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回到電影本身來看。
所以,迦納在以"第三人稱角度"回顧了生前的種種,竟發現自己在"第一人稱角度"裡覺得的美好人生,竟然是挫折不斷,乃至一事無成,於是他便認為自己缺少的就是那個站上舞台揚名立萬的機會。
而22號,則在目睹了迦納如此一事無成,卻還是躍躍欲試的想返回人生的詭異舉止後,感到不解;但卻在機緣下成為人類後,意外的發現做人、過生活竟是一件有意思的事。
這樣看似惡作劇的編排,其實反映了向來不在我們掌握中的真實人生。
而想要完成"生活目標"的迦納與想要找到"做人趣味"的22號,最後如願了嗎?
------------------------
我覺得主角迦納是一個很好的設定與安排;但要提到他,我就必須要用倒敘的方式先談果,再論因。
得到22號圓滿後的標章後,迦納帶著這個重返人世間的通行證回到自己的身體,並依約回到「二分音符酒吧」與老闆娘完成了一次極為精彩的演出,這不只讓他確定了自己可以有一份夢寐以求的工作、也讓改觀的母親在台下為之神奪與喝采,更讓他完成了人生最大的願望--成為一個常駐的樂手。
但在下了舞台、酒客散去、重回夜裡街邊且隻身的他卻感到有一點迷惘與錯愕,其原因就在其當下的感覺是 : 「就這樣? 我自小夢寐以求,並用半生汲汲營營的人生最大目標已然達到,但就這樣? 沒甚麼特別的?然後明天來、後天來,以後再來...............??」
我能理解他的錯愕,因為我跟大家一樣也或多或少曾經品嘗過幾次大小不一的"夢寐以求"經驗,但我在最激情的那一瞬間過去後,心裡想的也是 : 「就這樣? 以前想要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
就像現在很多人都很想要Apple 12或PS5,想到幾乎魂不守舍、如飢似渴,但真讓你拿到手後,不出兩天也就習以為常了........的去渴望與追求另一個更新的事物。 (於是人生就在"好想要"與"不過如此"中來回往返)
所以,在這麼我想請大家思考的是 :
#生命中所追求的是目標嗎? (是過得怎樣?)
#還是追求生活本身? (還是怎樣去過?)
------------------------
如果追尋的是「目標」又如何呢?
有追尋目標是好事。我們假設某人想追尋的目標是從年薪60萬提升到150萬,那他(要是不想用非法手段,則)必須先釐清自己需要把工作強度提高幾倍、要這樣努力多少時間,才能達到這樣的年薪目標。
再假設,此人運氣很好,所以一切順利的如他預期般的在若干年後,以努力工作的態度與加倍的工時、犧牲了自己的興趣、休閒、年節與陪伴家人的時間,甚至是健康,最終換來了年薪150萬的結果。
從目標設定來看,他成功了。
然後呢?
由於他不是體育選手,在拿到哪個獎項後就要退休;他也沒有這麼倒楣,生命嘎然而止在他達成目標的那天,所以他的日子還是得照過的。
於是接下來的方向有兩端 : 達成里程碑之後,降低工作強度,這可能意味著年薪無法維持在同等高度;又或是,保持這樣高強度的工作內容,持續走下去。
所以問題在於 : 他是喜歡達到目標(目的)?還是喜歡生活(過程)?
如果是前者,他就會如同迦納一樣,在那個當下萌生 : 「就這樣? 以前想要的,原來就是這麼一回事啊......」的念頭;或許他應該有下一個目標,不然他很快就會體會到"高處不勝寒"的滋味(年薪百萬其實不至於啦,一般會繼續找到下一個目標),因為若是一個人窮到只剩下百萬年薪,而身邊人際關係幾乎歸零,那獨處時的孤獨感將會異常強大。
那如果是後者,那還得問問他"喜不喜歡自己現在這樣的生活?"
舉兩個名人當例子。
或許,很多人都想成為郭台銘,卻沒有想過郭台銘的生活強度有多高? 每天開多久的會?今天又要飛去哪裡?要做壓力多重大的決策?要應酬多少人際關係? 休閒或個人的時間可能極少,而陪伴家人的時間呢?
或許那些人只想要郭台銘的財富,卻沒想過如果自己真的能成為郭台銘.........有那個時間花錢嗎?
另一個名人則是張學友,2002年起,他用了一年的時間舉行了五十場演唱會;2007~08年更是在世界各地舉行了105場演唱會;在這段期間,他所要付出的練習、排練、保養、四處(飛行或乘車)移動,那些想要成為張學友的人,可有想過這種強度跟操勞該如何承受與克服?
張學友熱愛歌唱我想世人皆知便不在話下,但他必須得要克服這樣強度的生活,才能完成這麼多演藝界的里程碑,這其中除了保養有術與天賦異稟外,還要有無比的熱愛。
是的。你必須喜歡那樣高強度的競爭與生活,才能一直以這樣的強度不斷的往下走;對他來說,日子就是要這樣過下去、挑戰就是一個接一個,但他在乎的不是里程碑(不然他拿金針獎之後就能封麥了),而是熱愛著自己的生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然後"順便"創造一些外人眼中的紀錄。
------------------------
所以,以張學友的表現,我們可以判斷他是個熱愛自己生活方式的人,所以可以用這樣的方式走過三十年的演藝人生,還創下了許多紀錄,而且目前看起來他打算繼續這樣往下走。
(劉德華也是同樣律己極嚴的人,黃秋生說他幾十年來不吃垃圾食物且極度注重飲食、訓練跟生活)
那若是以「目標取向」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呢?
要先知道,不是每個人都是張學友劉德華;而你我都有的更深體會則是 : 不是每個努力都會換來成功的(甚至連回報都沒有)。
在這樣的人生現實中,若是以「目標取向」來經營自己的人生,則感受到的痛苦跟失落絕對會比快樂與滿足多更多的;因為絕大多數人的人生都是由不斷的失敗、再嘗試所構成的,所以無法達成目標與屢次失敗是人生的常態。
而人生的「痛苦梯度」則是取決於"期望"與"現實結果"之間的落差,如果最後無法達成目標,那期望有多大,失望就會有多大,痛苦也會隨之提升。
所以若是人生要以目標取向作為經營策略,可能就要更看開點,或是更進取點。(#這句話是我下一個影評的主旨)
----------------------
最後,我想替自己的這篇萬字貼文做一個總結。
在電影閉幕時,我聽見身旁的一個女孩問自己的男伴 : 「所以你覺得這部電影想要講的是什麼??」
那男的想了一想 : 「嗯......活在當下吧。」
是的,當最後傑瑞問迦納 : 「(重返人世後)你會如何度過你的一生?」
沒有頭緒的迦納先是回答"我不確定",但隨後說 : 「我會認真的活在當下的每一刻。」
所以他只是複誦了主角的最後一句台詞,但這是一句老生常談吧?
或許很多類型的電影都能夠讓大家有這種想法,例如歷劫歸來的災難片、重返家園的戰爭片、俘虜逃脫的劇情片、九死一生的驚悚片、克服病魔的醫療小品,或甚至是破鏡重圓的情愛片........
但這個具有靈魂交換元素,還有生死之間、目標追尋、意義探尋等諸多元素的電影,所能傳遞給我們的其實遠比這句話要多很多....
我總認為 "#生命的意義在於追求其本身的意義",我們生而為人所要追求的,就是該怎麼好好做人(不然,只是活的如同一隻動物罷了)
就如同我在幾年前就對人說過 : 「人活一世,最終在學著怎麼做人。」,因為我身邊有很多人,活了一輩子卻沒活出個人樣,也不理解"做人"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甚至連基本道德、同理心與思考邏輯都奉欠。
我可能沒比他們高明到哪裡去,但我深以為戒並不斷驅策自己去思考與實踐。
而回到電影中,我認為 : 我們該追求的是"怎麼過生活",該追求的是我們覺得有意義、能勝任,且樂在其中又能長期這麼過下去的生活模式。
而非追求目標,因為若是我們無法忍受追求目標的那種生活,那追到了無法長久,甚至還要承受追不到的那種失落、痛苦與落差。
你可以把"買房子"當作是一個人生目標,但你必須要能忍受追尋過程中的生活;也可以把某個高等職位作為人生目標,但也必須要能忍受達成目標後,必須持續那個強度的生活。
因為如果你不能愛你的生活模式,那追尋目標不過是讓(心中的)玻璃櫃再多上幾個展示用獎盃;除非那些獎盃能讓你感到充實,不然當你窮的只剩下獎杯時,它們是無法填補心理面的孤寂的。
所以我認為,我們該追尋的是我們喜歡的生活,不管貧富、不論貴賤,只要你能喜歡自己的生活,那怕就是領著微薄的薪水,那人生卻也還是充滿喜樂的。
我們該追尋的,是讓生活本身就有意義,而這個意義就足以讓我們快樂的過每一天,這才是"活在當下"的最真義涵。
如果只是"活著",卻沒有方向、頭緒,也沒有追尋,更不知道意義,那我們要"活在哪個當下"呢?
因為以上條件皆無的當下,只是另一種形式的虛度;而我們必須要明白的是「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
所以,看了電影,問問自己 : 你找到自己的火花了嗎?
.
.
.
#終於寫完了
#上一篇可以讓你們想很久
#這篇可以讓你們看很久
#廣告也很久了卻很寯永
PS:貼文附上的影片就是十幾年前軒尼詩的廣告,當時台灣還有中文配音時,廣告的文宣就是「人生,不是過得怎樣,而是懂得怎樣去過」,這是原版廣告,只有英文配音,但說的還是同樣兩句話。
#你們到底是去看了沒啊?
每週一、三、五的晚上10點半,一起看、一起想、有瞌睡蟲一起養。
====
如果文章能合胃口,請記得按讚、分享、追蹤、搶先看。
#設搶先看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253325874890594
#如何將內文跟連結一起分享的步驟請看這裡 : https://www.facebook.com/GeeChungYo/posts/2522891261267386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BTLKC77dUnk
足以勝任英文 在 綠豆爸.粉圓媽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5大鼓勵心法,提升孩子的勇氣、自尊與自信
https://www.benesse.com.tw/Education/LoveShareInfo?AID=21388
媽媽工作忙碌了一整天,趕著下班到幼兒園接小美放學,再趕去超市採買晚餐的食材,回到家後催促著小美去洗手,然後媽媽要趕著進廚房煮晚餐,要小美自己在遊戲室裡玩玩具。媽媽忙進忙出將近一小時,端出了一桌好菜,媽媽叫小美上餐桌吃飯,小美把玩具收回整理箱,坐上餐桌吃了兩口飯菜之後,就開始玩起餐具,嘴裡的飯菜也不吞下去,媽媽提醒小美趕快吃飯,小美卻依然慢吞吞地繼續咀嚼著嘴裡的飯菜⋯⋯
在閱讀上述場景時,你發現了什麼「問題」嗎?
・小美在餐桌上玩起餐具;
・小美嘴裡的飯菜不吞下去;
・媽媽提醒小美,小美還是慢吞吞的⋯⋯
大家可以再次閱讀上述情景,你有沒有看到小美牽著媽媽的手,即使媽媽走得很急、很快,小美也沒有把媽媽的手放開?小美在媽媽買食材的時候,緊緊跟在媽媽的身邊,還幫忙媽媽推推車?回到家後小美使用洗手七字訣,把自己的手確實的洗乾淨?媽媽在煮晚餐的時候,小美自己安靜地在遊戲室裡玩著玩具?吃飯前小美把玩具收回整理箱裡,還記得再去洗了一次手呢?
這些畫面雖然沒有在文字裡呈現出來,但在生活當中,當孩子展現這些行為時,也很容易被爸媽所忽略,因為這些行為「不就是很正常、很應該、很理所當然」的嗎?
阿德勒學派認為:「一個行為不良的孩子,往往是氣餒的孩子;一個最需要被鼓勵的孩子,往往是最少得到鼓勵的孩子。」
當我們發現孩子出現不良行為時,第一直覺就是想要消除這些不良行為,卻往往忽略了,在不良行為之外的,那些孩子試著努力展現自己的能力和價值的面向。
我想邀請所有的父母,開始練習「從小事鼓勵孩子」,鼓勵的英文字Encourage,當中包含著「勇氣 Courage」,也就是當我們鼓勵孩子時,其實也同時「賦予勇氣」給孩子,當孩子擁有了勇氣,就會展現出自尊與自信,同時能力和價值也會跟著提升,自然而然,許多的不良行為就會消失於無形了。
「可是老師,我從小都沒有被鼓勵的經驗,我要如何鼓勵孩子呢?」我將列舉五種鼓勵的觀念和語法,大家除了鼓勵孩子之外,更重要的是鼓勵自己。
一、傳達接納與認可
・觀念:父母單純地描述孩子的外在行為,並且猜測孩子的內在感受,試著從孩子的立場、觀點看待孩子的活動、經驗、感受及思想,透過口語描述讓孩子感到被接納。
・語法:描述孩子具體的行為、表現、情緒、態度、興趣⋯⋯
・範例:我看到小美在玩玩具,排出了好長的一條火車軌道,我猜小美一定覺得很開心吧!
二、指出貢獻與感謝
・觀念:父母陳述孩子行為的貢獻,向孩子表達欣賞和感謝,正向回饋能讓孩子知道他的行為是有影響力的,看見自己在團體中的價值與位置。
・語法:孩子具體的行為+該行為帶來的影響
・範例:謝謝小美在媽媽採買食材的過程,跟在媽媽的身邊,讓媽媽覺得很安心;也謝謝小美幫忙推推車,讓媽媽覺得輕鬆了不少。
三、肯定特質與能力
・觀念:父母可以觀察孩子的行為,發掘正面的特質與能力,並告訴孩子,讓孩子知道你注意到了「他的好」。
・語法:指出特質或能力+描述實際的行為表現或具體事件
・範例:我看到小美在洗手的時候,會很仔細地使用洗手七字訣,媽媽覺得小美很細心、也很有耐心。
四、看重努力與進步
・觀念:父母可以注意孩子的用心及付出,強調過程勝於結果,即便孩子的表現未達標準,仍有值得肯定之處。
・語法:描述孩子的作品或表現+指認孩子努力與進步
・範例:媽媽看到小美來吃飯之前,會主動地把玩具放回整理箱裡,讓遊戲室回到原本的樣子。
五、表示信心與支持
・觀念:當孩子在能力方面已經有所準備,面對新挑戰卻無十足把握時,父母評估孩子足以勝任,便可以告訴他:「你一定能辦到!」
・語法:陳述支持信心的客觀證據+我相信⋯⋯
・範例:媽媽看到小美把飯菜含在嘴裡,沒有吞下去,不過媽媽相信小美是有能力掌握自己用餐的速度,所以媽媽就不再提醒小美囉!
當父母願意看到孩子的「好」,而不再視其為理所當然時,孩子也就能夠開始覺得自己是好的。當然,父母也要每天練習看到「自己的好」,每天早午晚各鼓勵自己一次,發現自己的美好,也就更有能量去鼓勵孩子喔!
足以勝任英文 在 洪雪珍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過去不能決定未來,只有現在能夠決定未來]
前天是一個奇妙的日子,一天之內有三名公務員來跟我談他們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只要是公務員來諮詢,我都特別小心翼翼,總是擔心他們受到任何暗示或引導,把工作辭了,這種事真是擔待不起。曾經有一位女主管有三個幼兒,在聽過我的演講之後,辭職去做她想做的事,我真的被大大嚇到,連忙問她:
「萬一這件事做不好,回得去嗎﹖」
還好她點點頭,我才如釋重負。這次情形不同,先是在上課之後,前後有兩名女性來找我談要不要做斜槓。其中一名是5年前辭去公務員,後來在民間企業換了2份工作,最近確定要考國營事業。我問她為什麼不再去考公務員,她搖搖頭說,之前考上是花了5年,在這方面沒有信心,而且也不想回去做公務員。
她離開公務機關的原因,我沒有探究,大概是一個創痛,她也沒有打算提及,只說在民間企業反而適應良好。於是我跟她說:
「一次的挫折,不代表整個人生的失敗,它只是在告訴你,你不適合在公家單位任職。」
可是有兩個幼兒,光靠先生一份薪水是不足以養家,她下定決心和先生一起扛起家庭責任,未來一邊穩定上班,一邊下班後做斜槓,既自我實現,又賺第二份薪水。看起來離開公職這件事在她身上似乎未曾投下任何陰影,對此她解釋:
「我的先生和公婆都很支持我,我很感謝他們。」
另一名女性公務員年過五十,擔心再度年金改革,導致退休金縮水,而她要負擔家計,於是決定一邊上班一邊做斜槓,也讓多才多藝的自己有一個揮灑自如的舞台。比較上,她的態度堅定很多,報完名之後,來跟我打聲招呼,說上課見。像這樣相信自己﹑跟隨直覺,而且行動力十足的上班族是很少見的。
回家搭捷運,看到有第三名公務員在fb私訊我,說他考了七年公務員才上,卻在不久前離職了,家人對此很不諒解,而他自己也懊悔萬分,現在不知道怎麼辦才好,甚至有尋死的念頭。今天早上我打開手機,再看到他的留言,說心情一直無法回復。於是我跟他說:
「心情回復是需要時間的,不要急,慢慢來。」
三名公務員,三個故事,三個進行式,三個發展中。比起前面兩名女性公務員活在現在,規畫未來,第三名公務員目前則活在過去,還沒走出來。我有一些心得與你分享,也許在你徬徨時,能夠作為參考。
首先,對於要不要考公務員這件事,我曾經看過有知名作家寫過一篇文章,畢業後,家人要他去考公務員,但是他不要,結果是後來發展更好,四十幾歲財富自由,便做出結論:「人多的地方不要走。」對此我有不同看法,不是每個人都像這位知名作家勇敢堅毅,或是聰明能幹,或是能說能寫,足以闖出一片天,反而多的是膽小怯懦,既不聰明也不能幹,更不會說不會寫,我的建議是—
「就走人多的路吧!」
既然是主流,就有它的價值。每個人這一生最重要的功課是認識自己﹑接納自己,而且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不是只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個人的價值。在我的斜槓進階班,每班都有一至三名是公務員或教師,各個多才多藝,顯然他們下班後的生活過得精彩豐富,我們做上班族的相較起來,反而蒼白無力。
再來我想強調的是,工作沒有完美的,即使很多人夢寐以求的公務員或教師也是一樣有優點,也有缺點。我的學生都知道我有個反傳統的主張,就是上班時靈肉分離,但是人生要靈肉合一,意思是不要過度期待上班這件事,視為完成夢想的地方,而是只要肉體的部分滿足了,就可以去做,這樣就不會抱怨。
什麼是肉體的部分﹖比方說薪資在一定水準以上,同事相處愉快,工作勝任無虞,就已經是一份很不錯的工作,其他就不要再強求,放過工作,也饒過自己。至於心靈深處失落的部分,下班後去滿足即可,比方說學習才藝,或發展斜槓。
第三,假使這份工作真的做不下去,看看能不能調職,或是先留職停薪,也許時間會改變一些事,千萬不要衝動行事,因為公務員真的很難考,而且覆水難收,沒有轉圜的餘地,一定要謹慎再謹慎。
最後真的離職了,沒法回頭,就往前走吧!在原地捶胸頓足,不僅無濟於事,還會讓自己更加悔恨交加。我今天上線上英文課,主題是「怎麼面對變化與不確定」,老師問我,有沒有做錯決定,誤入「歧途」的時候﹖我說:
「這輩子數不清!」
甚至有的事足以讓我懊悔一輩子,而且影響一生的發展至深至鉅,不過事後我都發現,凡是發生的事都是好事,端看從哪一個角度去詮釋。假使從學習的角度切入,這些錯誤的決定都是一堂寶貴的課,得到最刻骨難忘的教訓,比起做對決定還讓人學習得多。老師聽完之後,寫下:
「Learn and move on.」(記取教訓,然後往前走。)
《櫻桃小丸子》裡有很多金句,其中有一句是「人生就是不斷在後悔」,另外一句是「哭過了,你就會變得堅強」。過去,我們無法改變;未來,我們無法掌控,但是我們都想不通這一點,才會被對過去的後悔給綁架﹑被對未來的憂懼給打敗。其實握在我們手裡的,只有現在;而能做的,從來也只有這件事:
把握現在,開始行動。
永遠記得,過去不能決定未來,只有現在能夠決定未來。
圖:畫家的作品
#職場斜槓
#尹星知識管理學院
*** ***
歡迎加入我的Line@ ID:@ca141719
或點此直接加入:https://line.me/R/ti/p/%40bfj9781d
更多洪雪珍老師影片:https://reurl.cc/jD2nn
【教你強大 Be A Star】課程資訊:https://lihi.cc/KM8OI
*** ***
洪雪珍最新力作<你的強大,就是你的自由>
在各大書店與網站都可以購買
-博客來:https://goo.gl/zqRv5c
-金石堂:https://goo.gl/uzEGpG
-誠品:https://goo.gl/DhCcHe
-電子書獨家>樂天KOBO:https://goo.gl/GLKKX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