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層電路貼在皮膚上,延展度 800%!這款「電子刺青」還能控制機器手
作者 雷鋒網 | 發布日期 2021 年 02 月 12 日 0:00 |
聽過「電子紋身」(Electronic Tattoo)嗎?早在 2013 年,Motorola 高級副總裁 Regina Dugan 就曾拿出看似普通紋身貼紙的產品。Regina Dugan 表示這款電子紋身是行動式智慧設備,可惜並未多展示充滿未來感的那面。
2016 年 YouTube 一支影片,幾位生物駭客展示將電子設備植入皮下的過程──設備差不多硬幣大小,由一個印刷電路板、5 個表面貼裝發光二極管(SMD LED)組成,由矽膠包裹,一塊 3 伏特電池供電。
設備植入並受磁鐵觸發後,LED 燈會發光,皮膚會出現一朵梅花。
如果你覺得電子紋身只是廠商炒概念、科學怪人開腦洞,那就錯了。
2018 年,美國卡內基美隆大學的科學家就將電子紋身寫進論文,用液態金屬合金塗覆銀奈米顆粒,兩者融合後形成電路,經過印刷,紋身就可輕鬆轉移到皮膚,且導電性也很高。
當時參與研究的卡內基美隆大學助理教授 Carmel Majidi 表示:這是電子印刷領域的突破。
就在最近,中國科學家也聯合打造出電子紋身。
2021 年 1 月 13 日,論文發表於《科學》雜誌子刊《科學─進展》,題為「Multilayered electronic transfer tattoo that can enable the crease amplification effect」(可實現摺痕放大效果的多層電子傳遞紋身)。
論文作者來自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灣實驗室生物醫學工程研究所)、首都醫科大學生物醫學工程學院及中國科學院大學國家奈米科學技術中心。
什麼是「電子紋身」?
看過前文,大概能對電子紋身下個定義:「能直接貼在皮膚上的超薄電路」。電子紋身可隨著皮膚狀態任意拉伸彎曲,可說是穿戴式設備的最高境界了。運作原理是 NFC(Near Field Communication,近距離無線通訊),能讓設備靠近時交換數據的技術。
NFC 是在 RFID(無線射頻身分辨識)技術的基礎上結合無線連接技術研發而成,日常場景也為各類電子產品提供安全快捷的通訊支援。行動支付、文件傳輸、門禁、手機與車鑰匙集合的背後,都離不開 NFC──轉到電子紋身,NFC 可確保訊號傳遞。
其實電子紋身有很多用途,如耳機、無線收發器、電源、噪音檢測器、測謊儀等等。作者也提到:「電子紋身在皮膚健康和運動感測有很大潛力。」
然而電子紋身目前問題是:固形性、黏性和多層性等特性不能並存,是研究人員設計新型電子紋身的起因。
多層電子傳遞紋身
研究人員設計出「多層電子傳遞紋身」,即 multilayered electronic transfer tattoo(下稱 METT)。
為了組成多層電路模板,科學家用到兩種材料,一是金屬聚合物導體(metal-polymer conductors),二是彈性體嵌段共聚物(elastomeric block copolymer)。
METT 共有 3 層:
黏合層(adhesive layer):很薄(~8μm)的壓敏膠,受外部壓力時,黏合層使 METT 與皮膚緊密附著。
釋放層(release layer):矽酮膜,主要目的是便於電路模板從釋放膜剝離。
兩者間的電路模組:含 3 層電路,每層都嵌有可拉伸導體的聚苯乙烯─丁二烯─苯乙烯(SBS)薄膜(~14μm)。
第一、二層電路上有應變感測器,數量分別為 11 和 4,第三層電路上有一個加熱器。
由於金屬─聚合物導體(metal-polymer conductor)有良好延展、可重複性,因此可用作應變感測器。
如下圖 A、B 所示,基於金屬─聚合物導體的應變感測器電阻,隨著拉伸應變增加而增加,METT 甚至可容易拉伸到 800%,遠遠超過皮膚最大變形度。
METT 可用於溫度調節、運動監測和機器人遠端控制,具高延展性(800%)、固形性和黏性,可做到摺痕放大效果,因而能將聚集應變感測器的輸出訊號放大 3 倍。事實證明,無需任何溶劑或加熱,METT 就能在不同表面牢牢附著。
遠端控制機器手臂
不僅如此,為了展示新型電子紋身的可擴展性,科學家更製造出 7 層 METT,當成可拉伸加熱器。
上圖 A 是 7 層加熱器俯視圖,每個電路層都包含一個基於金屬─聚合物導體的加熱器,兩端有 2 個連接點,用於與其他層加熱器形成垂直電連接。因此,7 個加熱器就以串聯方式連接電源。
上圖 B 展示不同層基於金屬─聚合物導體的加熱器,透過連接點形成的電連接。
論文介紹,除連接點外,金屬─聚合物導體透過 SBS 形成良好電絕緣,熱成像時未發現短路。研究結論之一是,隨著層數增加,紋身的順應性隨厚度增加而降低,兩層電子紋身足以滿足大多數功能。
科學家將 METT 實際應用──透過手指彎曲發出的訊號放大,透過藍牙傳輸到機器手臂,因此 METT 能遠端控制機器手臂,模仿人手動作時也不會出現異常震動。
論文表示,團隊已透過 2 層 METT 做到以 6 個自由度遠端控制機器手,透過 3 層 METT 以 15 個自由度遠端控制機器手。
可肯定的是,未來電子紋身在醫療、VR 和可穿戴式機器人方面有巨大潛力。
附圖:▲ 蘋果手機上的 NFC 功能。
▲ 科學家測試 METT 應變感測器的機電性能。
資料來源:https://technews.tw/2021/02/12/multilayered-electronic-transfer-tattoo/
磁感測器原理 在 台灣物聯網實驗室 IOT Lab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農業物聯網如何實現智慧感知、預測?未來發展路徑會怎樣?
2020年2月17日 星期一
來源:RFID世界网 作者:烽云物联
作為整合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策略性新興產業之一,物聯網備受各界關注。農業是物聯網技術的重點應用領域之一,也是物聯網技術應用需求最迫切、難度最大、整合性特徵最明顯的領域。
近幾年,物聯網技術已被應用到農業的諸多領域,包括農業環境監測、溫室大棚生產控制、節水灌溉、氣象監測、產品安全與溯源、設備智慧診斷管理等方方面面。
對於物聯網技術在農業中的應用,基礎技術是感測器網路的完善。感測系統的完善與否,直接影響著整個農業物聯網技術的運行。
農業物聯網由感知層、傳輸層和處理層構成。感知層的感測器技術、條碼技術、全球定位等技術採集的數據資訊,透過傳輸層的有線、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和行動通信技術,傳輸到處理層的農業預測、診斷、控制、決策,以及預警等智慧化模組。
一、關鍵技術
1、農業物聯網感知技術
感知層主要包括各類感測器及節點技術、全球定位系統技術和條碼技術等,實現對土壤水分、環境溫濕度、家禽水產健康狀況等資訊的採集功能,是農業物聯網的關鍵技術。
目前,光溫水氣熱等環境感測器應用相對成熟,土壤感測器是研究的熱點,透過電磁波反射或吸收能量水平的大小,可判斷土壤結構,根據離子選擇性膜電極,與被測離子溶液間的點位輸出,可測定土壤裡的特定離子。利用光學和電磁學原理,製成的動植物生命資訊感測器,也是研究的熱點和難點之一。
2、農業物聯網傳輸技術
當前,農業物聯網中的傳輸技術,主要為無線和有線感測網路技術,以及行動通信技術。其中,無線感測網路技術的應用最為普遍,國際上無線感測器網路應用,已經到了實踐階段。
荷蘭的一個農業物聯網項目,將無線感測器網路技術,應用到馬鈴薯生長環境的監測中,生產者可根據監測結果控制疫病,從而實現防患於未然。
農業物聯網的資訊傳輸技術處於試驗階段,有學者建構無線傳感網路監控系統,該系統可對種植環境進行即時監測,園區佈置的感測器節點,可採集土壤與空氣的溫濕度、CO2 的濃度以及光照強度等參數。
3、農業物聯網處理技術
農業物聯網處理層的技術,包括雲計算、雲服務和模組化決策,這個層面是將採集的數據資訊,轉化為實際的操作,利用控制模型和策略,對相關農業設施進行智慧控制,比如打開水龍頭、關閉燈光、自動施肥等。
智慧決策是預先把經驗,和專家知識輸入模組,透過推理模擬思維,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參考,比如對農田肥力、灌溉、病蟲防治、動物飼料配方和園藝設施等方面,提供技術支持。智慧預警是以數學模型為手段,對實際不正常狀態進行警示,給出危害提醒。
二、核心應用領域
按照監測對象的不同,物聯網系統可以分為農業生產環境監控物聯網、動植物生命資訊監控物聯網、農機作業監控物聯網、農產品品質檢測,與品質安全追溯物聯網等。
1、農業生產環境監控物聯網
農業生產監控物聯網,主要指利用傳感器技術採集,和獲取農業生產環境各要素資訊,如種植業中的光照、溫濕度,二氧化碳濃度、土壤肥力、土壤含水量等參數,水產養殖業中的酸鹼度、溶解氧、氨、氮、濁度和電導率,畜禽養殖業中的氨氣、二氧化硫、粉塵等有害物質濃度等參數,透過對採集資訊的分析決策,來指導農業生產環境的調控,實現種養殖業的高產高效。
農業感測器
農業生產環境複雜,需要在高溫、高濕、低溫、雨水等惡劣多變環境下,連續不間斷運行,且感測器節點佈置稀疏不規則,布線不方便;而無線傳感器網路組網簡單、無需布線,具有低成本、靈活的優勢,成為當前農業生產環境監控系統主要應用方式。
2、動植物生命資訊監控物聯網
對植物資訊採集的研究,主要包括表觀可視資訊的獲取,和內在資訊的獲取,表觀資訊如作物苗情長勢、病蟲害、果實膨大狀況、生物量、莖乾直徑、葉面積等資訊。內在資訊包括葉綠素含量、作物氮素、光合速率、種子活力、葉片溫濕度等,主要監測手段,為光譜技術及圖像分析等;
對動物生命資訊的監測,主要包括動物的體溫、體重、行為、運動量、取食量、疾病資訊等,透過相關監測,瞭解動物自身的生理狀況和營養狀況,以及對外界環境條件的適應能力,確保動物個體健康生長,主要監測手段包括動物本體監測感測器、影像分析等。
3、智慧農機物聯網
近年來隨著土地流轉的進行,農機作業範圍不斷擴大,農機作業資訊滯後、時效性差、缺乏有效的監管手段,機收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對資訊快捷、準確、詳細的要求,難以滿足等問題逐漸突顯。
如何透過技術手段,有效地進行農機作業遠端監控與調度,提高工作效率和作業品質,尤其是保障農機夜間作業品質,和農機裝備的智慧化水平,是農機物聯網發展的迫切需求之一。
農機物聯網主要研究方向,包括農機作業導航自動駕駛技術、農機具遠端監控與調度、農機作業品質監控等方面。
4、農產品質安全追溯物聯網
農產品資訊感知技術,主要包括農產品顏色、大小、形狀及缺陷損傷等外觀資訊,和農產品成熟度、糖度、酸度、硬度、農藥殘留等內在品質資訊。
農產品質安全與追溯,對農業物聯網的運用,集中在農產品倉儲及農產品物流配送等環節,透過電子數據交換技術、條碼技術和 RFID 電子標籤等技術,實現物品的自動辨識和出入庫,利用無線感測器網路,對倉儲車間及物流配送車輛,進行即時監控,從而實現主要農產品來源可追溯,去向可追蹤的目標。
在未來,隨著農業物聯網的發展不斷深入,從政府推動企業變革轉變為企業主動變革,這是未來農業物聯網化的終極趨勢。未來有部分企業,將會依靠大量農業數據的分析、共享,挖掘利用來賺錢,改變農產品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方式。
影片:https://www.youtube.com/watch?v=j4HBlOf5ZDA
資料來源:https://3smarket-info.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17.html?m=1&fbclid=IwAR07Hvz7yYgnvPuwMrDayBSKdOoSzoOynnFo_-jBVfYGnEwQE2xOWAiVu3Y
磁感測器原理 在 Garage+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科技新知 #MITNews
💡改善血液透析技術的人體水合程度感測器
由於現有的血液透析技術會大量移除人體中的水分,監測病人身體的水合程度便格外重要。然而,目前並沒有可靠且簡便的量測方法。
麻省理工學院與麻省總醫院研究人員共同合作,利用核磁共振 (NMR) 原理開發出一款攜帶式感測器,可以大量節省成本、縮小儀器體積;相較於傳統的檢測方法,此技術將不受人體結構影響,能夠在臨床症狀出現前,精準量化病人水合程度。
該團隊目前正在進行臨床測試,可望降低美國每年在血液透析中,超過 400 億美元的醫療花費。此技術將應用於早期心臟衰竭預警,以及監控馬拉松運動員、老人等易脫水族群。
磁感測器原理 在 陀螺儀感測器原理-在PTT/IG/網紅社群上服務品牌流行穿搭 的推薦與評價
找陀螺儀感測器原理在Dcard與PTT討論/評價與推薦,提供imu sensor原理,imu是什麼,imu原理相關資訊, ... 磁感測器的工作原理是透過測量電阻變化來確定磁場強度。 ... <看更多>
磁感測器原理 在 感測器原理與應用單元6 體溫與磁簧開關介紹與實作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課程名稱: 感測器原理 與應用授課老師:李怡銘主課程連結:http://cs.sttlrc.kuas.edu.tw/course/view.php?id=591#changenumsections歡迎使用南資全共享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