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轉型第一哩路!AI之外你更該關注的「IA」是什麼?
2019.12.24 by 未來商務產業焦點
現今熱詞「AI人工智慧」是現代人對於未來社會的目標之一,而在朝向這個目標之前「IA擴增智慧」將縮短人類與未來社會的距離,究竟2者有何差異呢?
如果未來的世界是指向人工智慧,那麼,在迎向人工智慧的發展過程中,有一個比人工智慧更貼近實際應用的「擴增智慧」(IA),會是現在這個階段更值得重視的一個科技趨勢。
在AI無法快速融入既有決策架構下,IA是一種更彈性的選擇。或許可以這樣比喻:AI是數位世界的革命派(Revolutionaries),IA則更像漸進式的改革派(Reformist)。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是這十年來的熱門技術詞彙,但擴增智慧(Intelligence Augmentation,簡稱IA)這個倒過來的陌生詞彙,卻在近年更快速地進入各種應用領域。什麼是擴增智慧IA呢?
事實上,IA與其說是一新技術,不如說是一種「應用思維」:差別在於出發點不同。人工智慧是模擬人類做出感知與決策,擴增智慧則是在人「主導」的情況下提供輔助。因此在技術上,AI與IA也就存在著高度重疊,例如自然語言、電腦視覺等技術。
更精確地說,AI和人類心智兩者間構成一道模糊的光譜:在智慧應用中,越接近協助人類決策的應用是傳統DSS(決策輔助系統,如報表生成軟體),越接近機器決策的應用則稱人工智慧,介於兩者中間的應用,就是擴增智慧。
擴增智慧IA一詞最早出自IBM華生實驗室,實驗室研究成員Grady Booch認為AI的「A」應解釋為Augmented而非Artificial。IBM聯邦及政府產業部門總經理Sam Gordy則認為,「未來並非是機器主導的世界,而是人類──機器協同合作(Collaboration)的結果」,機器主要的任務是擴大及升級人類的專業(也就是決策、判斷、推理能力),並非取代人類,因此他也強調了人類知能與機器學習的整合面向。
針對這個面向可用一個明確的例子說明:美國國家科學技術委員會(NSTC)在一篇研究指出,若單以AI人工智慧檢測淋巴腫瘤照片,速度較快但會有7.5%的誤診率,若以傳統醫師目視檢測,則速度慢,而誤診率為3.5%。但若讓醫生結合AI結果和實際影像進行綜合判斷,則誤診率可以大幅下降到0.5%。
換句話說,未來的智能應用場景(特別是醫療、商務等高端應用),並非朝向「全自動化」的方向奔去,而是強調以「人」為中心應用人工智慧的能力升級。
在商務應用中,「擴增智慧」將比人工智慧更貼近現實。
雖然眾多的流行影視作品,過去渲染了AI人工智慧,根據CIO Dive網站的觀點報導仍指出,目前大多數人工智慧AI的商務應用,其實都是屬於「擴增智慧」IA的應用範疇,例如數據分析、決策引導、BI報表等,原因在於不少企業AI決策的風險控管能力、及AI導入後的組織調整能力仍有所不足。
而企業到底該採用AI或者IA的思維與技術,實際上取決於企業對成果的容錯度與錯誤成本預期。以道路駕駛來舉例,自動駕駛是AI應用,而針對駕駛人的導航及路況提醒屬於IA,前者若決策失誤將產生嚴重結果(車禍),而後者出錯時則擁有較高容錯度(計算錯誤造成繞路或塞車)。
也就是說,在一個良率要求為97%的塑膠玩具生產線,導入AI作影像分析品管是合理的,但若是攸關性命的淋巴腫瘤檢測,由專業醫師搭配AI的「IA協同作業」才是較好的方案。
而「IA思維」的轉向,或許也能舒緩AI對社會面衝擊的疑慮。相較於一般認為AI自動化造成的結構性失業,以人為中心的IA技術,更傾向延伸人類能力,例如可強化聽覺、視覺敏銳度的生物晶片(Biochip)、或讓人類動作更靈活、應付複雜環境的高科技義肢等,皆是比IA整合度更高的人類擴增(HA,Human Augmentation)的例子。
另外,Gartner分析師Daryl Plummer指出,人類擴增技術的發展,將有機會在2023年讓全球殘疾人士的就業率提升為三倍。
客觀來說,IA將是企業對人工智慧的敲門磚,也是走向未來強AI技術轉型的第一哩路。
資料來源:https://www.bnext.com.tw/article/56019/intelligence-augmentation?fbclid=IwAR3m5CShRC3e1Sc3KYllCsVmvb-xcVvw6PZC_OoD_6hw3fASwdu9UlSB-4E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782的網紅Fernando Chiu-hung Cheung,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張超雄議員動議 「調升最低工資水平至時薪33元或以上」議案的修正案 張超雄議員:多謝馮檢基議員提出這項"調升最低工資水平至時薪33元或以上"議案辯論。我們贊成這項議案所建議的時薪33元,因為那是按基本生活需要、綜援線、工人及其家人的需要而釐定的。以今天的通脹來說,時薪33元老實說是很基本的,可惜我...
「殘疾人士就業數據」的推薦目錄:
- 關於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議員梁孫旭- Explore 的評價
- 關於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殘疾人士:我們只欠一個工作機會 - YouTube 的評價
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爭取殘疾人士就業配額制聯席」到政府總部請願。
希望政府帶頭聘用殘疾人士,設就業配額制、每年撥款給公營機構、資助機構及各社會服務機構,為殘疾人士提供職位;又希望勞工處建立中央數據庫,為有意就業的殘疾人士配對合適的僱主。
另外,對於土瓜灣的盲人工廠即將重建,立法會議員張超雄擔心搬遷後,工友是否適合新工種安排。
工黨新界東議員張超雄說︰「我們擔心實現時盲人工廠有幾條生產線,包括紙皮箱、車衣及文件繩。若紙皮箱運作停產,要轉型變成其他工種,例如清潔,是否適合殘疾人士,希望整個計劃殘疾人士自己有份參與及決定。」
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張超雄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回應林鄭月娥有關長者綜援的言論】
今早林鄭月娥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時,聲稱會謙卑、擺脫精英主義,但仍以高高在上的姿態,拒絕撤回收緊長者綜援年齡的措施,置貧窮長者的需要於不顧。
勞福局局長羅致光今日於立法會上回覆我有關長者綜援口頭質詢的數字顯示,截至2018年11月底,60至64歲綜援受助人之中,有14.4%是從未接受教育或只有幼稚園教育程度;55.4%則是小學程度;17.9%是初中程度;11%是高中程度。數據顯示這批需要領取綜援的長者,教育程度並不高。
其次,按標準金額類別劃分的60至64歲綜援受助人數中,有36.8%受助人是殘疾程度達100%,亦有5.2%為需要經常護理人士。
林鄭政府無視貧窮長者的教育程度及護理需要,以行政手段強逼有需要的長者繼續工作,但公開就業市場對教育程度不高的長者不友善,不少工作都是低人工、長工時、需要長期勞動或站立;再者,沒有立法年齡歧視,長者要尋找工作是難上加難。政府一意孤行,將申領長者綜援的年齡提高,絕對是懲罰貧窮長者。
政府口口聲聲指協助長者工作,但根據公務員事務局回覆「審核2018-19年度開支預算」的文件顯示,於2012-13至2016-17年度,新入職全職公務員總數為42,294人,其中年齡在60歲或以上的有86人,即只有0.2%。
我們看不到林鄭月娥的謙卑,只看到這批精英官員的傲慢。假如林鄭要擺脫精英心態,何不跟我們的貧窮長者落區,每日執紙皮十多個小時,親身體驗一下貧窮長者生存以上、生活以下之苦。我和邵家臻議員亦會盡最後努力,希望邀請到建制派一同於2月1日前約見林鄭,要求停止懲罰貧窮長者的苛政。
邵家臻
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張超雄議員動議 「調升最低工資水平至時薪33元或以上」議案的修正案
張超雄議員:多謝馮檢基議員提出這項"調升最低工資水平至時薪33元或以上"議案辯論。我們贊成這項議案所建議的時薪33元,因為那是按基本生活需要、綜援線、工人及其家人的需要而釐定的。以今天的通脹來說,時薪33元老實說是很基本的,可惜我們仍未能把最低工資調整到這個水平。再者,我們在訂定現時的最低工資時,所參考的物價指數其實落後了兩年,所以,現在的機制是相當有問題的。
代理主席,我的修正案是有關殘疾人士的,當中主要分為兩部分。在第一個部分,我指出由於殘疾人士要接受生產力評估,所以,他們得到的工資可能低於法定的最低工資。或許讓我向大家提供一些普遍性的數字。老實說,目前,有關殘疾人士的統計是比較缺乏,最有公信的要算是政府統計處("統計處")在2007年、2008年進行的一項相對而言是較具規模的統計。儘管距今已是五、六年,但那是唯一的數據。統計處的第四十八號專題報告書指出,香港人口中約有6.2%至6.5%是殘疾人士,即大概有44萬人。為甚麼是大概?這是因為連統計處也承認,調查發現,智障人士的計算很明顯是有偏差,所以,他們最後惟有作一些估計。
既然香港的殘疾人士佔了人口的6%以上,他們其實為數不少,但當中屬於經濟活躍的只佔13.2% -- 相對於整體人口,即有超過六成。在就業方面,只有11.8%殘疾人士有工作 -- 相對於整體人口,即只有五成殘疾人士正在就業。由此可見,只有極少數屬於經濟活躍的殘疾人士能夠就業。單憑這一點,我們已經可以說,殘疾人士找工作是困難,而即使找到工作,工資也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這份專題報告書亦顯示,殘疾人士的每月收入中位數是6,800元,相對於當時整體人口的月入中位數10,100元,兩者之間有相當距離。推行了最低工資後,法例容許殘疾人士提出接受生產力評估。當時給予的理由很簡單,便是如果劃一推行最低工資,競爭力相對低的殘疾人士或其他人可能會失業,因為既然要支付更高的工資,老闆當然寧願聘請能力高的人,能力低的自然便較吃虧,可能會失去工作。
容許殘疾人士接受生產力評估,是為了保障他們。如果殘疾人士主動要求當局評估他們的能力,一旦評估員經評估後認為他們在工作崗位的能力等於一般生產能力的八成,他們的最低工資便會打八折,即28元八折,他們會少收了一些;如果評估結果是七成,最低工資便打七折,即是連20元也沒有。
老實說,很多殘疾人士感到這項安排是侮辱,對他們非常不尊重。為甚麼殘疾人士要面對被估評的壓力,然後工資要被打折?基本上,這是有違最低工資的精神。
最低工資的精神,在於我們只要在社會上願意付出勞力,不論生產力、崗位、工作性質、男女老幼,拿回家的報酬應該足夠維持基本生活。可是,為何殘疾人士即使付出了勞力,拿回家的報酬也無法讓他們得以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所以,生產力評估本身就有問題。
日期:2012年10月31日星期三
時間:上午11時正
地點:立法會會議廳
議程:
http://www.legco.gov.hk/yr12-13/chin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crsGvhJn8pU/hqdefault.jpg)
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Fernando Chiu-hung Cheung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社會上不同人士說出他們與張超雄的故事,第四集由路向四肢傷殘協會羅偉祥先生(2011 香港人道年獎得獎人)與大家分享。
張超雄個人網站:http://cheungchiuhung.org.hk/
Facebook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pages/Fernando-Chiu-hung-Cheung/133557895720
------
殘疾人士羅偉祥:「咦,好有誠意喎呢個立法局議員」。
羅偉祥形容,自己早年較「幸運」,雖然身為全癱人士,年輕時仍找到保險經紀工作。他說,因為早年就業順利,所以對於自身權益和政治漠不關心。他以為,政治就充斥著「政客」。他沒想過,自己也會走上倡議政策之路。
他回憶,十多年前某天心血來潮,參與一場討論「殘疾人士就業」講座,當時講者之一是張超雄。那一次,他才知道,殘疾人士整體就業很困難。他笑說:「我以為你認真搵工,實搵到啦,點知睇番啲數據,聽到家長的經歷,才知道我是幸運少數。」那次他和張超雄交換了聯絡電話,自此成為莫逆之交。
「我認識很多立法會議員,始終沒有他那麼親切和真誠。其他議員不會自己聽我的電話,或找助手跟我談。但他好奇怪,我每次打電話給他,他都親自接聽。我問他,你這麼忙,還要聽我電話。他說,任何人打給我,我也會聽的。我覺得咦,好有誠意喎呢個立法局議員,不是為了拉票才做事,開始更加尊敬佢。」
羅偉祥後來成為了路向四肢協會主席,積極關注殘疾人士權益,亦和張超雄並肩作戰,爭取政策改變,例如爭取全癱人士照顧津貼。「如何告訴政府知道我們的需要,那時覺得很困難。是張超雄教導我如何推動政策,如何透過傳媒,清晰地和政府及市民溝通。」政府近年推出關愛基金,羅偉祥和張超雄一起設立一個「關愛小組」,監察基金運作。
羅偉祥記得,自己一位殘疾朋友,從內地移民來港,人生路不熟,只能在唐樓找到居所。他和張超雄一起去探望這位只有18歲的青年人:「我地一齊出街食嘢,張超雄主動揹我這位朋友落樓,行五層樓下來,去完街之後,又揹番佢行番五層樓上去。當時我諗,點解他要這樣做?對他沒有利益的。」記者覺得訝異,然而羅偉祥不忘補充:「這些其實很平常,張超雄平日和我出街,一定先餵我吃飯他才吃飯,他對我,已經好像親人一樣。」
記者問,立法會議員是甚麼?羅偉祥說:「立法會議員,就好似係親人一樣。」原來羅偉祥覺得,市民有甚麼事,都想找議員幫手,而立法會議員應該真心幫助市民。十年人事幾番新,曾經以為政治裏只有「政客」的羅偉祥,今日反而相信,議員可以親切得像家人:「張超雄份人好真。我和他一起推動政策這麼久,只要我開口,他就落心落力去做,十年啦,這份真誠肯定不是裝出來的。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SBbPJpg0UVI/hqdefault.jpg)
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殘疾人士:我們只欠一個工作機會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社聯頻道《星期四脈搏》 殘疾人士 :我們只欠一個工作機會統計處的 數據 顯示, ... 很多 殘疾人士 都希望自力更生,期望僱主能向他們提供平等的 就業 機會。 ... <看更多>
殘疾人士就業數據 在 議員梁孫旭- Explore 的推薦與評價
議員梁孫旭 指出,殘疾人士在疫情下就業變得更困難。 ... 已18年未調整,早已不適應社會發展需要,質詢當局何時檢討有關政策,以及建立殘疾人士就業數據的統計項目。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