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的英文教室留言也太好笑了吧,
大家塞了很多新同學進來耶!
Cindy善良的Cindy。
Woody自容的Woody。
Jason時間的Jason。(同時也很Jason自愛)
Elsa布魯的Elsa。
被看Paul手腳的Paul。
Benz不力的Benz。
哈哈哈果然我的粉專聚集了會一起諧靈附身的人,太可愛了。🥰🥰🥰
/
昨天還是有魔人耶哈哈哈,
拋下了一句「道理都給你講就好了」,
想吵又沒有任何論點,
是道理你都懂,但你不講道理的意思嗎?
ok ok,你厲害。👍
#英文教室文案接龍
不管你是看不爽或是看不懂都duck不必在這邊一π胡言,
我對你們這些無理check now的人無fuck說無可phone告。
你是什麼one year不要在這邊chill西郎。
#手上拿了錘子看什麼都是釘子
#點相簿可以看完整的英文教室梗圖加強英文和成語 (?
/
#德州媽媽美術教室
圖中這幅畫是大名鼎鼎的世界名畫,是藝術史上最著名的婚紗照,
叫做 #阿諾爾菲尼夫婦像
(我把原圖放在留言區)
是15世紀文藝復興時期的「油畫之父」揚‧范‧艾克(Jan van Eyck)的代表作,
也是油畫剛發明的革新作品。
當時圖裡面有幾個隱喻:
窗邊的橘子:亞當夏娃吃的禁果是蘋果,所以橘子代表清白。
脫在地上的木屐:源自聖經在聖地要脫鞋的說法,代表這個地方是結婚的神聖場所。
女人腳邊的狗:象徵妻子對丈夫的忠貞。(還不是彼此忠貞喔)
雖然槽點有點多,但人家也是反映當時15世紀的價值觀,就不吐槽了。
#阿諾爾菲尼先生長得好像普丁啊
#結個婚你這什麼臉
阿諾爾菲尼夫婦像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名畫中的名畫:究竟〈阿諾爾菲尼夫婦像〉這對男女是不是夫妻?——一副畫兩種欣賞樂趣
從宮下教授的《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開始,到最新的《名畫的動作》,有幾幅作品可是本本都會亮相,出場頻率之高,堪稱名畫中的名畫。
例如這幅揚.范.艾克的〈#阿諾爾菲尼夫婦像〉,打敗了〈#最後的晚餐〉、〈#維納斯的誕生〉等一眾名畫,讓宮下教授意猶未盡地說了三次(真的很重要?! )。
很有意思的是,宮下教授用了兩種角度剖析這幅名作。這是怎麼一回事呢?且讓我們看他如何抽絲剝繭一番。
🔍說法一,看「狗」這個母題(摘自《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畫中夫婦中間的那條狗才是該注意的焦點。為什麼要畫狗呢?因為狗是最古老的家畜,和馬一樣是人類最忠實的朋友。把代表忠誠的狗當作繪畫的母題(motif)畫在女性的身旁,象徵了女性對丈夫忠貞不二的美德,代表著新婚妻子的忠貞之心。另外,還有個相當有說服力的說法,認為這幅畫是婚禮的紀念肖像,同時也是結婚證書。正中央的鏡子裡畫著兩位觀禮的人,其中一人就是畫家,鏡子上方也清楚署名:「揚.范.艾克於此,1434」(Johannes de Eyck fuit hic 1434),證明畫家是這場婚禮的見證人。
🔎說法二,看「牽手」這個動作(摘自《名畫的動作》):
婚禮上,一般都是新郎牽著新娘的手,向神立下誓言。〈阿諾爾菲尼夫婦像〉裡畫了丈夫喬凡尼.阿諾爾菲尼牽著妻子喬安娜,為兩人的婚姻立下誓言。然而,畫中的丈夫不是用右手,而是用左手牽著妻子的右手,一直以來都被視為一大疑點。西方有所謂「神的右手,惡魔的左手」的說法,所以用左手牽對方的手是一種輕蔑行為。有人說〈阿諾爾菲尼夫婦像〉的畫面是因為畫中人物阿諾爾菲尼離過婚,也有人說妻子出身貧寒,兩人身分地位懸殊之故,還有人說他的妻子貌似有孕在身等,但種種說法都遭反駁。目前最有力的說法是,畫中人物是阿諾爾菲尼的堂兄弟,他的妻子柯絲塔姿於繪製這幅畫的前一年過世,因為這幅畫是追悼亡妻的肖像畫,所以丈夫才會用左手牽著亡妻的手。再者,從畫中女人毫無血色的面容來看,這說法的確最合理。
------
你喜歡哪一種說法呢?或者是覺得,好像這樣看也可以,那樣看也可以。想必這就是名畫之所以讓人一看再看的魅力。
😎預告一下,明天 4/8 ,Okapi 將刊出宮下教授的專訪,據說......他又講解了一次這幅名畫!究竟這次宮下教授會帶給我們什麼全新的解讀法來呢?敬請期待!
#名畫的動作
#這幅畫原來要看這裡
#宮下規久朗
阿諾爾菲尼夫婦像 在 黃琦勝的劇場視界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寫在《一張床四人睡》之後
這幾天又聊起這齣戲,想想戲也結束將近兩個月,雖然在學校的教育或者是許多書籍、前輩都說不用去解釋自己的作品,但還是想趁機會針對這齣戲做些討論。
/
在導演這齣戲時決定使用後現代的解構手法加上一些符號學的概念作為詮釋主軸。劇作家作序標題為「毀滅與救贖」,在導演理念上我想抓住的核心是「人們能否真實面對慾望」。在劇中多次出現吸血鬼、十字架、真實、虛假、劇本、表演等等意象;然劇作家本人曾在美國留學,難以避免劇本當中橫的移植成分將佔相當高的比例。
因此我決定在音樂放入以國外搖滾、電子為主的樂曲作為聽覺上的主體,視覺上的畫面採用了幾幅西方名畫如《馬拉之死》、《梅杜莎之筏》、《耶穌受難》及《阿諾爾菲尼夫婦像》(當然還有被用到爛掉的《創世紀》)放入劇情推移當中的畫面。試圖營造東方身體與西方美學的荒謬疏離感,在表演的選擇上也讓演員使用較為表現主義式的肢體展現,藉此呼應劇本當中的虛實飄渺。
/
在音樂的選擇上特意選擇的曲目為觀眾進場至序場前Pink Floyd在2014年的專輯《The Endless River》中的曲目《It's What We Do》以及在終場播放王菲的《流星》。都是為了呈現出我所想表達的概念:如人世間的荒蕪,生命的徒勞反覆。在舞台畫面上,除了劇本內本身極具意象的床以外,我配合場地使用了大面的鏡子、窗戶,並透過窗戶的反射形成鏡面製造演員角色交互自我窺看的效果,當然也包含觀眾席的設置上也是如此營造,人人都在此,人人都在照鏡子,比對著你我,比對著愛情的真實虛假。各個角度裡面都有死角,都有隱藏的劇碼,在某些角度看得到,某些角度看不到,是刻意的安排。這個世界沒有真相,只有視角。
/
因應著課堂呈現,需要一角多人分飾,搭配著劇本裡的舞台空間轉換,我拉出了幾個段落,在演員的遞嬗與舞台場景轉換中呈現關係的崩解──剛開始堆疊合併的床,四個角色在名為慾望的海上搭著小船載浮載沉,最後床被拆解到舞台兩側,如同序場一般兩組角色相互對照著彼此的選擇,但沒有一個人在這艘船上。並特意增加兩次所有演員上台搭配音樂進行緩慢到靜止的風格動作,試圖打破故事的連貫性,讓觀眾與演員一同在場上呼吸、震顫,這不只是角色的故事,這是人人的故事,這是身為人的悲劇。
/
在我個人的藝術學習與創作的過程中,與我合作多年的導演,愛慕劇團藝術總監宋淑明老師曾對我說過,在導戲的過程,要用劇評的眼光來看待這個作品。而我認為,在創作一齣戲時,要去想,這齣戲能否對世界發出一些聲響、一些改變,否則這齣戲毫無意義。我相信任何被感受到的東西都必須有其意義,這些蛛絲馬跡最後會拼湊成一幅龐大的畫作,一個世界,一個意象,一種觀看的方式。
因此在劇中我提出我對生命的永恆提問,為什麼身為人,為什麼人們不能停止互相傷害?世界不停改變,不變的是生生滅滅,宇宙之大,人類無限渺小。總和以上觀點,我認為這齣戲在觀看上不能以一個整體或是以寫實戲劇的觀點來解讀,必須把這些被解構、異化且零碎的符碼拼湊起來才能看見這齣戲想表達的意涵,如果純粹把這齣戲當成一個劇場內的故事來看,那不免會大失所望。
當然,以上有可能都是我自己腦補過多的連結與使用(甚至誤用),但期待劇場能有不同的表述方式,不只是單一故事的呈現,對於表演,對於故事,對於生命的探求,對於符碼與詩意的解析,創造與觀眾更多對話的可能。
阿諾爾菲尼夫婦像 在 Arnolfini portrait, Jan van eyck, Classic paintings - Pinterest 的推薦與評價
阿諾爾菲尼夫婦像 - Google 搜尋. Visit. Save. More like this. 15th Century, Hammer, Decorative Boxes, Workshop, Painting, Twitter, Interior,. ... <看更多>
阿諾爾菲尼夫婦像 在 新經典文化ThinKingDom - 走進展覽會場,各位會如何欣賞一幅 ... 的推薦與評價
在畫中,畫家埋下了許多細節線索,例如,這對男女腳下那隻不起眼的長毛狗,象徵女子對丈夫的忠貞,而畫題〈阿諾爾菲尼夫婦像〉,即透過畫作角落這平凡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