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謝 瑞稞適能中心 Recall fitness center 創辦人 @yang_physiotherapy ,邀請我昨天晚上一起在 IG 直播聊「高低肩」🙋🏻♀️
也讓我這個山頂洞人解鎖了許多 IG 功能 ~
沒跟到的可以看直播錄影,在 @Yang_physiotherapy 的 IGTV:https://www.instagram.com/yang_physiotherapy/channel/
【閒聊重點】:
✔️ KC 課程講的是提供治療師們以動作做為評估及處理疼痛的工具。
✔️ 動作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高低肩聊天重點】:
◾️高低肩不是正式的醫學診斷名詞,只是形容看到的一種姿勢。
◾️與高低肩相關的肩胛骨動作,包括上提、下壓、上轉、下轉。
◾️很多因素都可能導致高低肩。
◾️如果靜態下些許高低肩,動態下控制沒問題,也沒有不適,不用過度擔心。動態下動作控制的能力比靜態下的外觀更為重要。
◾️改善高低肩的方式,主要平衡兩邊的肌肉,主動伸展過短的肌肉、訓練收縮效率不足的肌肉。
◾️動作是很複雜的,每個人的身體也都不同,專業人員可以協助您更清楚了解自己身體的狀況。
⭐️完整內容與動態解說歡迎觀看影片~
https://www.instagram.com/yang_physiotherapy/channel/
有任何想法歡迎留言與我們分享😊
--------------------------------------------
康卓健康 OPTimal COntrol Wellness Center
Website : https://optcontrol.wixsite.com/optcontrol
IG: optimalcontrol.wellness https://www.instagram.com/optimalcontrol.wellness/
湯士萱 #Professional -
Blog: http://suzannettw.pixnet.net/blog
FB: 湯士萱物理治療師 Suzanne Tang Physiotherapist
IG: suzannetang.physio https://www.instagram.com/suzannetang.physio/
#LearnWithSuzanne
#SuzanneTang
#動作健康 #表現卓越
#康卓健康 #OPTimalCOntrolWellnessCenter
#MovementHealth
#MotionisLotion
#OptimalControlOptimalChoice
#ComeraMovementScience
#CMSAsiaHub
#KineticControl #KC
#ThePerformanceMatrix #TPM
#MovementSciencePractitioner #MSP
湯士萱 #LifeSharing -
IG: suzannetang.life https://www.instagram.com/suzannetang.life/
肩胛骨高低不同 在 Dr.李薇復健與生活頻道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暈眩,小心是脖子肌肉僵硬或是頸椎神經根壓迫
作者:楊梅天成醫院 復健部 李薇 主治醫師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中醫部 蘇柏璇 主治醫師
眩暈一般常見的類型包括姿勢性眩暈、前庭神經炎、梅尼爾氏症、腦部缺血,其他可能疾病,如:眼疾、腦炎、高低血壓、高低血糖、貧血、內分泌疾患、藥物、焦慮及憂鬱症等,而暈眩症最常見原因為頸部脊椎或肌肉張力問題導致的姿勢性眩暈。
造成的原因都不一樣,現代人因工作生活作息時間不固定、長時間使用3C產品、長期姿勢不良、工作檯高度不足、缺少運動、高壓緊繃生活型態,導致頭暈、睡眠障礙、頸椎疾病、自律神經失調機率大幅提高。不正確的姿勢嚴重則會影響身體正常體態及外觀,例如頭過度前屈頸椎僵直形成俗稱的「烏龜頸」,或是肩內旋使上背部曲度增加形成「圓肩、駝背」等情況,使得頭及肩膀不在同一直線上。使肩頸部肌肉張力改變,過度緊繃造成部分肌肉僵硬,部分肌肉被動拉長造成肌力變弱,一強一弱的肌群在頸背部形成一交叉,稱為「上交叉綜合症」,脖子後及側邊張力過大,而脖子前側肌力不足;上斜方肌、胸大肌及胸小肌過於緊繃,中下斜方肌與菱形肌較為無力,而產生肩頸僵硬疼痛、頸部轉動困難,因緊繃的肌肉造成頸部血管受壓迫造成腦部缺血,進而產生頭暈而影響生活、睡眠、自律神經及工作狀況。
西醫治療包括:肌肉放鬆藥物、熱敷、電療、牽引、按摩等復健,自我伸展及肌力運動,放鬆頸部後側及上斜方肌,強化頸部前側肌力。頸部肌肉過緊或脊椎神經炎患者,醫師可施行乾針、激痛點或體外震波治療。自我伸展運動有四項:雙手抱頭將頭往前壓、單手將頭往側壓、將手互扣往後伸展肩背、肩胛旋轉運動,每個動作維持五至十秒,並施行五至十次;肌力訓練包含:內收下巴靠牆運動及肩胛骨內收運動。針對睡眠障礙及姿勢不良,運動如有氧及瑜珈運動,可有效改善頸部肌肉張力過強和睡眠問題,穩定運動一週三至五次,時間三十分鐘以上,可以增加深度睡眠,改善自律神經及內分泌失調。
中醫治療會透過中藥物、針灸及傷科手法。對於不同的體質,選用活血化瘀或行氣通絡等效果的藥物,透過適當配伍來調整氣血;針灸治搭配電刺激,選用不同波形與頻率可以施行補法或瀉法,補法可以增加肌力,適合氣血虛弱慢性勞損的患者,瀉法則可以止痛、緩解痙攣,適合過度使用、長期姿勢不良的患者;傷科手法是藉由伸展或牽拉局部緊繃的肌肉將緊繃的肌群放鬆,對於無力的肌群給予強化訓練,對歪斜偏差的椎體加以矯正復位,再透過穴位按摩,如風池穴、大椎穴、肩外俞、肩井穴等幫助緩解肩頸肌肉的緊繃問題。
患者應要注意平時坐姿要挺、下巴要縮,使用手機時可將手機拿高,高度與鼻子同高為最佳;應避免維持固定姿勢,使用手機3C產品的時間建議避免超過十五分鐘以上,工作長期使用電腦者,建議半小時起來活動變換姿勢,另外應避免躺在床上滑手機追劇等錯誤姿勢,養成「治未病」的良好觀念。
肩胛骨高低不同 在 豆花藥師 之 身體小教室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一個關於斜肩的不同看法
最近遇到的斜肩問題跟之前遇到的有非常明顯的差異,之前提過的斜肩的成因大多是縱軸的歪斜,源頭是來自腳或是骨盆的;而最近遇到的源頭是來自於手臂肩帶,也就是橫軸的問題,成因不外乎是不良的姿勢習慣或是強大的外力撞擊,遇到姿勢不良的居多,尤其是坐辦公室習慣手稱在桌子上或是手撐著頭看東西,或是趴在桌子上睡覺,時間一久,肩帶很容易往一邊偏移。最近遇到的CASE都有一個明顯的特徵,面對面會發現正坐時從中間劃一條線,可以發現鼻尖不會在線上,人看起來感覺歪歪的,算是一個可以很簡單察覺身體是否有異狀的依據。
照片上是我以前調整過的朋友,以前的舊傷是腳扭到,走路的時候腳踝會痛,也坐不久,也有出現斜肩的狀況。之前問題調整好之後走路不痛了,也能在教室裡面準備會計考試一整天,過了約兩個月又回診,他說最近坐著沒多久就會想動來動去,身體又怪怪的了。
從背面可以明顯的看出來,腰部以下沒有太大的歪斜,從肩胛骨下源開始出現明顯的偏移,整個上半身往右偏。這個偏斜的主因是棘下肌、大小圓肌因為右手撐住桌子太久,肌肉沒有辦法放鬆,所以把上半身往右扯,整個上半身就往右偏移過去了。
調理的主要重點當然是放鬆右半邊的棘下肌、大小圓肌,讓橫軸的張力消失,骨架回正。順序上還是要先從縱軸開始,因為多少還是有因坐太久腳彎著太久,小腿到腰部肌肉有輕微的卡住,放鬆之後再把右手的棘下肌、大小圓肌放鬆,讓肩胛骨可以回到原來的位置,就大功告成了。少了棘下肌、大小圓肌的張力,肩膀就沒有往右扯的力量,身體自然就會正回來,坐著也就不會有想要動來動去平衡多餘的力量的感覺了。
人體是非常精密而且奧妙的一個大系統,就我所學雖能夠分成縱橫兩軸的系統,可以約略的判斷出問題可能出在哪一個系統上面,但是問題出現時往往都是兩軸互相影響的結果,想要真的釐清真正的源頭是在甚麼地方,也還是需要多點經驗與思考。
#斜肩高低肩
#手撐在桌子上
#手撐著頭
#鼻尖不在中線上人看起來歪歪的
2018.5.14 豆花藥傷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