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恍神,就忘了分享上個月入手的書,真的不得不說,現在是靜下心來好好閱讀最合適的時刻,雖然整體購書量下降,但書中的含金量卻始終沒有變過,依然很多好書、值得細細咀嚼的作品持續出版,大家不妨參考一下,而且七月的書豪華非常,待上市後再與來一一分享。
⠀⠀⠀⠀⠀
先看六月份選書,其實早已讀完,但尚未分享,是已經單獨介紹過的「幡」書系第十一本:林芙美子的《#浮雲》曾由日本昭和時代最重要的導演成瀨巳喜男於 1955 年改編為同名電影,同時也是他的生涯代表作之一。「我想寫人的命運。我想寫在不合理的世界裡,無以名狀、存在於小說外側的小說。」由紀子為了擺脫與伊庭的祕密戀情,自願來到越南擔任軍方打字員,眼見整個世界在戰火底下動盪不安,此地安逸反而有如化外之境,由紀子不禁與富岡愈靠愈近,陷入另一段無法自拔的不倫戀情。戰爭結束後,兩人重返日本,卻始終無力攜手從頭來過。愛情的磨難,始於幻滅以後,因為徹底絕望,才更壓抑不住對希望的渴求。「我是宿命論的流浪者。我沒有故鄉。」在初版即暢銷六十萬冊的《放浪記》當中,林芙美子為自己寫下最佳注解,倘若令其成名的《放浪記》是一生只有一次的迷醉青春,生前最後一部完整長篇小說《浮雲》,便是她人生集大成的終極巨著。林芙美子曾任二戰時期筆部隊、國際交流作家、戰地記者,作品中可見豐富的異地見聞,堪稱日本女性旅行文學先鋒,其徘徊於婚姻制度之外的虛無愛情觀,時似自我放逐,時似毅然獨行,亦為人稱頌,本書描寫無法圓滿的不倫戀情,呈現日本戰後的舉國頹敗,藉由無處可去的情欲書寫重省生之意義。《浮雲》不僅是林芙美子人生最後一部完整長篇小說,更可謂其畢生最高傑作。
⠀⠀⠀⠀⠀
其次,是原本考慮要選的拉丁美洲作家胡安卡洛斯奧內蒂《#短暫的一生》,此書不容易閱讀,卻相當值得挑戰。胡安瑪利亞布勞森才被廣告公司資遣,他的妻子此時卻罹患乳癌,失去一邊乳房。在妻子罹病後,布勞森接下朋友寫劇本的工作。在劇本裡,布勞森虛構一座名叫聖塔瑪利亞的城市,主角名叫亞瑟,他借用亞瑟來體現自己對波特萊爾的「惡」的渴望,他沉浸在虛構的情節中。布勞森的劇本設計亞瑟的鄰居住著一名叫葛嘉的女子,他常自房間薄牆聽到或偶爾偷窺到,繼而猜想葛嘉的生活與感情世界。葛嘉的職業是名妓女,緊挨著她的是皮條客。布勞森塑造的亞瑟形象,口袋裡總放著一把手槍,他讓亞瑟可以對葛嘉做出布勞森從來沒對妻子荷杜娣絲做過的事:在床上愛她的同時毆打她,而且打算殺她,一如卑鄙的皮條客對待他的妓女們一樣。奧內蒂是存在主義的信仰者,《短暫的一生》是奧內蒂樹立風格之作,採用大膽手法構思小說與人生的關係。奧內蒂的小說多以他的出生地蒙德維的亞,以及移居之城布宜諾斯艾利斯作為故事的發展背景,令人窒息的城市生活,一直是他小說中揮之不去的夢魘。他常常將經歷的人事物,清楚地折射在他的小說字裡行間。
⠀⠀⠀⠀⠀
接著,是非常高興能擔任推薦人之一的作品:《#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A Life。波娃在世時,就已寫下許多回憶錄,但礙於時空背景、社會觀念且涉及他人,所以仍有許多細節被藏匿、許多真實心情被噤聲。Kate Kirkpatrick 這本最新傳記《成為西蒙波娃》,則全盤檢視過往波娃的自述,綜合最近幾年才公開的波娃日記與私人信件,補足過往未曾被看見的細節,也澄清社會與時代對她的種種誤解和批評,還原了立體而動態的細微面貌。不僅能讓我們全面且清晰地看見波娃與她所處的時代境況,看見她如何奮力回應那些阻礙與挑戰,更讓我們藉由審視不同時代的另一個靈魂,來更深刻理解自己的時代與自身所抱有的價值觀她的一生精采動人,有對自由的沉思,對真理的信仰,對自身不完美的真誠反省與無懼批判,也有熾熱的戀情。她也實際推動了世界各地的女性權益,讓女性更能為自己而活。此書利用最新公開的日記、信件等私人材料,重新檢視波娃過往的傳記、回憶錄、訪談之內容,也讓讀者重新認識過往那個仍舊嚴重性別不平等的年代。記住歷史,才更能理解平權之珍貴,也才更能在觀念上持續進步。另一方面,除了性別議題,更重新建立起波娃身為哲學家的一面,帶領讀者一窺她如何思索「存在」,並且「活出」哲學。波娃與沙特的感情,不只是世間一般情愛,更帶有深邃的哲學思辨、理智批判,最後,更會感動於他們智識的交織。
⠀⠀⠀⠀⠀
還有幾日前做了贈書活動,傳奇紀實攝影師塞巴斯蒂昂.薩爾加多的口述傳記《#重回大地:薩爾加多的凝視》。1944 年出生於巴西鄉下,薩爾加多從小接觸大自然,父親是農場主人,希望他接管農場或是成為律師,但隨著庫比契克,當上巴西總統,國家經濟復甦,薩爾加多決心要成為經濟學家。1964 年,布朗庫元帥發動軍事政變,民間爆發大規模的抗議運動,為了逃離危險,他和妻子蕾莉亞於 1969 年踏上海外流亡之路,前往巴黎。在巴黎讀完經濟學博士班課程後,他為倫敦國際咖啡組織工作,享有優渥的薪水,在此時,他擁有人生第一台相機,短短時間,他已陷進了攝影的魅力之中,甚至決定放棄經濟學家的身分,成為攝影師。薩爾加多曾為知名的伽馬圖片社和馬格蘭攝影通訊社工作,並於 1994 年自立門戶,和妻子蕾莉亞成立了亞馬遜影像圖片社。2016 年,他被選為法蘭西藝術院攝影組院士。攝影是他的語言,照片是他表達的方式,富含著他的思想、成長歷程與人生經驗。
⠀⠀⠀⠀⠀
當然,另一本重量級作品《#我的奮鬥2:戀愛中的男人》,也是這批書單中不可忽視的一本,《我的奮鬥》為 2009 至 2011 間挪威最重要的當代作家之一卡爾・奧韋・克瑙斯高所創作的半自傳小說,共六冊,主題分別為:死亡、愛情、童年、工作、夢想與思考。克瑙斯高在第一部《父親的葬禮》以死亡作為開篇,談論了父親於他的意義及父親悲慘的晚年,他大膽地揭露了自己的生活,直白且露骨的創作風格吸引了無數讀者,光是在挪威的銷量就突破了五十萬冊。在接續的第二部《戀愛中的男人》裡,他描寫的是如何與第二任妻子墜入愛河的故事。 從追求、戀愛、結婚到生子,克瑙斯高完整地記錄了一段愛情中最熱烈與最黑暗的時刻。
⠀⠀⠀⠀⠀
以及,個人相當喜愛的作家《淘金殺手》派崔克德威特新作《#野蠻法國行》,同樣被改編成電影,敘述豪門寡婦法蘭西絲的人生計畫:就是在沒錢之前死掉。沒想到二十年過去,她還活著,她與獨子馬爾康幾乎將丈夫的遺產揮霍殆盡,於是決定拋下紐約的一切,不與任何人道別,帶著僅存的現金和已成年的兒子一同前往巴黎,還有家中的老貓小法蘭克,因為法蘭西絲相信死去丈夫的靈魂在貓身上。佔有慾強、咄咄逼人的寡婦母親,和優柔寡斷、似乎不想長大的成年兒子,看似不和的兩人,一路上演鬧劇般的互不相讓,古怪的默契又意外令人動容。然而,紐約客的聰明和刻意的儀態終究掩飾不了內心劇烈的傷痛。名流富豪的生活絕非人人都能擁有,卻也沒有人能不活在他人的目光下,看似「野蠻」的儀態和沒有限制的人生,不代表一切可以自由選擇,生命有各自的泥淖。卡繆曾說,真正嚴肅的哲學問題只有一個。全書看似諷刺上流社會,其實在荒謬與鬧劇背後,作者始終有意藉由「不尋常」的人物,探索人的「處境」。如同前作《淘金殺手》,作者派崔克德威特的小說語調再輕鬆滑稽、漫不在乎,情節再荒謬歪樓,對白再辛辣好笑,都不妨礙他冷不防地拋出值得深思的哲學問題,人要去哪裡才能活得自由?天生氣場難自棄的法蘭西絲當然有被討厭的勇氣,她看似什麼都不缺,誰能明白她缺少什麼?又有多少人能夠像她這樣野蠻地活著?結局令人回味無窮。
⠀⠀⠀⠀⠀
還有《#在所有母親之間》也頗具吸引力,是主人翁布萊絲向前夫敘述她身為母親的困境與遭遇,與讀者開展一部懸疑驚悚的家庭故事。布萊絲的不安溯源家族三代,她的母親,以及母親的母親都不是稱職的媽媽,每個母親都以防衛甚至折磨的方式對待女兒,而長大後她也成為一位看似神經質的媽媽。當女兒薇歐列忒出生後,布萊絲的期待破滅了,她感受到雙方不對盤,女兒總是乖戾而拒絕合作,當她抱起女兒想要安撫卻換來尖叫淒厲,她甚至覺得自己目睹女兒惡魔般的行為。然而,薇歐列忒在爸爸面前卻表現像個小天使,夫妻之間逐漸產生裂縫。後來,弟弟山姆出生,在兒子身上,布萊絲終於找到期盼已久的親子之愛,薇歐列忒似乎也愛這位弟弟,沒想到,一場突如其來的意外撕裂了她的家庭,當她重新回想起來驚覺,女兒好像伸手推了這一切。親子關係是自古以來的課題,愛與恨,教與養,各種心理戰爭,本書帶領讀者進入一位母親的告白,驚悚的氛圍讀來心驚膽戰,故事的轉折讓人感到唏噓,震撼之餘也讓人反思自己與家人的親密關係。
⠀⠀⠀⠀⠀
馬奎斯的另一本書又出版了,《#苦妓回憶錄》是他對愛情的禮讚,也是一首獻給生命的頌歌,更是他寫給遲暮人生的最後一封情書。晚年與病魔纏鬥多時的馬奎斯,意識到自己時日無多,他幾乎取消一切公開活動,全力投入回憶錄與這本封筆之作。書中每天都走在死亡邊緣的老記者猶如馬奎斯自己的化身,他藉由主角放蕩又純真的心路歷程,讓我們知道人生最悲慘的莫過於孤獨死去。每個人都有權利去愛,生命也許無法抵擋時間的流逝,但真摯的情感卻永遠都不會消失。以及,米蘭昆達拉的《#相遇》,他與文學、美學、藝術的相遇。相遇是「石火,電光,偶然」,雖然短暫,未必深入,但有時卻足以啟發一場偉大的文學邂逅和思維激盪,甚至影響小說藝術的歷史與生命。本書便收錄了昆德拉與其所崇敬的小說家、藝術家和偉大作品之間難忘而驚喜的相遇,透過隨筆、論述及訪談,暢談他所熱愛的文學、美學與藝術,也讓我們得以走入昆德拉龐大而深邃的思考世界,一睹這一次次相遇所迸發的思想火花。
⠀⠀⠀⠀⠀
最貼近這個當下的小說,是普立茲獎得主勞倫斯萊特的《#十月終結戰》,故事從日內瓦一場世界衛生代表會開始,印尼一個難民營出現 47 人死於急性出血熱,僅被當作小事提出,出席會議的美國 CDC 副主任、流行病學家亨利帕森斯卻認為情況並不單純。亨利受託,親入險境尋找病原體,卻先受政治阻撓、後遭神秘病毒困住,同時,令人擔心的事正要發生:一名感染者正前往每年有數百萬信徒聚集的聖城麥加,參與朝聖之旅。感染果然一觸即發,沙烏地阿拉伯官方下令封城,但三百萬朝聖者能一個人都不離開?疫情入侵美國,國土安全部副主任對可能發生的生物戰能做出正確回應?全球旅行頻仍的時代,一場大流行挑戰了裂痕重重的全球關係,病毒侵襲的不只是生命,還有支持文明的各種體制。書中的微生物學家、流行病學家在發現了可怕的流行病毒後,不惜親身歷險,尋找解決讓世界陷入困局的神秘病毒起源和治癒方法,萊特透過小說對所有第一線醫護專業人員致敬,在這個圍繞醫學、政治、科學與人性的故事中,我們更得以知道他們存在的重要性。
⠀⠀⠀⠀⠀
壓軸的是一本華文小說與韓國小說,鄧觀傑《#廢墟的故事》以八篇短篇小說組成,地景從馬來西亞首都西北的小鎮漂洋過海來到台北的邊陲地帶頂樓加蓋公寓。從異文化的邊陲到異國城市的邊陲,語言、文化的差異讓敘事者重新學習,學習如何透過敘事重新站立在世界的中央。國家,民族,地域,家庭與個人,鄧觀傑試圖為這些問題提出階段性的解答,作為青年時期的終結。「童年,是作家的提款機」鄧觀傑的這台 ATM 似乎沒有提款的上限,源源不絕的情節漫布在每則短篇裡。
⠀⠀⠀⠀⠀
而閔智炯的《#她厭男她是我女友》,敘述主角金勝俊再次遇見她時,是在要求墮胎合法化的示威現場,這個讓他思念多年的初戀情人,會成為人們口中的「女性主義者」,而最沒料到的是,他發現自己再次無可救藥地愛上她。儘管網路上、好友間充斥各種對女性主義者的批評,勝俊仍深信兩人的邂逅是命運給的第二次機會。但她卻斷言他們之間不可能,最後還提出交往的條件:如果勝俊先想要分手,就要給她一百萬。勝俊不過是想談一場平凡的戀愛,卻沒有一件事情照著他的想像發展,彼此價值觀的歧異讓他的壓力日漸累積,終於在某個事件後徹底爆發開來。作者初戀是在國三時,大學二年級正式談了第一次戀愛,發現自己好像有戀愛的天賦,所以努力發揮才能地戀愛和分手。2016 年受到「江南殺人事件」的衝擊,開始研究女性主義,深刻體認到女性主義對人際關係和愛情的影響,而這部小說便是這些體認的成果。
⠀⠀⠀⠀⠀
⠀⠀⠀⠀⠀
⠀⠀⠀⠀⠀
(以上文字節錄自各出版社書介。)
「法國男人愛情觀」的推薦目錄:
- 關於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一頁華爾滋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Bonbonmisha法國雜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好雷] 是日戀人L'Amant d'un jour (2017 法國) - 看板movie 的評價
- 關於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法國人談戀愛跟你想的不一樣!|最全的約會禁忌一次看 的評價
- 關於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巴黎街訪|情人節特輯!法國人的婚姻愛情觀?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楚浮電影對於法國男人之愛情觀... - 我們的另類性別教育our ... 的評價
- 關於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生活中的法文:戀愛是一輩子的事!法國人的愛情觀 - Pinterest 的評價
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未盡事物的微妙
⠀
我不相信一個人可以和前女友當這麼好的朋友。
⠀
或許是因為我的生命經驗裡,從來沒有缺少過高濃度的友情。進一步說好了,我不需要犧牲愛情只為了保住友情。對我來說,愛情是一條單行道,而且每條路都只能通過一次。我的愛情觀專斷霸道,偏見深,排他性高,還冥頑不固。所以分手後的台詞都是這樣的:
我們還是可以當朋友。
謝謝,但我不缺你一個朋友。
⠀
但很多人不是這樣的,譬如法蘭西斯。
在這之前,我只認識一個法蘭西斯。她住在紐約,是個舞者,總是瀕臨破產邊緣,但一拿到退稅通知,沒等錢匯入就迫不急待上館子吃飯,還請客。她不太愛乾淨,會穿髒襪子睡覺,常常弄傷自己。她有個好友叫蘇菲,她會一邊跟蘇菲聊天一邊倒立。法蘭西斯說她們是同一個人,只是頭髮不一樣。大家說她們像一對沒有性生活的女同志。
⠀
那是美國電影《Frances Ha》(紐約哈哈哈)的女主角。這紐約的法蘭西斯很愛照鏡子,鏡子裡或許能讓我們看見另一個時空的都柏林,也在照鏡子的法蘭西斯。都柏林的法蘭西斯年紀小一點,還在讀大學,是個詩人,也很窮。她有個即使在分手之後仍然形影不離的好友,玻碧。她們會一起上台表演詩歌朗誦,一同跟有錢年長的朋友去法國度假。她喜歡男生也喜歡女生,還是個馬克思主義者。她覺得一個人的年所得,沒有理由超過全球人均年薪一萬六千一百元美元。這是小說《聊天紀錄》裡的法蘭西斯。
⠀
我在閱讀這本書的時候,開始只是因為主角的名字而聯想到《紐約哈哈》,結果看完小說後,好像是為了滿足自己某種視覺實現的慾望,忍不住找了《紐約哈哈哈》重看一遍。儘管兩個法蘭西斯的故事主線不一樣,角色形象卻在我腦裡重疊出了殘影。我認識這位愛爾蘭小說家莎莉魯尼,正是從影像開始的。《正常人》的電視影集,在肺炎停擺全球時,從歐洲悄悄擴散過來,如一場奇蹟。我在夏天看了兩遍後拿起原著小說,一直等待魯尼的處女作《聊天紀錄》上市。
⠀
如果以兩本小說來總括魯尼的故事是關於愛,實在太偷懶了。我尤其害怕聽見她在訪談中被問到,什麼是愛?那就像你問伍迪艾倫,人到底該怎麼聊天一樣。《聊天紀錄》是一個四角關係的故事,與其說愛,我認為更接近的關鍵字是「力量」。試著想像一片膜,四角分別為:法蘭西斯、玻碧、尼克與梅麗莎——一對中產階級年紀稍長的夫妻。四個點會移動,而且形狀大小不一。膜從平整的面開始,隨著玻碧接近梅麗莎,法蘭西斯與尼克靠近而遠離玻碧,張力變大,起起伏伏。拉撐的薄膜出現破洞,讀者就是這樣掉進去的。
⠀
關係的「張力」與角色間的「權力」,是我看魯尼的小說最過癮的地方。魯尼信奉馬克思主義,認為人是無法獨立存在的,因此她的故事關注個體如何影響個體。社會階級的落差,更是主要的基底元素。權力會流動消長,張力會拽出脆弱。脆弱的上游是慾望,運氣好的話,下游可以累積勇氣。不過魯尼對下游似乎沒有太大的興趣,她更好奇是什麼讓溪水轉向或者枯竭。相比充滿勇敢光明的美好全景圖,脆弱的特寫永遠讓故事更有景深。
⠀
法蘭西絲是自卑的,她總希望自己有張不一樣的臉。「要是我長得像玻碧,就不會碰上任何壞事。」她和玻碧交往後,開始照鏡子。表面上,好像因為被愛,所以一個女孩突然對自己產生了興趣,如嬰兒突然發現自己的手腳一樣。不是。她並不渴望看見自己,總是在注視自己沒有的。玻碧是法蘭西斯的魔鏡,愛上她,是法蘭西斯內在某種企盼的投射,吸引她的其實是自己的渴望。而玻碧對梅麗莎的一見鐘情也是這樣的脈絡。
⠀
尼克與法蘭西斯的情感,是另一種。尼克是個演員,已婚,被描寫的像是一只有肌肉的花瓶。玻碧充滿敵意地問,「妳是喜歡他這個人嗎?或者只是因為他長得好看,又娶了個有意思的老婆。」法蘭西斯的回答很有趣,「梅麗莎也沒那麼有意思。」她選擇用否定玻碧欣賞的人來為自己辯護。除了能愉快聊天之外,她說不出尼克的好。法蘭西斯與尼克是在各自陪襯在發亮的伴侶旁時,瞥到彼此黯淡的光而相認的。像是兩個帶著矯正器的人,因為看見對方的牙套,才願意露齒大笑。尼克有憂鬱症,法蘭西斯會自殘,還得承受子宮內膜異位的痛苦,他們的關係,是取暖,多少也帶點報復的味道。
⠀
只是這種報復,感覺軟趴趴的。玻碧只喜歡女生,她說,和男人上床,太詭異了。所以知道前女友和自己想上床的女人的老公做愛,多少會被刺激到,法蘭西斯是這樣的想的嗎?而尼克和年輕女孩搞婚外情,狀態變好也確實讓梅麗莎感到不安,尼可是這樣希望的嗎?軟弱的人在看見別人因自己痛苦時,會頓時有種充滿力量的錯覺。梅麗莎口中的尼可,會喜歡上能為他的所有決定負起全部責任的伴侶。但尼可不以為然地說,無助有時也是行使權力的一種方式。所以他是個好演員,清楚如何操控主動與被動。只是在婚姻關係裡,他缺乏動機。沒有動機的演員,在台上會失去魅力,但尼克又不願意離開舞台。於是他接受了法蘭西斯的愛,為了讓自己繼續愛梅麗莎。
⠀
說接受是因為魯尼喜歡安排第一次接吻,由女方主動獻上。梅黎安對康諾,法蘭西斯對尼克,還有玻碧對梅莉安。我不討厭尼克,甚至同情他在婚姻裡的失能。但他確實沒有像《正常人》的康諾那樣討人喜歡。或許因為他的年紀,就不是個情竇初開的少年了啊,又或許因為他的職業和我同行——而我熟悉演員豐沛情感上的劣根性。某種程度,我知道喜歡康諾更可能是落入了陷阱,一個異性戀女性想像出的男性框架——陽剛又善良,幾乎不可思議的存在。尼克陰柔些,細心體貼卻模擬兩可。至於善良,玻碧說,「這絕對和權力有關,只是我們很難判斷誰有權利,所以我們就用善良來替代。」《聊天紀錄》裡沒有人是善良的。我是說他們的選擇,不是本性。善良是一種選擇。
⠀
玻碧的力量最大,只要看那場在法國的猜人遊戲就知道了。她早知道謎底是法蘭西斯,卻利用各種問題在所有人面前揭穿尼克對法蘭西斯的情愫。她喜歡揭露別人的私事,然後把別人的秘密變成一個笑話或遊戲。尼克沒有反擊,梅麗莎縱容她,法蘭西斯只是感到害怕。她年輕氣盛,但遲早會因為這壞習慣而嚐到苦頭。某程度上,我覺得玻碧比法蘭西斯,更需要對方。因為她知道法蘭西斯總是把自己喜歡的人想得很特別,尤其是她。但玻碧清楚自己是平凡的,離開學校後,還會越來越平凡。只要法蘭西斯一直在她身邊,她就有機會是特別的。不論那是一種感覺,還是一種洗腦。自我感覺良好絕對可以讓人幸福。
⠀
我喜歡梅麗莎,因為她最「寫實」。她對法蘭西斯說,妳才二十一歲,本來就該悲慘不幸。於是她把法蘭西斯的小說寄給玻碧看,寫的是玻碧,還被拿去投稿賺了錢。然後和尼克睡在一起,重新親密。她做了一連串真實又有力的報復。其實法蘭西斯根本沒有能力摧毀她擁有的一切,充其量只能當個小偷。但梅麗莎慌了,她為自己三十三歲還悲慘不幸的人生感到恐懼。法蘭西斯是梅麗莎的陰影,她的反擊像是跟自己打架。打自己,究竟該贏,還是輸?
⠀
人總是熱愛未盡事物的微妙,這正是魯尼喜歡收尾的方式。最後她非常巧妙地安排一通打錯的電話,以「聊天」作結。尼克在超市幫梅麗莎買菜時,不小心撥給了法蘭西斯。一個月沒有聯絡的他們,沒有掛斷,談開了一些事,討論他們到底會有什麼「結果」。法蘭西斯說___,我幾乎看到尼克空手走出超市了。
⠀
我想起魯尼在兩本小說安排了一場十分雷同的性愛場景,是女生要求男生打她,而男生溫柔的拒絕。我不得不思索,被虐傾向的情節反覆出現,以及壞媽媽的原型,是否強烈透露著女人渴望被救贖的意念?她們是單純希望被男人接住,還是在宣示能掌握權力的卡榫?這是我心中最大的問號。但最後這段文字讓我放下了這層懸念,「人生的某些事物,是你必須先體驗,才有辦法真正的理解。你不能只站在純粹分析的角度。」
⠀
不再論述了,容我引用《紐約哈哈哈》裡那段經典獨白,來為玻碧和法蘭西斯的關係下註腳:
⠀
「 是這樣的一個瞬間,就是在人聲鼎沸、人來人往的派對中,你忽然對到一雙眼睛,你們隔著距離互相注視著,不是想控制或色誘對方,而是因為……那就是你生命中的那個人!在茫茫人海中,某個神祕的空間存在於你們倆之間,沒有人知道這個空間的存在。妳知道嗎?宇宙中其實有很多維度,只是我們沒有能力察覺到其他維度的存在罷了。我想,這樣的一個瞬間,這就是我所追求的關係,或生活吧。」
⠀
這緊實卻輕盈的東西,我無法斷言是友情還是愛情。至少,我有比較相信,一個人可以和前女友當非常好的朋友。
(全文收錄在《聊天紀錄》一書)
延伸閱讀:《正常人》:鹿與狗
https://reurl.cc/kVAo29
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Bonbonmisha法國雜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bonbonmisha要送你電影票卷
看今年春天最詼諧的法國愛情電影 【愛情零極限】
*我們選出12位bonbonmihsa忠實幸運粉絲,非常謝謝您給我們每天分享的文點讚
獲得電影票卷的朋友我們公布在留言處
將私訊寄票卷給您
*來bonbonmisha消費滿三千(網站/門市)即送您電影票卷
(名額有限)送完為止
《愛情零極限》3.22上映
由法國男神路易卡瑞(Louis Garrel)自導自演,飾演一位優柔寡斷男人夾兩個女人之間的愛情故事,電影最大的亮點是雙女主角由路易卡瑞老婆-超模利蒂希婭卡斯塔(Laetitia Casta)與星二代莉莉蘿絲戴普(Lily-Rose Depp)在片中大鬥法,2人優雅展現角色的愛情觀,巧妙決定這個男人的命運
★西班牙聖賽巴斯提昂國際影展「最佳劇本獎」
★多倫多影展、紐約影展放映
★國際媒體激賞 「很法國」、「很新浪潮」
★顏值爆表的戀愛陣容 利蒂希婭卡斯塔X路易卡瑞X莉莉蘿絲戴普
#愛情零極限
*留下票根還可以參加抽獎(bonbonmisha限定小禮)
活動連結
預告片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qHM57Q9onG4&t=7s
#原創娛樂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taiwancce
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法國人談戀愛跟你想的不一樣!|最全的約會禁忌一次看 的推薦與評價
來法國以後,最常被問到的其中一題就是— 法國人 浪漫嗎? 今天的影片一起來探討 法國人 的戀愛觀! 我的IG: jiajiainfrance ... ... <看更多>
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巴黎街訪|情人節特輯!法國人的婚姻愛情觀?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一直都有很多粉絲問我們 法國人 究竟浪不浪漫?對於婚姻的看法是什麼?同居協議又是什麼? 這次我們走上街頭實地訪問幾組情侶,讓他們一次為你解答! ... <看更多>
法國男人愛情觀 在 [好雷] 是日戀人L'Amant d'un jour (2017 法國) - 看板movie 的推薦與評價
看完這週院線《淚水成鹽》後,來回顧法國老導演 Philippe Garrel與過世不久的老編劇 Jean-Claude Carrière舊作、就從上一部 2017 年的《是日戀人》開始。這一樣是個簡單愛情小故事開場、但簡單愛情中只要加進一點點非常態變因、故事的感性歷程與知性體悟就源源不絕可以談好多!本片片名 L'Amant d'un jour是指「一日情人」,是在談類似「一夜情」只是談情說愛延伸到白天的隨機短戀情?本片中也是有這回事的,但並不是有兩位主角在談這種戀情而讓我們跟他們一起體驗,而是主角們中有一人秉持這種愛情觀、令與她親密的人或眼睛一亮、或悚然一驚。
本片主角竟不是一男一女而是兩女、圍繞在一個戲份不少但只是配角的男人身邊:這男人 Gilles 是個內涵與外型兼具的中年大學教授,他有一個大學年紀的女兒 Jeanne 跟他父女對話時簡直像兄妹,但更爭議的是還有另一人也頗有兄妹感:同樣大學年紀的班上學生 Ariane 第一個學期就看上了他、展開追求並鍥而不捨地征服他「不可師生戀」的忌諱、第二學期終於追到他成為秘密情侶、不但在他小宅秘密同居甚至在學校廁所秘密打炮!更有趣的是,有天女兒 Jeanne 在外跟同居男友鬧分手回到老爸家寄居、赫然發現老爸已有情人她得睡沙發、這情人 Ariane 還跟她同齡!
https://fr.web.img2.acsta.net/pictures/17/03/13/14/30/365735.jpg
看這張海報,我真沒想到會是這種劇情,就算看完片也覺得這海報真是陌生,不知在片中哪段出現過。總之本片這大學教授又養情人又養女兒的「三人同居」格局已成形、情人與女兒還同樣年紀有很多共同點可以成為好姐妹 XD 還好法國人對愛情觀相當前衛、女兒 Jeanne 聽說這位儼然成為「準後媽」還來安慰自己照顧自己開導自己的 Ariane 竟與自己同齡時也酷酷地毫無芥蒂、畢竟愛情形貌多樣誰要愛誰都可以、既然是爸爸選擇不干我事當然能祝福。從這裡開始,這種在一般美國片或保守國家電影中令人緊張的禁忌關係就不是問題,問題還是這禁忌關係本身的愛情品質:
對 Jeanne 來說,愛要全心全意去愛、要全身投入付出、期待找到回應同等付出的對方、那才是愛呀!因此片初第二景她登場時,她就和同居許久的情人 Matteo 痛苦分手、因為她付出了這麼多愛 Matteo 卻不願回報,反而 Matteo 更想過著兩人開開心心的生活、別太沈重太投入就談個輕鬆戀愛就好了。這位 Matteo 在全片戲份最少,因為全片幾乎都是 Jeanne 的失戀期、都在跟爸爸 Gilles 與爸爸情人 Ariane 談論Matteo;但 Matteo 真的很糟嗎?到片末 Ariane 代為出面去 Matteo 家收拾東西時,也會看到他就一般大學生,戀愛會害怕承擔、但也不吝慢慢學習承擔。
對 Ariane 來說愛情就輕盈很多,並不用像 Jeanne 這樣狠狠愛甚至走極端、也不用像 Matteo 這樣對情人的狠狠愛感到壓力沈重不知所措,愛情明明就可以是場左右逢源的輕盈遊戲:我當然有真愛、而且真愛會從一而終、在法國已經不算最前衛了唷 XD 但我同時也有各種物質小需求與生活小願望、也喜歡愛情中種種沒那麼重要的次級事物如調情與性愛等等,那麼我當然能夠做到清楚又輕盈的身心分離:心永遠愛著我的教授情人 Gilles 絕不變、但身體去找別人享受愛情樂趣完全沒負擔,連教授情人都同意彼此愛吃就吃別說破就好、片名「一日戀人」的生活方式於焉成形。
https://fr.web.img2.acsta.net/pictures/17/04/10/12/30/071076.jpg
剛開始,我還以為這是「大學女兒 vs 大學情人」共享一男的三角戀故事、各種戀父情結父女亂倫甚至女同戀情母姊不分統統可以玩 XD 還好本片並沒走上這歪路。反倒,一直有課要上不在家的大學教授 Gilles 戲份相對少、空堂很多可以 hang-out 的兩位女大生很快成為互相扶持的手帕交,我才發現本片與其說像是男女之間談情說愛的「愛情故事」、不如說更像兩女交流比較印證的「愛情觀故事」:到底該像老派浪漫的 Jeanne 全心付出狠狠愛、還是該像輕盈抽離的 Ariane 享受人生當隻花蝴蝶?這問題拿來台灣很快就會有答案 XD 但在法國不同時代恐怕大不同。
這也令快十年沒看卡黑片的我好奇:在 2010s他拍起片如何呈現當代景觀?抑或他拍片的時代設定根本就不是當代、而是屬於他自己青年時期的 60-70s 學運年代?這點可能真正熟卡黑的觀眾能做出切題的申論,我則只能靠昨天前天看的《淚水成鹽》與《是日戀人》兩片來胡亂推敲:這兩片都是黑白片,時尚的色彩基本被中和了,光看他們的穿著陳設好像戰後哪個時代都可以;這兩片人們都很愛近距交流、幾乎沒用手機更毫無社群網路、但可拍照的手機還是在極少數地方存在,至少寫實上是當代;這兩片青年都在談核戰種族帝國主義等問題,好像精神上又更像學運世代?
這些時代青年的大哉問不是電影重點,重點恐怕還是這時代下的「愛情觀」變成了什麼樣子?這點在《淚水成鹽》是用一個極老邁的老爸對比於一個極年輕的兒子,讓父子兩人表現兩代之間對愛情的老派與前衛、踏實與空虛,算是很理所當然的世代格局;而在《是日戀人》竟把兩位主角年齡給拉平、以兩個同齡大學生之姿展現老派與前衛的兩極?理論上來說,當代年輕人談起戀愛應該都很輕盈才沒人像 Jeanne 這樣掏心掏肺的、應該都是像 Ariane 這樣身心分離自由輕盈享受人生沒負擔;但寫實說來,同一個世代會有其前衛也會有其老派,學運世代與網路世代皆然。
https://fr.web.img3.acsta.net/pictures/17/04/20/12/09/350427.jpg
本片這對老編導,面對這看似新潮其實也很懷舊的價值辯論,有沒有偏向哪方的立場?乍看之下好像是有的。本片七十多分鐘,開場不久後大約60分鐘都先一面倒:可憐的 Jeanne 狠狠愛卻被狠狠拋棄、她撕心裂肺茶飯不思學也上不了、甚至她出現浪漫幻想與強迫焦慮還一度想要跳樓、而我們見到分手情人 Matteo 後也覺得他談起戀愛很正常都是 Jeanne 太極端太有壓力 XD 還好,有個既如慈母撫慰又如長姊陪伴的 Ariane 一職耐心傾聽支持更知性開解:愛情很輕盈沒啥大不了,史上男人都拈花惹草女人都默默受了、在這新時代女人學其輕盈享受人生豈不快哉?
但這自以為前衛進步解放女性的想法,在片末屢受挑戰終將崩解一去不返:本來 Gilles & Ariane這對師生情人自以為可以做到開放關係、心堅守彼此就好身體都是自由的、到處找「一日戀人」只要心照不宣都沒關係?但既然下了「心照不宣」的條件顯然還是心有芥蒂的:眼看男教授 Gilles 每與小女友吵架都會出去閒晃一晚上、顯然也很享受在外面酒吧認識其他女子調情 hang out 的生活,只是他終究不是那種會玩的咖、每每知道自己快要暈船時都毅然設下停損點;那麽真正會玩不設停損的 Ariane 真與他匹配嗎?還是只要個開放愛情的盟約、就覺得想怎麼玩都可以?
本片片初很憂傷,卻是種激越的憂傷:狠狠愛的 Jeanne 一把鼻涕一把眼淚失戀了、輕盈愛情如魚得水的 Ariane 情義相挺教妳進化;結果本片片尾重回憂傷,卻是種落寞的憂傷:狠狠愛的 Jeanne 經過了痛哭流淚的陣痛期、也終於與本來不適應她的男友 Matteo 重新開始走下去、未來如何很難說但都心懷修成正果的理想,反倒一開始就輕盈玩愛的 Ariane 以為這已是愛情正果達到了平衡、卻無能認真認識對方與自己的觀念差距、這認識的失敗 (innocence)終將導致虛幻關係的破滅、片末這張家庭聚會的餐桌仍只有一對圓滿卻有另一對心碎。
https://fr.web.img6.acsta.net/pictures/17/04/20/12/09/349645.jpg
看完這片我找了很多網民評論,好像很多人都對「愛情」有深入見解、覺得這片談出了很多「愛情是什麼」與「愛情該怎樣」的啟示?不過我覺得這樣觀看有點太過絕對、也不覺得本片老編導有要在雙主角間判定孰優孰劣誰才是正確。反而我覺得他們只想呈現人們愛情觀念的不同,而能不能找到觀念契合者、或能否彼此調整與對方契合,那就是愛情的緣分與修煉了:一開始看似如魚得水的愛情贏家Ariane,如果自以為締結契約達致平衡就已是康莊大道,反而喪失認識與調整的能力;反倒一開始哭天喊地的愛情輸家Jeanne,只要認真的心沒有放棄能調整改變,都還有機會。
然而這樣的電影裡真正迷人的是誰?我還是更愛傷心的輸家、那前衛自由也不藏私還扶持姐妹熱情分享的「一日戀人」Ariane,她這一路新新人類愛情探險做錯了什麼?愛情也沒有對錯、就只看對不對盤。這世界有沒有其他男版「一日戀人」可和她契合?應該也是有,只是正如《淚水成鹽》裡一對父子三位女子有五種截然不同的愛情觀、這部《是日戀人》兩女一男愛情頻率也各大不同,大家對「身心」對「忠誠」對「永恆」都各有一套見解、每套見解在社群與世代多樣交雜的當代法國都有其文化傳統!愛情觀越來越複雜,雖容易失戀但這才是文化多樣的法國呀~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DYajJRox6U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8.169.13.175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movie/M.1618366104.A.4A5.html
※ 編輯: mysmalllamb (118.169.22.27 臺灣), 04/16/2021 06:40:20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