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網路社團在討論雪山翠池土地公廟被移除的事情,我想有些事情可以分享一下。
.
姑且不論是不是收到檢舉才執行,臺灣的國家公園本來就有責移除非公設的人造物,這是因為:
1. 【進口荒野精神的體現】
臺灣國家公園體制是戰後美援時代的進口結果。民國54年(1965年),一位叫做盧里(George C. Ruhle)的美國國家公園專家應林務局之邀,來臺實地踏查走透透,並在隔年提出了《臺灣國家公園及其他遊樂地區建設意見書》,裡面指出「國家公園之理想概念為一保持其原始情態之廣大荒野,不受人類活動所毀傷及侵擾」。
換句話說,美國的荒野保護理念早就透過美援導入了(尤指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的荒野保護模式),而我們三個高山型國家公園──玉山、雪霸、太魯閣的體制也受到了一定影響。但政府考量到園區內原有的人類活動和觀光需要,於是採用分區管理制度,分為一般管制區、遊憩區、史蹟保存區、特別景觀區、生態保護區(申請入園證的原因)。
顯而易見的是,荒野理念對於臺灣民眾來說是陌生的舶來品,一般人可能不能理解為何它要近乎偏執地完整保存一草一木一石不得毀傷。其實解釋起來也不難,荒野的核心精神就是「為了未來世代完善保存環境」,也就是說美國人希望後代子孫能見到先民眼中一模一樣的風景(所以保持景觀中沒有人造物也是目標之一)。再者,雖然保存荒野最初也是為了人類育樂的需要,後世採用的卻是生態中心主義(biocentrism),即重視所有生命的道德倫理學,簡單來說是人類沒有比其他物種偉大,人造物亦同。
在這樣的精神之下,土地公廟是無庸置疑的人造物,也不符合生態保護區「禁止興建一切人工設施」的規定。可能有人會認為不過是一個小小的土地公廟,有這麼嚴重嗎?我認為雪管處早就知道它的存在了,只是一但有人檢舉,園方還真的沒有理由不拆除他。
(冷知識:所以在石頭上寫字或刻字也是不行的喔)
.
2. 【公設 vs. 私設的差別】
那國家公園的山屋都拆掉算了?玉山西峰的山神廟也應該拆啊是不是?是也不是。確實按照荒野的精神視之,國家公園中不應該出現任何永久性的人造物,但當初政府也考量到緊急避難的需要,所以容許這類設施存在,甚至視需要加以興建。受政府承認並列管的人造物是公設,民間的人造物是私設,土地公廟屬於後者。
至於玉山西峰的山神廟,前身是日治時代導入神道教而立的西山祠,戰後由玉管處盡量依照原樣重建,改為山神廟。此舉代表政府認為這個神社具人文歷史遺產的價值(戰後全臺神社大多毀壞,確實是碩果僅存),所以讓他成為了公設的人造物。至於民眾自行擺放的觀音像或土地公像,一定難逃被移除的命運,因為政府只承認建築物,並沒有包含信仰。(不然追溯到日治時代,要拜的是天照大神哩)
有個山友說的也有理,如果國家公園默許土地公廟的存在,那麼基督徒能不能上去立耶穌釘在十字架上的雕像,佛教徒能不能帶佛像上去擺放?顯然是沒完沒了,對吧?
然而,自2019年「山林解禁」政策之後,我們見到的是政府開始重視登山者的安全和遊憩體驗,掀起了一波基礎設施的開發潮,新的山屋、新的步道安全設施(舉兩個小例子:以前畢祿山有個垂直峭壁需要拉繩攀上,後來就被打了輔助通行的鋼圈,素密達斷崖的鯊魚劍也是)、新的基地站等 ... 這些公設有多少是我們需要的呢?臺灣荒野之於我們的關係又是什麼?這些都還有待我們多加思考。
.
3. 【所以說,到底「山神」是啥?】
最後是一個有趣的問題:到底「山神」是啥?在漢人來臺拓墾之前,土地公存在於臺灣嗎?當然是隨著先民渡過黑水溝來臺的囉!這麼說,土地公對於臺灣不就是個「外來神明」?這個場子是原住民的才對吧?如果今天是族人對這個土地公廟有意見,你又會怎麼看?
當然,大家都有信仰的自由,有時候經過廟前面拜一拜也只是為了祈求平安,並不會想得太複雜。如此說來,其實考量到漢人在這塊土地上短暫的歷史(在山林之中更是如此),是不是在心裡默拜就好,不用特別建起一座土地公廟呢?
這就是歡迎討論的開放命題了。
.
.
最後 ... 上面講的都是《登一座人文的山》內容的延伸應用。(寫了這麼多原來是趁機打書!?哈哈哈如果你真的對這些議題有興趣,老實說我覺得拙作是可以有些幫助啦 😂😂😂 )
照片來自低調不願意具名的朋友
同時也有2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8萬的網紅公視新聞網,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民國57年,美軍在雲林水林鄉展開一起長達七年的醫學研究計畫,由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周田博士在現今水燦林國小內建立一座「美軍營養工作站」,因屋身潔白,被人們暱稱為「白宮」。美軍營養工作站在台灣從事營養研究,並僱用許多台灣人。當年美援時期台灣人民普遍生活貧困,不少民眾也帶著幼童參與這項飲食研究計劃。 ...
美援建築 在 典藏 ARTouch.com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2021年由C-LAB內部策展人 #莊偉慈 所策劃的「#勒法利計畫」,體現空總一直以來「#考掘」、「#轉化」、「#實驗」、「#建築」與「#城市」的脈絡關鍵字。展覽以「#folly」的概念為基點,在展覽策展論述上敘述「folly」從19世紀時代被應用在園林設計當中,「勒法利計畫」以兩條軸線面對「#空總園區」與「#地方」意義,並將「folly」的空缺意義投射到C-LAB和展覽現場的美援大樓。
▎閱讀全文▸▸ https://bit.ly/3luTVND
#展訊便利貼
▎勒法利計畫
展期:2021.05.15- 08.29,11:00-18:00(每週一公休)
地點: 空總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 C-LAB ,美援大樓展演空間、榕樹廣場(臺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預約觀展:https://bit.ly/37gIFfa
美援建築 在 財團法人鴻梅文化藝術基金會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鴻梅推藝文 ►臺北【勒法利計畫Project:The Folly】
台北「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現正展出莊偉慈策畫的十人聯展《勒法利計畫Project:The Folly》。「Folly」在建築領域意指不實用的裝飾性建築,語源自法文「folie」,有愚蠢之意。按策展人的說法,「Folly不只是一種建築實體,也擴延成為具有實驗性,可詮釋理念的形式。」因此,本展「試著從空間本身的多義性,探討其內涵與外延的意義。」例如:陳萬仁那與實體鷹架互動的勞工影像;邱承宏那彼此倚靠的瀝青板塊及其上攀爬的蔓澤蘭;阿農.南堯(Arnont Nongyao)那裝置在竹造鷹架上的多螢幕錄像,呈現泰國市集的繽紛與嘈雜;廖建忠手工木造的扁平星巴克門市,多少諷刺著咖啡與資本、品味之間的消費體系與消費者;莊普則展出他的經典裝置之一,對於眷村的感懷所建構出的空有門面的眷宅集合;以及蕭有志回應寸土寸金的仁愛路一帶,在場外榕樹廣場搭建起的單人豪宅(好窄)木屋等作品。可想而知這是檔帶了點荒謬,但本質嚴肅且帶批判,關於空間、城市與置身其中的「基層族群」處境的特展,值得前往現場體會。
✍推薦者
楊浤淵|第八屆鴻梅新人獎藝評組得獎者、2021鴻梅年度特約藝評人
【勒法利計畫Project:The Folly】
展覽日期|2021/05/15(六)-2021/08/29(日)
展覽地點|「臺灣當代文化實驗場C-Lab」美援大樓與榕樹廣場
展覽地址|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一段177號
展覽時間|週二 - 週日 11:00-18:00
展覽網址|https://clab.org.tw/events/thefolly/
美援建築 在 公視新聞網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民國57年,美軍在雲林水林鄉展開一起長達七年的醫學研究計畫,由美國約翰霍普斯金大學的周田博士在現今水燦林國小內建立一座「美軍營養工作站」,因屋身潔白,被人們暱稱為「白宮」。美軍營養工作站在台灣從事營養研究,並僱用許多台灣人。當年美援時期台灣人民普遍生活貧困,不少民眾也帶著幼童參與這項飲食研究計劃。
逢甲大學通識中心教師李建成在一次回雲林老家整理的過程中,意外得知這棟當年遺留下來的建築物,也才發現原來自己的父親就曾在此工作。李建成開始爬梳資料、遠赴美國查看研究檔案,還找來當年受僱的員工故人重逢。遺世的工作站,也在水燦林國小校長與文化局的努力下,去年獲指定為歷史建物。這段埋沒在時光流轉中的歷史記憶,將在李建成執導的紀錄片《再會啦白宮》再次呈現。
美援建築 在 探險威狼 Wilang-Explorer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大家好 我是威狼
你可能聽說過暑期最佳消暑聖地『三棧南溪』
但你知道三棧南溪中有一絕美秘境『黃金峽谷』嗎?
位於花蓮秀林鄉三棧南溪的黃金峽谷
則有台灣平地最美的峽谷之稱
是夏季全台溯溪最著名的勝境
尤其正午時分陽光灑入幽暗的神祕峽谷
照耀並綻放出金黃色彩 煞是迷人 令人神往
而要進入狹谷前 須經三座深潭 三段攀岩路線才能抵達
其中地一處深潭經年一抹碧綠如黛
晚若一顆巨大的天然綠寶石鑲入峽谷之中
令人不得不讚嘆大自然造物之神奇
[中美合作] 一座位於谷畔的歷史建築遺跡
日治時期 日本人為引導三棧南溪灌溉農作所設計之設施
台灣光復之後 國民政府以美援資金建造完成
建築本體便刻著「中美合作」的紀念字樣
「中美合作」下方深潭游泳、潛水
也能爬到「中美合作」頂上一躍而下
迎接十米高台跳潭挑戰
『如何到黃金峽谷? 』
車停在花蓮三棧部落
沿著三棧南溪溯溪而上
經過白金峽谷後右側黃金峽谷入口
攀瀑三次之後即可抵達『黃金峽谷』
座標:24°05'42.5"N 121°34'10.5"E
===========================================
Wilang的社群連結:
Instagram:
https://www.instagram.com/wilang_explorer/
Facebook:
https://www.facebook.com/%E6%8E%A2%E9%9A%AA%E5%A8%81%E6%9C%97-100459841997534/about?view_public_for=100459841997534
拍攝工具⬇︎
相機:Iphone 11,GoPro 9
麥克風:GoPro 9媒體模組
空拍機:Dji Mini
剪輯工具⬇︎
imovie
=============================================
Music:
1.[No copyright music] WORMONO - NATURE (copyright free)
2.[Non Copyrighted Music] Sappheiros - Embrace [Chill]
3.Relax - Markvard · [Free Copyright-safe Music]
4.SKIRK - Serenity (Vlog No Copyright Music)
美援建築 在 美援時期文化資產個案介紹:歷史建築南港衛生大樓 ... - Facebook 的推薦與評價
美援 時期文化資產個案介紹:歷史建築南港衛生大樓 原衛生大樓建於民國54年,為美國國際開發總署駐華美援公署及行政院國際經濟合作發展委員會專款贈與,由臺灣省政府配核 ... ... <看更多>
美援建築 在 SPANET.CHEN 吳大川說明高雄加工區歷史建築始自美援1965..... 的推薦與評價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