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寄生蟲人類反而更虛弱
#任何一種食物吃多了都不好
#如果有寄生蟲的處方簽你敢吃嗎?
重點摘要:
1. 問題的核心在於對於「量」的誤解。任何一種食物,只要過量,都對人體不好,但那並不代表少量會有害健康。
2. 在這個科技發達的世界,為什麼過敏症反而變得愈來愈嚴重?我認為原因相當明顯:因為寄生蟲沒有了。
3. 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三十一種寄生蟲的蛋白質跟引起人體過敏症的蛋白質非常接近。
4. 寄生蟲能夠減輕寄主體內的發炎性免疫反應,以在寄主體內生存。所以人體的免疫系統演化了,它會「預期」寄生蟲產生的抑制作用;沒有它,免疫系統就會過度反應。
5. 寄生蟲消失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也見到氣喘、過敏症、第一型糖尿病、食物不耐症等疾病的出現。
6. 科學家在實驗中給罹患過敏症的人服用鉤蟲或鞭蟲卵,結果他們的過敏症狀——如氣喘、大腸激躁症等等——往往很快就痊癒了。
*****************************************
飲食風潮很荒唐,但人類確實因為沒有寄生蟲而罹病
我們想讓你知道的是
在我看來,問題的核心在於對於「量」的誤解。任何一種食物,只要過量,都對人體不好,但那並不代表少量會有害健康。同樣地,如果食品中缺乏某種東西對人體有害,那麼過度供給那種東西,不見得有益健康。
文:Matt Ridley|《泰晤士報》
上個月,英國健保局宣布不再開無麩質食品(gluten-free food)的處方箋,我很驚訝,不了解為什麼原本會有這樣的補助項目。不論你真的無法耐受麩質食物——如罹患乳糜瀉(Celiac disease)的人——或者是只趕流行,納稅人都沒有義務補助你的飲食,更何況林林總總的無麩質食物在各大超市、小雜貨店都買得到。如我下文所解釋的,如果真想幫助此類病患的話,也許英國健保局應該改開寄生蟲的處方箋。
就營養來說,飲食偏好與疾病之間的界線愈亦模糊。某些真正的醫療議題,確實跟食物有關,但目前它們都被各種不同的飲食風潮所掩蓋了。最近有一條新聞說,英國的兒童與少年人少喝牛奶,但這似乎跟他們罹患疾病的關係不大,而是名人、名部落客不鼓勵所導致。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醫學問題,但在進入正文以前,我想對飲食風潮進一言。(西方的)有錢人對於「乾淨」飲食法(clean diets)、生食(raw food)、「排毒」(detox)、「超級食物」(superfood)等潮流走火入魔,完全是假藉科學之名,騙容易上當之人花大錢買所謂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還使得少年人的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更為嚴重。許多人之所以罹患厭食症,剛開始都是先罹患「正食症」(orthorexia,非正確的食物不吃),對食物太過挑剔,而且往往受到演藝名人的影響。
學校應該教授營養學,公衛主管機構也不應一味地只想規範甜食工業,而是應該開始思考如何限制飲食風潮所造成的傷害。
在我看來,問題的核心在於對於「量」的誤解。任何一種食物,只要過量,都對人體不好,但那並不代表少量會有害健康。同樣地,如果食品中缺乏某種東西對人體有害,那麼過度供給那種東西,不見得有益健康。最明顯的例子是維他命C,對罹患壞血病的人來說,它可以救命,但對於已經攝取足夠蔬菜水果的人來說,多餘的維他命 C 帶來的好處是零。
在西方各種胡說八道的飲食風潮、羽衣甘藍與枸杞崇拜、荒唐的排毒神話之外,我們確實看到,對少數人來說,他們的食物不耐症似乎愈來愈嚴重了。這是我們需要立刻正視的問題,否則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內,我們可能會看到愈來愈多人罹患林林總總的過敏症與疾病。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我上週五到「瓜地馬拉市」(譯按:餐館名)用餐,菜單上充斥著各種無麩質、無乳製品、無花生的菜餚。對某些人來說,他們真的必須避免小麥、牛奶、堅果等等人類已經吃了幾千年的食物?在這個科技發達的世界,為什麼過敏症反而變得愈來愈嚴重?
我認為原因相當明顯:因為寄生蟲沒有了。對上述食品的過敏反應,是由免疫球蛋白E所引起的,這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個成份,其主要作用,在過去是對抗寄生蟲。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三十一種寄生蟲的蛋白質跟引起人體過敏症的蛋白質非常接近。比方說,引發花粉熱(hay fever)的樺樹花粉,其中所含的蛋白質,跟引起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的寄生蟲體內的一種蛋白質非常接近。
由於現代世界普遍已經沒有寄生蟲,免疫系統並非感到「無聊」,它的理論更為成熟:寄生蟲能夠減輕寄主體內的發炎性免疫反應,以在寄主體內生存。所以人體的免疫系統演化了,它會「預期」寄生蟲產生的抑制作用;沒有它,免疫系統就會過度反應。換言之,人體把免疫系統的規範「外包」給了寄生蟲。
然而,乳糖不耐症跟寄生蟲無關,跟基因有關。人體會分泌一種酵素以消化乳糖,而控制該種酵素的基因,往往在斷奶後就關閉了。只有在歐洲與非洲部份地方,因為人類幾千年前就開始擠牛奶食用,造成基因突變,使得該種基因在成年後仍然繼續作用,依然能夠消化乳糖。
西方人的牛奶不耐症大概不是因為無法消化乳糖,而是對於某種蛋白質,稱之為酪蛋白 A1(beta casein A1)產生過敏性反應。所以現在所謂的 A2 牛奶變流行了,這是紐西蘭酪農利用不會生產 A1 的乳牛所製造的牛乳。所以牛奶不耐症也許還是跟蛋白質有關,而且可能還是跟寄生蟲闕如有關。
美國的科學記者維拉斯克斯-曼諾夫(Moises Velasquez-Manoff)最近寫了一本很有趣的書《不存在所造成的流行病》(An Epidemic of Absence),他指出寄生蟲消失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也見到氣喘、過敏症、第一型糖尿病、食物不耐症等疾病的出現。比方說,1990 年代,衣索比亞的吉馬鎮(Jimma)出現許多氣喘病患,他們所在的地方,剛好是鉤蟲完全被消滅的地方。
其他的因素——空氣污染、塵蟎、殺蟲劑、病毒——都無法解釋這樣的變化。還有,在芬蘭與俄國分治的卡累利阿共和國(Karelia),當屬於芬蘭的那邊改善了衛生、寄生蟲變少的時候,罹患乳糜瀉、過敏症的人都變多了。
另外,科學家在實驗中給罹患過敏症的人服用鉤蟲或鞭蟲卵,結果他們的過敏症狀——如氣喘、大腸激躁症等等——往往很快就痊癒了。現在美國已經出現了「寄生蟲駭客」,他們專門透過郵包提供寄生蟲卵給有過敏體質的人。當然我必須警告,沒有醫生的忠告,最好不要輕易嚐試。
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科學界開始研究寄生蟲如何規範人體的免疫系統,以安全的藥品來仿效它們造成的效果。對於二十一世紀的科學來說,這應該不是很難的工作。
當然,造成現代人健康問題,「不存在所造成的流行病」,不只是寄生蟲而已。由於過度衛生、服用抗生素,造成人體腸道細菌種類減少,現在看起來就是許多其他疾病的主因,包括肥胖症,以及可能會造成自閉症等等——雖然針對後者所進行的早期實驗尚未能斷定兩者確有因果關係。但有人已經積極地開始進行「糞便療法」,Open Biome 是美國一家「糞便銀行」,可以提供健康人體的糞便,以補充你腸道的菌種。如果你很健康,願意捐糞,他們也提供金錢補償。
原文章連結:https://hk.thenewslens.com/article/65887
原文連結:https://www.thetimes.co.uk/edition/comment/we-must-stop-pandering-to-risky-food-fads-qkgvv7jss
亞當老師重點摘要
同時也有3部Youtube影片,追蹤數超過10萬的網紅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也在其Youtube影片中提到,#減麩質 #一周挑戰 #宜婷發豪語🧠🧠 還記得我們曾向大家介紹「麩質飲食」嗎?有些人對麩質敏感,出現腹脹、腹瀉、便祕等腸道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避開麩質食物嗎?熱愛美食、無麩不歡的宜婷發下豪語要連續一周減麩質挑戰!以自身體驗帶大家了解我們避開麩質,還可以吃什麼?身體會不會出現什麼驚人改變!🔜🔜 #分享給...
乳糜瀉過敏 在 觀念座標 Facebook 的最讚貼文
※ 2017.04.11 觀點—《泰晤士報》Matt Ridley ※
飲食風潮很荒唐,但人類確實因為沒有寄生蟲而罹病
作者 Matt Ridley 是英國保守黨的上議院議員,曾任《經濟學人》科學版主編,並出版多本暢銷的科普著作。他是英國醫學科學院(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院士、皇家文學學會(Royal Society of Literature)院士、以及美國文理科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Sciences)的外國院士。
————————————
上個月,英國健保局宣布不再開無麩質食品(gluten-free food)的處方箋,我很驚訝,不了解為什麼原本會有這樣的補助項目。不論你真的無法耐受麩質食物——如罹患乳糜瀉(Celiac disease)的人——或者是只趕流行,納稅人都沒有義務補助你的飲食,更何況林林總總的無麩質食物在各大超市、小雜貨店都買得到。如我下文所解釋的,如果真想幫助此類病患的話,也許英國健保局應該改開寄生蟲的處方箋。
就營養來說,飲食偏好與疾病之間的界線愈亦模糊。某些真正的醫療議題,確實跟食物有關,但目前它們都被各種不同的飲食風潮所掩蓋了。最近有一條新聞說,英國的兒童與少年人少喝牛奶,但這似乎跟他們罹患疾病的關係不大,而是名人、名部落客不鼓勵所導致。
本文所要探討的是醫學問題,但在進入正文以前,我想對飲食風潮進一言。(西方的)有錢人對於「乾淨」飲食法(clean diets)、生食(raw food)、「排毒」(detox)、「超級食物」(superfood)等潮流走火入魔,完全是假藉科學之名,騙容易上當之人花大錢買所謂的「健康食品」,另一方面還使得少年人的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更為嚴重。許多人之所以罹患厭食症,剛開始都是先罹患「正食症」(orthorexia,非正確的食物不吃),對食物太過挑剔,而且往往受到演藝名人的影響。
學校應該教授營養學,公衛主管機構也不應一味地只想規範甜食工業,而是應該開始思考如何限制飲食風潮索造成的傷害。
在我看來,問題的核心在於對於「量」的誤解。任何一種食物,只要過量,都對人體不好,但那並不代表少量會有害健康。同樣地,如果食品中缺乏某種東西對人體有害,那麼過度供給那種東西,不見得有益健康。最明顯的例子是維他命 C,對罹患壞血病的人來說,它可以救命,但對於已經攝取足夠蔬菜水果的人來說,多餘的維他命 C 帶來的好處是零。
在西方各種胡說八道的飲食風潮、羽衣甘藍與枸杞崇拜、荒唐的排毒神話之外,我們確實看到,對少數人來說,他們的食物不耐症似乎愈來愈嚴重了。這是我們需要立刻正視的問題,否則在未來十年二十年內,我們可能會看到愈來愈多人罹患林林總總的過敏症與疾病。這是個全球性的問題。我上週五到「瓜地馬拉市」(譯按:餐館名)用餐,菜單上充斥著各種無麩質、無乳製品、無花生的菜餚。對某些人來說,他們真的必須避免小麥、牛奶、堅果等等人類已經吃了幾千年的食物?在這個科技發達的世界,為什麼過敏症反而變得愈來愈嚴重?
我認為原因相當明顯:因為寄生蟲沒有了。對上述食品的過敏反應,是由免疫球蛋白 E 所引起的,這是人體免疫系統的一個成份,其主要作用,在過去是對抗寄生蟲。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院最近一項研究發現:三十一種寄生蟲的蛋白質跟引起人體過敏症的蛋白質非常接近。比方說,引發花粉熱(hay fever)的樺樹花粉,其中所含的蛋白質,跟引起血吸蟲病(schistosomiasis)的寄生蟲體內的一種蛋白質非常接近。
由於現代世界普遍已經沒有寄生蟲,免疫系統並非感到「無聊」,它的理論更為成熟:寄生蟲能夠減輕寄主體內的發炎性免疫反應,以在寄主體內生存。所以人體的免疫系統演化了,它會「預期」寄生蟲產生的抑制作用;沒有它,免疫系統就會過度反應。換言之,人體把免疫系統的規範「外包」給了寄生蟲。
然而,乳糖不耐症跟寄生蟲無關,跟基因有關。人體會分泌一種酵素以消化乳糖,而控制該種酵素的基因,往往在斷奶後就關閉了。只有在歐洲與非洲部份地方,因為人類幾千年前就開始擠牛奶食用,造成基因突變,使得該種基因在成年後仍然繼續作用,依然能夠消化乳糖。
西方人的牛奶不耐症大概不是因為無法消化乳糖,而是對於某種蛋白質,稱之為酪蛋白 A1(beta casein A1)產生過敏性反應。所以現在所謂的 A2 牛奶變流行了,這是紐西蘭酪農利用不會生產 A1 的乳牛所製造的牛乳。所以牛奶不耐症也許還是跟蛋白質有關,而且可能還是跟寄生蟲闕如有關。
美國的科學記者維拉斯克斯-曼諾夫(Moises Velasquez-Manoff)最近寫了一本很有趣的書《不存在所造成的流行病》(An Epidemic of Absence),他指出寄生蟲消失的同一時間、同一地點,也見到氣喘、過敏症、第一型糖尿病、食物不耐症等疾病的出現。比方說,1990 年代,衣索比亞的吉馬鎮(Jimma)出現許多氣喘病患,他們所在的地方,剛好是鉤蟲完全被消滅的地方。其他的因素——空氣污染、塵蟎、殺蟲劑、病毒——都無法解釋這樣的變化。還有,在芬蘭與俄國分治的卡累利阿共和國(Karelia),當屬於芬蘭的那邊改善了衛生、寄生蟲變少的時候,罹患乳糜瀉、過敏症的人都變多了。
另外,科學家在實驗中給罹患過敏症的人服用鉤蟲或鞭蟲卵,結果他們的過敏症狀——如氣喘、大腸激躁症等等——往往很快就痊癒了。現在美國已經出現了「寄生蟲駭客」,他們專門透過郵包提供寄生蟲卵給有過敏體質的人。當然我必須警告,沒有醫生的忠告,最好不要輕易嚐試。
最理想的方式,當然是科學界開始研究寄生蟲如何規範人體的免疫系統,以安全的藥品來仿效它們造成的效果。對於二十一世紀的科學來說,這應該不是很難的工作。
當然,造成現代人健康問題,「不存在所造成的流行病」,不只是寄生蟲而已。由於過度衛生、服用抗生素,造成人體腸道細菌種類減少,現在看起來就是許多其他疾病的主因,包括肥胖症,以及可能會造成自閉症等等——雖然針對後者所進行的早期實驗尚未能斷定兩者確有因果關係。但有人已經積極地開始進行「糞便療法」,Open Biome 是美國一家「糞便銀行」,可以提供健康人體的糞便,以補充你腸道的菌種。如果你很健康,願意捐糞,他們也提供金錢補償。
https://www.thetimes.co.uk/…/we-must-stop-pandering-to-risk…
※ 2017.03.12 健康 ※
無麩質食品可能提高糖尿病罹患風險
https://goo.gl/5Hn9Ij
圖為衣索比亞兒童接受血吸蟲病、鉤蟲病治療。
乳糜瀉過敏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減麩質 #一周挑戰 #宜婷發豪語🧠🧠 還記得我們曾向大家介紹「麩質飲食」嗎?有些人對麩質敏感,出現腹脹、腹瀉、便祕等腸道問題,我們真的需要避開麩質食物嗎?熱愛美食、無麩不歡的宜婷發下豪語要連續一周減麩質挑戰!以自身體驗帶大家了解我們避開麩質,還可以吃什麼?身體會不會出現什麼驚人改變!🔜🔜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麩質飲食QA懶人包
🔸什麼是麩質食物
▫麩質Gluten是存在於麥類的一種蛋白質
▫讓食物變的美味蓬鬆的天然素材
🔸什麼人適合無麩質飲食
▫為乳糜瀉病人的特殊飲食處方
▫對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及小麥類過敏的人適用
▫研究指出腸躁症病人,少吃麩質也會改善症狀
🔸腸道功能正常需要戒麩質嗎
▫麩質飲食內含多種好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大量膳食纖維
▫嚴格限制麩質,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或糖尿病的風險
🔸如何正確健康吃
▫重要是均衡攝取及食物原型
▫容易有腸胃道症狀或有不知原因的過敏現象者,建議紀錄食物日誌,避開自己的飲食地雷
#特別提醒 此影片是向大家介紹麩質飲食的概念,並非實行完全極度零麩質飲食,是減麩質飲食。任何飲食都有其適應的對象,大家必須真正了解自身狀況方能找到最適合的習慣,極端偏廢任何一種飲食都可能造成身體負擔,建議和醫護專業人員討論後,再適度執行。
TalkShow :賴宜婷。汪雅惠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導演: 汪俐彣
後製剪輯: 汪俐彣。 Festiva Hsieh謝劭玟
#腦科學 #神經很有事 #麩質 #無麩質 #腹瀉 #腹脹 #飲食日誌 #腸躁症 #乳糜瀉 #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 #Gluten #健康食物 #膳食纖維 #食物原型 #鄭淳予醫師
💚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頻道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科學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e0O8f5T-dIE/hqdefault.jpg)
乳糜瀉過敏 在 李基銘漢聲廣播電台-節目主持人-影音頻道 Youtube 的最佳貼文
本集主題:「髒養:美國頂尖科學家談細菌對寶寶免疫力的益處,從孕前起的105個育兒Q&A」新書介紹
專訪企劃: 沈嘉悅
內容簡介:
收起你的抗菌小道具,
因為你可能在無形中,阻礙了孩子免疫系統的發展!
「過敏,是過度清潔造成的嗎?」
「可不可以養狗、貓或其他寵物?」
「掉在地上的東西可以撿起來吃嗎」
「細菌會影響孩子的學習力嗎?」
「自閉症與腸道細菌有關係嗎?」
「我可以在哺乳期間服用抗生素嗎?」
「益生菌優格可以治療尿布疹嗎?」
「寶寶出生前後,我感到很沮喪,跟細菌有關嗎?」
「我的孩子可以吃泥土嗎?」
作者每週都收到來自全世界父母的提問,這只是其中一部分。
網路上充滿了細菌的風險與好處的各種訊息,但多數人常把細菌和病菌(或病毒)混淆。事實上,在我們體內這群微小、肉眼看不見的友善微生物(包含細菌),能幫助我們消化食物、製造維他命、預防疾病,以及雕塑我們的器官、調和我們的免疫系統,甚至能形塑我們的行為,對我們的健康影響甚鉅。當我們認定細菌是有害的,並以各種手段消滅牠們時,各項慢性疾病如:肥胖症、氣喘、過敏、糖尿病、乳糜瀉(celiac)、腸躁症、類風濕性關節炎……等,將有如打開潘朵拉的盒子一樣,向人類反撲而來。
★我們的老祖宗說:「骯髒吃,骯髒大!」
我們的身體是從一個充滿微生物的世界演化而來的。這些微生物圍繞在我們身體的裡面和表面,少了牠們,我們將無法存活。而牠們所負責的任務中最關鍵的一項,就是發展我們的免疫系統。
根據「衛生假說」(hygiene hypothesis),當孩子幼年時,若缺少與多樣微生物接觸的機會,將抑制免疫系統的正常發展,進而增加罹患過敏性疾病的可能性。有足夠的證據顯示,孩子與農場動物和多種類的植物接觸,可以降低特異體質過敏症的風險,減少過敏性鼻炎、食物過敏、氣喘和皮膚過敏(異位性皮膚炎)的機率。這就是為什麼泥土或髒汙這麼好的原因。
孩子接觸無害的細菌時,細菌不但不會殖民人體,還會用複雜的特性訓練他們的免疫系統。但是現代社會生活型態,破壞了這美好的願景。過度清潔的生活習慣與環境,或是服用過多的抗生素,使那些負責照料免疫系統的微生物蕩然無存。
★盡早讓孩子接觸豐富多元的微生物,讓孩子從出生起,就擁有健全的免疫系統
《髒養》以科學家的專業角度,深入淺出的問答方式,介紹微生物和人類免疫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破解多數人對「細菌」的刻板印象,回答父母育兒時期的種種疑慮,建立更全面的科學育兒知識。這些來自大量數據與研究成果的科學證據,不僅可以回答細菌與健康的相關問題,同時還能為全世界的醫生和臨床醫療人員所依賴的研究論文奠定基礎。
本書的目標,是希望透過微生物對孩子健康發展的影響,提出最好的科學建議。什麼樣的程序、藥物、食物、環境暴露和日常作息,能幫助或是傷害生命初期的幼兒?怎麼保護他們?何者有效、何者無效?該如何判斷孩子走在正確或錯誤的發展軌道上?相信在讀完這本書後,將為你帶來耳目一新的收穫。
作者簡介:
傑克•紀伯特博士JACK GILBERT, Ph.D.
美國芝加哥大學外科教授、微生物研究所所長。
羅布•奈特博士ROB KNIGHT, Ph.D.
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兒科教授暨計算機科學與工程教授。擔任微生物群系創新中心主持人、地球微生物群系計畫與美國腸道計畫共同主持人。
珊卓拉•布萊克斯里SANDRA BLAKESLEE
擔任《紐約時報》醫藥記者45年以上,贏得許多新聞獎。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0lu1qYNa3m8/hqdefault.jpg)
乳糜瀉過敏 在 鄭淳予醫師 x 神經很有事 Youtube 的最佳解答
#以腸救腦 #無麩質 超商實測PK 💪💪腹瀉也是會拉到 #腦霧 的!大家知道腸道就是第二個大腦!腸道健康,大腦才能靈活聰明!傳說拉肚子的救星「無麩質飲食」到底是什麼?吃麵包糕點肚子會不舒服,到底是什麼原因?我真的對麩質過敏嗎?今天宜婷和雅惠帶你到超商實測大PK!要怎麼分辨無麩質的食材!🔜🔜 #分享給更多需要的人知道
🎬🎬這個影片想讓你了解:
🔸如何避開自己的飲食地雷!
🔸什麼是無麩質飲食?
🔸帶你來超商挑選無麩質飲食!
🔸無麩質飲食等於健康食物嗎?
🔸什麼人適合無麩質飲食!
#影片大綱
🔸什麼是麩質食物 00:36
▫麩質Gluten是存在於麥類的一種蛋白質
▫讓食物變的美味蓬鬆的天然素材
🔸什麼人適合無麩質飲食 01:13
▫為乳糜瀉病人的特殊飲食處方
▫對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及小麥類過敏的人適用
▫研究指出腸躁症病人,少吃麩質也會改善症狀
🔸無麩質飲食超商PK大作戰02:30
🔸腸道功能正常需要戒麩質嗎 05:08
▫麩質飲食內含多種好的維生素、礦物質,及大量膳食纖維
▫嚴格限制麩質,可能會增加罹患心血管或糖尿病的風險
🔸如何正確健康吃 05:33
▫重要是均衡攝取及食物原型
▫容易有腸胃道症狀或有不知原因的過敏現象者,建議紀錄食物日誌,避開自己的飲食地雷
TalkShow :賴宜婷。汪雅惠
內容腳本 :汪雅惠。賴宜婷
導演:汪俐彣。楊筱薇
後製剪輯:汪俐彣。謝劭玟。賴通䇇
💚💚加入我的Line好友:https://goo.gl/nvvoZQ
『神經很有事』的YouTube ▶ https://goo.gl/xwNuU7
FB ▶ https://www.facebook.com/chunyuchengmd/
官網 ▶ http://www.chunyuchengmd.com/
Instagram ▶ https://goo.gl/ZMvbdu
.
有三個平台可以聽到我的音頻節目👇👇
🎧 SoundCloud 音頻 ▶ https://goo.gl/8Tigkr
🎧 喜馬拉雅FM音頻 ▶ https://goo.gl/uAf3ab
🎧 Apple Podcast音頻 ▶ https://goo.gl/sGiwZN
**追蹤「神經很有事團隊」
🔹鄭淳予醫師:https://goo.gl/NSdFdL
🔹汪雅惠護理長:https://goo.gl/TkbTXg
🔹謝劭玟物理治療師:https://goo.gl/mzmcoe
🔹賴宜婷護理師:https://goo.gl/RM7gg9
🔹楊筱薇護理師:https://goo.gl/25KxZ9
🔹汪俐彣事務長:https://goo.gl/d22Aat
🔹賴通䇇視覺工程師:https://goo.gl/rXxuYe
.
#麩質 #無麩質 #超商 #腦霧 #腹瀉 #腹脹 # #飲食日誌 #腸躁症 #乳糜瀉 #非乳糜瀉麩質敏感症 #Gluten #健康食物 #膳食纖維 #食物原型 #神經很有事 #健忘失神 #鄭淳予醫師
#關於鄭淳予醫師
主治專長的項目有 : 頭痛 | 疼痛、暈眩、失眠、腦中風、肩腰背痠痛、神經痛、手足麻木無力、失眠、巴金森氏症、失智症、記憶力退化。
#國際頭痛年會講者-偏頭痛與腦心血管功能異常
#國際腦心血管疾病年會講者-腦靜脈逆流與循環功能分析
#現任
- 陽明大學腦科學研究所 博士
- Cheng's Neurological Clinic 主治醫師
-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兼任主治醫師
- 獲 2014 年國際神經血管疾病學會 年輕研究者獎
- 台灣神經科專科醫師
- 台灣神經重症加護專科醫師
- VidaOrange生活報橘 專欄作家
- ETNEWS健康雲 專欄作家
- 風傳媒 專欄作家
#經歷
台北榮總神經醫學中心 神經內科 主治醫師
振興醫療財團法人振興醫院 神經內科 中風中心 執行長
#腦霧 #你腦霧了嗎 #健忘失神 #健忘 #失神 #brainfog #神經很有事 #失眠 #淺眠 #睡不好 #頭痛 #偏頭痛 #頭昏 #頭暈 #頭痛治療 #疼痛 #慢性疼痛 #疼痛治療 #失智 #記憶力退化 #中風 #高血壓 #鄭淳予醫師 #神經科 #神經科醫師 #神經內科 #chunyuchengmd #neurologist #neurology #headache #migraine #pain #poorsleep #insomnia #dementia #dizziness #vertigo #stroke
![post-title](https://i.ytimg.com/vi/i4qDZ-PHOrc/hqdefault.jpg)
乳糜瀉過敏 在 分享我的麩質過敏反應|頭痛、蕁麻疹、婦科問題 的推薦與評價
![影片讀取中](/images/youtube.png)
分享我的麩質過敏反應|頭痛、蕁麻疹、婦科問題、原來吃不胖是因為乳糜瀉?? |I'm菌菌. 121 views · 3 months ago #飲食控制 ...more ... ... <看更多>
乳糜瀉過敏 在 小麥過敏_不耐】... - 小白的健康生活(無麩質,Gluten Free) 的推薦與評價
如何檢測乳糜瀉_小麥過敏_不耐】 小白我常被問到如何知道自己是否有麩質過敏/不耐/自體免疫反應,以下是我的分享。 1. 最簡單也免花錢的方法是:詳細飲食紀錄先排除大 ... ... <看更多>