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英國後我看見的東西 #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 #希望自己一出生就知道的事 #文超長慎入
另外打了一篇關於前面分享半路出家的矽谷軟體工程師的文章,不然那邊已經很長了,還要另外看完很長的心得,應該很累。
不知道大家看完了故事的想法是什麼。
看了作者的粉絲頁,顯然也是非常有人氣。其實我想說的是,對於很多人來說,像是幾年前的我,看了以後大概會覺得,這條路是遙不可及的吧!
雖然作者一直提到自己只是個普通人,自己是半路出家,自己艱辛的路程,但在台灣已經可以說是人生勝利組了。
來英國後,很多想法都改變了,以前看不見的東西,或者覺得遙不可及的東西,現在好像都沒那麼遙遠。
從小名列前茅、考上台大化工,這要是發生在我家,大概已經會是讓我爸媽可以到處去說嘴的事情。不知道該說這是城鄉差距還是因為我們是井底之蛙。
這邊並不是想要戰什麼,每個人的成長環境不同,每個人的能力也不同。一路走來我一直覺得,看看身邊的人,總是覺得自己大概是在作夢或者無比幸運吧!
就像作者說到,在矽谷,自己身邊的人都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之類的,其實看到以後我都很想說,難道在台灣你不是名校畢業,血統純正嗎0.0? 在台灣,你已經是在台灣的頂端了,所以看見的東西跟其他人不一樣。應該說,現實生活中,就好像線上遊戲裡的世界一樣,當你在新手村的時後,遇到的人都是低等級的人,然後當你到100等之類的,你身邊的都是100等的強者,這個時候如果出現了110等的人,你就會覺得對方很強之類的。(雖然這個比喻可能不太好。)
不知道為什麼,「#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這句話一直讓人想起,即使我根本已經記不得到底是哪一本國文課本裡面的哪一個作者寫到的,我只記得是作者的爸爸跟他說的,但這句話一直烙印在我心中。(小時候沒有好好念書沒關係,只要記得有用的句子XD)
其實我從來都沒去過美國,我也不知道矽谷長什麼樣子,或許是待在英國很安逸,在劍橋的生活很安全又舒適,人家又常說什麼劍橋就像是歐洲的矽谷之類的,所以我也沒有特別想去美國生活(觀光可能可以考慮)。
還記得念研究所的時後,有人和我說,他覺得在英國找工作其實滿容易的,比美國容易多了(比較級),但那個人後來回台灣了。可是對當時的我來說,在英國找工作已經是萬般艱難了,聽起來當然也是覺得很刺耳,雖然說是這麼說,但我又能怎麼樣?沒有任何的相關工作經驗,大學也不是理工科的。(說真的連在英國都沒有人認為歷史系畢業會跑去寫程式,一般他們文科的就會一路在文科世界打轉居多)
我記得當時做了一件事情,就是我去買了他們高中的數學課本,因為即使是畢業生等級的工程師的工作,都要考簡單的數字能力測驗(有點像我們國高中數學那樣),對很多人來講可能輕而易舉,但我還是花了很多時間練習。
來英國以後,發現長期留下來工作的人,幾乎也是台灣頂尖大學畢業的人居多,多到可以組成同學會、校友會等等之類的,當然這也是好事,代表來英國工作生活的人真的好多好多。有時候自己也會想,自己看見的世界真的改變了很多,以前在大學的時候,身邊的人幾乎沒什麼人想出國,大家都說我們都是一科殘廢才會考上這間大學.......即使學校有好多交換學生的機會,大部分的學生卻只會申請去大陸,因為不用考多益。光是畢業要多益成績這件事情,就搞得大家很苦惱。
反觀這些在台大根本不可能發生的。真的就是完全不一樣的世界。
那些在台灣頂尖大學生活過的人們應該會知道,人外有人,天外有天,所以他們總是一直朝著像往國外生活的目標前進,或者嚮往去更遙遠的地方生活,挑戰困難的工作,因為身邊的人都是如此,這些事情也看起來是如此的平凡。
然後,以前在我的大學,當你跟其它人說你想出國念書時,大家只會跟你說「加油」,除非你家有錢,不然根本不會有多少人想像我一樣,堅持去搞什麼留學貸款,然後一路走到現在(遙遠的還款道路)。但之所以會這樣,也是因為當初去聽了一堂通識課,通識課的國文老師是東華博士班的學生,他說了原本自己都看好留學貸款要出國,最後還是留下來了,以及我的國中班導,他的夢想是出國念美術,他說了自己以前很努力兼兩三份工作,存了錢,很想出國,最後還是把錢在台北買了間小套房,然後結婚生子。那些人的遺憾,都成了我心中的動機,就是,難道像我們這樣的背景,就沒有機會達成夢想嗎?那這樣我老的時後會和他們一樣後悔嗎?
在台灣似乎已經沒什麼翻身的機會了(當時我是這麼想的),畢竟當你已經上了大學,念到了大三、大四,基本上事已成定局,出社會工作以後,更難去翻轉你原本的局勢。
從來我都不覺得,自己可能在寫程式或在電腦相關方面特別有天份,我也覺得看文件很煩,我喜歡看動漫、打電動、逛街、吃美食,和大家一樣,也不是一個工作狂(除非我做自己很喜歡的事情),常常也覺得好煩喔,為什麼薪水不能多一點。
我沒辦法像那些很厲害的人一樣,一直想要讓自己變強,一路拚到矽谷,或者一直想往上爬,一直努力精進自己(大部分時候我努力的學習或看書,也只是因為現實所逼)。常常我只是想,過自己想過的生活,也許是有點安逸耍廢的日子。
我想要說的事情很多,但總是不知道該怎麼說。
很多事情是非常無比複雜的。這些事情牽扯到,台灣整體的社會發展、政治社會文化、教育,階級複製,產業。並不是只是單純的,小孩能不能考上好學校以及出國念書工作,跟家庭背景的關聯性而已。
而且這件事情,並不是只有發生在台灣,是發生在全世界,大大小小的國家,即使英國也是如此。
如果出生在一個鄉下地方(例如基隆市),爸媽只是很普通的人,普通到可能會跟你說,好好念書,考上台大,然後看你的科系是什麼,假設是文科可能叫你考公務人員,假設是理工科可能就會一路支持你念書,尊重你的決定,即使根本不知道不了解你在做什麼,如果是商科就會希望你找間穩定的大公司進去工作。 如果是女生,可能快要三十歲了就會希望你快點結婚,或者有穩定對象就會趕快希望你結婚,如果是男生就會問你,有沒有交女朋友,幫你準備聘金聘禮娶老婆。
如果你考上了清大或交大的理工科,畢業後進去聯發科或台積電或竹科大廠,爸媽也會覺得很驕傲,然後你可能在那邊沒日沒夜的工作,努力存錢買房子,希望賺錢好好孝順辛苦的爸媽,或阿公阿嬤。漸漸地你成為了科技新貴,你很努力地賺錢,為了要給家人好的生活,結婚生子之類的。
如果考上了普通或所謂後段的國立大學,家裡也會覺得,還好是國立大學已經很努力了,然後也是想辦法進入大企業工作,或中小企業,走類似的人生。
如果考上了私立大學,或者所謂的排名不太好的大學,家裡也是會覺得,好了,這樣也沒辦法了,那就趕快學習一技之長,看看能不能找份穩定的工作做做,也是努力朝向和前面兩條路的人生前進。
看完自己打的文字以後,都覺得可以畫一個流程圖了。
然後在這些人當中,有多少人可以跳脫這個流程圖? 追求自己想過的人生,甚至會想到我要出國,我要挑戰世界的舞台?大部分的人畢業以後都還在還大學跟研究所的就學貸款,過著每天上班下班 加班熬夜的生活。
我覺得自己算滿幸運的, 家裡不用靠我養家活口,另外也因為我的阿嬤總是告訴我他去夏威夷旅遊看到的事情、去美國旅遊看到的事情(好像退休以後跟我阿公兩個人跟著宗親會一起去的),後來我阿公掛了以後阿嬤常常懷念,但也是因為這樣讓我很想知道世界長什麼樣子。
(阿公阿嬤都沒念過什麼書,因為戰亂,家裡貧困,但阿公很努力自學,算是識字,後來阿嬤才去念了補校,學國語)
反觀我的爸媽,雖然念到了五專、大學,但是卻非常無比的保守,總是希望我找個好人家嫁了(最好家裡有房子),然後考公務人員,沒事不要念研究所,念那麼多書幹嘛。
即使我們家是這樣,但從小學到國中,我們家已經比同地區的大部分的同學的家庭環境好很多了。
小時候也常常有書可以看,要買參考書、自修、課外書也可以買,甚至小學還可以去芝麻街美語學了快兩年,已經比其他同齡的小孩好很多了。
從小學以來,家裡也已經有電腦、印表機,這些東西也是非常重要的,沒有那些東西,我也沒辦法用ADSL,也不懂網路的重要性,也不懂電腦是生活的一部分。
所以,由此可見,我大概比同地區的一些小孩,更有機會跳脫那個流程圖。
接著,即使沒有考上台北的明星高中,也進所謂的基隆第一志願,爸媽雖然不太高興,也就算了。高中時期,我的課業表現也不太好,也不太想去上學,也覺得念書很煩。學測考得不好,指考也沒好好念書,其實到現在我也不懂,當時為什麼念不下書呢?即使一直去圖書館,即使一直和同學揪團念書,即使知道自己應該要努力考上台大。
另一方面,高二的數學老師說,高一的數學老師沒教好,高一的數學老師說,國中的數學老師沒教好。但事情是,時光也沒辦法倒轉,他們說那些也沒什麼用,所以我數學學測和指考還是考得很爛。
其它科目,英文也普通,我最喜歡的還是國文跟歷史,但國文我偏偏又很討厭現代散文和現代詩,不知道為什麼.......比較喜歡的大概是作文吧!
剩下喜歡的是美術,可是除了美術課以外,平常也沒什麼機會可以接觸到,根本不可能跟其它學過畫畫的同學比,更不用想說去考設計系那類需要術課考試的系。
於是大學就自己填了喜歡的歷史系,就這樣了。
然後爸媽又吵著叫我轉系轉學,說什麼歷史系畢業會沒工作(這句話自從我考上歷史系以後不知道聽了幾百萬遍),我說可以去博物館啊! 也是公務人員啊! (之後他們就一直叫我考公務人員)。
我媽一直想要我念財金或會計系,其實商科我實在沒甚麼興趣,比較想念的大概是國際企業或者資管、企管那類的。我一直對電腦很有興趣(當時認為),然後因為不知道從哪個時候就想要創業之類的,或想當高階經理人,所以想念個國際企業(其實也不知道裡面在幹嘛)。
後來就雙主修了國企,經歷了一些挫敗,其實到最後自己也覺得沒什麼興趣,應該說覺得那些,商業策略滿有趣的,但實際上還要念會計、經濟、財務管理,然後一大堆分組報告,也覺得那些東西都很主觀。期間也是滿心灰意冷的,但是為了混個文憑,出社會好找工作以及對爸媽交代(畢竟他們還是給了微薄的生活費),還是得努力混到畢業。然後也覺得自己應該去努力弄個實習,參加了華碩校園CEO那個計劃,然後從此覺得自己好像沒什麼價值的廉價工讀生,又一次心灰意冷。
然後緊接著又推甄研究所失敗,韓國交換了半年學生回來,只好先隨便找份工作做,一邊準備來英國念書。
期間,我的代辦一直擔心我會放棄,他說很多人工作以後就放棄出國念書了。當時我心裡想,怎麼樣都不可能放棄,要是放棄我就要一輩子領28K了。期間也經歷了在外商公司看到的人情冷暖,台灣人被外商壓榨,高階主管幾乎都是海外外派,看似著在外商公司工作的光環,實際上領著28K還要犧牲生活品質。
寫著寫著連我自己都在想我的人生怎麼這麼悲慘,同時還要跟當時男友的爸媽吵架,我爸媽吵架,各種吵架,當時男友的爸媽也是傳統型的,想要找乖乖牌媳婦伺候他們,又覺得我配不上他們兒子,各種搞破壞搞分手,搞到兩家爸媽都一直吵架,搞到我媽都要去報警= =(大概跟台灣鄉土狗血劇情一樣)
還好我本來就不是一個很重視感情的人,因為當時工作累得跟狗一樣,還要準備考雅思,擔心留學貸款,根本已經無法分心去搞那些事情,這個故事告訴我們,馬斯洛的基本需求都滿足到,自己都快要餓死累死了,怎麼有辦法去思考其它的問題,什麼自我成就。(雖然胖子說那些心理學大師都沒有科學根據 不足採信就是了)
在這樣的狀況下,也是一路上很慶幸得自己果斷的做出一系列的決定。
如果現在要來回顧說,希望自己大學就知道的事情,或者希望自己高中就知道的事情,好像也不算太多.........因為如果當時就知道很多事情,今天大概也不會一路走到這裡,做出那些決定吧! 如果我一開始就念了資工系,可能就會去普通的公司當工程師,領著比做海運多一點點的薪水,過著偶爾去吃大餐、打桌遊、加班的小確幸生活,然後跟男朋友結婚生子之類的我猜.......
如果要說希望自己以前就知道的事情,我大概會說,希望自己在Durham念書的時候,努力一點,認真一點,以及剛畢業去工作的時候,積極進取一點,努力的跟同事多social 一點(雖然這個也很難啦!) ,然後多念一點英文,法文,多認真做一點事情?
目前回顧自己過去的人生,大概只有在英國這段日子覺得要改進,在台灣的日子其實都覺得是必經之路啊!
其實來留學的時後,認識的朋友們,有滿多都是家裡本身條件還不錯,爸媽也希望他們出國留學。有一個日本朋友和我說,以前有些霸凌他的人會說,還不都是因為他家有錢,所以可以去澳洲念書,可以去英國念書,可以好像有成功的人生,其實他根本什麼都不會。
所以我也不想說自己好像很努力之類的,別人都不努力,我相信那些家庭背景比較好的人,也是很努力的在他們的路上走。
也看過很多人,雖然家裡不錯,也不會跟家裡拿錢,一路打拼。
就像那些考上頂尖大學的人,為什麼我們的社會會覺得他們優秀,也是因為他們可能從小就是很認真努力的人,所以才名列前茅,可能我們在打電動的時候,在看漫畫的時候,他們都在家裡念書,當然也有很聰明的人,可以邊打電動看漫畫、參加各種活動、興趣,還是考上了頂尖大學。
我並不喜歡去做人跟人之間的比較,因為被什麼好比的,胖子也常說,他並不覺得劍橋大學畢業的學生有比其他人優秀,就只是他們可能比較幸運,可能從小環境薰陶,可能就是家裡有錢念了私立學校,可能就是剛好面試官喜歡他們? 各種可能性,但絕對沒有誰比誰優秀這件事情。(大概自從二戰以後他們很怕這種優越感?!)
這篇文章我主要想表達的還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到的視野就會不同,所以那個作者上了大學,就像小池子裡的一尾大魚,他的每一段挫折,也都是因為小池子裡的大魚去了大池子或者大海,遇到其它更大的魚,所以才會有這種感覺。
可是如果把他放回台灣這個小池子,他已經算是超級超級大魚了!
所以即使我們常常覺得自己很廢,自己跑到某個小池子裡可能會變成大魚?!
應該說我常常寫到最後都不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所以才說是廢文XDDD 看得懂了人大概就看得懂吧!哈哈哈
韓國交換 動機 在 阿扁們俱樂部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前幾天和友人們一起用餐,席間聊到「女權之聲」、「謊言迷宮」…等等描繪歷史事件的電影,不知不覺話題就來到了228,惠華說,她一直到最近才第一次讀到228的來龍去脈,想像,如果身在當時,自己一定也會跟著群情激憤的,因為,政府實在太過分了,搞得通貨膨脹,民生凋蔽,然後那些官員還仗勢欺人,把人民踩在腳底。寶拉說:「但至少那是對自己人。」回應她說:「其實,二次大戰後來台灣的中國政府並不覺得台灣人是自己人喔!」中國人不都說「非我族類,其心必異」!
她:「喔?怎麼說?」我:「當時的台灣,已經被日本統治了50年,大部分人的母語是日語和台語,北京話根本不通。想想,那些從中國來到台灣的政府官員和軍人,才在中國結束了跟日本的抗戰,來到台灣,他們應該覺得台灣人全身上下都充滿了日本味吧。」其他人聽到了,也頗為驚訝的,好像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角度。
228已經過去69年了,台灣社會對這段歷史的認識,感覺還有好多好多的不完整。我也忍不住想,人之所以會犯下大屠殺的罪行,究竟是為了什麼?是或不是「自己人」,會影響我們的決定嗎?或者只要將對方貼上「暴民」標籤即可名正言順!
四年前,剛開始接觸轉型正義相關議題時,在一場哲五座談中收看了以1980年的518光州事件為主題的韓國電影「華麗的假期」,事件背景是,1979年底,獨裁統治多年的朴正熙總統被暗殺,國家宣布戒嚴,一波波的民主運動、工人及學生的遊行示威,開始席捲全國,陸軍少將全斗煥趁亂發動雙十二政變,取得最高軍權,並擴大戒嚴令,然而,在以民主、思想開放進步人士的孕育地著稱的光州,大規模的示威行動仍然持續進行,全斗煥派軍隊以暴力鎮壓,造成數百人死亡,幾千人受傷。諷刺的是,當時鎮暴的軍事行動代號,就叫做「華麗的假期」,這也是電影片名的由來。
電影中最難忘的,是軍隊和人民在市政大廳前廣場對峙的那一幕,當時,人民已經聽到政府宣布說戒嚴令將取消,所以很開心地前去見證軍隊撤離,突然,國歌響起,群眾們自然而然地將掌心貼在胸前、大聲齊唱:「直到東海水枯,白頭山岩石朽爛,神保佑我疆土!願我大韓萬萬歲…」,大家的臉上露出了驕傲的神情,以身為這個國家的一份子為榮,然而,萬萬沒想到,「愛國歌」還未播完,軍隊就開始對著群眾開槍掃射,手無寸鐵的平民、學生,在驚嚇之中倉皇奔逃…
看到那一幕時,我很難接受,為什麼軍隊可以對自己國家的人民做出這樣的事情?殺一儆百以免後患無窮!他們都失心瘋了嗎?他們都喝酒、嗑藥、麻痺了自己嗎?曾經是職業軍人的一三告訴我,在中華民國國軍的養成教育中,有所謂的三合一敵人,只要他們相信自己是在為國家除害,就沒有下不了手的。
看到這段歷史很感慨,因為,雖然當時下令震壓的全斗煥當上了總統,但16年後,全斗煥及盧泰愚等人被起訴、判刑,這段歷史,以及被公權力侵害的千萬個平民百姓的人權,獲得了正視與平反。對比台灣,當時派兵來鎮壓台灣的蔣介石,至今仍然在台灣各地被膜拜著。
記得那場座談會後,有位在台的韓國交換學生分享說,他們在韓國上課時就已經讀了不少關於台灣228的資料了,但沒想到一來台灣,機場是「中正」國際機場,換了錢幣,有蔣介石的肖像,到了台北,竟然還有「中正」路和「中正」紀念堂!而且,人民還繼續投票給國民黨!他不斷重覆說著:「難以置信」、「不可思議」!
或許,從外人的角度,更容易看清楚事實。在台灣,這段記憶被屏蔽了整整三十多年,歷史的消逝,造成了見證的困難,許多史料尚待挖掘,我們還在拚湊全貌。
解嚴後,這段歷史雖然出現在教科書上,但卻被刻意淡化為228「事件」,彷彿這只是一個偶發而不幸的擦槍走火,但按照國際上一般的認定,1947年發生在台灣的228絕對可以被定義為大屠殺,雖然那些比較不同情當時台灣人處境的人,會以人數不夠多來反駁,但其實,歷史上很多被認定的大屠殺,死亡人數遠遠低於228,例如,美國獨立前的波士頓大屠殺Boston Massacre只有五死六傷。
解嚴後,官方的定義有稍微讓步,變成「官逼民反」的起義(riot),然而,此一定義假設了官民之間有統轄的關係,也就是假設了國民政府有統治台灣的合法性。但其實,從國際法的角度來看,我們甚至還可以討論228是不是genocide種族屠殺。所謂種族屠殺,就是企圖將某個族裔文化、或種族、宗教的整個或部分群體進行消滅的行為,「基於意識形態或階級地位進行的集體迫害」應該也可以包括在內,不過,當時蘇聯一直阻擋這個部分進入國際法中,因為,若按照此定義,蘇共的很多行為都可以被認定為種族屠殺的國際罪行。
從事件(incident)、起義(riot)、大屠殺(massacre)到種族屠殺(genocide),我們選擇用什麼字眼來定義這段歷史,視角也就隨之改變。我喜歡共生音樂節的創辦人藍士博說的,這跟我們的想像有關,大屠殺究竟是一個畫面,或是一扇窗?畫面,是靜止的,窗戶,則會讓我們去思考,我們究竟想要透過這扇窗看見什麼樣的未來?並刺激我們在此刻有所行動,好去實現那樣的未來。
對於歷史的探究,從來就不僅止於對事實的理解,而是去理解這個歷史事實在人的生命中會產生什麼樣的作用,如英國歷史學者羅賓.克林烏(Robin Collingwood)所說的,所有歷史都是思想史。真正的讀歷史,就要進入對方的思想裏,進入對方的心情,要把對方的身口意看成自己的身口意,把對方的思想看成自己的思想,當「所有的歷史都是我家的歷史」,才會有真正的「接納」,不管過去有多少的不堪,多少的恥辱,我都願意去承擔,去學習,甚至去改過。
有本書叫做「為什麼不殺光?《政治大屠殺的祕思》」,試著以政治科學分析結構性因素、而不是從道德批判的角度,來理解政治性集體謀殺的動機,因為,犯下屠殺罪行的人,不見得是邪惡變態的人,只要客觀條件滿足,誰都有可能參與屠殺,所以,我們必須找到根源,才能夠防止這類悲劇再度發生。
書中提到,屠殺發生的先決條件是,有絕對優勢和絕對弱勢的群體存在。在這個前提之下,有幾個屠殺的原因:
一,考量現實利益。比如說,北美新移民驅趕印地安人,正是因為他們評估如果要跟原住民買土地,成本太高。又比如說,蒙古帝國對於遊牧民族會採用結盟的方式,對城市居民就有可能採用屠殺的方式,因為按照成本效益算一算,這樣處理比較方便,這是現實利益的考量。
二,威嚇報復,通常是弱勢族權挑戰到優勢族群(或掌權者)那一方的榮譽或面子。比如:「大明帝國」時,燕王本來要篡位,設法爭取讀書人的支持,當時,方孝儒不服,所以,他後來登基後,就滅了方的十族,這是以階級為基礎的屠殺。
三,恐懼這個地方的人會報復他橫加的傷害,這也就是為什麼很多衝突勢力之間,屠殺的停止很困難,因為,只要有一方動手了,如果不做到底,會害怕對方報復,所以乾脆斬草除根的屠殺。
四,怕意識型態污染。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納粹把猶太人非人化,認為猶太人是動物,是病毒,同時,想像日耳曼民族是最完美的,當有一個強勢的民族對於自己的出身存在著相對的自我優越感、認為該民族本質上具有神聖性,就會擔心沒有神聖性的民族會污染它。
以上這些原因,可能存在族群對族群之間,但也可能在人與人之間,當我們把人當成方便自己生存的工具,當我們要靠著壓縮他人權益來膨脹自己,當我們的出發點不是愛而是恐懼,當我們有自貴他賤的優越感…一旦結合了權力財勢,我們都可能犯下傷害別人的罪行。
韓國交換 動機 在 問交換學生志願及申請動機問題- 世新大學板 的推薦與評價
最近打算申請春季的韓國交換學生,志願序的部分有個疑問,我目前是填成均館>中央,接下來照理論只能填聖公會或啟明,因為我的TOPIK只有2級, ... ... <看更多>
韓國交換 動機 在 【世新交換】申請流程+備審範例+英文口試一次看 從準備到 ...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交換學生| 日本、德國,申請 動機 、如何選擇. 李芫萱Yuan's Daily ユアんです ... 【 韓國交換 】出國前開始失望 什麼時候申請宿舍?選課?還有文件公證 ... ... <看更多>
韓國交換 動機 在 心得致想申請韓國交換生的你申請問答整理- 韓國生活板 的推薦與評價
... 韓國朋友讓你對這個國家感興趣等等再擴寫其中的細節,就是一個不錯的申請動機了ㅋㅋㅋ———————————————————————— 因為筆電沒電手機排版手指跟眼睛有點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