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之前有個說法,大概是說散文和小說的區別,在於散文是真實的,小說是虛構的。
這次分享的這篇文章,討論的也是散文,作者王充閭提到「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的看法,甚至舉了《史記》《左傳》中的例子來說明散文寫作時的創作技巧。
一起來看看他的說法吧。
-
散文的想像與虛構 / 王充閭
一
如何處理好歷史真實與藝術真實的關係,這是歷史文化散文寫作中經常碰到的一個問題。散文必須真實,這是散文的本質性特徵,一向被我們奉為金科玉律;而散文是藝術,惟其是藝術,作者構思時必然要借助於栩栩如生的形象和張開想像的翅膀;必然進行素材的典型化處理,作必要的藝術加工。兩者似乎存在著矛盾。尤其是,歷史是一次性的,它是所有一切存在中獨一以「當下不再」為條件的存在。當歷史成其為歷史,它作為「曾在」,即意味著不復存在,包括特定的環境、當事人及歷史情事在整體上已經永遠消逝了。在這種情況下,「不在場」的後人要想恢復原態,只能根據事件發展規律和人物性格邏輯,想像出某些能夠突出人物形象的細節,進行必要的心理刻畫以及環境、氣氛的渲染。因此,海德格爾說,歷史的真意應是對「曾在的本真可能性」的重演。史學家選擇、整理史料,其實就是一種文本化,其間必然存在著主觀性的深度介入。古今中外,不存在沒有經過處理的史料。這裡也包括閱讀,由於文本是開放的,人們每一次閱讀它,都是重新加以理解。
很難設想文學作品沒有細節描寫,因為它最能反映人物的情感與個性。《史記》中寫漢初名相「萬石君」石奮一門恭謹,就採用了大量細節。石奮的長子石建謹小慎微,有一次書寫奏章,皇帝已經批回來了,可是,他還要反復檢視,終於發現「馬」字有誤:這個字四點為四足,加上下曲的一筆馬尾,應當是五筆,現在少寫了一筆。他驚慌失措,唯恐皇帝發現了怪罪下來。石奮的少子石慶,一次駕車出行,皇帝在車上問有幾匹馬拉車,他原本很清楚,但還是用馬鞭子一一數過,然後舉起手說:「六匹。」小心翼翼,躍然紙上。太史公通過這些細節,寫出了當時官場中那種終日戰戰兢兢、恭謹自保的政治風氣。
明代思想家李贄講到藝術創造時,說一個是「畫」,另一個是「化」。畫,就是要有形象;而化,就是要把客觀的、物質的東西化作心靈的東西,並設法把這種「心象」化為詩性的文字,化蛹成蝶,振翅飛翔。這就觸及到散文寫作中想像與虛構這一頗富爭議的話題。近年來,隨著新生代作者的闖入,小說家、學者的加盟,以及跨文體寫作的出現,散文創作出現了許多新的情況;特別是作家的主體意識在不斷增強,已不滿足于傳統散文單一的敘述方式,而是大膽引進西方的多種表現手法,吸收其他文學門類的寫作特點,輔之以象徵、隱喻、虛擬、通感、意象組合等藝術手法,意識流動,虛實相間,時空切換,場景重疊,使散文向現代性、開放性拓展。
事實上,早在「散文的想像與虛構」成為問題之前,有些作家已經在悄悄地進行著大膽嘗試了。出現於上個世紀五十年代的散文家何為的《第二次考試》,是一篇優秀的散文作品,曾經被選入中學語文課本。可是,許多人都知道,它卻是經過想像與虛構,對真人實事進行大膽加工的產物。1956年上海合唱團招考新團員,一名女青年報考,由於考試前夕她在楊樹浦參加一場救火,弄倒了嗓子,以致影響了考試成績,但合唱團還是破格錄取了她。何為當時正在醫院休養,聽家人講述了這件事,便在事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設計出第二次考試的情節,加進了蘇林教授這個關鍵性人物,改換了女主人公的名字;文中陳伊玲身著「嫩綠色的絨線上衣,一條貼身的咖啡色西褲,宛如春天早晨一株亭亭玉立的小樹」,實際也並非如此,是作者為了加強形象的感染效果,從所住醫院一位實習醫生那裡移植過來的。
這個典型事例說明了,生活的真實是基礎,藝術的真實是手段。前提是散文是藝術,而且是一種側重於心靈表達的藝術。黑格爾指出:「藝術作品既然是由心靈產生出來的,它就需要一種主體的創造活動,它就是這種創造活動的產品;作為這種產品,它是為旁人的,為聽眾的觀照和感受的。這種創造活動就是藝術家的想像。」「在這種使理性內容和現實形象互相滲透融會的過程中,藝術家一方面要求助於覺醒的理解力,另一方面還要求助於深厚的心胸和灌注生氣的感情。」
二
今年三月中旬,我率領大陸作家代表團訪問臺灣,到日月潭觀光,接待我們的是南投縣文化局長,他是一位文學博士。在同我們交談時,他直率地說,總覺得作家們想像力不足,有時過於拘謹。他說,有一次訪問日本,見到了楊貴妃的墓,便問有關人士「根據何在」。答覆是:「你們中國古代的白居易寫得很清楚嘛!」博士反詰:「楊貴妃不是死在馬嵬坡嗎?《長恨歌》裡分明講:『六軍不發無奈何,宛轉娥眉馬前死』。」答覆是:「《長恨歌》裡還講:『忽聞海上有仙山,山在虛無縹緲間。樓閣玲瓏五雲起,其中綽約多仙子。中有一人字太真,雪膚花貌參差是』。海上仙山在哪裡?就是日本嘛!」博士說:「這種顛倒迷離的仙境,原都出自當事人與詩人的想像。」答覆是:「什麼不是想像?『君王掩面』,死的是丫環還是貴妃,誰也沒有看清楚;所以才說『馬嵬坡下泥土中,不見玉顏空死處』。」就這樣,生生造出一個「貴妃墓」來,結果還振振有辭!
歷史散文創作講求真實,關於史事的來龍去脈、真實場景,包括歷史人物的音容笑貌、舉止行為,都應該據實描繪,不可臆造;可是,實際上卻難以做到。國外「新歷史主義」的「文學與歷史已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歷史脫離不了文本性,歷史文本乃是文學仿製品」,「歷史還原,真相本身也是一種虛擬」的論點,我們且不去說;這裡只就史書之撰作實踐而言。錢鐘書先生在《管錐編》中有過一段著名的論述:「《左傳》記言而實乃擬言、代言」,「如後世小說、劇本中之對話、獨白也。左氏設身處地,依傍性格身分,假之喉舌,想當然耳」。「上古既無錄音之具,又乏速記之方,駟不及舌,而何口角親切,如聆罄咳歟?或為密勿之談,或乃心口相語,屬垣燭隱,何所據依?」原來,「史家追敘真人實事,每須遙體人情,懸想事勢,設身局中,潛心腔內,忖之度之,以揣以摩,庶幾入情合理。蓋與小說、院本之臆造人物,虛構境地,不盡同而可相通;記言特其一端」。其實,早在先秦時期,孟軻讀過上古時的典章文獻彙編《尚書》中關於「周武王伐紂,血流漂杵」的記載,就曾提出過疑問,從而說了一句分量很重的話:「盡信書,不如無書。」到了宋代,當學生問到「《左傳》可信否」時,著名理學家程頤的回答是:「不可全信,信其可信者耳。」
我們再來看被奉為信史和古代散文典範的《史記》。司馬遷在《項羽本紀》中詳細記錄了鴻門宴的座次,說是項羽和他的叔叔項伯坐在西面,劉邦坐在南面,張良坐在東面,範增坐在北面。為什麼要作這樣的交代?因為有范增向項羽遞眼色、舉玉玦,示意要殺掉劉邦的情節,他們應該靠得很近;還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而項伯用自己的身體掩蔽劉邦,如果他們離得很遠,就無法辦到了。司馬遷寫作《項羽本紀》大約在西元前94、95年前後,而鴻門宴發生在西元前206年,相距一百一十多年,當時既沒有錄相設備,而戰爭年代也不大可能有關於會談紀要之類的實錄,即使有,也不會記載座次。那麼,他何所據而寫呢?顯然靠的是想像。
三
中國文學史上還有一個典型事例。《古文觀止》中有一篇《象祠記》,作者為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陽明。當時,貴州靈博山有一座年代久遠的象祠,是祀奉古代聖賢舜帝的弟弟象侯的。當地彝民、苗民世世代代都非常虔誠地祀奉著。這次應民眾的請求,宣慰使重修了象祠,並請流放到這裡的王陽明寫一篇祠記。對於這位文學大家來說,寫一篇祠記,確是立馬可就;可是,他卻大費躊躇了。原來,據《史記》記載,象為人狂傲驕縱,有惡行種種,他老是想謀害哥哥舜,舜卻始終以善意相待。現在,要為象來寫祠記,實在難以落筆:歌頌他吧,等於揚惡抑善,會產生負面效應;若是一口回絕,或者據史直書,又不利於民族團結。反復思考之後,他找到了解決辦法:判斷象的一生分前後兩個階段,前段是個惡人,而後段由於哥哥舜的教誨、感化,使其在封地成為澤被生民的賢者,因此死後,當地民眾緬懷遺澤,建祠供奉。《象祠記》就是這樣寫成的。其中顯然有想像成分,但又不是憑空虛構。因為《史記·五帝本紀》中,有舜「愛弟彌謹」,「封帝象為諸侯」的記載。據此,作者加以想像、推理,既生面別開,又入情入理。用心可謂良苦。
這在西方也早有先例。古希臘史家修昔底德《伯羅奔尼薩斯戰爭史》中,演說辭佔有四分之一篇幅。修氏自己承認:「我親自聽到的演說辭中的確實詞句,我很難記得了,從各種來源告訴我的人,也覺得有同樣的困難,所以我的方法是這樣的:一方面儘量保持接近實際所講的話的大意,同時使演說者說出我認為每個場合所要求他們說出的話語來。」
顧頡剛在《古史辨》中說:「我以為一種故事的真相究竟如何,當世的人也未必能知道真確,何況我們這些晚輩。」這話不假。我們都看過《羅生門》這部影片,對於事件的真相,在場親歷者言人人殊。所以,有人說,「史,就是人們口上的一撇一捺。」看來,堅持歷史事件包括細節的絕對真實,「非不為也,實不能也」。
當然,這種想像必須是有限制的,要在尊重客觀真實和散文文體特徵的基礎上,對真人真事或基本事件進行經驗性的整合和合理的藝術加工,必須避免小說化的「無限虛構」或「自由虛構」;特別是有些散文種類是不能虛構的,比如,關於現實中的親人、友人、名人的傳記以及回憶性、紀念性文章,都是寫作者同時代的親歷親見親聞的事,與事涉遠古或萬里懸隔迥然不同,必須一就是一、二就是二,絕不應隨意地想像、虛構。須知,這類散文美學效果的實現,是借助於其內容或主體的豐富而特殊的客觀意蘊,真實與否,影響是至大的。
同時也有10000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2,910的網紅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的推薦目錄: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許榮哲 × 小說課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Re: [問題] 散文和小說之間的定義和差別- 看板eWriter 的評價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詩和散文的差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評價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詩和散文的差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評價
- 關於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課本沒教的:】新詩都在搞什麼?為什麼這樣那樣都是詩? 的評價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康Sir的編輯七力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寫作的練習本】
**
休假日在浮光書店談完書稿作業,跟著廖志峰兄到臨近的雄獅星空拜訪,順道參觀了藝廊的展作。畫我不太懂,但現場展示的畫作童真、幻想的筆觸令人印象深刻。我不禁好奇,一個人要與這個混濁的世界保持著怎樣的距離,才能在走過三十多年的生命歷程後,依然對這個世界保有這樣美好的信念與想像。
藏身在人潮繁沓的百貨街區,小巧安靜的展示空間令人放鬆。第一次在現場細細比較原作與燈箱畫的區別,我驚訝地發現,光幾乎就是顏色的主宰,隨著明暗的變化完全可以改變一幅畫給人的印象。但作為一個編輯人,我更想知道答案的是,那什麼是文字的主宰呢?是音樂嗎?
當然,當我說「光是顏色的主宰」,並不是說畫作的筆觸、層次、結構不重要。就如同說,如果音樂是文字的主宰,那也並不表示有關文稿的修辭、描寫、布局不重要一樣。
但是作為最可珍貴的價值,也許光與音樂才是畫作與文字的最終裁判者吧。就如同有人說過的:詩是散文的昇華,而音樂是詩的昇華。
自己的文字離被音樂裁判之門還遙遠得很,只是看到現場一併陳列的畫家速寫本,具像化了一位畫家精實的成長之路,不禁又好奇一個寫作者的成長之路為何?
大大小小畫家可以帶著寫生本,作為日常的練習,隨時捕捉感動自己的形體與光影;那一個寫作者呢?他能帶本筆記本說:我今天要去海邊寫生嗎?我早上要去菜市場速寫嗎?寫作者可以同樣隨時專注以文字去描寫景觀,敘述經歷嗎?
我沒有聽過這樣的作家成長之路,但也許這真的是許多作家自我修練的秘密,只是不為外人道而已。
所幸有臉書,為大多數人提供了一個文字速寫的平台。其實,臉書比速寫本更適合練習寫作,畢竟文字的表現力在於敘述,它需要時間感受、蘊釀,更需要沉澱後的組織重述。
曾經希望每天寫一則臉文,如同畫家的寫生本,作為一種不懈的日常練習,作為一種寫作養分的堆積,作為一種創作方向的摸索;可惜畢竟疏懶,終未如願。
**
《深度報導寫作》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88881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Facebook 的最佳解答
極限 ◎廖啟余
醫官說,我的根管治療結束了。
那是禁假留營的上午,等我抬起頭,我的連同其他幾十具身體已包在草綠內衣、短褲和白布鞋裡。「一下二上」的伏地挺身是這樣的做的:聽到「一」貼近地面,不到「二」不能起身。值星官若老練,「二」就很短,讓「一」好長好長。有些兵偷偷把雙手胸前墊著,趴好,撐再久也不手痠。但有些兵老實,表情就變了。那並不咬牙切齒,只是淡漠──麻木是可以練習的。後一種兵往往認真,莒光作文總依照《忠誠報》的話,入伍幾個月來,我明白因為僅存的什麼,我們已成了同一種人。不是朋友,卻是同一種人。然後值星官喊「二」。
我抬起頭。十二月了、黃昏,大王椰子偶爾拋下殘骸的大葉,那時營區正播起流行歌,換裝該運動了,雖有些恍惚;當脫下軍服,那一度熟悉的生活被涼風切剖,又成為什麼呢?寧願就我認定,這來自我的刀鋒?像那位醫官,「牙根都壞了」,才說完,動手便戳挖神經。戳穿了,好挖出來。挖出來纏緊了,好更戳爛。軍醫得確認治療終結──讓終結的生,留下精細的琺瑯質小孔,在深心,我入伍已一百三十三天,分手已八十三天之久。
然後值星官喊「一」,妳看,我的極限不在這裡。
◎作者簡介
廖啟余,一九八三年生,台灣打狗人。作品散見各大報副刊與文學雜誌、年度詩選與《台灣七年級新詩金典》。著有詩集《解蔽》(二〇一二)。二〇一三年獲選前往美國佛蒙特藝術中心。二〇〇二年,畢業於高師大附中。
--
◎小編哲佑賞析
關於「詩」、「散文」與「散文詩」的概念分野,在這個月裡已經被討論了很多次,不同的作者、學者可能都有不同的想法,但似乎也有大致的傾向。以下所論關於詩與散文,純屬個人看法,提供大家參考而已。
我以為詩歌作為文體的核心意義,在於音樂性與陌生化;因此,詩歌著重節奏韻律,著重想象與象徵,以及各種字義和修辭碰撞的言外之意。散文則是敘事性文體,核心在於所敘之事,注重情節,強調「作者」在文中的角色,並往往能營造身入其境的閱讀感受。本週的主題是「詩化散文與詩」,如果「詩化散文」所指的是「以詩的技術來寫散文」,那麼依上所述的標準,所謂的「詩化散文」,可能即是將詩歌的音樂性、陌生化的技術,運用在一段以敘事為主的文章之中。
依此,「詩化散文」與「散文詩」似乎未必相合;以漢語的詞構來說,詩化散文的主體是「散文」,散文詩的主體是「詩」。然而,由於詩與散文並非在同一判準上衡量,亦即我們並非是以「敘事/非敘事」來二分散文與詩,也並非以「有音樂性/無音樂性(或語言陌生/語言平易)」來二分詩與散文,標準僅為積極性的而非消極性的,故兩者的成立互不干涉。換言之,如果詩化散文是「以詩的技術來寫散文」,而散文詩是「以散文的技術來寫詩」,則區別僅在於讀者著眼於哪部分,將哪部分視為主體而已。
這種游移,其實可以在各種「擬詩」的小品文中看到,而有時候詩與非詩,更多在於作者、讀者直接的界定,而非源於作品的內涵,比如杜十三《新世界的零件》,標舉是融合了詩、散文、小說、寓言的「新文體」,學者仍多以「散文詩」視之。而廖啟余的《別裁》以「小品文」定位,卻說有著「文體實驗的企圖」,「挑戰散文與詩的審美疆界」,「別裁」一名引用杜甫詩句「別裁偽體親風雅」,在此又有文體與文心的雙關用意,將整本書視為「散文集」與「詩集」的跨界嘗試,亦未嘗不可。
這篇名為〈極限〉,文中營造出「詩」況味之處,在於跳接的象徵與時空。蛀牙與愛情,這是夏宇創造出的新典故,廖啟余更進一步發揮,蛀牙的「疼」之所以是空洞的,在於牙的神經被抽出了──根管治療的結束與其說是治癒,不如說是截斷、放棄了發炎的病體。此處連結兵役,當兵的過程不也是讓一個正常人發炎疼痛,再讓他對此麻木嗎?伏地挺身的一與二,就像是根管治療的一進一出,最後我們都成為同一種人,為了存活下來,終於抽離了某部分的神經。
而第二段續寫,脫下軍服,才發現原來那些刀鋒也是自己給的。在這極端的情境,「壞了」而需要戳穿的,不只來自於軍隊給的壓迫,還在隔離之後,軍隊以外,「正常」世界終於顯露的面目,也投影在自己身上。「分手」只是引子,是把「爛」的根源歸諸自身,於是戳爛挖穿,甚至「兵役」這個儀式,彷彿成了某種救贖。
但當完兵,就有能力承受所有苦痛了嗎?牙齒的神經可以全數抽出,內心的傷與痂卻永遠都在拔河。兵役只是它的具象化,實際上傷口是不會徹底麻木的,爛與戳穿,這是每個人的一生,每個人的一天,我們都不知道極限在哪裡。
--
美術設計:林宇軒
圖片來源:林宇軒
--
#每天為你讀一首詩 #廖啟余 #解蔽 #別裁 #偽體
#極限 #醫官 #值星官 #根管治療 #文體 #手痠
https://cendalirit.blogspot.com/2020/02/blog-post_27.html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コバにゃんチャンネル Youtube 的精選貼文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讚貼文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大象中醫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詩和散文的差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推薦與評價
」總之,散文與詩最大的不同應是表達方式,散文平鋪直敘,詩則富於聯想跳躍。 【心得】詩、散文、小說的區別- mohlue的創作- 巴哈姆特2009年12月18日· 也就是一般常被使用 ... ... <看更多>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詩和散文的差別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流行時尚選集 的推薦與評價
」總之,散文與詩最大的不同應是表達方式,散文平鋪直敘,詩則富於聯想跳躍。 【心得】詩、散文、小說的區別- mohlue的創作- 巴哈姆特2009年12月18日· 也就是一般常被使用 ... ... <看更多>
詩 與 散文的 區別 在 Re: [問題] 散文和小說之間的定義和差別- 看板eWriter 的推薦與評價
※ 引述《cafewriter (咖啡作家)》之銘言:
: 想請教各位前輩、好手
: 如何去分別"小說"和"散文"
: 由於小弟想嘗試投稿
: 主辦單位給的兩個項目讓我有點霧煞煞
: 短篇小說 八千到一萬兩千字
: 散文 三千到四千字
: 其餘也沒有在特別說明
: 似乎這兩個唯一的差別就在字數???
: 應該也不是這樣才對
: 到底該怎麼分散文和小說??
: 感謝大家的回答和指教
有點奇怪的問題?
依據教育部國語辭典,「散文」的解釋如下
不用韻、不對偶,句法參差的文章。相對於韻文及駢文而言。
那什麼是「文章」呢
1. 斑斕美麗的花紋。
2. 德行事功、禮樂法度。
3. 文辭或泛指獨立成篇的文字。
4. 曲折隱微的含義。
因此,只要獨立成篇的文字就可說是散文,「小說」或是「詩」卻是獨立抽離出來,
「詩」會比較好理解,因為「詩」偏向「韻文」,韻文明顯不是散文。
「小說」,教育部國語辭典的解釋如下
1. 瑣屑而偏頗的言論。
2. 專門描寫人物故事,有完整布局、情節發展及一貫主題的文學作品。
所以有角色、有故事、有情節的被稱之為「小說」。
所以,事實上很多文章都可稱之為「小說」,像是李家同寫了很多勵志的小故事,若
說是「小說」也不為過(廣義來說),因為這類似聊齋的寫法,不過,這得看創作者
自己怎麼去界定囉,通常作者覺得自己是寫散文,就是散文,作者覺得自己是寫小說
,那就是小說。
但是投稿或文學獎之類的,那得看對方如何界定什麼是「小說」,這就牽扯到狹義的
小說定義,一般而言,就是必須符合狹義的小說結構。
至於什麼是「狹義的小說結構」,請強者說明吧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9.139.177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