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新強:獨立聯儲局死亡事件
從GFC(環球金融危機)至今,超過十年來,第一次的美聯儲減息,終於來臨了。中間落墨,減25點子,並非如大摩和一些人呼籲更誇張的50點子,但同時宣布提前在八月停止QT。
今次鮑威爾吃力不討好,大部分人對他批評不絕,主要三方面。第一是能力,早說過他並非正統宏觀經濟學家出身,在記招答問環節中,學問掌控之不足,溝通能力之低,尤其明顯。再說一遍,錯不在鮑威爾,錯在委任他但又不斷攻擊他的總統特朗普。第二,減25點子,再解說為中期調整(mid-cycle adjustment),完全不知所謂。部分人(包括我)當然認為美國經濟仍然強勁,股市不停創新高,息口更只有2.25厘至2.5厘,根本不應減息,相反可能應該繼續加息!另外一邊支持減息的人則認為減得不夠,應該減50點子才能達到防止經濟下滑的效果。連聯儲局內部都有分歧,不尋常地有兩位理事(governors)投票反對減息。第三,鮑威爾當然不承認,但他仍被很多人批評,此決定是受到特朗普所施加的政治壓力影響。
鮑威爾對未來走勢茫無頭緒
從各市場反應就可看到鮑威爾的失敗。當他一講到中期調整的時候,道指即時急跌480點,因為擔心他的意思是無聊地只減一次,而非正式進入一個減息周期。後來他又企圖「補飛」,說如有需要,可連減數次。但後來當被問到在經濟這麼好,息口這麼低的時間,已開始減息,那麼當到了美國經濟真的接近衰退時,會否不夠彈藥對付?他的答案更奇怪,竟說如經濟繼續強勁,或許在下次衰退前,將已重新再加息!給所有人的印象是,連鮑威爾對未來息口走勢,都茫無頭緒,死未(Fed Funds期貨預期85%機會再減25點子)!
比股市更重要和值得關注的巿場反應來自債券和滙率。減息後,孶息曲線不止沒有變得更陡峭,反而變得更扁平,2年跟10年美國債息差收窄了7點子(最有效預測衰退的一段孶息曲線)。美元指數DXY不跌,反而跳升0.76%,升至98.8的一年高位。 這些反常現象,是市場對鮑威爾個人和政策,失去信心的最佳佐證。
理由不符保就業穩價格任務
鮑威爾解釋減息有三個原因。第一是為未來經濟買保險。他提到全球貿易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經濟亦有放緩跡象。第二是支持本已不錯的本土經濟,上月已破最長增長周期紀錄,踏入122個月,希望能夠繼續延長增長期。第三,他才提到通脹長期低於2%目標,所以企圖以減息來刺激通脹。
他提出的理由看似合理,但其實不盡符合聯儲局雙重任務:確保全民就業和價格穩定。 全球貿易戰所帶來的不確定性固然值得擔憂,但這是否聯儲局的責任呢?這憂慮以那些數據為依歸?更值得擔心的是這可以成為特朗普間接影響聯儲局貨幣政策的最佳方法。中、美,以至全球大部分的貿易紛爭都是特朗普主動搞出來的,所以他可隨意發條tweet,故意撩起爭端,不就很容易迫聯儲局再度減息?昨天特朗普已表態對鮑威爾仍然不滿,認為減得不夠。
第二個減息理由,支持經濟,好聽,雖跟就業有關,但亦非聯儲局直接任務之一。美國失業率只有3.7%,可說已低於全民就業的定義,根本無需再減息。第二季GDP有所放緩,但仍有2.1%,基本上美國完全看不到任何衰退跡象,增長期或可再延續一年,兩年,甚至更長。
唯一站得住腳的論點是通脹長期8年來都低於2%目標,不能再以只是暫時性為藉口。終於要承認Phillips Curve已死,或最少已嚴重變型。 如果不是的話,在失業率如此低的情况下再減息,理論上有驅使經濟過熱,甚至有迫出惡性通脹循環的可能。但從日本過去30年始終走不出通縮的經驗,歐洲亦愈來愈似將步日本後塵,走向通縮,很多人開始意會到這可能不是一個短期現象,而是全球包括中國甚至美國的未來!這跟人口老化,需求減弱和科技進步,有非常密切關係。
但問題是,減息25點子就能奏效嗎?我相信成功機會極微,尤其全球經濟確在放緩,中國製造業PMI又再跌低於50,代表收縮,德國更已站在衰退邊緣。我認為更現實一點的做法是把通脹目標調低,可能現在的1.6% PCE deflator是更適合的目標水平。
貨幣政策將盡 宜採財政手段
另一點是,在此階段,貨幣政策是否最適合用來刺激經濟的方法?其實數年前,連IMF都已指出過,貨幣政策已近盡頭,應改用財政政策。中國近年有把這建議放在心,加上如我和其他人意見,開始嚴控貨幣供應和去槓桿,改為大幅減稅,刺激消費,進行經濟轉型。美國更需要的當然是財政刺激,重投基建、智能公路、機場、甚至 Hyperloop和5G。但奈何特朗普至今仍未能取得民主黨控制的眾議院的合作,他對佩洛西(Nancy Pelosi)已算客氣,但她仍對他的建議不瞅不睬。
所以本周三是聯儲局歷史上可悲的一天,可說是獨立央行的死亡日期!實質上聯儲局不再只按經濟數據作決策,已受到各式各樣的巿場和政治因素所影響:
(1) 股和債市的預期。鮑威爾太想討好市場了。他把記招次數增至每次FOMC開會都有,以為可以領導市場,但結果是反而被市場所牽制。在今次開會前,Fed Funds期貨已顯示減息概率為100%,美股創新高,如不減息,股債隨時暴跌。
(2) 有人更猜測聯儲局減息是為求自保。因為不少人認為去年底的加息,和繼續QT是錯誤(我不同意),並未察覺通脹太低的問題。所以如再犯一次錯誤,不及時減息,不止特朗普,連國會都將怪責聯儲局,甚至建議聯儲局重組,取消他們的獨立地位。
(3) 最大壓力當然來自特朗普。他最大目的當然是千方百計,盡量找方法成功連任,因為如落選,隨時要坐牢。低息口對推高美股、債、房價都有幫助,當然對選舉有幫助。
除此,如成功以減息推低美元,對特朗普這位老人家認為很重要(但不成功)的貿易戰和貨幣戰,理論上都有幫助。但如上文指出,美元在減息後不跌反狂升。這是一個race to the bottom(鬥衰比賽),而基本上美國是不可能(亦無必要)勝出的。美國經濟已幾可算全球最好,美元更是全球儲備本位,如何(和為何)可以跟其他國家鬥衰,例如在約瀚遜領導下,正在進行自殺式硬脫歐的英國,和被它一齊拉倒的歐元,所以美元想跌都有點困難。
最後一點,聽起來有點陰謀論,但未必完全荒謬。我已多次指出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風暴,可說是英國送給香港的「離別禮物」,7月1日回歸日,7月2日泰銖已開始貶值,金融風暴正式揭幕。數月後,財政健康的香港,亦無辜被捲入漩渦。假裝襲擊港元,挾高息口,一度高至數十厘,恒指應聲倒地,樓巿亦跟隨大跌。整個風暴可說歷時6年,到SARS過後才算終結。中間多少人變成負資產甚至走上燒炭絕路!
美元減息港樓不跌火上加油
今次香港再次成為中美鬥爭之中心點,但這次香港是個意識形態的主戰場,而(暫時)並非金融戰戰場。正因如此,所以香港社會雖已極其不穩定,甚至感覺上有點走向無政府狀態跡象,港股雖說不上強,但今年仍竟然有點升幅。樓市本應更受社會動盪影響,雖然成交甚少,近日也偶見低於之前市價成交,但頗有代表性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7月26日公布的指數仍高企在極接近歷史高位的189.43!
美國加息9次,香港只正式跟隨半次。今次美國減息,金管局竟然第一時間跳出來,同樣10年來第一次減貼現窗利率25點子。暫時商業銀行不跟隨,但滙豐已率先宣布減美元存款利息10點子。
香港近日的種種風波,大家都清楚明白最根本的導火線是民生,尤其大部分年青人無法負擔的高樓價問題。部分極端示威者希望愈亂愈好,其中一個目的正是企圖搞到樓價大跌,他們才有機會置業。據說甚至不少中層專業人士,都有同樣想法。
在美元帶頭減息下,如香港樓價不跌,或甚至更誇張地繼續上升,對已上車人士可能是好消息,差不多對他們說「香港,加油!」。但對今次社運來講,就無疑等如說了:「香港,火上加油!」
(中環資產持有匯控的財務權益)
中環資產投資行政總裁
「qt經濟意思」的推薦目錄:
qt經濟意思 在 Eddie Tam 譚新強 Facebook 的最佳貼文
年尾檢討︰我是否稱職的Public Intellectual?
祝賀各位讀者聖誕快樂!差點搞錯周二休假停刊一天,中午才知道《信報》仝人那麼勤力,平安夜仍上班。又到年尾,本應休息一下,不想討論令人厭煩的美國總統特朗普,但他實在太瘋狂,突然從敍利亞完全撤軍,國防部長馬蒂斯極度不滿,唯有選擇辭職。俄羅斯總統普京在記招上表示歡迎美國退出敍利亞,但指出美軍說了多年,仍未撤出阿富汗。翌日,特朗普就宣布撤出一半阿富汗的駐軍,他的行徑實在令人懷疑。
美國政府更因墨西哥圍牆撥款的爭議而partial shutdown部分關門,連中美貿易談判都可能受影響,因「貿易專員」辦公室屬暫時關門的一部分,除首長級外,其他員工被furlough暫停發工資,停工回家。特朗普認為今次背水一戰,因為美墨圍牆(The Wall)是他最iconic的一個選舉承諾,如今次不成功,明年1月眾議院易手後,不可能再有第二次機會。不知道這場對峙將持續多久,影響肯定比今年上兩次shutdown大,是近日美股暴跌的其中一個因素。
來年須關注美滙走勢
很多人尤其特朗普,都把美股大跌市的責任歸咎於聯儲局。一如我所料,據聞他曾多番考慮炒掉鮑威爾,但暫時尚好,他承認可能沒有這個權力。正如我在上周另一文章指出過,就算不炒也可令鮑威爾的生活變為living hell,逼他請辭。
很多朋友問我怎樣看明年,要擔心的東西似乎很多︰美國經濟放緩,中國經濟冷卻得更快,中美在貿易和科技等領域的鬥爭加劇等,不勝枚舉。
總結下來,最值得大家關注的就是美滙指數DXY,近期徘徊在96.5至97的狹窄區間。如因英國出現無協議脫歐,DXY短期或將大升至100或以上,如ECB始終無法加息,甚至乎要重啟QE,DXY亦會長期走強。如美元太強,不利包括中國在內的EM(新興市場),人民幣肯定將面對極大貶值和資金外流壓力,A股和港股也肯定好不了。我估計,倘明年人民幣不幸跌至7.2至7.3兌一美元,國內和香港經濟將面臨極大考驗。
但如美元「聽話」,按大摩和其他分析師的預測,隨着明年即將停止加息,甚至停止QT,DXY或將在短期內見頂,然後逐步回落。這個場景是對EM,包括中國在內最有利的。只要人民幣穩定或最好稍為走強,就能繼續吸引外資來買債券和股票,到時A股和港股就有機會逐步反彈造好,債券亦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亦感激編輯對我的容忍,經常遲交稿,更不好意思,愈寫愈長,霸佔了大量篇幅。大家可能都已經頗清楚我寫專欄的目的,主要是扮演一個我認為在香港以至國內較缺乏的Public Intellectual(公共知識分子)角色,但不知是否稱職?請大家多多指教。
很高興能借用這個平台,讓我也在不停學習,思想也在演變,同時亦可跟大家分享一些觀點,並希望能起一點教育作用,啟發更多人去思考和討論一些問題,例如中美關係、經濟理論、科技趨勢、氣候變化和其他人類面對的挑戰,甚至偶然一點文化,所以開始懷疑我的專欄應否仍放在投資版。
在我開筆前,環顧其他各類專欄,投資的大部分都在推介本地莊家股,沒落之後又演變為推介大陸莊家股,一時潮流興互聯網+,一時拍電影,賣手機的突然搞FinTech,唔掂就再變Techfin。有幾多個儍到好似我咁,在討論CAPE、ERP和R*等概念(現在多了),看似抽象,但其實這些知識對發展健康資本市場更重要。
就算在政治層面,眼見大部分作者都只留意本港問題,特首林鄭的房屋政策做得如何(仍有不足),處理各司法案件有沒有偏頗(當然有)等。這些對香港人重要,但香港是一個所謂開放型的國際都市,眼光必須更遠大。如要繼續扮演重要的中外橋樑角色,也要了解國內情況和國際形勢,中美關係,尤其重要。不敢說我的國際經驗最豐富,從未做過任何政府的官員,但確有30年在美國、香港和內地的工作經驗,高科技研究和投資兩方面為主。部分更因old school tie關係,認識了不少接近美國權力中心的精英,包括一眾重量級CEO、學者、傳媒人,以及多位現任和前任部長和政客,再加努力學習和分析,相信對美國政商界的理解程度,不會比太多美國本地專家差。我是一個局外人,觀點可能比他們更客觀,亦可更加直言。
例如一早認定米勒(通俄案特別檢察官)未必有意把「通俄門」真的查到水落石出,所以一直拖延交出報告,民主黨領袖如佩洛西(Pelosi)雖痛恨特朗普,但也對彈劾有很大猶豫,因將為美國帶來極大傷害。據一些美國政治專家好友的最新觀察,情況確實如此。但罪證已累積如山,要拖延彈劾甚至刑事檢控,也不容易。不檢控在任總統只是司法部的傳統慣例,並沒有清晰憲法理據。
很難衡量自己是否任務成功,但最少立論應算較特別,既非「畀冧巴」,亦非談論一些虛無縹緲的所謂投資心得,反而主要討論一些大家可能未想過,但其實更重要的大問題。不少討論過的題材,例如半導體、AI、美國政經情況、中國經濟改革等,都引來不少迴響,國內外以至海外都有。承蒙錯愛,從「呃 like」的「自戀狂」標準來看,應已成為香港傳媒中最受歡迎的columnist之一。
從朋友圈和各大社交平台得到的feedback,國內外讀者質素非常高,除投資者和同業先進外,亦有很多其他專業人士和學者。最高興一點是很多讀者為年輕人,經常在香港和國內不同場合,包括在街上碰到聊天,他們似乎不嫌棄我寫的東西太老套,反而告訴我能起啟發思考作用,或者只是哄哄我,但已令我「老懷安慰」!
勿沉迷5G免墮陷阱
偶然更見到國家某些政策,例如供給側改革(仍期待正版的出現)和現在盛傳的大幅減稅(應盡快),由最初所有人都說我發神經,不接地氣,到後來,雖不敢說採納了我的意見,最少可算不謀而合。希望大家繼續關注我的一些其他建議,例如小心過度沉迷5G和其他所謂高科技,慎防因此誤墮「修昔底德陷阱」,以及現在大部分人仍覺絕不可能的,逐步出賣非核心國有資產,以此填補財政缺口和提升經濟效率。
熟悉我的朋友都知道,我是一個「頗有主見」的人(非朋友更有較強烈形容詞),當然不是所有觀點都正確,更非全能先知,但最少我有能力(和膽識)清楚解釋我的論點,絕不含糊。有時亦因此而引起跟一些朋友和讀者的頗激烈辯論,如有得罪之處,在此道歉,請多多包涵!
qt經濟意思 在 從歷史軌跡看2022這次QT與升息,考古題再現!? - Mobile01 的推薦與評價
此時貨幣政策已經無法再刺激經濟(利率趨近於0沒有空間) 因此各國第一招就是把利率降低 ... 這篇好難懂,所以結論是會一直通膨,利率不會太高的意思? ... <看更多>
qt經濟意思 在 Meta 元.行為金融學QT, profile picture 的推薦與評價
“勺子理論”一直在韓國盛行,意思是含著金勺子出生的孩子,能天然地過上體面的 ... 她的語氣似乎有些無奈,“而且確實很多人都賺了錢,原來經濟緊張的人換了新款包,還 ... ... <看更多>
qt經濟意思 在 聯準會將在2023年被迫中止計畫!?|股乾爹EP.074 - YouTube 的推薦與評價
00:00 開頭01:38 聯準會的資產負債表04:25 QT 的限制07:12 隔夜逆回購09:39 銀行開始競爭資金12:04 縮表的未來 《風傳媒x 華爾街日報》VVIP 訂閱🏷️ ... ... <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