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聲對話法
生養第一個孩子的過程中,想必有很多人生的第一次。尤其是孩子雖然出生不久,卻已經開始會學大人的模樣,真是太神奇了!我微笑時跟著笑、我皺眉時跟著皺,我張開嘴發出聲音,孩子也跟著把嘴張得大大的,咿咿呀呀地發出聲音。就連現在想到當時孩子可愛的樣子,我的嘴角也會不自覺浮現笑容。
孩子之所以會模仿爸媽,是因為大腦中的「鏡像神經元」。鏡像神經元會讓人只要看到對方的行動,就會產生彷彿自己也親自行動一樣的感覺,會在不知不覺中模仿那個行動。
不僅是行動,能感受別人的情感也是鏡像神經元的功勞。當看到別人感受某種情感時,會刺激我們的鏡像神經元,產生神經共鳴。
光是觀察別人的行動就會自然而然地跟著做,別人心中的情感就像自己的情感一樣有相同感受,人的身體和心靈真是神妙莫測。
「同理心」一詞源自「移情」的德文「einfuhlung」,這是由ein(移入)和fuhlung (情感)組成的合成詞,即「移入情感」的意思,像是將對方的情感移入到自己心中一樣,是一種心理現象。
確立移情概念的德國心理學家李蒲斯(Theodor Lipps)表示若想了解他人的心,只要以模仿對方的心態去努力就可以了,這就是「同理心」,同理心是我們與他人關係中,相互理解的最根本要素。
無論是性格乖僻的孩子、溫順的孩子,還是具攻擊型的孩子、迴避型的孩子,都希望父母能對自己有「同理心」。無關年齡,不管是年幼的嬰兒、青少年,還是已經長大成人,只要是為人子女,最喜歡父母的反應也是「同理心」,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同理心」。
■ 同理心的對話很多人做不到
同理心出現在所有的育兒書中,但在現實生活中,最難做到的也是同理心。雖然肉眼看不到情感,但行動是會立即看到的,所以父母會先針對行動做出反應,也就因此很容易錯過表現同理心的時機。所以,我建議父母應該要培養自己的同理心。
如果你是一個眼睛看到孩子的行動就會立即反應的人,就訓練自己放慢反應的速度,先試著觀察孩子內心的感覺。即使剛開始會不太順利,但也不要放棄,堅持下去熟練後就會成為有能力產生同理心的人。
對於性格上很難與他人產生同理心,或是習慣以自我為中心的人來說,更需要努力和練習,但是爸媽們不太喜歡練習,雖然都會推說很忙,不過實際上主要還是嫌麻煩和疲倦。
有的媽媽會抱怨孩子不練習鋼琴,實力沒有提升,繳的學費都浪費了;有人說學校體育課要考跳繩,帶孩子出去練習卻又懶得動,而責罵他們不認真。你是哪一種呢?
■ 依樣畫葫蘆的回聲對話法
小時候到鄉下爺爺家,我第一次聽到回聲,當時覺得很神奇又有點可怕,很奇幻的感覺,我一喊「呀呼!」圍繞在周圍的山就像輪唱一樣,同樣的「呀呼」此起彼落。
「回聲對話法」就是像回聲一樣模仿對話,而且是只要付出努力,相對效果最好的「同理心」對話法。只要照著孩子說的話說、跟著做出孩子說話時的表情就行。如果做不出同樣的表情也沒關係,抓到感覺就好了,就這麼簡單。
假設孩子說:「媽媽,電話的聲音太吵了!」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媽媽可以附和說:「媽媽的電話聲太吵了,很煩是吧?」
如果說「電話本來就比較大聲啊!」或是「哎喲,你怎麼那樣講?」就像是在責怪孩子,而非同理心的表現,接下來要再進行溝通會變得困難,希望孩子修正行為的期待也會更遠了。
正如前面多次強調過的,只有建立在共識、尊重和信賴基礎上的教導,才能讓孩子改正且不會受到傷害。
■ 孩子表達負面情緒時,回聲對話的效果更大
回聲對話在一般情況下都可以進行,不過有人會覺得媽媽心情不好、孩子不聽話時用回聲對話法並不好,因為基本上不認同孩子說的話,自然就不想給予回應。但其實回聲對話效果最好的時機,就是在孩子表現出負面情緒時,例如生氣、悲傷、不開心、鬧彆扭等,這時候產生同理心的效果最大。
站在鏡子前,鏡子會原原本本反映出我的樣子,因為鏡子不會判斷,只會照本宣科,當然也無法改變我。就像鏡子不會讓醜陋的臉變漂亮一樣,媽媽只要照著聽到的回應,先不要對孩子的行為做任何判斷,就像照出真實面貌的鏡子一樣,模仿對方的話和表情的反應就是「鏡射」(mirroring)。
回聲對話法用在進入青春期的十幾歲青少年身上,也有顯著的效果。這個時期的孩子對別人的批評特別敏感,運用回聲對話法,沒有說教、判斷和斥責,純粹順著孩子說話的內容回應,可以讓孩子感覺到同理心,認為得到理解,心中就不會對媽媽產生抗拒感。
媽媽不加入自己的立場思考或曲解孩子的意思,對孩子來說有種可以繼續對話的安全感。而從媽媽的立場來看,附和的過程中可以確認自己聽清楚孩子表達的意思,進而減少誤會的產生。
■ 回聲對話法的種類
從基本的回聲對話法稍微做一些改變,就可以根據情況靈活地進行自然的對話。即使只是像「啊」、「喔」這樣的感嘆詞,隨著不同的語調,感覺也會完全不同。
下面列舉一些例子,根據不同情況,同一句話有不一樣的表現方式。若一時不知道如何變化,可以先從「喔,原來如此~」開始,不管孩子說什麼只要回說「喔,原來如此」或「原來是這樣啊」,孩子就能感覺被認同。
1. 「因為~所以覺得~」
說明:「因為媽媽的電話聲音太大,妨礙到你了,所以才覺得很煩啊。」
2. 「因為~好像讓你~」
說明:「因為媽媽聲音太大,好像讓你覺得很煩喔。」
3. 「看起來好像~」
說明:「夏英看起來好像很煩。」
4. 「看起來好像~,是嗎?」
說明:「夏英看起來好像很煩,是嗎?」
不過,回聲對話法因為相當簡單,所以還是會有副作用。例如腦子裡充滿了想法,孩子很認真地表達,媽媽卻好像「沒有靈魂」地一味回應「原來如此」、「原來是這樣啊」,會讓孩子覺得媽媽根本就漠不關心。千萬不要以為有回應就好,有心無心其實孩子都知道。
現在我們對孩子所做的一切,都將影響孩子的人格,決定孩子未來的人生,還有什麼比這更珍貴呢?以同理心的對話擁抱孩子的心靈,比給他昂貴的玩具、送他上名師補習班,或是在各種競賽中得到獎狀獎盃都要珍貴。現在你決定好在哪裡多用點心了嗎?
……
KEY POINT
◎ 與同理心形影不離的是「真誠」。任何再好的對話方式如何缺乏真誠,孩子很快就會知道那是「沒有靈魂的話」。
◎ 即使再忙再累,當孩子想跟你對話時,請看著他的眼睛,把耳朵和心都集中到孩子身上。做好這一點,將來後悔就會少很多。
.
本文摘自《#好爸媽的高效生氣法》
健康地表現怒氣,親子一起正向成長
作者:張成旭
... ... ... ... ... ... ... ... ... ... ... ... ... ... ...
各位朋友好:
要能做到上一篇摘文中,提到的「回應性」與「情感性」,這一篇摘文可做參考。
「同理」是我相當重視的技巧,也是一種態度—不管對方有什麼情緒,我都願意接納與傾聽,並且適當地回應。但要注意的是,同理並非認同,同理對方的情緒,並非認同對方的行為,這一點常被混淆。
能接納對方的情緒,才能真正說是關心對方,也才有可能扮演安全堡壘的角色。這方式特別適用在現在這個時機,親子雙方有情緒的時候,同理的使用,能讓雙方喘口氣。
祝願您,能優先同理自己,傾聽與接納自己的情緒!
鏡像神經元例子 在 健身教官-應充明Jimmy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身體記憶比大腦學習更可靠》
這是一本”找感受度”的書
當你要教一個小朋友騎腳車, 游泳, 或是任何技能時, 會鉅細彌遺地把所有執行方法交代清楚才讓他們開始嘗試嗎? 又或者說, 每一個人都會騎腳踏車, 但是隨便找一個人描述一下他們怎麼可以一遍前進一邊維持平恆其實是有困難的
在近代, 絕大多數的學校教育都遵行的笛卡爾”我思故我在” 的身心二元論: 人類的心智是由大腦發展出來的, 而身體只是智慧的一個載體. 因此所有學校教育全力注重在語文數學社會之類的理論課程上, 體育課的時間相對被壓縮. 因為人們相信使用統計化與系統化的學習, 可以有效地提升邏輯與辯思能力, 這也是被認為是未來人類發展的主要方式
從傳說笛卡爾製造了一個女兒的機器人開始, 人類就開始醉心於人工智能的開發. 而過去幾年, 機器首先在西洋棋盤上擊敗了人類之後, 最新的技術AlphaGo也在數年前連續三次完勝人類的圍棋冠軍柯潔! 至此, 人工智能的新紀元降臨, 電腦的運算速度與儲存資訊量是人類所遙不可及的!
完了完了, “機械公敵”的電影世界要成真了..
可是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在街上可以看見越來越多裝配有輔助駕駛的車子, 但是不管什麼品牌的車商, 一開始信誓旦旦的跨下海口他們可以在幾年知道製造出第五級自動駕駛的汽車商 (100%不需要人類), 在過去幾年之中紛紛宣布: 要達到這個目標比他們想像中的困難 (但是只有馬斯克對此還表示出非常大的信心)
在自動駕駛系統中, 設計師把所有的汽車動作透過數據而模組化, 讓它們可以經過運算而在路上控制車體的動作. 但是最大的困難就是在不管是任何道路之中的實際情況是瞬息萬變的, 包含突然改變的風速, 掉落的障礙物, 無預警闖入小動物等等, 這些都與在有固定範圍以及明確規則下的棋盤內不同. 所以我們知道, 將一個醫療機器人放在手機製作的生產線上一定會出現大問題, 因為外在環境已經改變了, 與在電腦內原先預設的演算程式不一樣, 工作人員除了改造外形之外, 也需要重新設計所有軟體
當你聞到了一個熟悉的麵包味道, 回憶會馬上把你拉回兒時放學時經過一家麵包店的情景; 當你看到了前男/女友留下來的一個小物品時, 腦中馬上會浮現在當初在相處時對於這個東西的回憶; 當你聽到了一首流行老歌時, 時空在瞬時間會轉換回到學生時代, 可以讓你徜徉其中不可自拔
我們所認知的世界, 除了先經過大腦的思考與分析之外, 也靠我們其他的感官所汲取的資訊同時輸入所建構起來, 這就是”體驗”. 身體的感知能力, 就是記憶的中心. 在學習時, 讓全身的感官同時參與, 就可以幫我們打造更多層次的大腦地題, 這也是我們在運動時常常提到的”本體感覺”. 我們的五感 (視覺, 聽覺, 觸覺, 味覺與嗅覺) 從身體各處接收到無數資訊後, 轉化為電位傳回中樞神經系統, 而形成了第六感: 直覺
有的時候迷路時, 你會很自然地知道要往哪一個方向轉彎; 在很短時間內要做一個決定時, 你當下會不假思索地做出選擇; 甚至是你可以下意識的分辨出你眼前的這個人是否在說謊. 這些都是直覺, 而直覺靠的就是所有感官經驗的累績. 這不是透過系統模組化與運算就可以做得到的
書中有提到好幾個例子: 華爾街的金融顧問僅僅使用統計分析的數字來決定未來的投資方向, 但是到最後對於市場的預測往往與實際上有很大的落差; 一些消費用品的廣告鎖定了特定的目標族群, 但是經常發現與與想像中買氣完全不一致. 因為第一, 數據呈現的是一個平均值, 無法表明一些誤差的來源, 第二, 冷冰冰的統計結果沒有情感, 無法體現消費者實際市場上瞬息萬變的思考模式
在我個人的記憶力就有一個印相很深的例子: 在某一年, 我服務的某一間公司很大器的砸重金買了上海地鐵二號線一個月的廣告, 二號線總長度接近70公里. 他們在車廂內所有的拉環上都貼上了健身房的廣告, 主打: 在每一站的出口都會有一間xx健身房! 他們希望透過這一波宣傳來大力提昇該月的來訪數. 結果, 隔一個月開高層會議時, 發現前一個月花了大筆鈔票的過靠成效幾乎等於零… 那個月市場部總監被臭幹到差點從樓上跳下去…
可是為什麼會這樣? 因為假如實際每天坐地鐵通勤的人都會知道, 沒人真的去看拉環上寫的是什麼, 所有人都是瘋狂低頭滑手機! 而偏偏當初做這個決定的人, 每天都是開車上下班, 就算有搭乘地鐵, 也只有偶一為之, 所以無法真正的掌握實際狀況
打不死的蟑螂, 存在在地球上的歷史比人類還久, 時至今日, 他們唯一的天敵就是拖鞋. 而我們都有過滿屋子追著小強跑的經驗, 有的時候快把家都翻過來了還不一定打得到牠們, 更別說牠們給你來一了一個更大的驚喜, 飛了起來!!!
蟑螂的大腦只有一百萬的神經元, 而人類卻有一千億個. 但是牠們的腳上卻有無數的知覺接收器官, 可以接收外在的溫度, 壓力, 以及物體移動. 其實另外一個更好的例子就是章魚 (有興趣的可以看一下’’我的章魚老師”)
人類有模仿的本能, 之前1977年的一個實驗就發現出生僅12天的嬰兒的表情就會隨著在他們面前實驗人員的改變而改變. 所以當我們在學習一個新事物的時候, 必須要有一位效仿的對象可以讓我們就近觀察. 在細看他們的過程當中, 我們很自然的會使用上我們所有的感官去做揣摩, 進步是最快的. 所以在每一行業之內, 要最快進入狀況就是找一位師傅或是前輩, 除學習他們的知識以外, 也是吸取他們的技巧與經驗
在看這本書時我一直聯想到我們的這個圈子..
運動也是一樣, 你怎麼可能從書本的圖片就學會怎麼臥推? 你要如何從影片中就學會怎麼深蹲? 這些學習的方式正如人工智能一樣, 把運動分段, 模組化, 但是這些方式無法與你互動, 無法及時給你口令與指導
商業健身房的經理主管每一天瘋狂的開會逼業績, 指責教練為什麼會員約不來? 預約數太少? 他們有沒有實際在健身房中與會員聊過天, 觀察過每一個時段人流的改變? 了解一下目前的環境是否存在一些什麼問題?
有些教練不斷的進修, 認為這樣可以不斷的提升他們的專業度. 但是卻無法理解為什麼自己都這麼苦口婆心了, 會員還是無動於衷? 但是真的願意放慢角度來好好發揮同理心體會一下會員真正想法的教練也不多
因此, 過去我們都把人腦視為一個精密運算的電腦, 但是現在看來, 遠遠不足夠, 還要搭配身體的力行, 強化所有感知與智慧緊密搭配, 才是進步最快的方式
我非常同意功能性訓練大師Michael Boyle的主張: 他完全不建議在健身房內放鏡子. 確實, 在運動時如果我們過度依賴視覺, 反而會削弱其他感官訊息的輸入. 所謂的”本體感覺”, 就是我們可以掌控到我們的身體在什麼速度下, 輸出了多少力量? 移動了多少的距離? 關節與肌肉如何相互的影響?
我覺得這一本書可以讓我們重新的檢視我們學習或是教學的邏輯, 走出過去侷限我們的思考框架, 任何事情使用理智的分析建構固然重要, 但是身體在學習過程中的各種體驗也是不可或缺的, get your hands dirty, 讓我們實際將自身的所有的體驗與大腦連結, 創造出一個更加全面的身心成長!
鏡像神經元例子 在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身處這個時代,我們可能都會遇到以下狀況:
想哭泣時不能流眼淚 → 用笑容偽裝真實情緒
面對衝突不想惹麻煩 → 壓抑內心需求,用逃避、沉默抵抗外來侵犯
遭受挫折時覺得自己差勁 → 在現實痛苦之外,繼續自我批判的折磨
工作遇到瓶頸徹夜難眠,人際紛擾讓你每天懷疑自己,
看著手機「已讀不回」的訊息胡思亂想,
面臨選擇障礙反覆糾結,深怕落下遺憾⋯⋯
很多時候都是這樣,
越想找到快樂卻越憂鬱,越想放鬆心情就越精神緊張!
這一連串不斷循環的「內耗」過程,
一點一滴瓦解極力築起的堅強自信,
我們變得猶疑、脆弱,更失去了生活品質,
身心俱創的磨折下,賠上的可能是整個人生⋯⋯
當我們對自己不滿、懷疑自我並壓迫自我時,當我們迴避某些感受時,當我們試圖在思維裡自我辯駁、說服時,當我們試圖控制、壓抑、否定或漠視特定的感受與思維時,當我們想要控制他人、環境甚至社會時,我們所做的,就是持續激發內耗的自我戰鬥。
從小到大,在各種跌撞中,我們逐漸釀成對自己的質疑,當「批判」的箭頭轉向自我,往往誘發出以「成長」為名的各種壓迫。「我想要成為⋯⋯」、「我還有好多不足,怎麼追得上別人⋯⋯」;於是對現況不滿、對自己不滿,這種「想要成為」的過程,就是一種耗損,阻礙我們誠實堅定地面對人生。明白這一點,或許就能有意識地擺脫「被控制」的局面,主動權永遠都在自己手中。
你是感受的主人,而非感受的奴隸!
要想結束這一切糟糕的心情,
先停止與自己較勁!
取自《擺脫內耗人生》
……………………………………………………………..
各位朋友,早安:
內耗這個議題,在社會化的過程中,我們都難避免。我們的天性會不斷被修正,有時會修正得過頭了,失去自己了。
我最近看過一個故事,一個女孩的幾任男友,都因為被媽媽強烈反對而分手。女孩受不了了,想要改變被媽媽控制的處境,赫然發現:自己以為的喜好其實都是媽媽的喜好,所以只要經過媽媽的否定,就會有強烈的恐懼,她根本就沒有了「自己」,沒有清楚的情緒,來幫助自己判斷,自己到底要的是什麼?
要回復被奪去的自我,最好是有一段時間能脫離媽媽,用幾年的時間,自己獨立生活,能夠慢慢把自己找回來。然後,才能去追求屬於自己的生活,用內外趨近一致的方式去展現自我,可以輕鬆很多。
最近跟一位朋友互動,他不但搞不太清楚他人的感受,也不確定自己內在發生了什麼,我感覺他生活得很辛苦。因為沒有覺察,便難以調整自我,常搞不清楚狀況,做事也抓不到重點。
這篇摘文在談調整溝通模式,對某些朋友真是困難。所以我常覺得,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溝通,長期失望卻又懷抱希望,總有一天會走向失望。
祝願您,能減少內耗,走向內外一致!
.
ps. 歡迎參與贈書活動
https://www.facebook.com/Psychologist.Hung/photos/a.248192138530437/3734858933197056/
……………………………………………………………..
調整你的溝通模式
【文/ 于德志】
在有效處理對方的防禦∕攻擊姿態之外,我們需要了解自己的溝通模式。不同的模式,帶給對方的感覺會截然不同。
小燁是個二十五歲的女生,青春亮麗。她的苦惱在於,自從與上大學時交的男友分手後,兩年多的時間裡一直沒找到合適的男朋友。
小燁:「我曾經交往過兩個男孩,不知道為什麼,約會一兩次後,他們就不再約我了。」
我:「確實讓人困惑。你們約會時發生了什麼嗎?」
小燁:「沒有啊,我覺得滿好的。其中一個男孩帶我去了一個很特別的餐廳吃飯,我們兩個都非常喜歡,挺開心的。可是,之後他就不聯繫我了。」
我:「嗯,是挺奇怪的。吃飯時發生了什麼嗎?」
小燁:「很正常啊,我們就是聊天。比如,他問我喜不喜歡這個餐廳,我說還好啊之類的。」
我:「你對他安排的評價是『還好』?你不太喜歡嗎?」
小燁:「不是,我其實非常喜歡。但我習慣控制自己的感受表達,不喜歡像別的女生一樣激動。然後他還問過我,是不是我以前去過很多這樣的地方,我說沒有,確實是第一次來……」
我:「那對方會不會有點失落?」
小燁:「是有點,但我說的沒什麼問題啊!」
小燁的困境在於,她平淡的溝通模式,給自己的約會對象傳遞了一條非常不妙的消息:這個女孩對我不感興趣,甚至,她不喜歡我的安排!
為什麼會這樣?為什麼我們想傳遞的信息會被對方誤解?讓我們看看表達的四種模式:
從表達的主動性∕被動性和建設性∕破壞性兩個維度,可以將表達分為四種不同類型。讓我們用一個簡單的例子呈現。
晚上很晚了,老公興沖沖地回到家:「老婆,告訴你一個好消息,今天公司正式任命我為區總經理了!」
#回覆模式A(有建設性但缺乏熱情的回覆):「嗯,挺好的,你真棒!」
#回覆模式B(熱情且富於建設性,這是溝通的完美時刻):「哇,我真為你高興,你這麼長時間的努力終於得到了公司的認可,我們約個時間去哪裡慶祝一下吧!」
#回覆模式C(冷淡而具有破壞性的回覆):「知道了,你有沒有看見我的鑰匙?」
#回覆模式D(積極地表達破壞性,這是最糟的回覆模式,它可以瞬間凝固一切美好):「你瘋了吧,這算什麼好消息?本來就天天不在家,這下你肯定需要到各地出差,我一年還能見到你一次嗎?」
還記得前面我們提到過的鏡像神經元匱乏嗎?當我們的感受得不到他人的接納,當我們的期望被打破時,會遭遇巨大的沮喪感。
小燁的問題就在於,她所習慣的平淡回應模式,無法提供對方鏡像神經元所需要的滿足。在夫妻關係中,一旦愛人間習慣了彼此的溝通模式,這可能不會造成大的傷害,但對於全新的戀愛關係來說,它只意味著一種解讀:對方對我不感興趣。
關於信息接收,曾經有一項研究指出:溝通中,我們所接收的信息,只有百分之七是從語言中獲取,百分之三十八的資訊源自語音、語調,另外百分之五十五源自身體語言資訊。所以,著名的婚姻訓練師斯坦.塔特金(Stan Tatkin)教授的訓練模式,側重於改變問題夫妻傳統的溝通模式,包括語言、身體姿勢、儀式性行為習慣等等。比如,很多夫妻說話時不再注視對方,他會教他們面對面坐好,彼此注視著對方的眼睛,因為實踐證明這是減少誤解的最有效方式。
習慣的改變很難,但如果我們了解對方的期待,了解了溝通模式所傳達出的解讀訊息,會更好地避免各種誤解。
.
以上文字取自
擺脫內耗人生:走出焦慮、自責、憤怒、悔恨⋯⋯透過有效練習轉化情緒,讓你停止內在糾結、化解自我衝突,重新拿回生命主控權!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58293
麥田出版
.
7/25高雄公益免費_善牧第五屆爸比媽咪節-親子有話好好說(高雄場)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550194072308694/
已額滿11/7 三重免費公益講座_樂讀親子共學系列講座_以善意應對青少年情緒人際問題
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189917322447609/
相信自己是夠好的媽媽:是犧牲,還是責任?是妥協,還是平衡?放下對母愛的執著,恢復你的生命彈性,重新找回愛自己的方式
博客來:https://bit.ly/2vhVD9s
讀書花園:https://bit.ly/2GEA9dH
誠品:https://bit.ly/2W4E3Sq
金石堂:https://bit.ly/2vhQ6jh
鏡像神經元例子 在 研究發現在位高權重者的大腦中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神經 ... 的推薦與評價
研究發現在位高權重者的大腦中一種叫「鏡像神經元」的神經細胞在傳遞過程中普遍會有受到阻礙的情形而這個過程正是人類產生同理心的關鍵此外柏克萊心理學者也在數十年的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