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間七十年歷史老字號上海菜館「沁園春」是台中名店,但不少人都不清楚它的有趣歷史。這間店1949開幕時,以毛澤東名作《沁園春》為店名,被白色恐怖時代的國民政府立刻封舖,但不久就恢復營業、而且無懼國安,原來是有最高層撐腰。為食店題字的是蔣介石「國師」、國民黨元老吳稚暉,他是最受蔣家父子禮遇的文人,店內至今掛上蔣介石、吳稚暉的合照「闢邪」,還有被稱為國民黨四大書法家之一的吳稚暉墨寶。推薦蟹粉小籠包,不過未有機會品嚐它的招牌菜「玫瑰包」和「蔣宋美齡千層糕」,留待下次。
▶️管中祥:親歷傘運的台灣教授:我為甚麼喜愛香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c8830snKLDA
⏺胡適故居夫妻分房瞓談起......
https://www.patreon.com/posts/42018000
沁園春 國民黨 在 吳敦義 Wu, Den-Yih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義氣評評理:旺報A12版於5/10刊載《吳不想統 與陸中央溝通將斷》一文,報載吳敦義先生在節目提出「#要統的回大陸」「#如果要統的人回到對岸去住就可以實現」等說法,與先生實際表述不同,是扭曲言詞,以詞害意,小編特此澄清,也請各位看倌來評評理: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70510000763-260309
1.前開報導所用主詞「#要統的(希望兩岸統一的)」與吳先生的說法「#要被統的(希望被中國大陸統一的)顯有重大差異。本篇報導無論有心還是無意,已造成「#以詞害意,#陷人不義」的結果。
2.關於兩岸議題,吳先生堅定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
3.吳先生的兩岸觀:是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穩定和平發展兩岸關係。與中華民國大多數國民內心的期待相同:「#和平最好!」
------ 以下文長慎入:
1.節錄完整訪問內容與逐字稿,可見該報導之用詞「要統的」與吳先生的說法「要被統的」顯有重大差異!
吳敦義先生於節目受訪,主持人提問:「畢竟九二共識從九二年到現在2017已經25年了,25年之後,大陸方面開始對於九二共識還能不能支撐兩岸繼續往深水區走,也開始有一些不同的聲音,尤其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鷹派都抬頭。第二個就是說,大家會覺得除了談九二共識之外,對於所謂的國家統一的追求,過去有國統會,有國統綱領,雖然這個已經被終止了, 如果您擔任黨主席之後,#你認為國民黨還有沒有必要去突出對於國家統一追求的這樣一個目標?」
吳先生回答:「#沒有必要突出,因為我的立場其實跟絕大多數國民的立場是一次的。#我堅定支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在目前這個階段,談統是不切實際的』」。「很簡單的順口溜『#統人沒能力,#被統不願意』所以統,『你在中華民國的境內,#你假如想被統,#你今天就可以實現了,你就到福州去住,你就回上海去住,你就被統了,你何必拖累2300百多萬同胞?」「所以 #統在現階段是不可能的。那為什麼我講是現階段,因為『現階段』『統人既然沒有能力,被統也不願意』,所以『統』#當然不能立刻去做實現的準備。」
「#要統的」與「#要被統的」兩個用詞,雖僅一字之差,文義與解讀卻是千里之別。無論有心或者無意,都造成「以詞害意,陷人不義」的結果,小編於此必須嚴正予以澄清。
------
2.吳先生堅定支持「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統、不獨、不武」的主張。
前開報導評論吳敦義先生「#抱獨台思維」、「#不反對獨」這樣的說法並非吳敦義先生的兩岸觀。
影片內容可見,吳先生在該節目回覆台灣獨立問題全文如下:「#獨也不可以呀!喊獨騙選票,真獨不必要!公元兩千年,陳水扁當選以後,他以喊獨當選了,他為什麼當時不敢宣布獨立?是因為 #喊獨騙選票,#真獨不必要!(主持人:我覺得蔡英文也是)他也 #不敢要!也不必要!#也不能要!所以很簡單 #只有和平最好!」其堅定「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維持兩岸穩定和平發展的信念,與所謂獨台思維根本大相逕庭。
------
3.吳的兩岸觀「#和平最好!」
關於兩岸課題,吳先生向來主張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穩定和平發展兩岸關係,並曾改《沁園春‧雪》一文如下,闡明其志:「兩岸如此多嬌,
引無數英雄競折腰。惟反攻大陸,已成歷史,解放台灣,又嫌霸道;一國兩制,或統,或獨,都為台海掀波濤!俱往矣,數當前明路,和平最好!」這難道不是當前兩岸關係最務實的解讀,與現階段擺脫冷凍僵局的最佳解方嗎?
沁園春 國民黨 在 堅離地城:沈旭暉國際生活台 Simon's Glos World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Glocal Pop 37]《天梯》/C AllStar
不少上一代的人經常慨嘆,香港流行曲再出不了長青作品,這自然不是事實。像C AllStar的名曲《天梯》,講述的愛情故事既有所本、充滿歷史感,同時又能讓不同時空、地域的人自行代入,幾乎肯定成為百年後的經典。
相信不少朋友對「愛情天梯」的故事已不陌生:話說一對重慶男女相戀,女方比男方大十歲,而且是寡婦,為逃避世俗眼光,避居深山,與世隔絕,但為了方便下山找生活用品,男方一力開鑿了一條6000多級的階梯連接深山:「能共你/沿途來爬天梯/不用忌諱/中傷流言全悍衛」。差不多50年後,這對夫婦被記者發現,天梯的故事廣泛報導,各界驚為天人:「幾多對/持續愛到幾多歲/不轟烈如何做世界之最」。男方於2007年先行一步,《天梯》創作於2010年,女方隨後於2012年去世,那條6000多級的天梯,已成為旅遊景點。
然而傳奇之所以有機會出現,也離不開時代背景。二人私奔深山時的1956年,可說中國歷史的轉捩點之一:雖然中共早於1949年建政,進行了「三反五反」等運動,但對一般人而言,還是屬於相對的太平盛世,既承繼了民國時代的文化和思潮,又取締了國民黨種種貪污腐敗,不少上一代內地親人談起,都在懷緬那時代。毛澤東在1957年開始「反右」,1958年實行「大躍進」,更不用說1966年開始的「文化大革命」,在那段日子,即使再有如此浪漫的愛情故事,也不容易走到深山逃避「革命」,弄不好,還不知道有什麼罪名,「當生命仍能為你豁出去」也不容易。老人在2001年遇到記者,第一句問「毛主席他老人家身體可還好」,明顯發自內心,承載了那些年中國農民的樸實情懷。不過二人雖然居於深山,卻有不定期往返市區,甚至還送孩子到小學唸書,不會對外間一無所知,究竟長期隱居完全是為了愛情,還是順道避世,就不得而知了。
《天梯》歌詞成功之處,正正在於同時保留了這個避世的空間,讓不是「愛情至上」的人也充滿遐想。例如歌曲起始一句:「如可找個荒島/向未來避開生活中那些苦惱」,基本是抽離於天梯故事的,「找個荒島」、逃避現實,不正是不少香港人絕望中的狂想?「能相擁到白頭/一起偕老/不跟天鬥高」這句也精警,「毛主席他老人家」正是以「與天鬥其樂無窮」著稱,他的名作《沁園春・雪》就有「欲與天公試比高」一句,似乎逃到深山,才是逃離那非常時代的途徑。「千夫所指裡/誰理登不登對/仍挽手歷盡在世間興衰」,更有滄海桑田的感慨,人世間幾多興衰,卻沒有影響山中生活,彷如傳說的「山中七日、世上千年」。當我們都在尋找心目中的天梯,而遍尋不獲,《天梯》成為經典,順理成章。
沈旭暉 now 娛樂生活 2016年1月29日
http://news.now.com/home/life/player?newsId=166777
延伸閱讀:《鬼叫我窮牙》
https://www.facebook.com/…/a.9918409541833…/996175400416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