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談 #缺席的父親]
文/ #蘇予昕諮商心理師
.
「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已熱播完結,
影片中時時刻刻都瀰漫著令人窒息的氛圍,
將每日發生在親子之間的糾葛、衝突,
以各種畫面、色調、對話、表情呈現地淋漓盡致。
.
五集故事中的五位母親各自處於自己的焦慮與痛苦中,
將這些壓抑、期待與自己的情感需求轉嫁到孩子身上,
不知有多少觀眾,邊看邊指著這些母親說「怎麼會有這麼狠心的媽媽!」
或曾身歷其境的你,可能會覺得「這跟我媽對我說過的狠話一樣!」
.
在指責媽媽之前,我想邀請你回想一下:
「這五集中,爸爸,都去了哪裡?」
有些爸爸,是和妻子感情不睦,向外尋求溫柔鄉,
有些爸爸,是當孩子出現問題,立刻怒斥妻子的失職,
有些爸爸,是身體雖然在家,心卻冷淡疏離,
有些爸爸,是畏縮怕事,無法發揮功能,
最後一集的爸爸,甚至只剩下提供胚胎受精的戲份,連個影子都不用出現了。
.
家庭就像是一套齒輪的組合,當任何一個人停止運轉,
皆會帶來劇烈的影響,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
我們,都有責任。
.
當爸爸失蹤缺席,小孩就可能成為母親的情緒配偶,承接母親的怨恨與痛楚;
當爸爸威怒斥責,小孩就可能和母親一起變得焦慮易感,擔憂無法滿足他人;
當爸爸另覓新歡,小孩就可能和母親一起認同了「這世界無法信任」的不安。
.
在與伴侶的諮商工作中,我也常見到,
婆媳失和,是因為丈夫不願插手協調,
孩子難以管教,是因為丈夫偶爾回家只想寵愛小孩,不顧太太平時樹立的規則…
到底伴侶間彼此是「神助攻」還是「豬隊友」,
取決於兩個人願不願意說出心裡真實的感受,
如果父親缺乏彈性及溝通意願,只能用逃避或發怒兩種形式出現,
就很有可能產生 #焦慮的母親,以及 #出狀況的孩子。
.
而所有的孩子們,
即使父母再怎麼健全、慈愛,我們也都不免受傷,
畢竟我們都不完美、都是凡人,
若你曾經受過家庭的傷,請在心裡記得:
「我有能力療癒自己,我深愛我自己!」
無關乎原不原諒,
張開清明的眼,看見父母本身的有限,
並且找尋資源,開拓自己人生的無限!
.
#照片攝於蘭嶼情人洞日出時分
--
若有探索原生家庭議題的需求,
歡迎至「關於」中找尋適合您的聯繫方式,
或寄信到 suusing@gmail.com
將有專人回覆您。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