多慢性病患者,封城居家隔離之後,心肺相關症狀加劇,不見得是感染,許多反而是來自長期缺乏運動後的肌肉無力萎縮。
新冠肺炎大大的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在家中居家鍛鍊時,也要注意有足夠的活動空間和空氣流通。在外選擇可以保持距離的戶外運動,外出時,務必戴上口罩,這是保護自己最好的武器!持續的運動能帶給我們更健康的身體與快樂心情,也為疫情籠罩的黑暗帶來一絲曙光!而當疫情解封的一天,仍可保有一個健康如新的自己[8]。
疫病下人類顯得渺小、卑微,我們無法拒它於千里之外,只能更加謹慎、戰戰兢兢迎接疫情下的新生活面貌[1]。
【Reference】
1.來源
➤➤資料
[1] (Heho健康) 後疫情時代的台灣!十大學者分析改變了這些事 -
https://heho.com.tw/archives/93094
[2]Sallis R, Young DR, Tartof SY, et al Physical inactivity is associated with a higher risk for severe COVID-19 outcomes: a study in 48 440 adult patients British Journal of Sports Medicine Published Online First: 13 April 2021. doi: 10.1136/bjsports-2021-104080
[3](康健雜誌)「疫情當前,更需要的是運動」: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article/84296
[4](Heho健康)抵抗新冠肺炎就靠「規律運動」WHO建議疫情期間維持運動好處多!:https://heho.com.tw/archives/184608
[5](中央社新聞粉絲團)「洛杉磯抗Delta變種病毒 重新建議室內戴口罩」:https://www.cna.com.tw/news/aopl/202106300028.aspx
[6](媽媽經)「打完疫苗為什麼還要戴口罩?台大醫師告訴你2個主要原因」:
https://bit.ly/3AkS2aI
[7](健康醫療網)「接種疫苗後仍要戴口罩 5 個理由 你知道為什麼嗎?」:https://www.healthnews.com.tw/news/article/50496
[8](康健)「新冠肺炎來襲!戴著口罩運動安全嗎?」:https://www.commonhealth.com.tw/blog/4076
➤➤照片
(udn.com 聯合新聞網)「戴口罩到底能不能運動?」:https://udn.com/news/story/7879/5519301
2. 【國衛院論壇出版品 免費閱覽】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出版品(電子書免費線上閱覽)
https://forum.nhri.edu.tw/publications/
3. 【國衛院論壇學術活動】
▶https://forum.nhri.org.tw/events/
#國家衛生研究院 #國衛院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國衛院論壇 #衛生福利部 #國民健康署 #疾病管制署 #後疫時代 #戴口罩 #運動 #HealthyAtHome #運動即良藥
疾病管制署 - 1922防疫達人 / 國民健康署 / 衛生福利部 / 財團法人國家衛生研究院 / 國家衛生研究院-論壇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萬的網紅Cook4fam 益家煮,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愛撥阿豹每看一篇文獻就想怒喝一大口! 來吧,咖啡到底有多少功效,最精華都供齁哩哉! ☞咖啡+吃甜點減肥懶人包: https://tw.osparks.com/player/245/8307 ☞其他愛撥營養小知識 : 香蕉的斑點沒有抗癌拉!麥來亂 https://youtu.be/nssyfTw...
文獻沒有doi 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 水果吃太多可能會讓低密度膽固醇上升!?😱 ]
前幾天朋友傳給我某專家粉專的貼文,內容在講述這位專家的門診有一位個案,每天早上會打蔬果汁來喝,然後低密度膽固醇一直很高,專家請她停掉水果一個月,LDL就下降到快要回覆正常。
該粉專放了一張個案諮詢後lab data變得很漂亮的證明,以及圖片中放的這篇文獻,來說明高果糖攝入跟低密度膽固醇的增加有絕對顯著的相關性,並強調如果長期有膽固醇過高的問題,又自認飲食清淡的話,可以試著把水果停下來一個月。
朋友看了疑惑想請教我的看法。
首先,相信這篇文章立意是良好的,但看了這篇文章目前已經被轉發300多次,加上看了底下留言的反應,覺得真的必須出來解釋一下,以免更多人誤解。
因為有漂亮的 #血液檢查 再附上了 #原文文獻 ,顯得這個論點非常有說服力,以下我針對這篇文獻來解說。
🌟這篇文獻可以推得這樣的結論嗎?🌟
🍒這篇文獻的結果有兩個:
1. 當每天的果糖攝取 #大於100公克 的時候,總膽固醇上升13mg/dL、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上升11.6mg/dL。
2. 當每天的果糖攝取 #低於100公克 的時候,與總膽固醇或低密度膽固醇 #皆不相關。
🍇文獻研究者自己下的結論:
極高的果糖攝取量會讓血清中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以及總膽固醇上升,但仍需更大型、更長時間以及更高品質的介入行人體實驗來證實。
🍀我的看法🍀
這篇並不是臨床試驗,而是是囊括了22篇研究的meta analysis,我看了全文後發現,其中引用的研究為了達到高劑量的果糖攝入,幾乎都是直接給受試者 #進食純果糖,而不是單純由天然飲食中的果糖達到這麼高的劑量。
因為攝取 #純果糖 會有這樣的結果,就認為 #吃水果 也會有同樣的結果???應該不是可以這樣解釋的。
攝取純果糖的話,只會吃到果糖,其他甚麼都沒有,但是吃水果還可以吃到 #維生素、#礦物質 以及 #膳食纖維 跟 #植化素,我相信絕對不能相提並論。
🍀100公克果糖要吃多少水果可以達到?🍀
雖然我 #不認為吃水果的效果會跟純果糖一樣,不過還是列舉一下如果不吃甜點也不喝含糖飲料,100公克果糖要吃多少水果才能達到?
🍌1136公克香蕉(約一般大小香蕉8.7根)
🍇1235公克葡萄(約189顆)
🍎1515公克蘋果(約10顆)
🍐1563公克西洋梨(約9.4顆)
🥭1852公克土芒果(約11.6顆)
🥝1852公克金黃奇異果(約26顆)
上述是眾多水果中果糖含量前幾名的水果,所以其他沒有列舉出來的水果,必須吃更多才有可能達到100公克的果糖量。
🌱結論🌱
我一直以來都有強調控制水果份量的重要性,也不贊同因為覺得水果是健康的食物就無限制地吃水果。但是我絕對不會請病患 #完全不吃水果 ,而是要 #控制份量。
再來,講到水果過量,在我的臨床經驗中,碰到的最多的還是 #高三酸甘油酯 的問題,而不是高膽固醇(我並不是說絕對沒有影響,只是就個人經驗做分享)。
看到這篇研究,我會比較想提醒大眾的是, #甜飲料少喝 ,因為高果糖糖漿的果糖含量非常驚人,而不是叫大家不要吃水果....................... 以上。
Reference:
J Nutr. 2013 Sep;143(9):1391-8. doi: 10.3945/jn.113.175323. Epub 2013 Jul 3.
#媒體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文獻沒有doi 在 運動營養博士 Jimm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那魚油會增加運動表現嘛🤔
根據2018 nutrients期刊這篇
二十碳五烯酸 (EPA) 和二十二碳六烯酸 (DHA) 對肌肉損傷恢復和功能的影響
整理大量文獻並奠定了目前對魚油改善運動表現的看法
名詞解釋
1⃣️ 離心運動:分為向心、離心、等長。以二頭彎舉舉例,舉起重物為向心(肌肉收縮)、慢慢放下重物時為離心(肌肉舒張)、出力維持在同一位置為等長(肌肉等長)
2⃣️ 延遲性肌肉酸痛:運動後1-3天內,肌肉酸痛,進而導致肌肉力量下降和柔軟度降低以及運動表現下降,為運動後主要改善目標。
作者提出3點
1⃣️ EPA 和 DHA 對離心訓練引起的神經和肌肉損傷的改善
項目細分
肌肉力量下降、延遲性肌肉酸痛、活動度下降、肌肉腫脹、細胞發炎激素、肌肉損傷因子,以上項目的改善
有改善與沒改善文獻數目分別為
肌肉力量下降 2:4
延遲性肌肉酸痛 6:6
活動度下降 3:2
肌肉腫脹 1:4
細胞發炎激素 7:1
肌肉損傷因子 2:7
因此作者認為魚油補充對這些項目可能有正向幫助,但沒有確定。
2⃣️ EPA 和 DHA 在肌少狀態下的可以活化增加肌肉生長訊號。
3⃣️ EPA 和 DHA 對肌肉功能有正面影響,尤其是對肌肉神經適應(或稱神經招集)。
吉米看法😉
1. 第一部分與作者看法雷同,魚油在改善抗發炎因子(抗發炎)是魚油確定的功效,但在看其他項目55波,我認為魚油對於運動改善整體效果普通。
2. 但運動員有肌少的可能不多。且點進去看研究都是動物研究為主,在人類的作用尚未確定。
3. 魚油在影響訊號路徑,極大一部分是透過嵌入細胞膜,改變膜組成,增加膜流動性與增加膜上接受器對乙醯膽鹼的敏感性。因此魚油對於神經招集的幫助是確信且有證據支持的。
4. 延遲性肌肉酸痛,其原因為肌纖維的微損傷、發炎反應和氧化壓力所造成。而魚油在文獻上有抗發炎抗氧化的功效,但對延遲性肌肉酸痛卻沒有全面性改善,也許在合併可以改善肌纖維損傷的營養素,就能有好的輔助效果。
結論:依目前研究,魚油對於運動改善,沒有太大的幫助🙃
文獻參考:Ochi E, Tsuchiya Y. Eicosapentaenoic Acid (EPA) and Docosahexaenoic Acid (DHA) in Muscle Damage and Function. Nutrients. 2018 Apr 29;10(5):552. doi: 10.3390/nu10050552.
#EPA #DHA #DOMS #MPS #魚油 #運動傷害 #延遲性肌肉酸痛 #肌肥大 #神經招集 #運動營養博士Jimmy #吉米健身營養 #抱歉我最近超級忙
文獻沒有doi 在 Cook4fam 益家煮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愛撥阿豹每看一篇文獻就想怒喝一大口!
來吧,咖啡到底有多少功效,最精華都供齁哩哉!
☞咖啡+吃甜點減肥懶人包:
https://tw.osparks.com/player/245/8307
☞其他愛撥營養小知識
:
香蕉的斑點沒有抗癌拉!麥來亂
https://youtu.be/nssyfTwxoKs
氣泡水也是各種減肥???甘屋?
https://youtu.be/n0kezIBHCeY
✍參考文獻:
[1]
日本地區多酚的主要來源是咖啡!!咖啡真的很多抗氧化物質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665516/#B21-antioxidants-02-00230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4473170/
[2] 咖啡讓大腦運作更有效拉(也讓心情變更好哦)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356551/
[3] 咖啡提升基礎代謝率!(3-11%都有!)
**雖然感覺滿高,但如果因此吃更多食物反而還是會變胖哦(或是都喝加糖加奶精加牛奶的咖啡的話:))這也是為什麼愛撥講得如此矛盾XD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912010/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7486839/
[4] 咖啡因能更增加褐色脂肪組織的產熱效應幫助脂肪燃燒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98-019-45540-1
[5] 咖啡能抑制食慾!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3204152/
[6] 咖啡促進肌肉肝醣的使用!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1616022/
[7] 咖啡提升運動表現,但對有運動習慣的人較有效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019636/
[8] 咖啡降低第二型糖尿病罹患機率!Meta analysis整合研究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008687/
[9] 目前其實有滿多項研究在探討咖啡與第二型糖尿病!(但大多尚為觀察性研究)
https://www.healthline.com/health/coffee-s-effect-diabetes
[10] 咖啡與阿茲海默症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0182026/
[11] 好拉直接看愛喝咖啡可以活多久
https://pubmed.ncbi.nlm.nih.gov/25156996/
[12] 重點always在量!剛剛好最好的J形圖文獻來了!
咖啡的
https://www.sciencedirect.com/science/article/abs/pii/S1043661807000291
https://www.ncbi.nlm.nih.gov/pmc/articles/PMC3439152/
體重BMI的
https://www.nejm.org/doi/full/10.1056/NEJMoa1000367
#愛撥營養師DietitianAibo #食物科學 #咖啡好處
文獻沒有doi 在 腦補給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蝦皮拍賣】
我現在自己在製作天然寵物肉乾 適合貓狗人吃 ,沒有防腐劑調味料
蝦皮網址: https://shopee.tw/twjerky
訂購LINE: 0900109282
FB/IG: 中崙天然寵物肉乾
【今日內容】
你有曾經試著減肥過 但是不管怎麼節食就是瘦不下來嗎? 你是那種別人說連呼吸都會胖的人嗎? 歡迎來到腦補給 今天要來告訴你五個意想不到的肥胖原因
5 呼吸肥
4 壓力肥
3 無聊肥
2 孤獨肥
1 幸福肥
文獻:
http://www.news.com.au/lifestyle/health/diet/household-dust-could-be-making-you-fat/news-story/392d985d139bb7cbe3bd303fb7fcd48b
http://pubs.acs.org/doi/abs/10.1021/acs.est.7b01788
http://obesity.ygoy.com/emotional-causes-of-obesity/
http://www.eatthis.com/emotions-that-lead-to-overeating-and-weight-gain
【貼心提醒】
訂閱後記得開小鈴鐺才能夠準時接收到新影片哦!
【關於腦補給】
這是一個創新吸收新知識的頻道,在這裡你可以看到世界上新奇的東西、知識。 如果喜歡可以按訂閱,也可以在下面留言你想要知道的主題。
【社交網址】
臉書: https://goo.gl/hcXp1l
文獻沒有doi 在 黑眼圈奶爸Dr.徐嘉賢醫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睡眠守則:分房睡
除了大家耳熟能詳的「不要趴睡」以外,近年來另一個議題是什麼時候要跟孩子分房睡?
尤其是前陣子的趴睡窒息死亡案例,那位嬰兒是放在自己獨立的嬰兒房中。兒科醫學會是建議父母跟嬰兒不要同「床」但要同「房」,目的在於方便餵奶及照顧。(母乳哺育要同床又是另一個議題,今天不多談)
想要跟孩子分房睡幾乎是每個父母會面對到的。絕大部分的人會認為:分房睡可以讓孩子更獨立。錯!沒有根據,而且研究顯示,分房睡,沒有什麼特別的好處。反而會可能讓小朋友更沒安全感,更喜歡吸手指。跟父母同房的小孩,反而表現出來更有安全感、更有自信,研究的真實性與可信度為何?這又是另外一個議題,但是歐美逐漸現在反其道而行,提倡跟父母同房(不同床)room-sharing.
那麼應該要什麼時候才可以分房睡呢?不同的文化,有不同的做法:據統計,美國有87%的小朋友跟父母是分房睡,在新加坡只有20% ,在北歐大約有50%。所以不同的家庭文化,有不同的狀況。其實在醫學上,還真的沒什麼文獻跟規則,告訴父母應該什麼時候分房睡比較好。這個問題因素太多,但是最重要,就是要等孩子跟全部人都準備好才實行,不要操之過急。
有些網路上流傳著「性蕾期就最好要分房睡」、「不分房睡會性早熟」、「不分房睡以後會變媽寶」。其實都沒什麼相關。媽寶方面,那是體質關係…(不分房會導致性早熟,麻煩可以再扯遠一點、再離譜一點)
這幾年流行很多育兒方法,其中一種是百歲醫師的隨他哭cry it out。隨他哭或百歲醫師的書中所提到的是比較偏教養的方式,本來教養就沒有什麼對錯,這個就不評論也沒有不對。但是其中的一點,在兒科界裹,最為人詬病的是「趴睡」。有多少個嬰兒因為看了相關的書籍與概念,而發生意外,沒有人統計過。但是統計發現,不要趴睡,要躺著睡(back to sleep),確實可以減少嬰兒猝死症後群S I DS的發生,這是一個事實。
除了躺著睡( back to sleep)以外,現在還有一個概念,值得父母大家去留意。就是父母也要陪著孩子 #趴著玩 tummy to play:
1️⃣建議每天陪著小朋友趴著玩(清醒的時候)
2️⃣每天玩三到5分鐘
3️⃣一天兩至三次
這樣的目的在於,減少頭部的壓力(很多父母都很在意頭型),改善頭骨不對稱的發展。也可以訓練寶寶的頸部與背部的肌肉支撐力,萬一發生小朋友他想要翻身的時候,有能力處理。要陪同喔,不能放著小朋友自己一個人爬著玩。
兒科醫學會也認為市面上的頭骨固定枕,或者頭型塑型產品,都沒有用。所以大家別浪費錢在哪些產品身上。
另外其實也要分辨小朋友頭型歪的原因,是單純習慣的問題?常常頭轉向固定一邊?還是說有斜頸的可能?這就要由兒科醫師來幫忙判斷
參考資料: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pages/american-academy-of-pediatrics-announces-new-safe-sleep-recommendations-to-protect-against-sids.aspx
https://www.healthychildren.org/English/ages-stages/baby/sleep/Pages/A-Parents-Guide-to-Safe-Sleep.aspx
Mileva-Seitz VR, Luijk MPCM, van Ijzendoorn MH, Jaddoe VWV, Hofman A, et al. Association between infant nighttime-sleep location and attachment security: no easy verdict. Infant Mental Health Journal 2016; 37: 1-12. Infant Ment Health J. 2016 Jan-Feb;37(1):5-16. doi: 10.1002/imhj.21547. Epub 2015 Dec 31.
Barajas RG, Martin A, Brooks-Gunn J, Hale L. Mother-child bed-sharing in toddlerhood and cognitive and behavioral outcomes. Pediatrics 2011; 128: e339-47.
https://www.aap.org/en-us/about-the-aap/aap-press-room/aap-press-room-media-center/Pages/Tummy-Time.aspx
文獻沒有doi 在 電子... -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Library 的推薦與評價
APA6th規定,電子資料沒有DOI時,要註明URL,你知道用EndNote怎麼做嗎~:) ... 用EndNote寫論文時,您是否會希望當某些欄位沒有內容時,在參考文獻中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