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大鹿林道東線面面觀】
*畫重點*
越是多元的社會,就越需要彼此的尊重,或許這樣我們才可以一起往「善」的方向來前進。
【大鹿林道東線面面觀】
各位山友好,我們今天來好好聊一聊「大鹿林道東線通車行不行」這個深水區議題好了。不過,在小編討論這個議題之前,都請各位朋友了解到一件事情:台灣是個多元的社會,登山界也是。越是多元的社會,就越需要彼此的尊重,或許這樣我們才可以一起往「善」的方向來前進。
以下開始說明:
一、 大鹿林道東線的前世:
大鹿林道東線全長約35公里,是進入台灣擦樹保護區與大霸尖山主要步道。過去,東線是林務局為了伐木與造林而開闢的林道,是具有林業產值的ㄧ條林道,不過,自從禁伐天然林的政策公布後,東線也就慢慢退出林業產值的舞台了。所以,當東線不再以林業而存在時,轉而成為目前山友攀登世紀奇峰-大霸尖山的最佳登山步道路線,也是國內中高海拔進行生態觀察之旅的選項之一。
順帶一提,過去在日本時代,日本人要登大霸,大約需要花費7天的時間,從五峰-井上溫泉(今清泉溫泉) -根本(駐在所)-佐藤-檜山(駐在所)-伊澤山-大霸尖山-茂義利-曙鞍部至上島溫泉(今泰安溫泉)的路線,在當時稱為「鹿場迴り溫泉道路」,約略也就是利用現今霞喀羅國家步道-根本古道-北坑溪古道來回登頂大霸尖山的。
當然,小編現在雖然沒有踢林道東線進入馬達拉溪登山口,但也曾為了干卓萬山(8天的尖台山-干卓萬山),踢過萬大林道18K到十林班登山口…。雖然那次也是唉唉叫,不過,也正因為登山過程有苦過.哭過.也笑過,旅途中也和同行的伙伴一起共患難過,所以讓我之後的回憶特別深刻,也常常拿出來回味~。
二、 大鹿林道東線的今生:
說真的,全台灣許多林道,都在921大地震後,加上極端氣候的頻度變高,只能說:「我想寫一個慘字啊!」大鹿林道東線也是夠慘的,93年8月,艾利颱風+敏督利颱風,多處土石崩坍+路基流失。97年9月,辛樂克颱風+哈格比颱風+薔蜜颱風,又重創已修復路段,前前後後,又有38處坍方,10處路基流失。102年再來一個蘇力颱風,不只多處坍方與路基流失,連馬達拉溪吊橋也被沖毀!!那以後呢,真是不敢想像。
而現在,雪霸為了維持東線步道的暢通,讓山友可以有一條比較安全的登山步道來攀登大霸,經過我們的ㄧ修二修再三修,一直修修修個不停,但一個梅雨鋒面,甚至只要一場午後雷陣雨,大鹿林道東線就會有落石,就會有坍方或倒木!而且,以現在東線孱弱的地質體質,未來可能只會更糟糕更容易坍方罷了。
三、 為何東線如此脆弱與珍貴:
雪霸之所以要維持大鹿林道東線維持「步道」形式來管理,也是有許多地質和生態的專家學者給予建議的,以地質的角度來講,雪霸處曾邀請地質學者進行現場評估,評估結果認為大鹿林道東線的南側緊鄰「觀霧斷層」,受到斷層作用的影響,板岩層中的節理容易產生「楔型破壞(wedge failure)」,且在大鹿林道東線無論上邊坡或下邊坡都非常普遍;另馬達拉溪新的小支流,河流發育會發生向源侵蝕,造成掏空現象;此外,近年來的極端氣候頻率增加,強降雨對於山區更容易形成土石流與山崩,以大鹿林道東線的地質條件,工程上只能暫時性的維持可通行狀態,難以長久維持完整。另外,依據研究報告(葉惠中,雷祖強,雪霸國家公園林道環境敏感淺勢分析之研究。2009。中華水土保持學報。)指出,目前東線(0.3K~19K)各種輕重之易受損路段中,危險崩塌區有24個路段,高崩塌機率區有10個路段,中崩塌機率區56個,低崩塌機率區有87個,所以,危險路段+高崩塌機率區路段共有34個路段,占所有路段的17%!
而在自然生態資源部分,經動物生態專家學者評估,均認為無論是修復林道的工程施作與開放車輛通行,對當地生態環境都產生影響,未來應採更符合生態登山與永續經營的原則,規劃大鹿林道東線採用步行方式進入較為適宜。且目前大鹿林道東線上雪霸處亦有規劃數處石桌石椅供山友休憩使用,沿途也會經過台灣擦樹(寬尾鳳蝶的主要食草)生態保護區,寬尾鳳蝶這種國寶蝶能在此流連飛舞,全賴台灣擦樹的存在,也因為她的挑剔,造成了她的稀有,更因為寬尾鳳蝶的存在,讓東線生態自成明珠。沿途的瀑布也值得你停下腳步,展開雙臂,洗盡山下鉛華。因為偶而,所以能給人不經意驚喜的,是那路過的山羌。甚至,連台灣黑熊在林道上也都有爪痕和目擊的紀錄,等待有緣人。
四、 我們進入東線做什麼:
時常利用機車或偶而利用汽車進出東線的,是我們執行保育巡查業務的保育巡查員(巡山員),清掃廁所、移除倒木、拆除陷阱、巡視園區自然資源等等,都是他們的例行工作。又或者,也有可能是林務局的伙伴或當地原住民朋友,除了必須去九九山莊值勤或提供服務,也會一起沿路整理路況或砍草,為的就是讓各位山友有更好的登山服務體驗與維持山莊的營運。另外,是消防救難單位或委託的學術研究案,必須利用車輛搬運所需器材,進入大霸山區執行山難演練或進行生態資源調查。還有我們的保育志工或同仁,為了整修步道或更新牌示,也必須利用車輛搬運所需工具而進入東線。而這些,都是具有公務或服務性質,並不全然只是為了攀登大霸。
因此,他們的所作所為,就是要讓各位山友有更好的登山服務,無論是步道整修、山莊維護、生態調查、保育巡查、救難演練等等,很多時候,這些付出未來也是會回饋到各位山友身上,但其實你們看不到或現在體會不到罷了。所以,請各位山友日後在山區遇到我們的工作夥伴或這群默默付出的人們時,可以給予一些鼓勵ㄧ些肯定。
五、 可能的成本花費:
以上,小編利用這個機會,把大鹿林道東線的狀況做一個說明,或許,各位是利用自己珍貴的假期,安排個3天2夜的大霸群峰之旅,如果可以開車進入省去踢那19K(17K)又臭又長的林道,應該可以讓這個行程更完美,也可以讓雙腳不要那麼「鐵」。But! 東線真的.真的.真的.太脆弱了,因為各位一年當中大概也就安排的1~2次來登大霸尖山,而我們現場的管理人員或工作夥伴,卻是常常待在山上,必須進入東線或山區出任務,也更清楚東線的地質是如何的脆弱,落石是多麼危險,倒木是多麼常發生,即便各位的車子(或包車)可以進得去,就怕車子輪胎底盤經不起東線的摧殘,而花費更多的拖吊費或是時間成本。所以,今天如果我們是車主,是否願意賭一把,車子的底盤不會A到甚或發生危險?如果我們是包車老闆,是否願意賭一把,車子進得去,但遭遇落石而出不來(刁車)? 這都還不包括油耗與維修成本,還有人身的安全責任。
最後,小編想說的是,臺灣是個多元的社會,我們歡迎各位山友一起提供雪霸山區的資訊,因為各位提供的登山資訊或具體建議,對於其他愛山之人都大大有幫助,雪霸也對各位山友提供的意見保持尊重與感謝的態度,再次謝謝愛山的各位。
#文長感謝各位拜讀
#好的公共政策需要我們一起理性討論
#大鹿林道東線真的好脆弱啊
河流搬運作用 在 A Nan MOSTA 阿男醫師の磨思塔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值得一讀!
「早在兩年前發表結論:由分析結果得知,永康區不論人員傷亡、建物損壞等災害損失皆較為嚴重,另外模擬假設新化斷層向西延伸6公里結果,永康區災害損失將顯著提升。」
陳順勝教授,真是認真!
活到老學到老的典範!
「對於真理的追求,應該無關於年齡,更何況台灣知識份子應該有作為表率的職責。利用春節假期四天來,我利用時間寫這篇八八災後地質學田野探訪報告與文獻回顧心得。」
新化永康震災後再回顧台灣西南地質文獻
-心得與八八災後地質學田野探訪-
對於台灣發生的大事,我會努力以實證去客觀暸解。
有人也許以為年紀那麼大了知道那麼多幹嘛,但是正如孔子在「論語·里仁」記述;「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對於真理的追求,應該無關於年齡,更何況台灣知識份子應該有作為表率的職責。
春節假期四天來,我利用時間寫這篇八八災後地質學田野探訪報告與新化永康震災後文獻回顧心得。
2016年2月6日高雄美濃地區凌晨3時57分27秒發生規模6.4,災情卻在台南,台南震度5級,歸仁、關廟、新市等地接連發生多次規模三至四級地震,大樓房屋傾斜倒塌,多處停電,造成災民傷亡,塌樓內尚有人待援,繼續搶救中。
報載台南災情嚴重主要是震波往西北傳遞,加上嘉南地區地質較鬆軟所致,從地震發生到災害出現,影響有3階段,一是震源所在地斷層破裂後震波傳遞的方向,其次是路徑,最後是「場址效應」,也就是災害所在地的地質特性。
台南市維冠金龍大樓在強震中全倒,讓許多人質疑該棟大樓是否為工程問題,直接或間接導致重大傷亡結果。地震災情也與建築物結構,及地震震波是否與建物產生共震效應有關。
台灣受板塊擠壓,地底一定會蓄積能量,而地震的能量通常會從地表最脆弱的地方釋放。
此次美濃地震的震央研判在旗山斷層與小岡山斷層間,而美濃的地質是較堅硬的岩盤,地震能量還不足以讓岩盤發生崩落,整個嘉南地區鬆軟的地質是十幾萬年來從中央山脈沖積下來的土石形成,至今仍未形成堅硬的岩石,易有規模較大的地震,易搖晃明顯,也容易有災情。
我不想試圖探討大樓在強震中全倒或傾倒的原因,因為那不是我的專業,我只想讓我的網友,在讀眾多地球物理學的報導時,可以具備看得懂的知識而已。
過去在中學、大學與研究所,我沒唸過地球物理學,對於地質學更所知有限,更不用說對台灣地質的了解,這文章算是我補修學分。
2009年8月8日莫拉克颱風造成的水災,重創南台灣,也讓小林與那瑪夏鄉災情嚴重。颱風夜當晚狂風暴雨、溪水暴漲和走山土石流淹沒村莊,無預警遭到歷年來最嚴重的驚險侵襲,村民相當驚恐。
嚴重的土石流從山上流竄下來,將小林與那瑪夏鄉周邊道路完全沖毀,房屋被土石流淹沒,寬敞的柏油路,放眼望去變成了一條條的溪流。滿目瘡痍的景象,小林村、民族村、民權村一半和民生一村,被土石掩蓋,學校、衛生所、鄉公所、鄉代會、郵局、電信局都受創,消防隊地基被掏空,公部門設施幾乎癱瘓。
八八颱風災變使當時的民族村幾乎毀了,一個禮拜以後,雨還下,土石流還照來,而且在大馬路上走,像沒警察管的流氓一樣囂張,土石流就像排山(倒海)一樣隨著洪水滾下來。八八災變兩週後的民族村滿目瘡痍,2010年元旦我上去追蹤災區清理好了,展現受災住民的生命力。
我一直念念不忘災區的醫療與社區重建,走了幾趟,看到破碎的山河,覺得自己對台灣之母,我們的大地瞭解太少。
乘著災後,地質裸露,容易觀察,經我要求、聯絡與安排,特邀高雄師範大學地理學系地質學齊士崢教授,2010年2月6日二月六日兩日春節假期,一行十個人,包括齊教授與他的研究生、災後社區重建整合型計畫多位主持人;高師大解教授、高醫、長庚大學教授、與高長幾位工作人員,開兩輛休旅車,先往桃源鄉梅山山莊住宿一晚。
我們一行人兩天內,前往甲仙與那瑪夏瞭解台灣西南山區與丘陵的地質,探討災難原因,以做為建議社區重建的參考。
沿途聆聽齊教授的解說,配合照相,寫出心得報告,很認真聽,回來也認真做功課,算是這輩子補修了台灣的地球物理學。
玉山山脈這側地質有頁岩分布,以及左側山澗凹深容易延長水份滯留時間,當暴雨如莫拉克颱風此般,於是因此發生意外。或許是被後側背靠的玉山山脈,因大量降水造成的大規模走山所掩埋的,而不全然是楠梓仙溪造成。
從小林替代道路接近溪底部分地質觀察可看出端倪,一路有高差很大的岩盤,全線縱坡大,道路陡峭,在之前先打通溪線便道開車,一路顛波,有時泥土飛揚。
沿途多見大落石、沙灘、流木、斷橋、殘破的家園。那瑪夏至小林村路段地層鬆動不穩定,原來河床提高,消失或改道,變成新的溪流。
齊教授在國科會100與101年度補助研究計畫「台灣西南部地區活斷層之活動行為及其地震潛能探討」與「台灣西南部泥岩區之地殼變形特性研究」指出這兩個地方座落在荖濃溪和楠梓仙溪流域,是高屏溪上游的主要兩條支流,荖濃溪發源於中央山脈和玉山山塊及向南延伸的內麓山帶之間,楠梓仙溪則貫流於荖濃溪流域東側地區。
荖濃溪和楠梓仙溪的河階地可以對比於四個發育期。第一期階地於局部地區覆蓋紅土,應屬於發育於更新世末期的階地;第二期階地均未覆蓋紅土,推測應發育於更新世、全新世交替時期;第三、第四期階地則發育於最近4000年以來的全新世晚期。
兩流域於地形演育早期,上游發育較多的沖積扇階地或覆蓋厚層沉積層的沉積階地,同時期下游對應發育的主要是僅覆蓋薄層沉積層的岩石階地,晚期則上、下游發育的均以岩石階地為主。
他帶我們實地訪視許多道路都建在不安全的沖積扇階地或覆蓋厚層沉積層的沉積階地上,齊教授指著的就是斷層磨擦,造成億萬年齡岩石的痕跡,這沉積岩埋在被過去土石流的沉積層裡,此次土石流把它們推下來。
齊教授在這位置的土石流堆裡,發現也許有萬年之久的未完全炭化樹枝,帶回做碳同位素定年代。
兩溪上游的沖積扇階地或沉積階地發育於第一至第三階地發育期。兩流域最近期的河川下切均切入岩盤,上游的下切量較高;下游的六龜、旗山附近,平均下切速率則降低。若河川平均下切速率約略相當於地盤抬升速率,區域構造運動是北高、南低傾動式的持續抬升。
那瑪夏楠梓仙溪下游部分第三期階地階地面的傾斜現象,應與附近較小規模旗山斷層的在最近數千年間的活動有關。這次莫拉克風災災變是億萬年造山運動,與沖積扇階地發育的縮影。從沖積扇階地或沉積階地研究,這地區千萬年來,曾經有許多次更嚴重的災變。
上游的沖積扇階地或沉積階地崩塌,形成土石流到了下游的六龜、旗山切入岩盤,並提高河床造成新沖積扇階地或沉積階地,沈積岩是在山谷基盤間,由水或造山運動各種自然力搬運而來的沈積物,首先行成河川,或升高河床行成傘型台階地,經壓密、膠結等作用而形成的。是覆蓋在地表上最普遍的岩石,屬於地表或地表附近較接近常溫、常壓條件下的聚積體。沈積物形成沈積岩。
據調查沈積岩層年齡在一千到一萬年間,而此岩層內的各種沈積岩大石頭則在數千萬年以上,也就是說億萬年來,不斷經歷山谷間的土石流與台灣的造山運動,而且它們還會繼續存在。
台灣位於歐亞大陸板塊與菲律賓海板塊界線上,板塊作用使得地震頻繁,造成一定程度的地表鬆動。斷層與褶皺分布多,弱面易造成岩體破碎。土石流的好發環境需要同時具備三大要素:坡度夠大、層積岩土砂夠多及雨水夠多。莫克颱風發生土石流就不難想像。
台灣的山這麼陡,坡度陡峭,地質年代年輕,岩層壓密的時間不長就被抬升出地表,因此容易風化破碎,使土石流內容地質很多樣化。獻肚山與那瑪夏上方走山下來的各式各樣沈積岩密度都在2.7以上,每個都以噸計沉積層的崩塌要直至岩盤出現才穩定下來,比較所列像片崩到已幾千萬的岩石基盤了。
很多的道路與橋建在不穩定的沉積層上,難怪路段崩塌不見了,也逢橋必斷,因為橋基未建在岩磐上,而是打在沉積層裡。同樣很多的建築也是如此,顯得脆弱,難怪地震會傾倒。
新的土石流墊高河床,流速低時造成沉積岩傘形台階,也就是將來的河邊台地,幾年後又蓋新的村落,底下若無堅固的基盤,又是新的崩塌或遭上面土石流的侵襲,土石流墊高河床,左方流速低,造成沉積岩傘形台階與河流改道。
台灣西南部地區活斷層之活動行為及其地震潛能,造就像高雄小林、台南新化、永康這樣的新生台地或盆地,如果位在斷層帶附近,會形成台灣西南部泥岩區之地殼變形特性,增加地震時建築的風險。
2003年經濟部中央地質調查所施政計畫初步報告,新化斷層呈北偏東70度走向,由台南縣新化東北方約5.5公里之那菝林至新化西北方約2公里之北勢以東,延長約6公里,為1946年12月5日規模6.3級之地震所造成的地震斷層,此斷層屬右移斷層,其右移量2.0公尺,傾向移動0.76公尺,斜移量2.14公尺,東南側為降側。由於為歷史地震斷層,分類中劃分為第一類活動斷層。
由那拔林槽溝調查證實新化斷層在七千多年之內至少活動過三次。綜合野外調查、槽溝開挖及鑽探調查結果,顯示新化斷層的角色並非僅是1946年的地震斷層,而是一條過去即曾經活動過多次,目前亦尚在活躍中的斷層。近期又觀察到潛移現象,因此未來應針對新化斷層持續進行監測工作,以確實瞭解及掌控該斷層的活動情況。
2014年出版,成功大學理學院地球科學系碩士在職專班邱保舜(指導教授-饒瑞鈞)
「運用台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強化台南市地震災害防救政策之研究-以新化斷層為例」與他們相關研究,發表指出1946年新化地區發生芮氏規模(ML)6.1的新化地震,震度達5級,共造成74人死亡、474人輕重傷,民房全倒1,971棟、半倒及損壞者2,084棟,損失慘重;另文獻記載1736年台南地區曾發生強烈災害地震,經與1946年新化地震比對震度分布情形,吻合度相當高,顯示兩次地震事件有密切關連,地震規模亦相當,時間僅相距210年,顯見新化斷層未來極可能再度發生破壞性強烈地震,不到兩年前就提出警告,此次不幸而言中。
他們利用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開發之「臺灣地震損失評估系統-TELES」為研究工具並以歷史參數及文獻分析資訊針對新化斷層進行模擬與分析最大可能災害境況,探討1946年新化地震損傷最嚴重之新市區、新化區、永康區現行地震災害防救政策。早在兩年前發表結論:由分析結果得知,永康區不論人員傷亡、建物損壞等災害損失皆較為嚴重,另外模擬假設新化斷層向西延伸6公里結果,永康區災害損失將顯著提升。
他們的研究像先知一樣,我只能說;在新化永康震災後再回顧台灣西南地質文獻,我獲得不少心得,再與八八災後地質學田野探訪,雖然災變性質不同,地質原則一樣,兩者加以比較與印證,讓我覺得台灣人應該要更了解大自然與自己的環境,從對台灣本土的暸解,才能化險為夷,永保平安。
也希望台灣平安,平安,再平安!
河流搬運作用 在 3上5 2河流各處的侵蝕搬運與沉積作用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3上5 2 河流 各處的侵蝕 搬運 與沉積 作用. 352 views Sep 22, 2021 … ...more ...more. Show less. 3. Dislike. Share. Save. 國中理化教學資料庫. ... <看更多>
河流搬運作用 在 高一第一冊L10河流作用與地形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Jun 13, 2019 - 河流作用當河水流動時,會沿三個方向進行侵蝕: 向河床底部刻深的 ... 搬運能力與流速及流量成正比,若坡度減緩、流幅變寬或流量減少、泥沙增多,搬運 ... ... <看更多>
河流搬運作用 在 侵蝕、搬運、堆積 的推薦與評價
侵蝕、 搬運 、堆積. 18,773 views Mar 30, ... 【淡水生態】 河流 生態系│水流孕育無窮生命力(我們的島111集2001-06-11). 公共電視-我們的島.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