嗨!大家近來好嗎?我是邱奕齊,希望大家都順利度過了2020年,迎接新的一年。(sun)
對於新的一年,有什麼計畫呢?我目前的其中一項規劃是,維持一年完成閱讀10本書的習慣(幸運的,這個目標在去年時已有被完成經驗)。截至今天,我閱讀了《人類大歷史》,《貝佐斯傳》,以及《附魔者》,而目前正在閱讀的是《窮查理的普通常識》以及《紀律的交易者》。(2 stars)
大概是從2016年開始接觸理財投資的書籍後,我發現自己對於交易的心態,如何理財,以及創業很感興趣。因此去年的書單,也幾乎是理財投資的書籍居多。
這次我想跟大家分享的,不是理財書籍,而是一本純文學小說《附魔者》。這本書是由陳雪創作的,她的第一本著作《惡女書》,在1995年出版時,還一度在書局列為18禁的書籍,書上有塑膠套,一般讀者不能閱讀。許多評論家,有人認為惡女書太過前衛,情慾描寫過於露骨; 也有人認為惡女書是女性身體解放的先鋒,評價兩極。第一次閱讀《惡女書》是在我的高中時期。
後來把它作為論文研究的文本分析時,或許經過文學訓練,又可能是人生歷程與16歲時大不相同,而有了新的感受。惡女書包涵四個故事,最著名的是「尋找天使遺失的翅膀」。四個故事都有部分的相似性:主角皆為女性。第二配角皆為女性。都有人或動物死亡。主角的職業都與藝術、人文相關(作家. 畫家. 鋼琴家)。其中幾個故事都與母親議題有關。
近期看完陳雪2009年出版的《附魔者》。
主角依然是女性。故事背景就在陳雪熟悉的夜市(陳雪訪談時提到,小時候曾經在夜市和家人一起賣衣服,熟悉夜市的環境)。附魔者是本讓人痛苦的書。大概是為什麼這和近期看完的《貝佐斯傳》不同,看完貝佐斯傳的隔天,我就寫了一些閱讀心得。但附魔者,我花了很多時間才整理完成,多半整理的是閱讀後的後座力以及當下的心情。
書的名字起得很好,身在故事中的所有人,都著魔般的做著悖離「正確的道路」,但又無法阻擋自己去做的事。故事的大綱是她與三個人的感情關係,其中還參雜了主角與她的父親,以及主角與她的妹妹的故事。
為了以防有讀者想去看這本書,這裏暫時不會提到更多的故事內容。
我認為這本書並不是愛情故事。應該更明確的說,如果是愛情故事,那麼它的愛的部分會更加凸顯。但是在這本書中,恨意很明顯,無力很明顯,創傷很清楚。
論文訪談大綱 在 夫夫之道Fufukno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里歐的碎碎念
年紀相差一輪的聚會
今天下午接受蘭陽女中語文資優班 三個小女生的訪談,不得不說要先稱讚這三個小女生,在事前的信件往返就相當有禮貌,比起許多公司行號的主旨不明、來意不清,甚至叫錯名字,可以給她們好寶寶印章。
為了課堂作業以及小論文比賽做資料搜集,她們從宜蘭坐車來台北跟我們碰面。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訪談過程中,深深感到,這真的是差了一輪的聚會...她們用的第一個社群媒體就是Facebook!難怪跟她說們説即時通、 MSN她們毫無反應😭
但這三個小女生,訪問大綱、訪談問題都相當清楚,一問一答,三個人都知道自己主攻的問題是什麼,從婚姻平權、性平教育,一直到粉紅經濟。這跟以往的死讀書、背課本完全不一樣,更加的活學活用,懂的自己要什麼。
希望這群孩子們,都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適性發展,擺脫過去傳統社會的刻板窠臼,真正做自己。也祝福他們9月底前的完稿過程,能夠順利啦。
論文訪談大綱 在 夫夫之道Fufuknows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里歐的碎碎念
年紀相差一輪的聚會
今天下午接受蘭陽女中語文資優班 三個小女生的訪談,不得不說要先稱讚這三個小女生,在事前的信件往返就相當有禮貌,比起許多公司行號的主旨不明、來意不清,甚至叫錯名字,可以給她們好寶寶印章。
為了課堂作業以及小論文比賽做資料搜集,她們從宜蘭坐車來台北跟我們碰面。在長達兩個多小時的訪談過程中,深深感到,這真的是差了一輪的聚會...她們用的第一個社群媒體就是Facebook!難怪跟她說們説即時通、 MSN她們毫無反應😭
但這三個小女生,訪問大綱、訪談問題都相當清楚,一問一答,三個人都知道自己主攻的問題是什麼,從婚姻平權、性平教育,一直到粉紅經濟。這跟以往的死讀書、背課本完全不一樣,更加的活學活用,懂的自己要什麼。
希望這群孩子們,都能夠按照自己的興趣,適性發展,擺脫過去傳統社會的刻板窠臼,真正做自己。也祝福他們9月底前的完稿過程,能夠順利啦。
論文訪談大綱 在 問#徵求受訪者#戀與製作人女性玩家 - Dcard 的推薦與評價
我是政治大學傳播碩士學位學程的研究生,我的論文想以《戀與製作人》為例,探討乙女遊戲型態對女性日常生活的意義, ... 會預先提供訪談大綱2. ... <看更多>
論文訪談大綱 在 [討論] 深度訪談方法- 看板ck61st324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社會研究法講綱(2008/4/23)
李明璁@台大社會系
主題:深度訪談與口述傳記
一、非正式訪談
自然會話與主題問話的混合進行,且前者可能還多於後者。
優點:在自然情境中的推進,可能最接近真實;且相對也最尊重受訪者。
缺點:不僅答非所問、甚至問非所當問;且不易聚焦、缺乏效率。
請注意:
非正式訪談不等於閒聊。閒聊是形式,但內裡卻需隱含主軸問題。
所以非正式訪談其實還是需要事先擬好訪談大綱,並熟記所有問題在心中。
看似容易、其實困難。
研究者自身需具備健談、反應快與serendipity
(能聽出別人不見得會發現、但其實可能與研究有關值得追問的點)。
二、正式訪談
根據問卷、或有清楚的問題條列,在明確的「訪談情境」中進行訪談。
又可分結構性與半結構性:
前者是問題排序清楚、按部就班地問,相對較為researcher-centered。
後者則比較informant-centered,
可能會依循回答內容跳著問再回頭、或臨時加問或省略不問(留待下次)。
如果是一次性訪談,最好就是結構性(甚至可在訪談前先將題目清單給受訪者);
但其實越深度的訪談,可能越接近半結構性。
三、關於訪談時的沈默
無論哪一種形式的訪談,在過程中最焦慮的莫過於沈默。
研究者經常會過度地害怕沈默,認為是自己的責任,所以反而會犯下3P大忌:
Panic (訪談者自己驚慌失措)
Push (推迫受訪者)
「Pai-se(歹勢)」 -_-||(訪談者表現出羞愧或不好意思)
如果訪談是雙方的互動對話而不只是單向的問答,
沈默其實也是可以雙方共同面對的。
有時沈默也是一種必要的停頓空間。甚至可以討論、也應該記錄沈默。
四、訪談如何記錄
使用錄音器材後,立即為該次訪談的錄音檔案,
進行初步的分段標記(這將有助於接下來的編碼coding)。
整理逐字稿:逐字稿不只是詳實過錄verbal description,
也要盡可能回溯紀錄訪談當時附帶的非口語訊息
(如姿態、神情、語氣、停頓或沈默等)。
除了整理問答之記錄,在進一步coding之前,繪製以下訪談清單以利建檔:
受訪者姓名及代號
------------------------------------------------
訪談時間與長度
------------------------------------------------
訪談地點與情境
------------------------------------------------
相關互動行為
------------------------------------------------
訪談內容摘要或分段標記
------------------------------------------------
研究者的comments
------------------------------------------------
後續待問
五、訪談如何編碼(coding)
質性研究的coding:
把具體的資料,以較為抽象的概念(概念化,conceptualize),
將之重新分類組合(範疇化,categorize)的研究操作過程,
最後可能指向一種理論層次上的對話甚或建立。
三種層次的coding:
1. Open Coding(開放性編碼):
在還沒有什麼特定概念時,從逐字稿中進行初步的概念化與範疇化。
2. Axial Coding(主軸性編碼):
針對資料已經建立起若干概念範疇時,試著找出這些範疇之間的關係。
3. Selective Coding(選擇性編碼):
這個現象或這份訪談資料中,有一個核心範疇(core category);
研究者用此核心範疇來深描述說故事,並藉此將其他範疇通通聯結起來。
例子:劉惠純對空服員的訪談coding(參見《以身為度,如是我做》頁259-263)
六、如何訪談的幾個技巧
1. 漫遊瀏覽型的發問:邊走邊聊、由受訪者導覽(比如各種機構、團體、社區)
比較是非正式或半結構訪談;較常用於田野初期。
2. 定點聚焦型的發問:坐下來、由研究者以結構或半結構方式進行訪談。
題目是聚焦於研究主軸的,通常呈現一種樹枝圖般的主要和次要問題層次。
3. 投射技巧(projective techniques):用具體的發問,投射抽象的問題意識
例如:我們想理解對台灣年輕人來說,日本和美國文化在其日常生活中的意義?
如果這樣直接問一定問不出所以然,因此我們必須找到投射點。
「請說出三樣你最熟悉、分別跟日本和美國有關的事物?」
4. 總是以問 What or How 來取代問 Why(即使其實你心中真正想問的是Why)
「你覺得….」或「你如何…」,比「你為何…」好
例如,若問:「你為何支持台灣獨立(或中國統一)?」
這問題實在過於尖銳且具敏感性,不如改問:
「你對台灣是否該正式成為一個新國家有何看法?」
5. 適度地重複受訪者的字句、以一種確認的語氣(「所以你的意思是說…」)。
既能讓對方覺得自己的述說受到尊重和謹慎對待,也能確保訪談的信效度
但請注意:不要誇張了這樣的重複與確認,否則適得其反。
6. 訪談的開始不需裝熟(如果你確實和對方不熟),這會使人反而不自在。
7. 研究者可適度插入分享與受訪者的類似經驗,
「同一性」告白的感覺會帶來信任。
但相對的,有時分享差異化經驗也不見得不好,
反而引起對方的興趣,並因此願意再多深入描述或解釋。
8. 傾聽的姿態:不是故作、而要自然。
認真的傾聽會讓受訪者忘記錄音機的存在。
因為,你似乎比錄音機更加專注於接收他的話。
9. 如果訪談有些無法避免、非意圖性的衝突,應該坦率直接面對,
嘗試與受訪者一起討論而不要迴避(如同面對沈默一樣)。
隱匿的不悅比顯見的衝突更糟。
七、口述傳記
敘事(narrative):有時間序列性及因果闡聯性的故事講述。
從personal life experience (story) 延展成personal life history:
將個人生命片段的經驗故事,與特定社會情境及結構相聯結成一段更宏觀、
且可能推及其他類似人生經歷的生命史。這就是一種社會學想像的實踐。
例子:比較兩篇《動物農莊》的導讀,
關於歐威爾的生命史、創作歷程與社會背景這三者如何被articulate。
個人生命敘事的三個層次:
個人生命經驗的片段故事
個人至今的生命整體感受與評述
個人所感知的環境、社群、組織乃至大社會之變遷
個人生命敘事的四種經驗:
「轉捩點」經驗:
在某時間點上因為某個人事物而產生巨大改變
「因果解釋」經驗:
因為當時如何所以後來怎樣(或者相反,因為當時沒有怎樣,所以後來變成如何)
「象徵與想像」經驗:
某些人事物的影響雖然並不實質、具體而明確發生(就社群普遍認知而言),
但卻對個人具有獨特的象徵性意義。
「回顧與反思」經驗:
當時事後、或如今回想的個人對己身之評價。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81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