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明彥先進觀點令人激賞。
『親愛的政府,你究竟在忙什麼?』
這兩天看到一堆Uber的新聞,就因為中國交通部剛通過了「網絡預約出租汽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辦法」,管理這類網路預約專車的問題,而台灣卻是由金管會反手要求Uber撤資,然後馬上翻案說得再進行研議。
從前朝政府處理Uber這類分享經濟新服務開始,政府履履在每次的協調會中,引發各式各樣的討論,就這樣直到前一陣子來了計程車司機接近灑狗血的演出。相當令人費解的是,為何是政務委員在處理一家廠商守不守法的事,而不是花時間儘速釐定政府的創新治理體系,以建立面向創新服務衝擊的研議機制為依歸,包括國家社會短中程發展主軸、治理主體、治理機制、行動方案等關鍵要項。
我想知道的是,不論是希望要求守法,抑或是要做合法化,扮演國家機器的行政系統會如何運作。如果還是現在大家看到的結果,莫衷一是,且存在高度的不確定性,這就會是台灣企業進行創新試錯時的最大風險。
因此,台灣政府應建立戰略手法來面對創新挑戰,必須做到透明開放且即刻到位,包括確立公共價值觀以觀照社會環境發展,並據以解決產業創新、行政資源/成本、賦稅調整與可持續性調節等課題。
我們要問的不只是這件事情如何處理,而是當我們要發展更多未被規範的先進服務時,政府如何給民間一套可依循的治理準則?中國大陸在這些年來,先行放任野生創新,繼而在確立其規模化後,十分成功地建立一體化治理機制並緊扣賦稅,但我們在台灣卻時時得面對衝撞體制的狀態,而衝撞的這一群正是在現場披荊斬棘的創新尖兵。
中國節奏明快的這個「網約專車」治理動作,清楚地點出台灣行政體系面對創新時代的遲緩反應,政府在既有產業與創新服務間進退失據,主要是運作模式仍迷失在舊有的共生結構中,再來就是未能覺察現行創新體系的失能,以提供一個可信賴、先進而明確的依循為最上位目標。
台灣長期對創新服務合法化的節奏紊亂,行政院根本忽視轉換視角以因應新經濟衝擊,無視即時、開放和透明流程必須是根本。政府持續遠離公共性的治理本質,就更別奢望行政體系與治理機制能緊扣新世代的核心價值發展。
我國政府的運作持續卡死在老舊的結構中,包括層層交辦的人為運作體系,加上同溫層思維的共生結構。任用缺乏創新思維與實務經驗的官員,不只自以為努力就是拼經濟做創新,更將爭奪資源的本能發揮到極致。行政院從未檢討現行作法的重大缺陷,也導致部會首長都在處理端點的小事,眼中只以政治優先與民粹主導的任務交付為依歸。
說起民粹這件事,部會首長在任期頻繁更動與網路言論氾濫下,多未能謹守本位並緊抓核心。台灣常在討論重要議題時,將執行面跟系統面的問題混為一談,也讓部會首長捨本逐末,多偏重執行面並求取短期績效表現,花了最多心思僅為解決單一事件的執行問題,淪落至局處長或科員角色而不自知。
我想問的是,我們政府跟台灣Uber談那麼久,看到的問題全都是Uber帶來的嗎?還是政府體系面對新時代運轉失靈才是核心。新政府高位者如林全與蔡英文若再不瞭解面對內在本質的重要,我們還是會繼續看到部會首長面向執行與落地的錯亂,重視短期績效且到處建設開發,輕忽創新體系落後而導致政策品質低落。對這個核心問題未嚴謹看待,再多的「5+2」產業創新政策也只是流於表象,也會持續讓台灣深陷創新困境。
「創新創業」在目前更是日益崩壞的一件事,部會在資源優先下推出各類雷同的計畫,就像近期氾濫的加速器與創業競賽一般,每個部會似乎都把自己當作官方加速器,一談創新創業相關就把一整套從競賽、補助、輔導、加速到衍生新創全都攬在身上。
行政院層級若不明確節制部會回到自身定位,就會看到這些亂象持續發生,也會看到越來越多的部會扛著創新創業大旗,嚴重偏離核心並錯置資源在與己無關的執行面事務。在國外,很少見到政府部會擔綱每場新創活動的主辦或協辦,在台灣,各部會卻因掌控資源頻頻設下框架,究竟是指導者或是誤導者都很難說得清楚。
除了偏鄉資源串接不易的基礎建設外,請政府放下活動落地的心態,退回到發動機的平台支持角色,好好看看自己部會越界與內部溝通不良的問題。大家最近參加活動就可以多注意後面的政府單位,公共性不夠而政治性太高者,就得深思自己接收的知識是否真的有用,還是只來自同溫層自嗨的氛圍!
台灣的產業發展就在未曾革新的做法下,把所有技術趨勢端在我們的口頭上,但說要能帶動產業實質創新卻摸不著頭緒,說不清楚也做不到優質化,一切都淪為「口水經濟」。優質化創新體系與治理機制絕對是翻轉的關鍵,這時代把本質實踐出來就是最大的價值,請各部會積極退回本位,做好自己部會施政職能,人民就會幫你大力鼓掌。
就拿Uber相關的國家交通體系來說,我們必須先定位新形態交通服務如何協助社會進化,優先思索這類服務如何優化社會生態,才有機會平衡「開發就是建設,就有政績」的思維,靜下心來好好面對社會發展的本質,就能確立軸向協調既有產業與先進服務間的過渡。
台灣近來常希望以試驗型態因應各類衝擊,卻極易忽視會以如沙盒機制進行試驗的項目,已經是我們面對現場上的真實,因此積極革新創新體系必須是核心。說真的,台灣Uber究竟會怎麼樣根本不是關鍵,但請告訴我在下一個翻轉價值的機會來臨時,我們面對的行政成本與風險會有多高。政府真的不用出面指導那麽多的活動,只要回到本位經營簡政賦權的行政體系,正確對接資源到優質化目標,就會是最好的KPI。
蔡前政委這一篇論點雖然清晰,但卻引動我心頭一直以來的疑惑,政府現今非但還沒處理完Uber這件事,還頻頻呈現出爾反爾的狀況。其實,文中最後一句『交通部已研議「多元計程車」方案多時,原擬適度鬆綁計程車管制規範,在年初公布;可惜時程延誤,已經喪失先機...』才是重點,創新體系老舊與紊亂無章就是導致喪失先機的核心。政府不僅需要有能力一開始就說清楚這些想法,更要讓在大家面向創新經濟的機會提供可信賴的依循。建立一個可信賴的研議機制,並加速治理機制到位,就能拉出一條世代與階級互動的新軸線。
#我不想只關心台灣Uber
#我知道理性地講很難有用
#標題本應該是~你以為你很努力
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