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榜單】
『 2019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2019 年有幸與 355 部電影共同走過,雖不算多,當中也有好有壞,但仍舊希望在此基數中,挖掘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做為 2019 年的回顧。
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故《婚姻故事》、《愛爾蘭人》、《教宗的承繼》和其他佳片不在榜單中(要不然排名會重新洗牌)。
此外,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要說這份榜單的最大遺憾,應該是《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了。
最後,謝謝今年有這些好電影,在紛擾的時代下,仍讓人有機會在漆黑場域,於光影中找到力量。
💞1.《#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上映日期:2019/07/24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B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沙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的結局格外動人,處處流露出不捨之情。
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外顯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影評全文👉http://bit.ly/31q4OCQ
💞2.《#寄生上流》(Parasite),上映日期:2019/06/28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奉俊昊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影評全文👉http://bit.ly/2ZbpPBu
💞3.《#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上映日期:2019/04/26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4.《#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es),上映日期:2019/07/12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作為這位傳奇女導的最後一部作品(紀錄片),在今年初柏林影展映演,影片從「靈感」、「創造」、「分享」三個面向出發,起於劇情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止於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在短短 115 分鐘的片長,扣緊了安妮華達各階段性的重要創作。
華達不斷從過往的舊作分享其人生觀,對於喜愛華達的影迷來說,應該是一部集大全的嘉年華,《幸福》、《無法無家》、《功夫大師》、《千面珍寶金》等經典之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現。此外,華達與德米的婚姻生活、互為因果的創作型態也沒被此片遺漏;然而,華達不只是電影工作者,更是行為藝術家,從「拾荒者」為概念核心,進而以馬鈴薯的概念延伸創作出藝術品,透過藝術品讓普世感受出生命,都是華達的可貴之處。
《最後一堂課》就像那些以前我們看見的作品一樣,謙虛的行為處世,飽滿豐沛的情感,活潑靈動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造就了她的影像。
全片也正如同華達最愛的沙灘那般,在沙灘上的風景,有天、有海、有地,最終拼貼成一幅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美麗風景,想不到有任何謝幕方式比《最後一堂課》更好,謝謝電影,謝謝安妮華達。
🎥影評全文👉http://bit.ly/30Oo1hn
💞5.《#小丑》(Joker),上映日期:2019/10/03
陶德菲利普斯將此作時空背景設置於虛構的高譚市,然而,在分裂腐敗的高譚市中,更能與美國社會相呼應,從30年代經濟大蕭條走到21世紀初雷曼兄弟金融海嘯,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瓦解將眾人推向更無秩序的分裂,躁動的人心、底層的反動、階級的對立、政府的無能,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中,處於社會邊緣的亞瑟,在爛泥般的生活中掙扎、對僅存的良善希望逐步瓦解,從城市的異化代入個人心理的轉變,《小丑》極佳地以緩慢的節奏緊抓故事核心,更將高譚市所謂的「虛構」指涉為「真實」,編導透過小丑的惡衝破文化藩籬,開槍鳴笛,打醒普世眾人。
「階級」的意象也透過「階梯」的形體象徵,更在示威抗議中體現,當窮人們在拋頭顱、灑熱血時爭取權益時,富人們坐在高級劇院中觀看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別忘記,《摩登時代》以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底層為命題,諷刺地在喜劇中呈現勞工階級於經濟危機中被大環境吞噬,無奈且無力,與命運拍桌對賭時,小人物的身影終教人鼻酸,導演刻意貼加此筆,加強其戲謔性,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然而,馬丁史柯西斯在《計程車司機》中,同樣闡述了階級的差異,《計程車司機》在後越戰時期討論了底層小人物的徬徨與迷惘,也流露出階級的不可違逆性,貫串全片的那句競選標語「We are the people.」過了43年,在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中則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或許「We are the clowns.」才是人性的最佳註腳,亞瑟與崔佛斯(《計程車司機》主角名),便是同一種人了。
🎥影評全文👉http://bit.ly/2ZFGCNg
💞6.《#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上映日期:2019/02/14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7.《#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上映日期:2019/08/02
《痛苦與榮耀》為阿莫多瓦導演生涯第 21 部作品,同時為「導演三部曲」的最終章,從《慾望法則》、《壞教慾》 到今年的《痛苦與榮耀》共橫跨 32 年的時間完成,多數媒體稱之為集大成之作,故事描述描述年事已高的電影導演馬洛回憶起 60 年家鄉西班牙小鎮的故事,是阿莫多瓦的半自傳作品。
此作在今年坎城影展,於嚴格的場刊分數中拿到 3.3 的高分,僅次於奉俊昊拿下金棕櫚的《寄生上流》,且順利將第 8 度合作的「拉丁情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捧上今年的影帝寶座。
綜觀全片,阿莫多瓦細水長流地不斷回顧自己生涯的點滴,誠懇地翻攪出私密記憶攤在銀幕前,讓自己、讓觀眾去品嚐阿莫多瓦的人生哲思,全片最棒的一場戲出現在收尾,一盞明燈點醒了阿莫多瓦與觀影的影迷,電影是美好與救贖的意旨油然而生。
如果說昆汀塔倫提諾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童年往事共存,用電影讓美好的想像延續;那阿莫多瓦則是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除病的良藥。
💞8.《#你的臉》(Your Face),上映日期:2019/05/17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9.《#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10.《#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期:2019/04/24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
此片是「遊樂園」系列作的影史標竿,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討論火花,或是影迷與產業間發展出的獨有文化,各方面來看皆是 2019 不可忽視的作品,且往後幾十年仍舊會不斷搬上檯面討論。
#新年快樂
「黑色嘉年華結局」的推薦目錄: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動畫] 黑色嘉年華/カーニヴァル- 看板Suckcomi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評價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咦?!原來狂歡節這麼快完結嗎QAQ?!希望有二季唄TAT..... 津久茂 的評價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Left 4 dead 2】黑色嘉年華Remix版。【上集】 - YouTube 的評價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請把我踹入坑 - 動漫板 | Dcard 的評價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巴西嘉年華英文介紹- 電影影評網 的評價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黑色嘉年華結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 關於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黑色嘉年華結局在PTT/Dcard完整相關資訊 - 說愛你 的評價
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精選貼文
【#地下榜單】
『 2019年「地下電影」心中台灣院線的 10 大佳片。』
2019 年有幸與 355 部電影共同走過,雖不算多,當中也有好有壞,但仍舊希望在此基數中,挖掘出自己的年度十大佳片,提供給讀者、影迷參考、交流或是留存,做為 2019 年的回顧。
這份榜單評選標準為「2019 年度台灣院線電影」,不包含影展、串流、數位修復等片,故《婚姻故事》、《愛爾蘭人》、《教宗的承繼》和其他佳片不在榜單中(要不然排名會重新洗牌)。
此外,榜單中的某些電影為去年出品,但因片商作業時間拉到今年的台灣院線放映,仍舊選進評選。要說這份榜單的最大遺憾,應該是《燃燒女子的畫像》(Portrait of a Lady on Fire)了。
最後,謝謝今年有這些好電影,在紛擾的時代下,仍讓人有機會在漆黑場域,於光影中找到力量。
💞1.《#從前,#有個好萊塢》(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上映日期:2019/07/24
《從前,有個好萊塢》充滿昆汀塔倫提諾的作者印記,熟稔昆汀的影迷能在此作中發現許多昆汀的風格元素,並找到極大樂趣,武術、戀足癖、義大利西部片、美國老式B級片、非線性敘事手法、《惡棍特工》中火焰槍的惡趣味(將曼森視作納粹)等等,片名《Once Upon a Time In Hollywood》更揭示了全片在寫實中充滿想像空間(與時間)的童話故事性(呼應充滿逆轉性的結尾),令人感受到昆汀對於曼森家族血案的浪漫憧憬,並帶著觀眾想像世界的未來能有一點不一樣。
全片最令人感動的戲,私以為是由瑪格羅比飾演的沙朗泰在戲院與《勇破迷魂陣》(1968)合照,眾所皆知,這是莎朗泰被曼森家族謀殺前上映的最後一部電影(遺作《12+1》於死後上映),昆汀大費周章地將莎朗泰進戲院觀影的戲完整拍出,讓片尾的結局格外動人,處處流露出不捨之情。
在舊好萊塢的致敬中找到新意,貼近老靈魂賦予想像力,《從前,有個好萊塢》是一幅以懷舊為水墨潑灑而成的新畫作,昆汀大膽、奔放且柔情地獻給每位觀眾。如果說,艾方索柯朗敦厚、內斂地在 1970 年有《羅馬》和墨西哥城,那昆汀塔倫提諾則是絢爛、外顯地在 1969 年有《從前,有個好萊塢》和洛杉磯。
🎥影評全文👉http://bit.ly/31q4OCQ
💞2.《#寄生上流》(Parasite),上映日期:2019/06/28
《寄生上流》延續著奉俊昊一貫的「階級」命題,但奉俊昊揮別了跨國大製作,回到韓國本土後的創作視角更加犀利通徹,此作彷彿披著《小偷家族》的表皮,內藏《我們》的血骨,以喜劇方式大膽切入社會議題,底層社會的悲哀無奈全都建立在大量的黑色幽默之下,沒有過多《小偷家族》的溫情,卻同樣以「欺騙」(無論階級)解構出人、家庭、社會與國族中「生存」的無力之感。
奉俊昊在片中也透過不同的象徵符號凸顯階級的上與下,諸如山頂與水溝,半地下室氣窗以及落地窗的對比,豪宅中又藏的的地下室,此外,還有狗、蟑螂等生物跟人類求生本能的隱喻,印地安人階級與被掠奪的投射、韓國寄生於美帝主義等等,其中也透過或明或暗以及極具空間感的攝影掌握,呈現出富人與貧人的心理狀態。
有趣的是,導演在電影裡將嗅覺立體化,即便寄生於上流,卻擺脫不了無形的「窮味」,這如同階級般無法消除的窮味也成為電影裡的關鍵點,最精彩的一場戲,當然是那場「暴雨」,在精準的交叉剪輯中放大人性,更把階級無力之感的意象沖刷出來,如排山倒海般反覆衝擊人心。
《寄生上流》入俗,卻深富底蘊,以精心設計的劇情、環環相扣的連鎖反應,流暢的運鏡,精準的構圖,畫龍點睛的配樂,搭配演員極具張力的表演,終究對韓國社會完成了一則笑中帶淚的警世寓言,奉俊昊極具特色的作者印記,創造出自身的電影語言。
🎥影評全文👉http://bit.ly/2ZbpPBu
💞3.《#幸福的拉札洛》(Happy as Lazzaro),上映日期:2019/04/26
此作表面抹上一層愛、善良與純真,但骨子裡包藏了導演艾莉絲羅爾瓦雀對義大利的哀愁,以聖潔的小寓言望向人類社會結構變遷上的巨大悲劇,其實更打破了文化隔閡的藩籬,跨越國族,這樣的故事或許存在於每個國家與階級中,且導演筆下的拉札洛實在令人討喜,拉扎洛或許象徵著使徒、英雄或是神祇,所以在結尾的死亡,才有了典型悲劇性的戲劇張力,流露出一股淡然的惆悵,這份惆悵並不令人討厭,卻教人鼻酸,甚至在觀者心中昇華成久久飄散不去的餘味。
小津安二郎曾說:「電影和人生,皆以餘味定輸贏。」在大銀幕上和拉札洛乘著時光機走過一遭,再回望自己的人生,或許我們都曾經善良的活過,卻因時間、空間、社會的轉變漸漸忽略內心與拉札洛相同的那份特質:是聖潔的使徒、是偉大的英雄、是不朽的神祇,或者更精確地說那是「好人的氣味」,而艾莉絲羅爾瓦雀則將這樣的氣味,以及那些逝去的美麗與當代的哀愁,永存進影像中。
🎥影評全文👉http://bit.ly/2FDpe2S
💞4.《#安妮華達最後一堂課》(Varda by Agnes),上映日期:2019/07/12
《安妮華達 最後一堂課》作為這位傳奇女導的最後一部作品(紀錄片),在今年初柏林影展映演,影片從「靈感」、「創造」、「分享」三個面向出發,起於劇情片《五點到七點的克萊歐》,止於紀錄片《最酷的旅伴》,在短短 115 分鐘的片長,扣緊了安妮華達各階段性的重要創作。
華達不斷從過往的舊作分享其人生觀,對於喜愛華達的影迷來說,應該是一部集大全的嘉年華,《幸福》、《無法無家》、《功夫大師》、《千面珍寶金》等經典之作一部接一部地出現。此外,華達與德米的婚姻生活、互為因果的創作型態也沒被此片遺漏;然而,華達不只是電影工作者,更是行為藝術家,從「拾荒者」為概念核心,進而以馬鈴薯的概念延伸創作出藝術品,透過藝術品讓普世感受出生命,都是華達的可貴之處。
《最後一堂課》就像那些以前我們看見的作品一樣,謙虛的行為處世,飽滿豐沛的情感,活潑靈動的性格,造就了她的一生,造就了她的影像。
全片也正如同華達最愛的沙灘那般,在沙灘上的風景,有天、有海、有地,最終拼貼成一幅送給世人最溫暖的美麗風景,想不到有任何謝幕方式比《最後一堂課》更好,謝謝電影,謝謝安妮華達。
🎥影評全文👉http://bit.ly/30Oo1hn
💞5.《#小丑》(Joker),上映日期:2019/10/03
陶德菲利普斯將此作時空背景設置於虛構的高譚市,然而,在分裂腐敗的高譚市中,更能與美國社會相呼應,從30年代經濟大蕭條走到21世紀初雷曼兄弟金融海嘯,自由經濟與資本主義的瓦解將眾人推向更無秩序的分裂,躁動的人心、底層的反動、階級的對立、政府的無能,在這樣的敘事背景中,處於社會邊緣的亞瑟,在爛泥般的生活中掙扎、對僅存的良善希望逐步瓦解,從城市的異化代入個人心理的轉變,《小丑》極佳地以緩慢的節奏緊抓故事核心,更將高譚市所謂的「虛構」指涉為「真實」,編導透過小丑的惡衝破文化藩籬,開槍鳴笛,打醒普世眾人。
「階級」的意象也透過「階梯」的形體象徵,更在示威抗議中體現,當窮人們在拋頭顱、灑熱血時爭取權益時,富人們坐在高級劇院中觀看查理卓別林的《摩登時代》,別忘記,《摩登時代》以經濟大蕭條的社會底層為命題,諷刺地在喜劇中呈現勞工階級於經濟危機中被大環境吞噬,無奈且無力,與命運拍桌對賭時,小人物的身影終教人鼻酸,導演刻意貼加此筆,加強其戲謔性,也暗示了故事走向。
然而,馬丁史柯西斯在《計程車司機》中,同樣闡述了階級的差異,《計程車司機》在後越戰時期討論了底層小人物的徬徨與迷惘,也流露出階級的不可違逆性,貫串全片的那句競選標語「We are the people.」過了43年,在陶德菲利普斯的《小丑》中則有了重新解讀的可能,或許「We are the clowns.」才是人性的最佳註腳,亞瑟與崔佛斯(《計程車司機》主角名),便是同一種人了。
🎥影評全文👉http://bit.ly/2ZFGCNg
💞6.《#沒有煙硝的愛情》(Cold War),上映日期:2019/02/14
波蘭導演帕威帕利科斯基繼《依達的抉擇》後,再度將故事背景放在二次大戰後,且同樣精彩地以黑白影像映襯出人性,交出不愧於坎城最佳導演的作品。
此片在黑白影像的質地、音樂的更迭當中將大時代下的愛情一刀一刀鑿下,故事主人翁糾纏橫跨20年的愛情,當中國族、權力、藝術間的天秤拉扯也都能自然鋪陳且不過於生硬,而每一段過場時的黑幕則留給了影像呼吸的空間,威帕利科斯基深知如何用影像說故事,其力道能生猛有勁,卻又同時能柔情似水,尤其片尾男女主角起身走出景框之外,留下風吹草動的無畏,將全片的餘味保留下來,綿延不絕地縈繞心頭。
冷戰的題材容易生硬且落入俗套,但帕威帕利科斯基能掌握住自己的風格,以小人物的情愛唱出時代悲歌,此片是導演獻給父母、波蘭的匠心鉅作。
💞7.《#痛苦與榮耀》(Pain and Glory),上映日期:2019/08/02
《痛苦與榮耀》為阿莫多瓦導演生涯第 21 部作品,同時為「導演三部曲」的最終章,從《慾望法則》、《壞教慾》 到今年的《痛苦與榮耀》共橫跨 32 年的時間完成,多數媒體稱之為集大成之作,故事描述描述年事已高的電影導演馬洛回憶起 60 年家鄉西班牙小鎮的故事,是阿莫多瓦的半自傳作品。
此作在今年坎城影展,於嚴格的場刊分數中拿到 3.3 的高分,僅次於奉俊昊拿下金棕櫚的《寄生上流》,且順利將第 8 度合作的「拉丁情人」安東尼奧班德拉斯捧上今年的影帝寶座。
綜觀全片,阿莫多瓦細水長流地不斷回顧自己生涯的點滴,誠懇地翻攪出私密記憶攤在銀幕前,讓自己、讓觀眾去品嚐阿莫多瓦的人生哲思,全片最棒的一場戲出現在收尾,一盞明燈點醒了阿莫多瓦與觀影的影迷,電影是美好與救贖的意旨油然而生。
如果說昆汀塔倫提諾藉由《從前,有個好萊塢》,與童年往事共存,用電影讓美好的想像延續;那阿莫多瓦則是藉由《痛苦與榮耀》,與過去的自己和解,用電影找到除病的良藥。
💞8.《#你的臉》(Your Face),上映日期:2019/05/17
《你的臉》花了兩個月拍攝13張臉,最後剪輯成76分鐘的長片,此作品無法分類,它不是紀錄片也非劇情片,它就是一部「電影」,這部電影運用特寫鏡頭聚焦於臉部,透過大銀幕凝視著每張人臉,沒有任何表演,只是述說過往,在一張張臉與一段段陳舊往事中,閃現了人類的複雜情感,當你靜下心,這張臉已然是全世界。
這種體驗已然是屬於蔡明亮與電影院的行為藝術,透過鏡頭與場域,任何事情都變得不同,任何記憶都將在這張臉中浮現,真實、虛幻、時間,在巨大的黑盒子中不斷交錯、解構與再造,最終浮現的,是生命之美,謝謝蔡明亮,每張臉都好美好美。
💞9.《#我們的青春,#在台灣》(Our Youth in Taiwan),上映日期:2019/04/12
《我們的青春,在台灣》表面上瞄準了太陽花學運,但這部片不只講政治,更多時候,更大的重點是在講成長中的那些懷疑、酸甜與苦辣,是傅榆導演紀錄著自己、陳為廷與蔡博藝的青春,寫下帶著些許矛盾、些許莽撞、些許動人的生命篇章。
觀眾跟著傅榆的視角,從《我們的青春,在台灣》中看著那些大大小小的社運活動,諸如士林王家、反對大埔強拆、反旺中壟斷甚至是太陽花,多數紀錄社會運動的紀錄片多半聚焦在運動本身,但傅榆卻捕捉到另一層可貴的種種片段,傅榆從時代的巨輪中望向自身的微觀之處,談明星神話的破滅;談彼此脆弱的時刻;談人性勇敢的光輝,全片私密且誠懇,帶勁卻溫柔,令人印象深刻。
去年傅榆在金馬舞台上的那席話,再到今年上映所激出的漣漪,已然讓此片成為台灣近年不可或缺的電影之一。
💞10.《#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Avengers: Endgame),上映日期:2019/04/24
《復仇者聯盟:終局之戰》裡,導演以時空旅行作為逆轉一切的關鍵,讓英雄在拯救未來的同時,卻也修補他們各自過往的遺憾,索爾與母親的感人對話、東尼對父親的釋懷、隊長與心愛女孩的再次相遇,每個英雄都藉由彈指事件,得以拼湊自我。而那些經典台詞、熟悉場景的重現,帶我們細數過去11年來英雄的點點滴滴,名副其實的最終之作。
羅素兄弟的群戲調度功力不用說,但此次劇情更顯沈穩,每個角色都有著自己的主場時刻,也在電影裡找到自己的最佳歸宿。「始於鋼鐵人,終於鋼鐵人。」最後一場鋼鐵人葬禮,集結所有重要角色,除了感受到鋼鐵人對 MCU 的不可取代,這場景同樣具承先啟後的意義,開山始祖即便退位,下一階段仍後繼有人。
此片是「遊樂園」系列作的影史標竿,無論是幕前幕後所激起的討論火花,或是影迷與產業間發展出的獨有文化,各方面來看皆是 2019 不可忽視的作品,且往後幾十年仍舊會不斷搬上檯面討論。
#新年快樂
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地下電影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地下評論】
『《#玩具總動員4》,寂寞的牛仔,有了愛就不再孤單。』
#以下有雷斟酌閱讀
2010 年,歷經了「陽光托兒所」的冒險後,我們和胡迪眾夥伴揮揮手,含淚不捨地送走了安弟,隨之而來的是有點膽小、害羞的邦妮,她善良、同樣懂得珍惜身邊的小小夥伴,於是我們放心的想像這群曾經伴著安弟、伴著你我成長的玩具們擁有快樂的新生活,因為他們的確值得。
當年《玩具總動員3》替這系列劃下了美好的結局,多數人都認為甚至希望此系列就此打住,因為票房成績好接著拍續集「砸鍋」的例子何其多,無數血淋淋的例子攤在我們面前,導致我們不敢也不願想像《玩具總動員4》的出現,不過,《腦筋急轉彎》編劇喬許庫利仍然勇於天馬行空的做夢,接下執導續集的重擔,身為《玩具總動員》的粉絲,很高興喬許庫利的確辦到了,成功靠著這一集將此系列推向另一種高度。
做為皮克斯的首部全電腦製作的動畫長片,《玩具總動員》從 1995 年問世來,用了 15 年的時間,告訴我們一群玩具的中心思想是繞著小主人轉,取悅及陪伴他們,這是「玩具的至高榮譽」。
細看這三部曲,第一集胡迪與巴斯的初相遇,巴斯對自我身份的迷惘與困惑,最終在胡迪的帶領下回家並找到了主人,兩人化敵為友,第一集可以看作聚焦於玩具們的「自我認同」,更展露出玩具思想上依賴主人的世界觀;第二集有了翠絲與紅心的加入,被遺忘的玩具們渴望有個主人,同樣在胡迪的帶領下此願望一一實現,翠絲、紅心有家的夢完整了,第三集則與安弟告別,但玩具們仍舊陰錯陽差地找到另一個家,陪伴著名為邦妮的主人。尋著三部曲的脈絡不難發現,縱使故事大不一樣,但基底都極其類似,就是與人的羈絆,玩具就是生來陪伴人類。
然而,若皮克斯告訴我們這群玩具是獨立個體,有著自己的思維與行動意義,那麼在角色的描寫,就不該只將玩具的中心思想聚焦在「圍繞在小主人身邊」,《玩具總動員》的角色群經過 15 年的雕鑿個性早已立體鮮明,胡迪的俠義忠心、巴斯的果敢正直、翠絲的心細膽大,抱抱龍的驚慌失措、火腿及蛋頭夫婦的吐槽等等,他們趨近於每一個我們在銀幕上看到的「人」,但這三部曲過度簡單的角色動機和單一面向的故事已玩得相當徹底,若續集仍照此模式發展,會顯得相當單薄且流於老套與俗氣,也會如同雞肋般食之無味,挖掘角色不同的可能性,才是一部好續集(電影)該有的樣貌,於是此系列來到 2019 年,對玩具們來說是時候該為自己活一遍了,緊抓這點,就是《玩具總動員4》聰明及成功的核心價值。
在《玩具總動員4》中,我們再一次跟著胡迪展開了公路冒險,雖說仍是因與「人類」的關係所拉出的故事線,但這次是胡迪對自我「內心聲音」的啟蒙之旅。首先,皮克斯雕塑了「叉奇」單純、自由奔放的形象,這應該是此系列中,第一個不想有主人且瘋狂出走的玩具,正因為他來自於垃圾,誕生於遺棄,所以對人類不會有任何的「歸屬感」,也就沒有了「依賴」,於是有了「自由」,能夠跳脫玩具的「框架」,胡迪在一次次的叉奇救援行動中,潛移默化地被影響,深信胡迪動念想要自由,是在與叉奇獨自在月光下那段徒步的對話,胡迪「沒用」的失落感被放大,會有這樣的「沒用感」,當然是來自於「失寵」於邦妮,這也是此續集巧妙的重要設定(雖有性別刻板印象,但身為女性的邦妮選擇翠絲也就不難理解),而在與叉奇價值觀的拉扯與擺盪間,胡迪不得不正視自己過往與安弟的輝煌不再,同時正在一點一滴失去邦妮。
接著,是胡迪與牧羊女的重逢,這集用了牧羊女的離別做開場,這樣的開場起到了加深觀眾情感連結的作用,於是我們會替胡迪當年的遺憾獲得出口而開心,然而,牧羊女也是《玩具總動員4》另一位跳脫框架的鮮明角色,本該溫柔婉約的個性,卻因長年在外顯得獨立、彪悍十足,帶著胡迪通過一段又一段的冒險,女性自由的姿態完全體現在牧羊女身上,這點跟現今影壇女性自主獨立的氛圍不謀而合,牧羊女擺脫了束縛,展開了新生,就證明了玩具能有「自我」的醒覺性,不需「人類」就能生存,當然,最重要的還是在營救叉奇失敗後,牧羊女對胡迪說的那句話:「邦妮不需要你,是你需要邦妮。」,此時的胡迪,過往的價值觀正逐漸崩蹋中。
筆走至此,可以發現這一集編導側重胡迪的比例相較於以往都高,《玩具總動員4》儼然是胡迪送給每位夥伴的情書,胡迪仍舊是那個仗義勇為、懂得犧牲奉獻的他,但他慢慢地不是從前「忠誠」的玩具,也因胡迪在叉奇與牧羊女的引領中,意識到了自主權,給了自己掙脫束縛的機會,胡迪才能一步一步地往自由邁進。這集對於胡迪轉變的鋪陳絲毫不馬虎,給了他充分的動機以及相對應的行為,「意料之外,情理之內」,《玩具總動員4》的劇本就是極佳範本。或許再進一步宏觀來看,胡迪對於「自由」的醒覺過程,正如同人類歷史上每一段掙脫束縛的「革命」一樣,若往這方向拆解,《玩具總動員4》便有了另一層解讀的趣味。
而當最後一幕來臨時,驅使胡迪放棄邦妮轉身抱著牧羊女的,終究是愛,在摩天輪背景下的擁抱一瞬成永恆,這是胡迪勇敢做自己的時刻,不用再害怕自己沒人要,不用再擔心孩子們長大遠離而去,胡迪終將是胡迪該有的樣貌,不再附屬於誰,且這樣的煎熬決定更讓玩具們的「人性」表露無遺,然而,使你我落下淚的,是胡迪與那些老戰友們不捨的難分情誼,與每位朋友擁抱道別時,彷彿胡迪和巴斯才從阿薛家逃出來;彷彿胡迪和翠絲才一同從飛機場回家;彷彿那些你我共同經歷的冒險是昨日的記憶。《玩具總動員4》完整闡述了新的觀點,同時加入昔日的懷舊情懷,終究勾勒出如此撼動人心的結尾。
不得不說,《玩具總動員4》是相當成功的續集發展,相比於第三集的完結並不失色,在玩具的小小世界中,透過這些視角看任何事物都會變得極其新鮮,嘉年華、二手古董店都有無限可能,同樣地以天馬行空的想像力展現了玩具們獨有的創造力,同時不忘此系列的「黑色幽默」,這一集靠著 Bunny & Ducky,玩了許多恐怖片的元素,且皮克斯在傳遞故事的核心外,仍舊顧及每一位影迷,流暢的敘事、獨特的世界觀、寓教於樂的普世性,皮克斯再一次證明了自己,當然,那精湛的動畫技術就不提了。
最後,電影落幕,影廳燈亮,腦海中仍舊響起 Randy Newman 的那首「You've got a friend in me」,不過這次迴盪在耳邊的卻是「I was a lonesome cowboy. But not anymore. I just found out what love is about. I've never felt this way before.」,在《玩具總動員》的世界中,我們對胡迪的愛猶如鋼鐵人般,同樣有著無可比擬的 3000 次愛,胡迪永遠是我們這一代的夥伴,但這次換我們以祝福的姿態,含淚和胡迪警長說再見了。
So long,partner.
#ToyStory4
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咦?!原來狂歡節這麼快完結嗎QAQ?!希望有二季唄TAT..... 津久茂 的推薦與評價
Karneval狂歡節カーニヴァル黑色嘉年華【アニメanime】, profile picture ... 結局好怪,嘉祿明明就傷重可最後一幕好像沒事似的在看窗外,不是還在戴氧氣罩嗎! ... <看更多>
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Left 4 dead 2】黑色嘉年華Remix版。【上集】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這幅圖看來是不錯的,有很多東西不同。而且,有一個隱藏的 結局 動畫。之後有機會一定要看一看。好像是要找到5個金幣。還有其他類型的遊戲:Dead Rising ... ... <看更多>
黑色嘉年華結局 在 [動畫] 黑色嘉年華/カーニヴァル- 看板Suckcomic - 批踢踢實業坊 的推薦與評價
《黑色嘉年華》原作 御巫桃也
應該不會有重大的劇情洩漏,因為我只看了動畫四集。
這是部缺乏常識毫無邏輯的動畫,本來不打算吐的,
但這麼無視常理的動畫實在太難得太經典了,
值得用福馬林泡起來,送進博物館供萬人瞻仰。
因為角色名很特殊,所以按照傳統使用私名號。
一開始無被囚禁在豪宅中,而花礫恰巧入侵這棟豪宅偷竊。
 ̄  ̄ ̄
花礫初登場讓我心想「你是勇者大人嗎?」,在人家家裡正大光明的翻箱倒櫃。
 ̄ ̄
他的行為讓我很疑惑能不能算偷竊,因為偷竊的定義應該是掩人耳目的取財,
爆破房屋後大大方方地入侵已經超出這個定義了。
吾友楓小姐註:如果是這麼大方地爆破房子然後入屋行竊的話,世間稱之為「爆竊」。
明明偌大一棟豪宅,剛才的爆炸聲也引起不少人注意,
到最後對花礫和無持槍相向的竟然只有一個人,
 ̄ ̄  ̄
其他都是臨時演員雇來充場面的吧?
最初花礫對無戴的手環感興趣,答應救他出去,
 ̄ ̄  ̄
後來他竟然從此帶上了這個拖油瓶。
說實話對一個小偷而言,救無出去之後把手環搶走合情合理,
 ̄
不要跟我說禮義廉恥那套啊!你不是十分鐘前才爆破人家家公然搶劫嗎!
或許以前被人撿回家的經驗觸動了花礫內心的什麼吧,所以這點還算可以接受。
 ̄ ̄
然後爆炸的騷動引起了治安部(警方)的注意,花礫只好帶著無逃跑。
 ̄ ̄  ̄
但為什麼你要一臉失算了的表情呢!
這點在用炸彈之前應該就想到了吧!
你炸的還是當地領主的家耶!
後來我查了一下維基,花礫的設定是十五歲,
 ̄ ̄
加上個性很可愛聲優又是神谷,所以常識不足的地方我都可以原諒。
好的,鏡頭轉到劫火車綁架案這邊。火車中途停下,
所有乘客下了車,然後火車就開走了。
這中間發生了什麼事你不覺得應該解釋一下嗎?
輪的成員平門和津雲先是去爆炸案現場,發現遲了一步後又轉往劫車案。
 ̄ ̄  ̄ ̄
後來的行動讓人費解,明明已經在車後頭揍暈了綁匪的成員,
到前頭卻又讓故意讓人綁起來,
說什麼「他們只是一般百姓,不想處理職責外的工作」,
他們明明就已經犯下劫火車綁票案了!跟你們沒關係的話那就閃人啊!
被綁起來更沒有任何意義,兩人像是脫外套般輕輕一晃繩索就脫落了。
綁匪的想法我也搞不懂,起因似乎是被裁員吧?
如果綁架CEO是要求贖金兼報復的話我可以理解,
但目的竟然是與CEO同歸於盡!你們十幾個人一起陪葬這樣划算嗎!
為什麼要因為被裁員而賠上自己的生命?想想那些被你們留在家裡的父母妻小啊!
而且明明打算讓其他人陪葬,卻很好心地說出炸彈的運作方式,
你怎麼不連解除的方式一起說一說?就跟反派下毒毒害主角夥伴的同時,
總是不忘連解藥一起做出來一樣佛心,這麼善良的炸彈客我以後看不到怎麼辦哪!
第二集中花礫跟無被帶到輪的飛船上,進去之後需要登記聲紋,
 ̄ ̄  ̄
乍看之下戒備森嚴,企圖逃跑的花礫更是立刻被抓回來。
 ̄ ̄
結果無玩躲貓貓,玩著玩著就掉出飛船了!
 ̄
掉出飛船後又遇上一個打算綁架無的怪物,
 ̄
在第一集裡躲子彈像家常便飯的津雲,
 ̄ ̄
第二集揮刀如風好像很威的與儀,
 ̄ ̄
在這裡輕輕鬆鬆就被抓住了。
你們的強弱可以穩定一點嗎?(′_>‵)
最後解圍的竟然是羊型機器人,一眨眼就把無救走了,
 ̄
我看輪的戰鬥員全部開除,改用機器羊算了。
第二集馬戲團也登場了,馬戲團,我最搞不懂的就是這個馬戲團。
維基上寫「輪在掃蕩搜查結束並抓住全部的壞人之後,
作為讓居民們擔驚受怕的補償會舉辦演出給大家看,也就是所謂的『嘉年華』」。
這群人又要鍛練身手又要追捕壞人又要練習雜耍又要排練演出不覺得太辛苦了嗎!
覺得驚擾到居民你就請專業的藝人來演出啊!為什麼要自己下去演?
我跟吾友楓小姐曾有這樣的對話。
楓:而且我完全不懂那些人這麼厲害常常出去戰鬥,
可是卻這麼隨便就可以出去表演!?
難道一開始(?)的那個隱形和偽裝真的這麼厲害嗎?身份和臉不需要隱藏嗎?
我:不需要啊,就跟美少女戰士一樣,換件衣服就沒人認得了。
後來我才發現我這麼說是錯的。
第二集無不顧花礫的告誡跑到街上晃蕩,被不明人士盯上。
 ̄  ̄ ̄
一個男人在大庭廣眾下企圖綁架小男孩,週遭的人竟然一點反應都沒有!
就算不敢伸出援手你們好歹也驚訝一下、竊竊私語一下啊!
結果完全沒有,所有人就像被馬戲團催眠了一樣對兩人視若無睹。
第四集花礫回到以前住過的地方,遇上親如家人的燕。
 ̄ ̄  ̄
燕對花礫哭訴自己殺了人,下一秒回到家裡大家很悠閒的話家常,
 ̄  ̄ ̄
你們不是該緊張的開始討論殺人的事嗎喂。
更重要的是燕似乎殺了不少人,但還是無所謂的在大街上晃來晃去,
 ̄
沒人懷疑她是兇手,沒有造成騷動、沒有治安部的人在調查、
也沒有村民對燕動私刑把她囚禁起來之類的。
 ̄
我到這裡終於確定了,群眾什麼的只是佈景,
這部其實叫做《花礫的世界》,
總有一天花礫會在無意間走到舞台的盡頭,
 ̄ ̄
然後發現自己四周的世界全是人造的。
寫到這裡,我覺得我不只突破盲腸,還直達闌尾了。
網友垢病的點通常是無的腦○智○聽不懂人話,
 ̄
不過無本來就是非人生物,不同物種間難以溝通是正常的,
 ̄
這點我覺得已是本作中最合邏輯的部分了。
我曾經因為邊看動畫邊吐槽而被朋友放大絕「不爽不要看」,
但我得承認這部動畫成功以它的(吐槽)點海戰術擊敗了我。
我四集就看不下去了,按照它一分鐘一個吐點來看,
如果全部看完的話,可能得吐到天荒地老。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3.69.205
※ 編輯: shaumin 來自: 203.73.69.205 (01/04 17:44)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