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醫療舉世聞名卻靠壓榨醫療團隊得來
急診室醫護人員,
上班8小時均接觸疑似確診與確診病人,
由於急診是醫療第一線,
經由篩檢與治療後才會把病人分送至病房或加護病房。
這一年多來,
衛福部限制每班只能一位護理師申請,一天三個班(白班、小夜、大夜)
只能申請三位!
舉例:
一位一級的病患經119送至急診,
低血氧無法呼吸要馬上進行插管急救,
至少要兩位醫師+三位護理師的團隊處理,
插管高風險,過程變數很難說…
困難插管?EKG改變突然CPR?
如果病人是確診者?會不會染疫?
穿著兔寶寶裝急救,
連好好看東西和呼吸都很難受了,
更別說基本生理需求喝水和排尿。
明明有三位護理師進行急救!
但只能申請一位護理師的防疫津貼
#重點是一個班可能不只一位重症病人
可能有兩位、三位!
每一次急救至少需要2-3位護理師進行臨床處置!
忙的不可開交、累得要死!
毫無生活品質….
可是這一年多來
就是只能申請一位護理師的防疫津貼!
新聞中護理師表示,
已經多次向衛福部詢問、寄信、反應,是否能放寬限制?
終於,
衛福部回應在6/9已做出修訂
打破每班只能申請1人的舊有規定。
後來,
事件曝光了,
謝謝這位記者
願意報這種冷門、不是腥羶色的新聞
謝謝妳幫急診護理師發聲
急診收的病人是沒有上限的
不只照顧COVID-19 ,
還有很多小病小痛,一般病人
車禍、嚴重創傷、酒鬼、遊民…..等
專責/加護病房的同仁也很苦
雖然衛福部說ㄧ個班津貼一萬元
可是真的領到的有幾個?
希望全台的護理師
真的能領到《應有的津貼與權益》
#護理師 #護理日常 #醫院
#醫院日常 #衛生福利部
#衛福部 #新冠肺炎 #防疫
#防疫日常 #防疫津貼 #covid19
#nurselovefoods
生理需求舉例 在 小艾的育兒日誌 |Montessori Life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防疫在家:觀察了解自己的孩子是哪一型😹 】
👩🏻🍼氣質是什麼?
孩子對於受到外界刺激後,他們的反應或是處理方式。氣質是天生的,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氣質,因此對人事物產生的態度、反應都有所不同。
父母們可以透過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或行為舉止來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喔!
💁🏻♀️ 嬰兒氣質評估問卷
有些父母們可能有聽過或填過,這個問卷其實就是專業醫師們發展出來讓父母了解自己孩子的氣質。我建議除了父母填一張以外,也可以給保母或老師們填一張,然後做交叉比對,也許會發現中間有落差等等,就可以進而討論。
👶天生氣質:九個向度
要先了解自己的孩子屬於哪一種氣質,父母才能因材施教,這篇是判斷自己孩子不同氣質 #下篇 跟麻麻拔把們分享不同氣質的孩子的教養方式跟注意事項喔!
🔹活動量
孩子一整天身體活動的程度,也就是他們活潑好動程度。活動量大的孩子,就是會很活潑好動,超吵吵鬧鬧的,清醒時間比較長。反之,活動量小的孩子比較安靜🤫,且偏好靜態活動喔!
🔹規律性
孩子有沒有自己的生活tempo,他們的生理機能是否有固定的作息。規律性高的孩子,吃喝拉撒睡,時間到了就會去做。反之,規律性低的孩子,比較難預測,想幹嘛就幹嘛。
🔹趨避性
孩子對於面對「新」的人事物、環境的反應。
避性高的孩子,面對刺激高的事物或新環境,會猶豫不決或甚至退縮想要逃避。趨性高的孩子則是好奇心比較強,也對於有危險性的人事物防禦性比較低。
🔹適應性
這跟趨避性有點類似,但不完全相同。適應性是孩子面對新的人事物時,調適時間的快慢。簡單來說,孩子可以是避性高,但適應性高,也就是到新環境時,他們可能很害羞,扭扭捏捏的,但因適應能力高,一下子就跟其他孩子玩成一片。
🔹情緒本質
孩子們平時情緒表現,是屬於正向樂觀的,常笑瞇瞇,還是負向悲觀的,常悶悶不樂,像林黛玉。但孩子若沒有表情,也並不表示他們沒有情緒,可能只是不知道該如何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父母們要多了解自己的孩子才能斷定。
🔹反應強度
孩子在接受外界刺激後,他們情緒反應上的劇烈程度。舉例來說,尿布濕了,有些反應強度大的孩子,會大哭大鬧,有些反應強度弱的孩子,會淡定不哭,不會表達,父母不易發現。
🔹注意力分散程度
顧名思義就是孩子做事情時的專心程度,是否容易受到外界事物而干擾。當然孩子注意力高是好事,但有時後他們也會因此比較轉牛角尖,或是當外界環境有刺激時,反應力比較低。反之,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注意力很容易被轉移,也因此當他們對陌生環境感到害怕時,可以給他們小玩具分散注意力。
🔹反應閾
就是引起孩子反應的刺激量大小,也可說是孩子的敏感程度。反應閾高(敏感度高分)的孩子,對於周遭環境的任何一點刺激,感官都會很敏感,孩子們也會容易很緊張。若孩子是屬於不善於表達情緒的類型,就會建議提高他們的敏感度。
🔹堅持度
當孩子碰到比較困難,有挑戰性的事物時,可否堅持下去或解決困難。堅持度高的孩子,碰到難題時,像拼樂高有困難時,他們會想辦法解決問題,完成樂高。堅持度低的孩子,遇到難題時,一下子就放棄,然後找簡單的事做。
蒙特梭利的老師、保母們也是透過觀察孩子屬於哪一些氣質後,才有不同氣質的孩子因材施教喔!
#孩子氣質 #孩子教養
生理需求舉例 在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用想的,就能變瘦嗎?
透過想像能變瘦,可能是有根據的!
研究發現,將心態的轉變化成動力,將有助強化減重效果。
我知道,少吃多動是違反人性的。不管是靠運動或控制飲食,減脂真的好辛苦,要是靠想的就能瘦,那有多好?只能說這世界真是無奇不有, 還真的有科學家用這個概念下去做了一篇研究, 於2019 年發表在《精神科尖端(Frontiers inPsychiatry)》期刊上。
▶️認為吃的是低卡飲食,就能減重?
來自保加利亞的學者招募了14 位肥胖的成年人,分為兩組。根據每個人的身高、體重、年齡、活動量,推算出每日熱量需求,並且將數值告訴每位參加者。
控制組被告知要剛好吃到每日熱量需求,這樣體重就能保持穩定。但是實驗組的每日所需熱量,被研究者刻意高報了700 大卡,假設原本一天需要2500 大卡的人,會被告知他需要3200 大卡才能維持體重。
為科學撒的謊,不知道可不可以算是善意的謊言?
簡單來說,兩組人吃的都是熱量均衡的飲食,但只有控制組知道實情。實驗組還以為自己吃的是低熱量減重飲食,只要堅持下去,八週就能瘦六公斤。除了飲食控制之外,兩組受試者同時接受一週三次的重量訓練指導。
過了八週之後,他們的身體發生什麼變化呢?
從兩組人經過8週同樣飲食及運動後身體變化的圖表可以看出,兩組人都瘦了,但實驗組比控制組多減去了七公斤體重,多減去了2% 的體脂肪。請記住,不同組別的受試者都吃到每日所需熱量,差別僅在於一組以為這樣吃會瘦,一組以為這樣吃不會瘦。
心裡的預期竟然化為現實,這真是太神奇了🤩
▶️對改善的期待越高,減重效果可能越好
醫學上心理影響生理的例子並不少見,例如廣為人知的安慰劑效應:只要受試者相信自己接受的是有效治療,即使假的藥丸、亂扎的針灸、甚至假的手術都會有效。曾有科學文獻指出,藥物30% 的療效都是來自安慰劑效應。
而上述研究是科學家第一次發現,安慰劑效應能加強減重成效。或者更精確的說,原來讓人正常吃飯也能瘦。
雖說心靈的力量很強大,但這不代表以後可以想吃多少就吃多少。安慰劑效應能幫助減重,是因為參加者認定自己要變瘦了,所以有意無意之間,做了很多有助於減重的事。
舉例來說:
● 我是一個將要變瘦的人,所以我不會吃桌上的甜食。
● 我是一個將要變瘦的人,所以我走樓梯不搭電梯。
● 我快要變瘦了,所以我晚上不喝啤酒,在健身房練得更勤奮。
英文裡的“Self-fulfilling prophecy”(譯:自我應驗的預言),就是在說這個現象:一個人心裡認定未來會發生的事情,往往就真的會發生。或是我們常聽到的「吸引力法則」、「真心想做一件事,全世界都會來幫你」,都是在描述心理如何影響現實世界。
我看過一些心理學的書籍,談到人有「先畫靶再射箭」的特性──會先在心中建立起自己的形象,再照著這個形象去行動、替自己的行為找理由。
例如:
● 因為我是一個勤勞的人,所以我每天六點起床跑步。
● 因為我是某某政黨的支持人,所以他們就算推西瓜出來,我也還是支持。
● 因為我屬於某個群體,所以我要像其他群體成員一樣,穿這類衣服、聽那些音樂、閱聽特定媒體。
因此,這篇研究並不是在於證明吃得多也能瘦,而是告訴我們,人心才是減重成功的關鍵。
👨⚕️Dr.史考特1分鐘小叮嚀:減脂仰賴行為的改變,行為則需要自我身份認同來維持。
強化自我意念,對減肥也會有正面增強效果!
---------
以上文字摘錄自《科學增肌減脂全攻略》
作者: 史考特(王思恒) 一分鐘健身教室
了解更多 👉🏻 https://bit.ly/3pfEZmj
#哇賽心理學 和 三采文化Suncolor 合作舉辦留言抽書活動。
請在貼文下方分享你增肌減脂的小撇步,或是「 #我要科學增肌減脂」,我們將在6/10抽出幸運獲書者,並在限動中公告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